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遗珠,抛弃严肃沉重,拥抱轻浮而真切的影像,是现代电影的趋势。迷茫晕眩—疯狂危险—平静祥和,匀速旋转、高速摇镜、突出起来的侵入和逃离,镜头的运动逻辑是相似的,却依靠色调、音乐和剪辑的微小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影像氛围,每一帧都如同未经审慎的测试,是毫无畏惧的生涩与动人。对人物状态的把握极佳,哥哥的眼神是凶猛而涣散的,妹妹的眼神是柔软而坚定的。 |
|
谁不想泡在浴缸里边放着法海的歌,对面坐着Lucas Hedges阿! |
|
恕我眼拙,这步片子除了构图、拍摄手法和插曲选用外剧情方面我真是欣赏不来。如此时长其实就讲了一对兄妹俩人各自的感情故事。男主和女友吃喝玩乐有了娃,在是否流产问题上闹别扭并发生争执,男友将对方推倒致死判罪入狱;女主交往的男友,其父亲病危一同前往陪床,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心怀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至于片名请路过的大神能给个合理到位的解读。 |
|
男主失手打死他女朋友之后,我在想,哇这135分钟过得真是漫长,可算是结束了,然后看了一眼时间线,尼玛才过了一个小时??? |
|
年度炫技电影,无论镜头还是配乐都可以用狂来形容。前后两段故事巧妙衔接在一起,讲述色块斑斓的成长印记。Lucas Hedge这几年太会选片了,突然有种老父亲的欣慰感… |
|
「圣经里说,仇恨会挑起争端,但是爱会掩埋所有的罪过。」《浪潮》这个电影名字取得也太大了,看之前我还以为是什么革命事件或时代背景的电影。简介里的「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我是一点都没看出来,仅有的几首曲子也顶多是起到了 BGM 的作用,「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就更是匪夷所思 都快丧死了好吗?还充满活力?!我一度怀疑我自己看错了电影。前半部分讲哥哥错手杀害女友、后半部分讲妹妹早恋治愈男友,再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家庭伦理剧和美国青少年成长的故事,要是说不普通的话也顶多就是哥哥杀人入狱的情节而已。 |
|
你所能想到的青少年成长抓马大集合的两小时一刻钟超长MV。画幅变了很多次,体会不到用意。演员和音乐还不错,但对这种看似饱满内核空虚电影我真的无法投入更多情感了 |
|
镜头是在炫技吗?… |
|
一次形式的狂欢,不可否认创作者们在布景、打光和镜头运动等方面作出的尝试与努力,但大多数花哨的技巧(包括频繁的变换画幅比例)只是让电影看起来更酷,绝佳的视听效果之下,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待商榷。值得欣喜的是,迷幻的霓虹美学正在摆脱题材(科幻片、动作片、惊悚片)的限制,更多元化地融入到传统电影语言中,也更张扬地宣称自己的存在。 |
|
美国melodrama的传统后继有人了。无论是充满张力的镜头运动(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饱满的色调,还是对音乐的选择,以及对“中产家庭危机”这一经典母题的演绎,Trey Edward Shults成功的用自己的方式让道格拉斯·瑟克的灵魂在当下的时代复活 |
|
【A】本以为会是那种十分无趣的霓虹“长片”,没想到竟然是美国版「地久天长/阳光普照」,更何况其观感也远胜后两者。为何?因为相比老气横秋的《地久天长》《阳光普照》,《浪潮》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属于「现代」的电影:在绚烂的技巧和风格下,层叠出眩晕的影像,并由此重新构建出属于「现代电影」的“真实”,摒弃那些刻意堆叠的悲悯。随着时间推移,画幅从上下两个方向将人物不断挤压,抹除他们的“舒适空间”,并在崩溃之后转变为“1.33:1”,人物被锁死在画面中央,无处可逃。叙述主体转移,该画幅则象征其封闭的内心。而后另一位少年闯入,将画面的封闭感打破,画幅也终于随之延伸,并在又一个《人类之子》式的车内绕旋镜头回到起点。用老话讲,其类别为「美国电影」,而非「好莱坞电影」。而连接这一切的灵魂,便是伟大的A24。 |
|
流动的镜头、色彩、视角甚至画幅,这是流动的一切,无尽的浪潮。当画幅重回宽屏,竟打开了一个新信息时代的佛罗里达乐园。时代的潮涌褪去,留下的是家庭原生的裂缝,你不必奋力坚持,你大可随风而去。旋转狂魔,视听上比猴子走出更远,竟有些MV串烧。没有想到又是melodrama,没有想到又是夜色霓虹,私心满分。 |
|
