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抱着小侄子一起看很多年前的渔船出航捕捞鲱鱼群的影像记录。我想告诉他,眼前不停晃动的就是大海。总有一天,你也会想去寻找大海,你也会到达那个想要逃离这里的年纪。我无法幻想你日后的汹涌,那是你的故事。但是也有可能,这只是我的一种无聊的自我投射,如果你此刻听得懂,或者你会指着我说,好陈旧的想法呀,能不能别想这些,自在一点,放松一点,该怎样就怎样。又有可能你会这样说…好多可能,无数可能,下午的一片海,自说自话的我,还有对着屏幕,好动的充满活力的完全不理会我的话的开心小侄子。 |
|
英国记录电影学派的先声,把英国电影从摄影棚内解放出来,引导电影去关注现实,凸显纪录片的社会意义。 |
|
大量的来回切的重复相似镜头就如机械廉价劳工让人生理厌恶 |
|
英式国策片之先祖 也是JG唯一一部执导的长片 乍一看真的感觉是列维坦的祖先了(尤其是对海鸥的拍摄),甚至于哈佛的知觉人类学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追溯到Jennings参与发起的Mass Observation(自我观察的人类学民族志运动)工人自己成为电影的主角在当时的好莱坞浪潮下是比较新颖,但是对早期电影观众而言并不稀奇。另外这片子里虽然保留了真实的风暴,水下的鱼群拍摄(在普利茅斯的一个海洋研究所的水族箱里拍的)内部镜头(在港口的摄影棚拍摄)都算是结合实拍与假拍摆拍,比较能够体现JG的“现实的创意处理”理念。另外摄影师Basil Emmott的作用可能不比JG小,毕竟JG并不懂拍电影。 |
|
最后的铁轨... |
|
默片纪录主义今天看来完全成为浪漫诗情。 |
|
啊!工业的芬芳!!! |
|
大师! |
|
小小的微微的 |
|
黑白-墨绿-蓝的滤镜转变。意识太美。 |
|
“纪录电影之父”格里尔逊的代表作。风浪令全片充满了律动感,碎片化的剪辑,刻意的踩点与叠化,仿佛捕鱼变成了一项仪式感极强的运动。这是属于全体劳动者的交响音乐会。 |
|
纪录片欣赏课~ |
|
在瑞典电影资料馆filmhuset的victor厅现场钢琴配乐版本。2023/8/26 |
|
– |
|
……弗拉哈迪比任何人都更出色地阐明了纪录片的首要原则:1.必须把握和熟悉第一首素材,以便更好地组织素材。……2.必须像弗拉哈迪那样,分清描述description与戏剧drama的区别。……重要的是,首先要分清如下两种表现方法之间的区别:一个是仅仅描述主题的表面价值,另一个是更加有力地揭示主题的真实。你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the natural life,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的生活。//交响乐电影关心的是对运动的精心安排,把银幕看作一种流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不容许被打断,影片中表现的任何情节和事件都要融入这种流动状态。交响乐电影还倾向于以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编织这种流动状态,……这是交响乐电影的第一个基本特征。//J·格里尔逊.纪录片的首要原则.电影理论读本[M]p133-143 |
|
交响乐(实验音乐)式结构剪辑,黑白-绿夜-蓝曦-复黑 |
|
劳动最光荣。 |
|
“推动这一结构的基本动力,不是美学,而是社会学。” 影片确立两个主题:劳动的尊严和劳动的价值。关注普通人生活。格里尔逊及其小组认为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有启迪人心的义务。 |
|
生活中的工人成为主角 |
|
我还是好想生活在大海里。 |
|
纪录电影之父。 |
|
片子本身不觉得有多出彩,但看的版本配乐不错,深邃中又带着悠扬,肯定是现代重配的 |
|
35mm早期纪录片。 |
|
J.Grierson 1929 49min 35mm |
|
2.9 被机器、市场、金钱奴役的人们。 |
|
会把控舒缓与紧张的节奏,配乐的烘托效果及时,镜头运用多样。忠实的记录了出航、备餐、捕鱼、扬帆、收帆、聚餐、海景、海鸥、夜景、收网、风暴,收获、归港。And the sound of the sea and the people of the sea are lost in the chatter and chaffer of a market for the world.So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goes the harvest of the sea |
|
Imagism. 单纯通过画面本身而非故事叙述,让持续的辛勤劳作本身自己具备时间的重量。 |
|
英国记录电影之父,劳动尊严和工人价值,成为日后众多记录电影主题。 |
|
卧槽 我恨死黑白片了!!!! |
|
