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跟女朋友立刻理了一箱子不需要的东西…… |
|
去年看了他们五年前的那部,这部选了元旦上线,真是新年新气象。所以这种片到底要怎么有说服力但是又不要太布道? |
|
到第二部了完全没必要再聚焦pioneer了,我一开始抵触minimalism就是因为这种cult,见到一堆人攀比谁更极简,片子传递的情绪太重了,一直喜欢Matt的频道,但他戒律性的极简too much的感觉,因为有位non-minimalist未婚妻调和生活还好,换普通人真执行到他的程度会不快乐,这片子比他自己的态度更狂热。Apple撕Facebook,下一代手机要用户允许App才能手机用户信息,Facebook的回击就是Apple这样会伤害small business的权益,大家的个人信息价值几许才能成大佬们的武器一目了然,enough几乎是克服消费主义跟内卷的必然之路,但片子里这种有cult的思路也走火入魔,维持愉悦感,减少背负,控制拥有的压力,放轻松点儿慢慢体验,我打算把白酒戒掉算了。 |
|
说得真好,我们用我们根本就还没赚到手的钱,买了那些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来取悦我们根本就不喜欢的那些人。 |
|
高中在苹果的podcast上听的第一个频道就是他们,跟着播客和他们他们去各个城市做见面会,和听众交流讨论。但看完以后挺失望:纪录片里鼓吹的价值观和Marie Kondo大同小异,宣传/营销气质快要溢出屏幕,Joshua和Ryan我相信现实生活中都是挺好的人,但看完他们将近一小时的鸡汤后只觉得是美国中产白男的自我感动(“我们需要的幸福来自我们自己,而非物质”)。“极简主义”对于中产是生活方式、是人生顿悟,对于贫困阶层则是迫不得已,是生存技能。另:片中讲的美国人对于 stuff 的迷恋(stuffism)值得深入研究,对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的批判已是老生常谈,觉得有趣的是从情感记忆角度发掘stuff的文化价值,如Daniel Miller和Tom Ingold做的anthro of things. |
|
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或许我该考虑扔掉一些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
|
片子拍得很不极简。 |
|
跟第一部有重合的内容。 |
|
When did I give so much meaning to all these material possessions?这个问题还挺值得思考。不再为物质赋予意义可能是迈向极简主义者的第一步。我努力试试。 |
|
拥有很多,多到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永远被一堆东西围绕,永远想着下一个要买什么,不会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把自己拥有的每一样东西的价值发挥极致,用不到的统统都是垃圾。 |
|
This documentary is incredibly preachy and repetitive. I really wanted to like this movie, but the guys were so full of themselves I found them insufferable. If you want to get the gist of what Minimalist is watch the TED talk. |
|
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
|
Inspiring but not much convincing |
|
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
|
【2/200】1、用设备解决困境?;2、回忆不在于物品;3、媒体发展使得比较对象竖面扩展;4、每天从一件东西开始 |
|
果然比前一部评价更低,在这个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每一种煽动性的观点都会一部分人天然的抵制,就算俩老哥很实诚的表演了自己曾经的困境,可观众还是不买账。消费主义洪流里,难上岸。 |
|
B站首页推荐,刚好符合最近感兴趣的话题。极简主义这个概念真的得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才能落实到行动原则上。「物质和消费无法满足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渴望,缺乏信心和目标,物质的囤积也无法弥补生活的空虚。」对普通人来说,资源有限,只有减少对不必要的事物的关注,才可以集中资源(钱、时间、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
|
why produce another documentary when you have nothing new to say? |
|
和第一部内容重复,因为道理还是那个道理。这次除了“假搬家”整理法,还给出了“30天一天扔一样东西”挑战。
这一部更多地揭露了《极简主义》作者Joshua的身世,他居然和我们家成员经历相似,出身贫穷,通过多年努力终于攒到钱,然后开始用消费买快乐,一直到家里被“物品”堆满,一直到母亲去世,在处理堆积如山的遗物时,才开始反思母亲和自己的一生。Love people,use things.The opposite never works. |
|
看完先把这个片从电脑上删除。
|
|
主题和内容不符,对于极简主义完全是呐喊式的尊崇,对于极简主义如何改变生活的过程压缩到近乎于无。看完片子,望了望屋里,没啥可扔的了,但也没感觉到他们溢出屏幕的幸福。 |
|
从断舍离开始吧,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到极简主义。 |
|
Stuff ain’t the key to your happiness or solution to any of your problems. 道理倒是没错,但事实证明“good presentation skill”会显得presenter非常不真诚并且显得所有内容都像洗脑包(非常主观 |
|
第一天扔一件,第二天扔两件,第三天扔三件,以此类推,你能做到吗 |
|
1-5 一个50分钟的netflix记录短片?也没讲什么东西,又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why?这种个人主义的纪录片然后套上minimalism干什么?无聊 |