D+/ 前后两段的张力结构本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导演似乎有点在视听小聪明对人物固着状态的烘托中迷失了方向。单场戏或是单段内人物的情绪、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生动且鲜明的。但是一旦发生切换,这些离散团块间的联结就过于稀薄,就好像是仅仅被摆放着、就自然发生并导向某个共通概念了一样。由此看来影片似乎更像是在一个被预设但并未被描绘的“家庭”框架下展开的,缺乏更内在的情感核心来让人物突破被黏稠包裹的状态,因而无法促使各段落堆叠出共振效果。 |
|
乱糟糟,可能是ins网红拍的 |
|
Even as a joke this is too long |
|
金曲串烧 |
|
倒是花哨 |
|
颜色使用可谓21世纪Douglas Sirk,同时大胆的画幅改变以及手机元素的使用都让我看到了21世纪影坛的新创作活力。我很激动,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么?老道的颜色革新在这个色彩泛滥的年代终于得以引进流行市场了 |
|
躁动过饱和Giallo风一拳打到高宽比变屏,4:3抑郁欧洲文艺风过度,老哥海浪老妹蹦河生与死事件呼应;视听语言高于承载内容,但还是好看没商量 |
|
非常适合A24的一片,情感表达非常到位。造作的配乐和美到不行的摄影也是正中下怀。变幅已经不再新鲜,但每次变幅总觉得恰到好处。Taylor Russell演得很有味道,喜欢这姑娘。Lucas Hedges, meh,但你可爱就行了… |
|
有一些炫技的视觉体验,其实和Gaspar Noé也只是一墙之隔;有趣的是FL的背景,同样的电影/现实的青少年迷茫题材无数次重现,就像佛罗里达乐园中的孩子长大了一样 |
|
很奇怪的结构,前后左右风格混搭,又high又小清新。这种很炫目的节奏又表达了家庭创伤,青少年成长,爱情等问题。观感很奇特。 |
|
从上部有些食之无味的造作恐怖,这次以看似“其他人”的视角进入到这个背负着伤痛和绝望的家庭,和荡起多重情感涟漪的明媚海岸背后的阴郁;看到了Shults最振奋人心的进步,还算满意。两个多小时,然而Williams一家各自的生活难题、不停跳跃的音乐风格串联还有有趣的摄影与声音设计,始终让观影过程并不空洞。妹妹所遭遇的网路霸凌,Tyler失控与药物滥用所致的可怕连锁反应,Luke不经意间关于自身经历的坦陈,也同时是对那些青春片“老生常谈”做出的有意义的回响。选择宽恕和前进是最难得的事,任何时候给予的善意和拥抱都如此宝贵友好。(不用大家都和Barry比一下的【。) |
|
没见过的一部电影前后两段各是一个主人公,前面哥哥,后面妹妹;情节事件老套,甚至狗血,但合起来还是那么回事。没见过像个时髦少年染头发、挂耳钉、鼻钉,穿彩衣式的如此“炫技”的电影,兰红色彩交替、各种画幅突变,时不时加入的流行歌曲就有十几首。三十出头的白人导演的第三部电影,拍黑人家庭,嫩了点,满了些,总的还不错。 |
|
电台司令、九寸钉、动物集体掺进流行布鲁斯一锅烂粥啊。对黑人题材的初始低预期导致稍有性格的作品就能获追捧,这是不是也折射了中产影评白人的集体愧疚和伪善还有堪忧的种族现实。不过没关系,指望关键时刻有个白马王子从天而降将自己带离苦海就行了。Hedges,WTF?! |
|
无力的简单-12/08/19 at AMC Garden State 16 |
|
(202002281645)虽然经过巧妙设计令每一首歌出现在影片特定位置,也烘托了当下的情节,但也正如每一首歌在某个情节里对某个(些)角色有特殊作用和意义一样(妹妹投入听歌的样子很感同身受吖~),观众也有自己的私人独特的音乐品味和情结,金曲串烧既大胆也冒险了。另外,影片丰富多样的技术和演员自然派的演技,就像鲜活与清凉的18岁,矛盾自成一体,互相成就。 |
|
看这些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拍戏很有趣,影像非常的个性,这部电影在情绪的掌控上太棒了!导演一直在用配乐、声音配合着摄影机的运动来欢原演员的情绪,音效剪辑非常出色,剧作上的处理也很高明,可惜这片子在这个奥斯卡颁奖季并没有收获配得上它的口碑。 |
|
从摄影剪辑再到soundtrack的混音,整体就和贯穿全片的现代流行音乐制作思路一样哇 |
|
非常棒,视听很骚气,让一个普通青春爱情家庭片故事焕然一新。导演处女作《克利夏》入围某年影评人周,当时毫无预期闯进影院观看,对他用视听挖掘日常琐事戏剧性的手法有所触动。这部更上一层楼,男主躲卧室发短信拍出紧张感,让我想起《点球成金》办公室打电话敲定转会拍出战场上的硝烟感。前半段矛盾爆发剧本视听结合非常好,后半段人性救赎故事略平淡但整体颇具水准。歌单很棒。Kelvin Harrison Jr.去年挑片眼光毒辣,《卢斯》《浪潮》都是故事高级视听精湛的电影。 |
|
以Tyler被判入狱为分界,电影整体上划分为两部分,兄妹分别是主角。看上半部的时候想打零分,远离情绪不稳定的人,仿佛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伤害自己与他人。下半部,Emily长时间陷入家庭分崩离析的悲伤情绪中,在同家人的沟通交流中,同男朋友的交往中,不仅帮助男朋友与父亲和解,也让自己从阴霾中走出来。作为普通人human being,生活总会遇到艰难,此时我们更需要亲情和爱情,把我们从海浪般的情绪中拯救,电影名waves,可以淹没人,也可以冲刷污垢重获新生。个人愚见以上。 |
