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
|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
|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
|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
|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
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
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 |
|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
|
完成度无可指摘。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部偷懒且狡猾的电影。年轻导演有意规避自己写作人物和构建剧本可能有的风险和欠缺,且确信以自身对影像和诗意旁白的掌控力足以保证电影的下限,这种心态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类站在影史巨人(尤其是维克多艾里斯)留下的遗产安全区里的创作(《春江水暖》也属于同类),因为缺乏了一个真正的面向空白,从零到有的开拓过程,指向刻意铸成,也过分单一的美学终点(因此禁锢了观众),也丢失了发肤于表达欲必有的重量和活力。电影人们还是得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啊。 |
|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
|
美术馆影像 |
|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像是后辈在翻一本家族相册,一边看一边从简单的影像中提取一些回忆或者人生感悟,虽然有些破碎,但看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看《百年孤独》时的波澜壮阔。 |
|
胶片最高。太美了,只看截图都会给五星的诗意美片,每一帧都要命 |
|
试图为观众展示出影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胶片呈现出的油画质感,拼贴成了一首影像的散文诗。家庭成员用极具文学性的独白将家庭史娓娓道来,稍不留神就陷进了回忆的漩涡。它是优美沉静的家庭记录,流露出的记忆质感干净清澈。物成了这些记忆的载体,象征着父亲的大海,与象征着母亲的森林,似乎永远有着隔阂,结尾时将树带入大海,两人终于在记忆中团聚。 |
|
#BerlinaleEncounter 相比于对影像丰富性和节奏游刃有余的驾驭,导演年轻的出奇。 |
|
一部可视化的文学作品,声画关系完全调转,画面更多地承担了功能性作用,唯美动人。 |
|
万物静默如谜。宁静、神秘,又浓烈、隽永。关于隐藏在万物中的母亲,关于在大海中不停漂流思念着的父亲。我们如何像鸟一样对抗地心引力,对抗不可阻抗的时间。又如何拥有像海马一般脆弱、美丽,跨越山海的记忆与爱。诗意的旁白与静美的画面,诉说着看不见的心灵伤痕,就像镌刻在天空中的鸟儿飞过的痕迹。用身体、语言、油画、注视、镜子、信件,火焰,用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波浪,潮湿的灵魂,温柔的吻,用一切的一切,记录你,留住你,然后,等待在新世界再次相遇。 |
|
家族记忆,家庭故事,也不一定要拍成访谈录,拍成琐碎日常,拍成这一种就高级多了。 |
|
often I notice that the sea doesn't care about my problems |
|