|
第一部的重复,拜物教的反面丢物教的空虚布道,Matt做vlog挺好,做导演真的不合适。 |
|
有时候会觉得购物是一种懒惰。因为懒惰,才会选择唯一的评价标准;因为懒惰,才会盲从于kol创造的美好生活。可惜从来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你可以是极简主义者,也可以是囤积成瘾,all you need is to refocus yourself and find out what you really want. |
|
看过书的读者觉得有点水 |
|
两个主讲人有点传销内味儿了,尤其是那个金发的,简直长得太有邪教范儿了 |
|
Netflix上看他俩的第二步纪录片了,确实是两位销售能手... |
|
美国人的shopaholic和hoarding真是令人发指,而且这竟然是资本主义支持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整个三观都不好了。这大概是个美国版的minimalism吧,虽然做法是差不多的 |
|
没有什么新道理,还是那几句话。#20210403 |
|
我只知道物质过剩令人烦躁 断舍离也并不会带来幸福感 |
|
多亲近大自然,朋友和家人,理性消费,每天扔一样东西,第二天扔两样东西,那我还是挂咸鱼吧。 |
|
These two guys are relentlessly branding themselves as THE Minimalists. Hmmmm |
|
内容是很好的,我2020开始已经被疫情逼着开始减少购物了。只是这个片的形式本身像极了里面所不齿的“说服性广告”,搞得跟传教一样,吓死人了。 |
|
内容量和时长比起来有点少了。大部分篇幅在讲扔东西的快感,而没认真的讲讲指引大家扔完东西之后干点啥,只能给低头买买买的人提个醒。假装搬家打包东西确实是个消除生活负担的好方法。反正我是前几年被消费主义拖累的够呛,靠大环境提升人类的层次实在是太难了,自己心里明白就行。 |
|
虽然主题是极简主义,但是两位主角有点啰嗦了! |
|
Minimalism (2015) 五年多之后的网飞版新作。关键:“别用不真正拥有的钱,去买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以讨好并不真正喜欢的人;(用足够的积蓄)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 但是,不喜欢其中的一些浅的说教与推荐做法,同时也赞同本片的内容就很不极简的批评。 重温《东京八平米》等 |
|
为了扔而扔,没必要;为了响应口号完成challenge,每天比上一天多扔一件连扔30天,更是ridiculous;没有具体例证和研究,上来就洗脑扔东西 = 有更多时间给自己和家人 = 更多幸福,十分站不住脚。个人觉得好好利用已有的物品、三思而后买,比直接扔造成巨大浪费更重要。唯一让我记住的信息是美国家庭平均拥有300,000样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家庭需要大房子、大车库、大地下储藏室,有些人还要另租rental storage来储藏自己没空整理又不想立刻丢掉的东西 |
|
(202103062356)疫情和年龄阅历的双重影响下,近一年的生活习惯确实正在颠覆中。信息爆炸就屏蔽信息,挪出手机主屏的购物类讯息类APP,关闭消息推送;接下来尝试物质上的断舍离,从而达到精神断舍离。 |
|
应该叫《断舍离:时机已到》,整体下来像看一个实景重现的Ted演讲 |
|
太像广告了,没什么内容,我还不如去看TED呢 |
|
本以为距上一部过去六年了,二位的陈词滥调能有一个更新,然而还是没能有啥深度收获。把很多概念混在一起大乱炖,让主题变得不确切。本片完全没有搞明白消费和极简并非完全对立这么简单。这个议题下作为白人中高产从自身出发怎么说都是那一套自我陶醉了,加入其他社会群体视角真的会让本片更值得一看。毕竟正如你们宣称的那样,这只是一种可供任何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啊。 |
|
基本上都是在说教。缺少与之相关足够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和切实地分析。因此哪怕意识到居住空间有些杂乱,看本片也跟没看了一样。 |
|
俩男主热情洋溢的空洞演讲配上打在屏上的关键句 感觉自己深处智商洼地 🐶 |
|
被名字欺骗了,忍耐着看完全片还不如只看几分钟预告片。内容毫无新意,极简已经被说那么多年了,还不如看看《断舍离》和《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大多数时间都在讲why而不讲how,用“幸福”来说事,我在想那些有钱有闲拥有很多的也不一定不幸福吧,而强迫症一般扔扔扔以及压抑自己的消费欲望做到极简就一定幸福吗?我觉得还是看个人以及如何平衡吧。中间两个人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真是太假太煽动了,最后一堆人冒出来说自己极简后如何幸福了也很抽象肤浅一点没有说服力。倒是其中提到的比较心,以前信息没有这么爆炸的时代,人们也就是和自己邻居和自己社区和自己熟悉的人比一比,大家社会经济地位差不多也比较心理平衡,但现在社交媒体与信息如此多,大家比较的对象垂直扩张才会失衡不快乐。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
|
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且精神不空虚的生活方式就好 |
|
可以压缩到30分钟内的一个小片,两个有启发的信息点:作者从过身妈妈的箱子里找到了小时候的回忆,随后他意识到,我们的回忆存在于自己的脑海里,而不存在那些物品里,我们不需要物品去“保留”一部分的自己。(如果需要建立回忆的契机,那就拍张照片吧);从现在开始尝试扔一件东西,第二天扔两件,第三天扔三件,坚持一个月看看。 |
|
想看这个纪录片很久了,因为我本人是一个极简主义追随者,但也许恰恰由于这个原因,本片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价值,片中像Ted Talk一样的结构和内容他们在其它场合已经讲了无数次。对于还不了解极简主义的人,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入门——this is an introduction to minimalism。本片像推销产品一样推销idea的风格让纪录片失去了些许魅力——this is an “美国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