|
整整两代中国的年轻人,都缺乏这样一部电影,去讲述他们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 |
|
反超Carol成为我心中的颁奖季第一。Brooklyn提醒了我当初如何爱上电影。不是传统结构又怎样。强行抄今天guest speaker的一句话:如果能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么饱满,至少可以保证在这座城里有一席之地。 |
|
我觉得这故事很动人而且对爱情的刻画细腻又温馨。Tony是大洋彼岸不确定的美好,Jim是家乡平淡的温存。Eilis的挣扎,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应该是每一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挺可怕的,”绿茶婊“现在已经是键盘侠们脱口而出的词了啊。 |
|
故事简单,却让人洞见世界的状态——没有恒久的乡愁,只有身份的转化。多数涉及发源地概念的作品都工于讲述迷失,托宾却指出了状态的暂时性,哪怕是人类这样善于抛下情感锚链的生物,也画不出可以永远联系过去和未来的航线,迁移便意味着选择和失去,这才是大部分都市异乡人的平淡史诗。 |
|
关于爱情和乡愁的电影,美得就像打了一层柔光。两男一女三位主角都选得很好,女主演活了女性漂泊异乡的每个瞬间。今年看过那么多渣男电影后遇到两个如此优秀的男主,我都替剩下一个感到惋惜~ |
|
罗南长大了演技仍旧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她构起整部电影。导演也和观众一样爱她浅蓝色的眼睛,在特意拉长的特写凝视下,真的会被情绪带走。虽然从头至尾都谈不上有很大波折,结局也预料得到,但这个漂泊异国的女孩,她忐忑、不安、犹豫,想找个依靠,却放不下家乡,多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
|
好奇如果没有那位刻薄大妈中途跳出来揭底这姑娘会怎么抉择。 |
|
说白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你一个人跑到异国留学,没房没车没朋友,半夜看着家人的留言自己一个人哭。而忽然放假回家,家里有朋友有工作还有个小开追你,然而你虽然动心了但是毅然决然地又离开了家,内心呐喊着,我男神还在贵国我得回去【。 |
|
“我已经忘了这个小镇原来是什么样子了” 当你开始挂念一个地方的时候,你已经属于那里。情感充沛的一部电影,女主在电影里外都成熟了好多,结尾收的简单了些,总觉得故事不该就此打住,意犹未尽……喜欢台湾译名《爱在他乡》。“我想现在就说再见,只说一次。” |
|
四星半。简直就是美国的移民广告:异国的思乡之情无论多强都会被你所谓故乡残酷的现实而击碎,所以你要是跑路到了美利坚就千万憋回去啦。西尔莎·罗南再次展现出了超越同辈人的成熟演技,摄影、服装、布景的年代感营造的非常成功 |
|
打五星完全是私心。完完全全,因为它写的就是你我的故事。 |
|
跟Room观感一样,喜欢之处和遗憾之处都很明显,也同样都是表演抢眼,艾莫里·科恩很有魅力。女主最后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决定无关男人无关其它外界因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重点。 |
|
演出了故事的壳子,没拍出托宾的氛围内核。女主的表演很具真实感,效果却并不隽永。毕竟对太多同样只身去国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爱尔兰人的同乡网还是太幸福了。中国人的挣扎要更底层更艰辛得多。 |
|
人在故乡为异客。 |
|
非常非常喜欢,也反反复复的在异乡和家乡中辗转,异乡是不安分的理想,家乡是不心甘的安逸,理解女主的犹豫和挣扎,甚至后半段那似有若无的感情,其实是回到了熟悉安全环境后的具象化表现,那不是爱情,那是你对异乡未知的本能逃避。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温暖潮湿的空气,但也还有无处安放的小小抱负 |
|
虐死出国单身狗ToT |
|
冲着罗南来看的,没想到本片personally touched me!Eilis非常爱Tony吗,不见得,否则不会犹豫;Eilis有多喜欢Jim呢,一点点,限于精神层面。But she cannot stay in this smalltown. “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何况Jim显然没有喜欢她,只是囿于家族传统需要找个合适的伴儿结婚,而Tony对她是真爱,这大概是那个年代她作为女性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力量,是因为她们的困惑与彷徨、挣扎与抉择实质上是超越性别的,但我们羞于去让男性来充当这样的角色,甚至不知道怎么让男性来演。离题的一点念想是,比起求真且不断创新的科学,亘古不变的人文母题总会在某个时刻敲打你的小心脏,这种personal experience是超越科学的。(好吧,我只是又重复了一下《科学与人生观》的书评。) |
|
我太能理解艾丽丝回纽约的决定了,离开小镇家乡太久,重回旧地时那些负面因素会被暂时屏蔽,只看得见自己眷恋的美好,但总有一个契机会让你回忆起最初为什么要逃离这里,然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艾丽丝在家乡的海滩感叹为什么自己走之前的生活不是这样,而我想说正是因为走出去后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才能有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which means running away is just what u need!! |
|
电影明显被分割成了两段,前段的乡愁描写的不错,若全片是在布鲁克林的遭遇会好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打拼,可惜剧本没延续这个元素的深入分析,转而扩充内容,着重谈恋爱什么的。是部让演员有发挥的电影,罗南也确实表现不错,但这电影没啥其他更多的优点。 |
|
走,不要回头。 |
|
前半段布鲁克林那里真的很好很好,简直要成为年度最爱了,可惜后半段一泻千里······· |