片子分四帕讲述从出海到回港卖鱼的过程,20年代纪录片运动“音配画”手法的典型(配以文字说明完善对时空、背景的注解),“纪录片”的诞生之作。 |
|
摄影机与大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wNzIzMjYw.html |
|
使用了叠印等特效 不时插入鱼在水下游动的特写镜头 主观的 诗意的组接方式 【http://dou.bz/0H35au】 |
|
四部分,时间顺序,事件用连续性剪辑 |
|
噢这疯狂的叠化!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拍摄技术和蒙太奇意识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小郑春节的采访里说看了一部捕鱼的纪录片不晓得会不会是这部(妈的我真的好完蛋)。 |
|
纪录片大佬,如雷贯耳的john的作品不用多解释。只是放在现在看我只能打三星 |
|
还不错,文章写得好 |
|
交响式蒙太奇镜头剪得很碎,作为英国纪录主义来说节奏有点快,我还是喜欢长镜头的纪录片。 |
|
这是格里尔逊仅有的一部纪录片,可就是此片,让他足以担当纪录片大师的名号。他在弗拉哈迪拍摄第一部纪录片之后,对纪录片做了一次重要的理论构建,尤其受到当时苏联的蒙太奇运动影响。在此片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镜头的组合、反差,用剪辑渲染故事的起伏,推向高潮。可以说,格里尔逊开拓了纪录片延续百年的宏图。 |
|
通过四个章节展现出海-渔猎-返港-鱼市售卖的全过程,多次插入渔船引擎的特写镜头,并通过对于机器、工人、自然三者的镜头并置实现其所谓的“对自然素材的创造性处理”,在工人的身体节律、工业机器的运转节奏以及蒙太奇的剪切律动之间构建起意义关联。较之《北方的纳努克》,同样根植于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Grierson更注重对于工人劳作过程的刻画以及评述;较之视觉风格更为接近的城市交响曲式纪录片,则不仅仅通过剪辑呈现音程节奏的律动效果(崇高感),而是试图通过镜头间的意义关联制造诗意与社会学阐释。 |
|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格里尔逊作为中心人物的作用似乎少见于创作之中,多是在该运动中提出理论依据或是积极参与活动,该片是他创作观念的唯一体现。现在看来不少借鉴苏联学派的技法,快速的剪辑和叠印是爱森斯坦的特色,机械快速运转下的对比剪辑又带有典型维尔托夫的风格。当然弗拉哈迪的影响是更为显著的——对完整事件的跟进,对细节的取舍和一种推介性质的呈现(纪录片最初的功用)。在20s先锋派一统天下的欧洲,这样的作品只能算是无功无过。 |
|
水上水下,渔船各部位间的快速剪辑,突出把普通工作表现的有英雄感。这种对蒙太奇学派的明显兴趣以及摄影技术的倾注,也是给英国记录学派打了第一枪。 |
|
先锋派现实主义版,捞鱼故事,时间顺序,蒙太奇(浅看 |
|
清晰、美。 |
|
7.0/10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代表作品,从捕鱼到市场售卖的整个全过程,单纯的纪录影像。镜头语言的成熟,叠印、环境镜头和蒙太奇的有意识运用,但后期配乐诡异感十足 |
|
英国记录片学派。受到电影眼睛的强烈影响,自然景观、工业与人的并置剪辑,加上史诗感悠扬的音乐,有一种文明开拓的磅礴。记录了从出海捕鱼到返程上市的过程,甚至在中间加上了一大段水下的镜头,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穿插期间,虽然是纪录片,但是拥有叙事特征。音乐和声音真的处理得恰到好处。 |
|
一曲工业文明的赞歌亦或是对大自然掠夺的控诉? |
|
看起来是在歌颂渔夫们的辛勤劳动,实际上整部片子都在变相地炫耀以及宣传英国的工业实力。很多处都有机器运作的特写镜头,而这些机器大大提高了渔夫们的工作效率。但机器的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又并不都是有如神助,最终还是得依靠人的劳动去换取商业利润。后半段看到了些许冒险片的雏形。幽绿的色调之下,海底下的群鱼不知为何有股阴森诡秘感。船上的人们安然入睡,船下的鱼儿们拼命挣扎,感觉还渗透着一种装备精良的强者必定征服手无寸铁的弱者的意识形态。 |
|
钢琴清脆的伴奏谱出一曲英国渔民的劳动号子,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可是我却不大能看得下去。。。 |
|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奠基之作,现实题材、诗意表达(通过重复剪辑等创造镜头间不同剪辑节奏,形成诗意交响曲)、社会宣传教育,往后再加入上帝视角解说配音就是格里尔逊模式了,表达传统劳动在现代的工业化社会中得以协调发展的社会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