#重看##资料馆#精巧叙事迷宫,在繁复的姓名与画作般的影像间定格的散文诗。1.其实是非常直白的剧本,但是以一种神奇的独属拉美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变形,文学性的旁白叙述其实已不觉新鲜,但那些安静无声却仿若有声的时刻,比如被一字字敲下的电报、终未被扶起的树和鸟类鸣叫的文字化更动人。2.这次看锈湖味儿更冲了,贝壳、鸟头、沙发上断裂的身体与窗帘后伸出的手,诡异的美。3.巴洛克般的动植物堆叠,孔雀羽与逝去的鱼还有侵入房间的植物,寄托关于母亲的臆想。4.舒伯特、巴赫、李斯特全部用得恰到好处。5.葬礼上的白色幽灵质感的悲伤vs燃烧的信封无法抹掉的黑色字迹之大爱,动人的对比度。6.镜子元素和长镜头致敬老塔,入眠时的窃窃私语似艾里斯《蜂巢幽灵》,莫奈和索罗拉。7.我的母亲在日出里,和大海共沉沦。(9.0/10) |
|
对白写的非常诗意,用一系列的物体串联起家庭的记忆,节奏处理的也非常娴熟,16mm的质感漂亮如同一件艺术品! |
|
有那么几个镜头 太美了 实在是太美了; 整体其实可以更好而不那么装置+论文 |
|
一边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山中,静谧物语,语页呢喃,鹰化为鸠,鸠鸟入海,化而为蜃。维克多的南方渊面黑暗,维克多的蜂巢暗中有光,维克多的榅桲年华老去,杜拉斯的呓语最好无人能懂,伍尔芙的幽咽海浪最好催人入眠,一边打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船中… |
|
近来看过最美的电影,一首家族回忆诗,16mm配以如画构图和诗的节奏,在大银幕看真是享受。“仲春时节,却有如秋天般悲伤”,不断出现的镜子,仿佛反射出了当下的一缕现实。“有些东西,比火焰更强大。” |
|
从picture到photo,从film到movie
从静止到动态,留白越来越少,留给人类遐想的空间越来越少。
就像人的祖先从海洋走出,一支成为了人类,一只成为了飞鸟,人类还可以游荡在海洋,但再也不会长出翅膀。 |
|
生灵与爱,上帝之书。BJIFF@UME华星 |
|
5/5 堪称2020年度最惊艳我的电影!去年有《幸福的拉扎罗》,今年有《鸟类变形记》,小语种国家总是会有令人惊喜的好作品,而能观赏到的我们又是多么幸福!戏剧与纪录融合的拍摄手法,颗粒胶卷带来的无与伦比的镜头质感,辅以诗意的摄影和意境深远的念白,疗愈作用无比强大。此片的豆瓣电影简介已经非常完美的揭示了影片的内核,再此便不多加赘述。最后要表扬下字幕组,翻译的太美了。 |
|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
|
气活伯格曼 气死戈达尔 |
|
#2023.5.14小西天 风干的海马耳饰、裁去了父亲的黑白相片、阳光下半透明的橘瓣、灰烬里银色的字迹;来自各殖民地的邮票、报纸头版萨拉查去世的讯息;白鲸、贝阿特丽丝、勃鲁盖尔的画作、布莱希特“人们诉说河流的暴力,却对容纳河流的两岸的暴力视而不见”;不同语言读出的母亲和女儿,小提琴奏出的恰空舞曲,圆形镜子映照出的湛蓝的海;“死去的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离世,死亡是一个活着的人才会面临的问题”,母亲披散头发潜入水中,植物在废圮的房屋生长,小船载着抽芽的树缓慢驶离。
在黑暗的影院里哭得不能自已。影片的语言让我想到卡尔维诺、安哲或《石榴的颜色》,导演以诗的语法组合起直觉的、身体性的影像,而这些极私人的影像又关涉着《百年孤独》式深沉的复调主题。倒放影像里叶片被重新安回枝头,我们藉由电影召唤那些远去的离魂。 |
|
杀手级的16毫米,试图推起巨树的那个镜头绝对是罕见的,令人对电影充满希望,影片作为一次梦呓般私人影像与声音的体验令人满足,但仍然可以更轻更灵。 |
|
这是一部极度导演私人影像的作品,它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呓语,都让我心醉。我沉浸在影像里,亦如沉浸在他人的回忆里、情感里、大自然里与神迹里。 |
|
懵而见撼。诗画诗声,将源出诗意的文本——父母的书信——按照时间组织起来,通过看似流水帐的形式,以固定镜头为主构建对应的诗意画面与空间,再根据画面添加有源或无源的声音,让空间活过来,自己形成时间,从而变成一部优美感人的诗散文电影。本文与声画的关系一直在变,或平行或对立或类比或全然无关,各自的诗意根据这种对位关系又形成了第三重诗意。胶片的质感真的让人陶醉,仿佛又回到了恬淡的旧时光。 |
|
blossom |
|
这镜子用的,生怕大家不会分析似的。整体给人的感觉有些故作姿态了(想想利纳斯他们如何在日常中制造超验的感受,绝非如此刻意),影像和旁白的结合也比较一般 2.5 |
|
只睡了半小时୧(๑•̀◡•́๑)૭!(北影节再见! |
|
