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年时的伍迪·艾伦,晚年时的波兰斯基,当然这两个比喻都算不上恰当。在数字移动时代“解放”了拍摄的索德伯格亦“解放”了表演方式并进而反过头来激发了创作的即兴与随性,向着一部没有“谋杀”的希区柯克式悬疑电影转变。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伴随其作者的都是同生活间的“解谜游戏”和“关系悬念”,索德伯格终结退休重新复出后最值得反复咀嚼回味的一部作品。 |
|
感觉很Woody Allen |
|
在社交迷宫中漫游,走失又遇见,剪辑将多线人物关系并置,切换于口是心非与互诉衷肠,喋喋不休与冷眼旁观,少年的荷尔蒙与暮年的安眠剂,松弛而性感。离开游轮上岸后是另一个停止摆动的时空,直达生命的尽头。 |
|
渐入。紧密的转场对松散长对话的断句,制造游戏感的同时,使观看状态可以很快在场景之间游走,并仍能保持宝贵的通畅感。 |
|
失败的伍迪艾伦与洪尚秀的杂种实验品 |
|
实拍和即兴之王索德伯格(除了和过去几部电影一样尽可能不借助辅助设备和坚持使用自然光拍摄外,甚至影片都是在航行的游轮上摄制),但话说回来,把大部分剧本和台词的主导权都交给演员后,这部片存在的意义又在哪儿,况且索德伯格本就不属于阿巴斯或锡兰那类依靠对白便能将观众摁在板凳上的导演。 |
|
我看得很享受,简直是高级版的“时代姐妹花” (绝对褒义),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欧美影视对50+的女演员的友好。 |
|
引用下Tinamy曾在金球奖开场说的一句调侃话—“证明好莱坞依然有卓越的演出机会提供给60岁以上的Meryl Streep…”,事实上此言不假。Steven Soderbergh依然继续贯彻了他对其的宠爱,也拉上了两名同样优秀的“45花”女演员保驾护航,让人惊讶于这份鲜见的信任与机会。老友在生命晚些时候的回溯与所谓惋惜,不似“时代姐妹花”的哭哭笑笑,今天过了就算了;而是场关于三人的拉锯战,拿起放下,互相交缠,却终将用种方式完成她们所理解的“和解”。整段旅程未知、多变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过尽千帆”的坦然,合格范式的生活小品也就如此,倒是让两名年轻人的角色都显得不自然了。 |
|
片名叫做all talk,您就真的一场接一场的talk? |
|
We really lost each other. 你花多久写(拍)一本(部)书(电影)?这里是在自嘲吗?结构上的伍迪艾伦,语气上的索伦蒂诺,但是镜头不会骗人,那些柔和的自然收光和穿透性的横摇依然属于索德伯格。现在只有这里能看到真正的星星了,最后收得拖沓了点。Hedges和陈嘉玛爱了爱了。 |
|
这片的剧本,应该属于散文范畴。呃,不对。应该属于散文集。。。 |
|
游轮是这世上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 |
|
我知道拍摄手法很厉害 演员都很厉害 但是我真的期待太高了【 |
|
松散杂乱。大牌卡司都没法拯救的mediocrity. |
|
开场几分钟几个主角的性格已经立起来了,之后十分钟的对话信息量极少,看了下介绍,说都让演员自由发挥的? |
|
有一些非常暧昧不清、没有明确指向的元素和情节,很容易会被很多观众当成故弄玄虚。确实很难一次性完全理解,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节奏在结尾的部分有些过快,导致这些元素没有更好的沉淀,是稍微有些遗憾的地方。但整体看下来还是很流畅的,也是很典型的索德伯格近十年左右的风格。另外这个片在制片方面也有新的尝试,非常低成本和快速地完成制作。虽然表面的质感的确非常电视电影,但是这样一个剧本确实也不用花更大的成本去给它画蛇添足了。另外这个片让我一直在cue奥尔特曼后期的一些作品,非常简单的调度(都是长镜头为主,奥尔特曼还会稍微摇一下,索德伯格干脆把摄影机当监控摄像头用,摆个构图上还不错的机位就开始roll),重点还是放在表演和对白上。当然这个片从规模和野心上面都小得多。 |
|
轻巧有趣,多线剪辑很流畅,人物大都话只说一半也是妙处吧!看着你卢穿着自己的衣服,甚至怀疑开场的朋友都是借来随便拍的哈哈,他可太可爱了 |
|
主要情节发生在邮轮上的电影,对话为主,但很好看,很耐看,在2020年最后一天,有种给头脑做按摩的舒适,几位女演员演都是自然到位,虽然只是邮轮上的片段,却已经能从对话中揣摩到这几位大学好友之前的精力和故事了。陈嘉玛的英文说的好糯。 |
|
What? |
|
无聊,看不进去。 |
|
无法入戏 |
|
【3.5】语句的频率、速度的起伏更迭形成了电影的基本节奏,与剪辑共同作用,像间或环绕的音乐一样,也组合为一曲乐章。若就内容来说,倒也没有多精彩,但索德伯格多线叙事的能力有目共睹。 |
