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了街头、告别了革命,生活才是无可回避的战役。” |
|
那些“龙川白”们之后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他们仿佛被困在年轻时彻底的决定里 他们被人遗忘又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命运的后果 更像是一种人到中老年后的伤怀 意义究竟在哪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回答 |
|
康惟壤讲:QZ运动比做 爱还爽。 |
|
不好评价,观点放在心里 |
|
曾心怡在面对昔日共同参加社运的好友的葬礼痛哭流涕完全无法自控,而面对母亲的离世却只有沉默,可见社运对她的意义真的要大于家庭。家庭是小爱,社会是大爱。不是所有人都要把家庭放在第一,社运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英文片名是《民主的代价》。没想到曾已经70岁了,完全看不出啊,不操心家庭就是显年轻啊。 |
|
好尴尬 好抽象 好宏大 好不具体 我居然看笑了 好做作好文青好勉强好生硬好刻意的摆拍 稚嫩的话外音 曾奶奶都不知道要怎么悲伤的作秀了 要不我给你吟诗两首 你在等着我怎么口吐莲花呢 真是卑鄙的艺术啊 你在期待什么呢 给你更好看的表演吗 |
|
“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感谢爸爸你生下了我,我给你举三个躬拜一拜哈。” |
|
心裡那座偏見的大山好像開始鬆動了,在府中15看 Mark一下。 |
|
年龄大了,一方面仍旧着实佩服同一年大陆这头的学生,一方面也逐渐明白为什么30年过去了大陆还是这样…… |
|
我當不了這樣的人,但永遠敬佩他們! |
|
三十年前当过潮男,富贵女友送名车;九十年代党派斗争保证社运经费充裕,如今穷困潦倒;总统府前被同伴安排自焚的烈士符号,跳脱政治重新思考人性之冷酷;周一到周日猴子的行程,又或唱一首日语《桃太郎》童谣;为社会大爱,抛弃家庭小爱,断绝二十年关系的女儿facebook,聚餐中所有人皆妻离子散;“政治运动爽过啪啪。”“你是否正视过死亡?”底层工友从医院消失;选举惨败还债募捐;镇暴车绕圈追逐往事……一个知识分子作家,一个普通打工仔,在大时代中转型职业社运人士,再孤单老去,追忆当年;基层微观角度切入台湾当代历史景观,挺好 |
|
我现在理解何伟去写江城、寻路那种看起来平常的东西到底还是有点意义,这种观察台湾社会的纪录片本土导演的优势是语言和熟悉那段历史,但是缺点是导演带了很多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去拍摄纪录片,对那段年代既不是一种历史的阐释也不是客观的观察,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真的,确实东雅需要何伟那种人去看去发现,然后告诉东雅的人其实这样那样荒谬或者搞笑。 |
|
民主退步党 |
|
着眼于情绪的东西更多,零碎观感也有一些。可问题是…除了看得出镜头前的人们曾经热血沸腾如今落寞慨叹外,并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初衷或者深层次的诉求,亦或者他们确实没有什么深度诉求(可能性不大…吧?),在这个角度上全片价值不多,毕竟谁还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呢。也因此不能在表面的青春勇气以外去理解这种热情。 |
|
社會運動好過床上運動 |
|
他们为了所谓的社运,从青春到暮年,落魄、窘困、送走身边的亲人,忍受常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他们是一群“傻子”,在很多人看来,可这世界如果没有“傻子”,所有人,就只是光顾着埋头的机器。曾心怡问:你见过死去亲人的脸吗?这话刺痛了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见过一定会理解这句话,如果你没见过,希望你永远不会见到! |
|
其实,街头还是一个有选择的战场,生活却是无人可避免,仍需要面对的存在。
标题“狂飙一梦”起得极好。 |
|
好苦。好伤。 |
|
有些时代,是生不逢时;有些生不逢时,是因为时代。 |
|
社运对人 |
|
先驱 |
|
是否因為這部片選擇紀錄的觀點乖順,因而能在豆瓣擁有條目? |
|
說實在不太好看,尤其最近看的紀錄片都還不錯,這部片愈是相形見絀。不喜歡片子的開頭:我(導演)如何如何,與這二位如何認識、關係如何,對觀眾(我)而言,導演進入被攝者家中感受到溫暖、潔淨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猶如小學生作文一樣讓我受不了。選題上還是很好的:運動背後的人、持續運動不在高位的人諸如此類(有些新聞直言是「失敗者」)。 |
|