有点失望。一场关于时间、情感与家族的形式艺术,以绝对旁白的方式来进行叙事,那这精致胶片质感的复古影像却无法融入到整个故事当中,也确实跟老塔的镜子有一点像,不过老塔的镜子虽然看不懂,但是有一种流淌着的镜头美感,而本片的影像则是剥离了叙事,某种程度上沦为了导演的一种炫技工具。 |
|
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的原因。【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10排13座/50¥】 |
|
不记得了但是看了好感动要哭了
母亲是树我们都是鸟 又或者母亲也是鸟 变形后以不同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
从mae到filha |
|
你逗我 這是學生作業啊 |
|
so so so smooth 是最近看过最饱含深情的片子了 |
|
闭上双眼,首先是海风的气味,海马被挂在耳后,像是回忆的助听器。飞在空中的鸟儿,靠不到岸边的船,被烧毁仍留有字迹的信,长满空房子的植物。人和面孔被声音抛向空的时间与空间,记忆慢慢淌入耳朵,哀悼在掌心展开花瓣,我的心就这样在祈祷中被浇灌,我所有的梦都在这里停止。 |
|
想起《石榴的颜色》,甚至更甚一筹。 |
|
非常个人化的作品,独特。 |
|
#Berlinale70th 21# 是我本届电影节看过最美的电影。唤起了很多童年里的回忆,导演在用影像的美丽留住失去,远去的父亲,航船和鸣笛,埋葬爱情的信,遮住眼睛的羽毛,和一部写给母亲的电影。孩子不断变换的面孔,影子像是空中的游丝,在某个瞬间攀附上被我深埋心底的爱意。影片最后市场偶遇逝去母亲的旧识的那段对话,超越时空,让我刹那觉得也许人是不太那么容易被忘记的。 |
|
关于生命时态的失落叹语,像是重塑语言后的戈达尔穿梭进老塔的梦境。与土地接壤的局部器官/肢体滑向语言的另一极成为现实的动作,是多种语境的拼接,也是姿态的变体。梦中呓语从家庭记忆影像中得到放射般的出色外化效果。没有粗暴的凌驾,倒是有极致的温柔存在。观影途中经过了一番激烈矛盾的怀疑揣摩及思来想去确认是当代崭新的诗意回眸,除镜子外图冀式的自然意象化为感官元素放置于的阴暗角落,随着光线照射的变化渐渐显露,成为新的观感体验。要是放在平时的荧屏上观看绝无串联拼凑的可能,在属于影院密闭空间里才能感受到与视觉割裂开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视点变成快速运动的影像直觉。具有无限的回溯空间和感知维度,从实验角度上来说,创作已然达成了目的,完成了奇遇般动态与静谧间的相互碰撞,成长过的鸟儿也飞向远方。——10'BJIFF |
|
天上的圣鸟啊,愿你被赐予翅膀,愿你能飞向我们,守护我们的屋顶。春夏秋冬又一春。 |
|
拍的非常私密,是对成长、自我、家庭的理解与怀恋,充满诗一样的语言,但画面又比诗更加重要。虽然差点沦为一场PPT,某些画面也有为了刻意追求画面而牺牲意蕴之嫌,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惊艳。 |
|
诗集电影,人物如彩图插页般穿插在诗篇之中,在作者看来,人是人,大自然是诗;点状结构,试图让观众集点成线,织线成面,静帧组成页码,时间是订书机;大闷片,前三十分钟观影舒适,随后快进键高八度的吼我,我说,哥们别着急,我的膀胱还稳得住。四星以上不体面,四星以下是瞎子聋子神经病。 |
|
家庭的物件,家庭的成员,家人的声音,家庭的故事。在海上的父亲和在陆地抚养子女的母亲,孩子们长大的时候父母衰老死亡,而那些怀念融于家庭的物件如喃喃细语重新奏响岁月的音乐。像《风吹过的第一声呼吸》,家庭的隐秘无需什么故事,像感受这部电影一样去感受他。自然和人,我们窥视的不仅仅是家庭,更是生命的感悟。如散文诗般的电影,胶卷的美呈现了最好的质感,这是一部不仅仅需要看还需要去感受的电影,他的美不仅仅浮于表层更深层次对于家庭的情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
|
人生的回忆,旁白很不错,摄影精致唯美,节奏平静,如同一位老者在午后慢慢道出他的一生。 |
|
bwv1004响起 艺术之神降临。在这重新感受到影像魅力的时刻 重新爱上「电影院」的时刻 面对肆意流淌的才华 再讨论两种媒介的彼此消解似乎太扫兴了#10thbjuff华星u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