|
也没有那么独特和“狂”,说实话真的喜欢不来,疯狂炫技是真的,各种花里胡哨的拍摄技巧都给用上了,闪瞎眼睛的荧光,摇曳的运镜,还有你妈最离谱的360度绕转运镜?可艺术了你,真尼玛不晕啊?疯狂堆砌空洞的镜头语言,光影质感和所谓的new era film concepts,我真的晕眩,现在都流行这么搞了吗?对美国傻逼青少年生活一而再再而三的粉饰➕所谓艺术化诠释,说真的,天天吸麻嗨粉操逼搞破坏堕胎谋杀的这种题材能有什么好发掘的内涵?你可滚吧,配乐也是流行加trap炸曲大杂烩就完了嗷,唉我寻思......等等,好像用了很多Kendrick Lamar的歌,等等,这tm打的tag好像还是歌舞片,那行吧,没事了嗷,我先爪巴了 |
|
“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why |
|
3.5,摄影秀,美国暖心家庭故事,画幅比跟随剧情变化这么多次倒是挺少见,后半段的体验感好于前半段,妹妹的视角更加的内敛,氛围更加低沉,情感更加的柔,很喜欢;前半段也有优点,无论是霓虹灯还是光影变化都挺牛的。 |
|
很花俏 |
|
一旦克服了电影结构上的独特性,真的是一部特别吸引人的片子。本质上是关于healing的,真真切切。 |
|
有一阵子没看这种MV式电影了,纳闷为什么这么一个治愈系的故事要拍成两段式爱情片,要是从妹妹的角度来深挖会更有完成度。还有那不止一个在车里狂转的发癫式镜头实在欣赏无能。以及,我居然没有看出画幅变化,简直是瞎了。 |
|
再刻意花哨的炫技也抵不过空洞的福音内核, 感觉后半段是重点但前面为什么要那么拖...结尾的处理觉得cheap and cliché |
|
对技法的变奏与实践近乎偏执,然而沙尔茨似乎要自己发明一个“类型”才能承载,或者,他即将被定义——他真的被忽略太久了。 |
|
影2057:开头的镜头差点没转晕。有些无聊。 |
|
运镜和穿插的黑屏色块加剧了剧情体验。典型美国青少年生活,离不开酒精毒品性,从青年到老年,贯穿人生的爱的主题。前半段紧张,哭不出来的胸闷,一到后半段小甜蜜阶段竟然泪如雨下,有多甜创伤就有多深。卢卡斯什么时候可以不要再演白人救世主小男孩了,但是他真的很适合演蠢萌青少年啊… 还有配乐很棒。总之两小时情绪浓烈,也算让观众释放了一把情绪。 |
|
或许是过去黑人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少或过于类型化,每当看到这样如实展现当代黑人情感世界的片子都会被深深震撼,他们的脆弱和暴躁都让人感同身受,更别说其中那些对于teenager心理状态的细腻描摹和诗意刻画。电影里的音乐的确塞得太满,但是怎么说呢,没有流行音乐的青春是不值得过的。 |
|
绚烂却空虚的片子 |
|
妹妹篇比哥哥篇好接受很多,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也知道在讲的是什么了,母女和解那段钓鱼戏写得很好!独特的审美,独特的体验。 |
|
沙尔茨一如即往用类型题材探讨家庭伦理话题。这次野心勃勃尝试青春成长类型,搭配络绎不绝的流行音乐响彻耳畔,使尽天旋地转的摄影技术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这都是近年来Instagram风盛行的结果。叙事方面更大胆破格地将两个主要人物的情节断裂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和风格,表面工夫做得相当充足,不过在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却捉襟见肘。儿子部分尚好,女儿部分的处理太随意,难以将感情累积的份量推向宣泄与和解的高潮,光靠招牌式地变换画幅的实验花招是难以奏效的。 |
|
架构和配乐赋予了青春阵痛新的形式,妹妹的眼神好美,父母的对话太多余了。 |
|
有几段的摄影挺随意自由,有些灵气。 |
|
散漫冗长,虽然镜头画面音乐氛围时有可取之处,但在A24作品范围内就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前后两段联系薄弱甚至脱节。变画幅这么浪漫的事都做得这么庸俗。 |
|
7/10。Nobody can refuse to have a deep conversation with your soulmate under the palm trees by the sea, listening to Frank Ocean’s music. |
|
青春与成长的外表,爱与孤独才是内里。电影的摄影、画面、配乐等等等等是全方位的好,这些好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给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