|
【B】“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是中心台词,即使再思乡,见识过大都市的繁华便再也无法回归那个落后乡镇,Eilis最后对母亲的告白,其实很虚伪。可惜除了女主外一切都构筑的太平面,小镇与曼哈顿的落差就靠一个三八来体现,难怪热评第一条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
|
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罗大佑《家》 |
|
说了一个“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故事。导演总体把控力很赞,女主角舒服自然,演技细腻。配乐很美。后半段的“另一段”爱情故事具有一定争议性。 |
|
无趣。各方面都平平,一点新东西也没有。罗南演技OK,但不戳人心口,跟奥奖影后级还差着些“非她莫属”之感。【看了<房间>里布丽.拉尔森的表演,可以肯定罗南要去奥斯卡上打酱油了 |
|
鹤岗的小丽满怀希望来到北京做售货员认识了同样北漂的阿超相爱而扯了证,姐姐去世小丽回老家奔丧认识了富二代强哥,心猿意马犹豫徘徊,幸而得长舌王婆当头一击毅然返京,原来,你们通通憋BB才是心之安放之处。本片别名《三里屯》或《徐家汇》 |
|
如果是从前,我大概不会懂这部电影。可在我看过了爱尔兰人移民的纪录片,走过了布鲁克林的街道,异国只身三年半之后的今天看这部电影,我似乎可以懂得全部了。很多时候重大的决定看上去仓促,但不过是时机与命运。即使要背井离乡,撇下父母,舍弃安逸,有些决定做了就是做了,没有退路,更不言后悔。 |
|
Me watching Brooklyn " Awwwwn<3.....WTF?!!!!.....uh, okay" |
|
前半段还不错,后面直接崩掉... |
|
好像对于有些人(年轻的、美丽的、勇敢的)来说,崭新而美好的生活就像成串地挂在枝头的果实,只要稍稍踮一踮脚就能够到,唯一的烦恼只是不知道先伸手去摘哪一个……妈的,好想体会一下这样的感觉啊!(谁又不想呢 |
|
太阳底下无新事,几十年过去了,一代移民的矛盾心情还是这样: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
|
周折到最后变成为美国梦背书实在太简单直白。前面部分朴素温婉渐进的日常爱情倒真有动人的地方,可惜了。 |
|
约会时对方问你要不要看电影,你要回答我愿意看两次;结婚前对方让你考虑下能否和他在这里生活,你要回答我不需要考虑。两情相悦是这般美好,妹子独立清醒的个性也让人喜欢。异乡闯荡,思乡病孤单症都是必经过程。爱尔兰女孩的美国梦,拍得轻巧顺畅。在人生和感情的选择面前难免迷惘,保持清醒最重要。 |
|
中间那段还觉得故事平淡无奇,结果最后就把我击倒了。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犹如一把温柔的刀直捣内心深处。离开还是留下,往往一念之间,可在背井离乡的那一刻,你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思乡依旧,只是这是一条单程的航线。【还是觉得罗南妹子和Gleeson站一块的身高差看着比较美啊 |
|
这电影真是太无聊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候选基本上就都悬空于现实。。。年代戏,历史设定,毫无生气。 |
|
终有一天,太阳会升起,此心安处是吾乡。
|
|
突如其来的小黑屋揭穿也是厉害,老太婆一定是外星人 |
|
实写一代移民的心境。孤苦思乡时忘了离开的初衷,束缚疲惫时又舍了归来的理由。哪个远方都没有诗,每个选择都是为了生活。说不苟且的是虚伪。说不动人的太天真。不用爱情童话去美化女主角,点赞。复古风也是美美哒。可惜道具和场景都没有做旧,另外缺少外景和建筑,就少了些风情韵味。 |
|
看过之后,算是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不甚喜欢说不过是绿茶的故事;有些人却非常喜欢说本片由小见大讲第一代移民面对新旧世界的心路挣扎。从这个角度上看本片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作品:由小见大立意深刻,但转折部分剧本设计ci了 #无论如何,依然都还是一部好片,要赞的# |
|
爱尔兰真像欧洲的日本,擅长出产纯爱片。能把这么一个波澜不惊、缺乏叙事能量的homesick故事,都通过盈眶而不哭出的表演、不慌不忙的镜头和剪辑、铺陈情绪的舒缓配乐,拍得沁人心脾。没有耗竭荷尔蒙的激情、没有多么惨重的命运转机,一次晕船,美利坚到了;一封家书,乡愁凝固了;一次邂逅,新生活开始 |
|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就有人说“你的故事跟布鲁克林的女主很像”,果不其然,连面临的选择都那么相似,但人生没有错误答案吧,留下还是离开,人生都能各自精彩。有时我也会忘记自己是个固执自私的小镇青年,把他乡活成故乡。 |
|
影片是一部浪漫戏剧,富有历史感,同时饱含深情,它以一部受热捧的畅销小说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柔和细腻、催人泪下的故事。 |
|
爱尔兰女孩的成长史也是现代女性的成长史,独立优秀的自我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感。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贡献也会越来越高。 |
|
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对家都会无比思念 |
|
那个只有三十亿人的20世纪真性感,等一封信,要好长时间 |
|
我觉得一般 |
|
吾心安处即是家~妹子真的很漂亮 |
|
虽然一直并不喜欢托宾的长篇,但电影却很不错,是不是应该读一下原著?家乡与远方……毫无疑问,最终我们响应了远方的召唤,建立了自己的生活。 |
|
果然如传说中那样——一个绿茶的故事。作为移民电影,挖掘深度很表面,前后割裂,尤其在看过其它immigrant cinema后;作为爱情片,love triangle,难怪有人少女心泛滥。但对于孤身离国,以及复古爱好者,还是有高潮点的。 @ London Film Festival |
|
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