从纪录片的角度看还算完整。但是从立意上并不赞同,两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和子女的关系都是一塌糊涂,或许他们都迷恋于“运动”带给他们的闪光灯快感,而始终学不会也参不透与自己、与生活、与社会和解的智慧。这种人生,很割裂,一如台湾现状。 |
|
一梦 |
|
與姐姐。或許狂熱在一些人身上是ㄧ世。很台式的紀錄片,資料文獻,人物的情懷,挑的對象算有意思的對照,社運人物的凋零,為了國家奉獻,得到的又是什麼,或許也只有自己知道吧。 |
|
这么牛逼的题材拍得这么无聊! |
|
看完以后我想说短评展示的第一条,曾心仪明明也在母亲去世后也表现了难以言喻的悲痛,怎么能用沉默平静来形容?到底有没认真看啊。还是为有些人凭着信念热忱一直坚持做一些事感动,也在曾心仪和孩子分离,母亲离开,一路走来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去世的几段感到心酸 |
|
年轻的创作者把太多观察停留在price和一梦上,和今天的世界真像 |
|
特別的觀點,針對基層社運工作者拍攝的紀錄片。討論『基層參與者是否被社會善待』是有趣的視角。導演的貼身介入包括旁白自述與大量提問,感覺是臺灣青年紀錄片導演思索自己與臺灣社會關聯的一環。年輕一代的自己,該怎麼看待仍在進行中的台灣社會發展?影片到後段有些鬆散,但那些蒼白的無力感也是主體。 |
|
如此编排采集内容,标题即是主题价值取向了。是的,或曾算是狂飙,终究一梦无着落 |
|
一个新的视角 |
|
晚年惨淡,我要赚钱 |
|
百度 |
|
“阿扁都当上了总统,我下个月的房租还不知道从哪里来。”过来人讲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劝退广告了。要和一个system对抗,只能势均力敌的也成为一个system,不然打的永远是一场必输的战争,选举借来的100万还搞募捐花了好长时间才还上,除了年轻,没有其他任何权力和资本能和统治阶层对抗。尤其是两位自焚明志的牺牲者,我看到那里也觉得非常痛心非常难过,一切都要以活着为基础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因为一切的结局都是死亡和终结,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我这种个人主义的人总觉得他们搞类似于帮派的社会运动的热情去搞别的应该也能成功而且晚年生活会更好吧,不过人各有志,不管低效高效,事情总需要人出面去做,总需要发声才能最终被听到。“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 |
|
观赏性不行。台湾的民主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大概这些当事人也不知道吧。只是被历史的车轮推着往前走而已 |
|
关注了财阀之外有别于职业政客的出自草根的参政人物以及tw的整个民主进程,最后菜女士还出了个镜...... |
|
这部片算是劝退了一些寄希望于在紊乱的时代靠运动或者投机取巧改变身份阶层的人了。康伯这种,厉害吧?活了一辈子依然租屋靠救济。希望改变,那么就不要想着改变后你一定可以加官晋爵,成名成侯。很可惜,有很多体制内的二代依然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从阿Q晋升成为庙堂中间的赵家人。阿扁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但是小英只要你背景硬,家里有钱,那你也可以。 |
|
为他们自豪 |
|
怅然若失吧,透过两个小人物的社会运动经历看历史。 |
|
为主角婉叹,但是拍的实在不怎么样,脉络不清晰,而且你这么去表现人家,年轻人谁还敢做社运? |
|
社會運動和民主化的成果顯然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財,參與者、支持者、旁觀者甚至反對者最終都要能成為這些成果的享受者,當初在運動衝鋒陷陣的人們在狂熱的斗爭中難以自拔,在民主化的延長線上繼續代言各式社會抗爭,燃燒的左派豪情對面是不得不面對的生命與生活困境,當事人疲於應對,他者也鮮少有人問津。街頭是有選擇的戰場,生活卻不是,無人可以避免,經濟的困境,身旁人際的生離死別、恩斷義絕,社會轉型期兩百度的高燒終究降溫,伴隨這些曾經的年輕人孤單冰冷地老去,參與社運的追求、熱忱、意義和記憶沉澱在親歷者的心中,歷史細節裡的英雄與生活裡無名無聲的普通人,雙重身份及其附帶命運在同一群人身上合流,本片中英文名做了最好的詮釋,親歷動蕩歲月為往後餘生留下的是「狂飆一夢」,也是「The Price of Democracy」 |
|
一群台独的艰辛血泪史 |
|
为民主争取的人 过得不容易 |
|
很有人文关怀的影片 |
|
街头的努力对人生是有意义的,但生活与病死总需面对,并不会因为做了什么事情而改变。能做的是想好,做好准备,照顾好自己。 |
|
人生梦一场,革命到苍老…… |
|
如果换汤不换药,那又有什么用。 |
|
@2021-01-01 21:46:27 |
|
@2021-01-01 21:4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