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见到白先勇本人,他说制作组为了拍这个跟着他跑来跑去跟了三年……看到结尾是很感动的,他说上天待他不薄,他想要的都实现了。看到这里心一颤。这样一个敏感细腻的人,这样好的修养,这样颠簸的一生。 |
|
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角无人补。 |
|
观影中间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抹眼泪, 树犹如此那一段更是泪崩, 影片的节奏, 文章段落的穿插, 镜头, 音乐, 节奏, 光, 都恰到好处, 我从文字里感知到的白先勇就是这样的. 奚淞说白先勇的心是马蜂窝, 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了, 即使经历了伤痛, 也没变成细碎的玻璃, 也没变成冰冷的石头, 有孔有感知有生命. |
|
五星给可爱的,让人哭让人笑的白先勇老先生。纪录片本身拍得可以更好。 |
|
精彩丰沛的一生,以多种身份参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赤子之心至情至性,暮年不减;多次流露“逐渐领悟到人生之大限,天命之不可强求”的想法,谈及父母及儿时记忆,真是“填不满的乡愁”;空镜美,文字配得也好,素材用得略凌乱。 |
|
白先勇先生一生的纪录片,看完很感动也很佩服,人生有笑有泪方为圆满 |
|
白先生细腻深情,文字,昆曲,都极尽雅致。很难得有这种面对面的纪录片,可一睹先生始终温文含笑的姿彩。 |
|
念兹在兹,一言以蔽之。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一个民族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文化,如果我们的文化不完全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一直是漂泊的。ps,想看孽子舞台剧了 |
|
白先勇大概是岛屿写作系列中最明星化的作家,他对镜头有一种熟练感,让我惊讶的是他从童年全家福、现代文学的求稿信、小说手稿乃至各种资料保存的完整,仿佛已知预定历史地位。纪录片以线性时间回顾,点出白先勇一生高光时刻,小说戏剧昆曲红学乃至所爱所终,工整又不露一点破绽。各种材料其实大都为人熟知,但他身世、身份的复杂性造成的翩翩公子形象的确独一无二,那种自知的自矜盖上天真,还是打动人。他对昆曲不顾其余独拎一字“美”,倒也一片苦心,片中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镜头中,我就在观众席上,现场热闹仍历历在目。记得在玉簪记现场同席,他围着那条红围巾,格外衬得一脸欢喜,联想起他当年偏要选在沧浪亭调教学生,白一生无论如何,追求风雅与情真,也是再难有了。 |
|
“我的心,是一个马蜂窝。” 对白先勇断壁残垣之上姹紫嫣红开遍的文学生涯一个平实且翔实、精巧且紧贴的阐释。后半部分的材料组织看似与文学无大相关,其实一丝一扣的位置都特别对。强烈推荐白先勇粉看~ |
|
2017年我几乎是在白先勇讲《红楼梦》的声音里度过了很多个夜晚走过了很多夜路,也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一遍又一遍流眼泪。这个纪录片再一次把只有他能淡然讲出的苦楚与孤独讲出来。赤子之心,惟真惟诚。 |
|
填不满的是乡愁 愁的不只是回不去的那片土地 |
|
白先勇先生精彩的一生。 |
|
白先勇是我见过行动力最强的文人了——写书、创办文学杂志、写电影剧本、制作舞台剧、研究和推广昆曲、写关于自己父亲的历史传记、整理民国史。当初看《孽子》和《台北人》的时候总是感觉有个眼泪汪汪的人站在这些书页的背后,也把我变得眼泪汪汪。等了很多年才看这部纪录片。1.“写孽子,写的是同性恋的人,人字很重要,他除了自己的欲求,还要面对都是一个人需要面对的父子、母子、兄弟、好友之间的人伦关系。他们是失去乐园后(paradise lost)重新寻找家园,寻找他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的立锥之地,追求一点点相濡以沫....”2.”“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历史忘掉,这民族就等于患了失忆症,没有了过去,对未来也会是茫然的。” |
|
文艺 |
|
最热爱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往往是离家千万里的那批人。颠沛的游子,去国甚远,因着念想,乡愁也好,文化归属也罢,终日抛光的记忆历久弥新,唯愿做些什么。 |
|
记录白先勇先生的一生,有笑有泪,值得回味 |
|
每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都应该多看纪录片,《姹紫嫣红开遍》,关于文化自信、关于白崇禧与民国、关于乡愁、关于历史使命感,还有昆曲和《牡丹亭》。各种被触动 |
|
很少看这种纪录片,这部不错 |
|
时代的一粒沙,也是压在每个人身上的大山,或许写书的人身上都带有某种真诚,喜欢这种真诚|孤儿院的词用得很妙|白先生是个很温柔的人|人生的因缘际会很难讲,总那么一开始一个重要的“因”,然后慢慢慢慢变成“果” |
|