|
D/感觉有些想法不太奏效。最后半小时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 |
|
打卡,我觉得essentially casts Meryl Streep as David Fincher那个评论不靠谱。情感上这一阶段还是更喜欢高飞鸟,不过这部完成度更高,卡司和邮轮旅游广告(误)都不错。看来WB还是比Netflix合适。 |
|
看不懂 梅姨太深了 镜头乱七八糟 导演太深了 |
|
这很伍迪艾伦……? |
|
+,拥有宝贵的特质——粗糙但可变的戏剧真实,创作形式化解了戏剧性的刻板固化。那些抽去现场声的爵士乐段落,是罗汉们登场寻宝、麦克们登台演出,恣意流畅的类型手法。 |
|
「Life is a mystery, a true mystery.」 |
|
飞机片 01 |
|
游轮大海风光如画,让一切散漫变成闲适,然而导演对空间的把控和人物关系的多线交汇依旧高明,让许多水面之下的内容也浸润进去。利用身边人的故事肯定涉及到写作伦理,友谊与利益掺杂在一起,清高与江郎才尽所带来的尴尬,人的确是需要梳理自己的。Hedges同嘉玛陈那条线尴尬的地方在于两个人其实都表现一般且毫无火花,我对嘉玛陈是有更多的期待的。个人还蛮喜欢本片的。 |
|
我爱话唠片但是这部不行,一不幽默二没信息量,真就大家在邮轮上唠家常呢 |
|
将剧本简化成分场大纲后,在某个特定功用的邮轮空间内不断打开盲盒,观看的乐趣与动力也来源于此。 |
|
硬撑到2/3实在无能为力了,因为我睡着了 |
|
将相关人士聚在同一个小环境(船)里,再用各类对话推进和挖掘人物关系,这个配置很像。但与“拼凑女演员的一生”主题相比,女作家的故事甚至不完全是关于她自己的,这里的人物对话的发生看起来更自由随意,有时候甚至是尴尬的。再加上创作的虚实和不同角度叙述的“真相”,完全不知主题会朝着哪一个方向走去。 |
|
邮轮上大学好友的相会,彼时的亲昵无间,此刻的阶级差距,《五月十二月》般戏剧的人物关系,把我的人生写进你的书里,而我只关心邮轮上的餐券能否换钱。时过境迁,每个人都有私心,痛苦,意外发生突然而然,命运总是如此。竟然有Lucas Hedges(我头像),好久不见他了!评分:7.5/10。 |
|
虽然影片以talk场景为主,但说像伍迪·艾伦也是有点鬼扯,节奏散漫话题失焦,老友间的罅隙作为一条悬疑线也并没起到吊人胃口的作用,索德伯格太想制造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感觉,但游艇上的戏都拍得很无聊,好在结尾生活危机梦碎提供的唏嘘感把片子拉回些分数。 |
|
如果不是即兴,可能会更好。但仅目前的呈现,也比伍迪·艾伦的小品好些。伍迪艾伦的好处在于完美的叙事节奏。这部电影慢很多,但也使味道得以弥漫开。 |
|
封闭空间内的排排坐对话戏,不算太话痨,也不算太逼逼,一点点未解之谜,一点点女人间的剑拔弩张,还是三个实力派,剩下的我没怎么懂,这是三个人生路完全不同的大学闺蜜在三十年后的互戳,表达点啥呢~~~~人生如戏了又不可捉摸还是命运弄人?我毕业了17年,时间未到,真的不太明白~~~~筒子们十三年后不要来戳我~~~~ |
|
3.5 |
|
有点唠叨,但几个老女生凑在一起就很棒了,故事轻松,一些小纠结小别扭,女人老了也很美 |
|
很无解没啥吸引力 |
|
以为是助眠的话痨电影,但是那些真实到近乎尴尬的对话,把我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住了。整个观影的过程对侄子Tyler都有一种代入感,我也像是在偷看三位久别重逢的妇女如何跟纠缠她们的心事和解。 |
|
PEK→AMS.
非常英国的一部片,很棒。几乎是纯文戏,但是情绪的镜头非常细腻。 |
|
我就觉得索德伯格这几年搞得漫不经心的小片子其实很有意思 值得仔细琢磨 |
|
拍摄手法有噱头,演员能力爆表,故事本身的哲理性也不错,到头来还是显得造作了些。 |
|
真的是 Woody feat. Ozon 的味道 而且这次探索的格式按说是回撤的 不激进的 反倒有了意思和琢磨的劲儿 |
|
可能有一百种方式让这个故事变得好玩,但是索德伯格偏偏选了最平实的那一种,不过也好在这个生活片段仍然是有趣的,而且得益于演员的表演,尽管有大量的台词打底,但竟也能踏实的看下去。 |
|
倒觉得是在用文学的方式拍电影,梅姨的耳环和黑框也太好看了!! |
|
嘉玛陈的英音进步显著啊,不过第一次听也是十年前了,Lucas好帅好帅好帅好帅,这是我猝不及防的,整部电影目的是明确的,但沉闷感比较重,起伏少没关系但场景的区别感没协调好这点太遗憾了,后续梅姨走掉的蒙太奇倒还能让人眼睛定一定的。 |
|
看完才发现,这是索德伯格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