04.01@衡山和集 7分。广告出身导演懒于梳理,基本按部就班从写作、办杂志、教书、振兴昆曲、追根耀祖等角度开麦各个由白先勇自述(太多),俱沾着一点边,就此“姹紫嫣红开遍”了。(譬如点题变幻移轴牡丹镜头,管窥仍是不同细部,综合之“人”,存在感打问号) |
|
还不错 |
|
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纤细又大气的白先勇老师。 |
|
填不满的是乡愁。 |
|
白先勇本人是可爱的,但纪录片却有些流水账,只是在作家,昆曲推动者,大学老师几个身份流转叙述且都点到为止,对白先勇文字本身魅力缺乏深入展现,在这个系列里也算不上上乘。 |
|
喜歡結尾,白先勇驀然回首,好像看到了什麼。 |
|
至真至纯,悲天悯人。 |
|
填不满的乡愁 |
|
二十三岁深深迷恋的文字啊 |
|
肺炎,隔离, 漂泊, 台北人,纽约客, 孽子, 现代文学, 红楼梦,昆曲, 游园惊梦.....好像慢慢走过白老师的一生,理解了他文字里那种悲天悯人的气息从哪里而来 |
|
这样的一生,真好 |
|
深刻而打动人心 |
|
補記大銀幕看的 |
|
看过 |
|
交替敘說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一人引領數代風潮,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在片中迴盪交響,引領觀眾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小說家胸懷 |
|
很想听听白先勇和王国祥的爱情故事,可惜一带而过。在美国几十年,可能是他离文学最远的时期,但离爱情最近。 |
|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说的太片面了,但是因为白先勇的悲天悯人和那种浓浓故乡情还是挺感人的。老年之后还要为父亲书写历史,也很有意义。就是白先勇个人的内容太少了。 |
|
挺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纪录片。比较让我意外的是,影片提到了白先勇的知己王先生。白先勇虽然已经出柜多年,却有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对自己的感情生活甚少提及。白先勇说,他没有严格地理上的故乡,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他的故乡。他更以十余年之功,让《牡丹亭》青春版如姹紫嫣红般开遍世界(主要是大华语区)——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十六年前(?),《牡丹亭》青春版曾在我的母校大礼堂演出,白先勇也到场,我却因为课业不能参加,至今仍是遗憾。 |
|
还好跟看过的白先勇相关并不特别重合,算是个什么都有点儿的大合集吧。2021年白先勇含量太高了有点儿腻,不过始终希望他健健康康。 |
|
白先勇在《蓦然回首》里写,“上下苍茫,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急,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木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 |
|
这是该系列让我最感动的一部,白先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孤勇行动让我动容,内心被深深震撼,也唤起了自己的使命感。 |
|
中规中矩的人生盘点,办杂志/写小说/读书教书/复兴昆曲/为父著传。倒是一个小故事很棒,《孽子》的电视在公视播出时有父母求公视在播出时滚字幕,希望因性取向而被迫离家的子女返家 |
|
那是一道女蜗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铠甲软肋之外,有关爱最动人的描述了吧。 |
|
白先勇先生的著作,确没有拜读过。但其纤细且内敛刚毅的性格,在其作品中有绵延。作为白崇禧的后人,在磅礴的时代变革中,可以为台湾文学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既瑰丽且隽永! |
|
一直看到最后,我发现姹紫嫣红开遍,不是讲他跟昆曲红楼梦牡丹亭的关系,而是讲,他一个从断壁残垣幸存下来的宝玉,却一路开挂姹紫嫣红的人生。他其实有父亲那种魄力,个性强烈,主动,纪录片导演只能跟着他的思路走,加不了别的内容。讲真,他与王国祥的那种相知相伴与照顾,很多自诩有爱的人,根本望尘莫及 |
|
作为纪录片非常平庸,就是展现白先勇干啥干啥了,适合放在展示馆里。给白先勇的经历加分。 |
|
有空读孽子 |
|
又是大时代韬练出的作家 生于37年的白先勇 历史会和了。《现代文学》成就了很多作家的梦 除了作家的身份 还致力于推广昆曲 还有绕不开的《红楼梦》课堂
听止庵 奚淞来讲述白先勇先生是很棒的体验
老师的文字和为人 温柔而有力量
Even Trees Fall 一哭 |
|
“我写作,是为了把人类心中无言的痛苦转换成文字。”谈了纽约客、台北人、孽子(舞台剧中杨宗纬唱的《莲花落》很好听)。又谈及昆曲,是喜爱和责任。六岁离开桂林,再回去的时候吃大份米粉,旁人担心他撑坏肚子,白先勇先生说,填不满的是乡愁。啊,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 |
|
爱了!role model ❤️ @blib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