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史价值满分,百年前珍贵影像,能在激光IMAX影厅看从1897来的电影已然有几分乘坐时间机器的神奇之感,较之以往看的类似百年老短片,68毫米真不是盖的,不仅细节极为高清丰富,且自有一股气势如虹而来,特别是战舰镜头和船坞下水两段,非常大场面,和如今的电影比都可丝毫不露怯意;突然意识到火车、船都是老影像中已接近符号化的存在,也许这正折射了电影技术诞生之初便已承载的“远方”的心意,和火车一样,电影带领观众抵达另一方地域,如果百年前的“导演”们能穿越到现代,他们一定会欣慰努力不曾被辜负,电影不仅驶向他乡异国,驶向我们不曾体验过的他人的经历,更能驶向过去、未来、天空乃至梦的国境 |
|
因为我喜欢电影这件事在父亲眼里是只有花钱没有赚钱的事,多多少少会在激烈争吵后对热爱电影产生意义上的质疑,本片让我不再有这种concern,电影是意义本身。 |
|
在IMAX荧幕看这个片子,仿佛跟百年前的人对话,竟然有一丝感动 |
|
好容易抢到的票。里面都是200年前的活人,不是演员,是真的人!想想就觉得好有趣。以前在海边玩水男的穿条纹泳装的,全包那种。 最后字幕加分,一系列人名,包括了国籍和拍摄年代,有的标注了其中片段名称,也就是说,即使人家死了200年,我用了你的片段,就要给人家署名。 最最后面,我看的是3.21下午13:30的场,给后排制止盗版拍摄的男生点赞! |
|
@英伦大师展 纯粹的影像力量,让我在几乎一半的时间里热泪盈眶。狂妄地试想,在电影诞生之初motion picture 就是纯粹关于摄影机、关于眼睛的戏法。后来人类带着技术和理论加入了这个游戏,他们发明了蒙太奇和斯坦尼康,带来了精致的剧本和震撼的电脑特效,于是电影似乎变得愈发复杂,愈发精致。事物发展如此本无可指摘,只是不要遗忘那些影像最纯粹的力量(这也是现在很多导演还在坚守的),不要遗忘那个普通的午后,发明家带着女儿在广场上喂鸽子,期间开心的小女孩恣意地走向她面前的摄影机,120年前的摄影机。 |
|
music by Daan van den Hurk 素晴らしい丨eye+BFI funded by European Commission, 8K scanning, programmed in 5 chapters 很多短片都在别处(尤其是eye自己的馆藏)看过。编排上不是很能自圆其说,部分章节片子重复率非常高,除去68mm本身的奇观性质,可能价值也就在于可以一窥百年前的英国风貌吧… |
|
早期68mm底片的8K扫描,绝妙的一场高规格影像时空之旅。早期大规格胶片带来更加广阔的画面空间和更清晰的细度质感,简直是一部完美为现代1.43:1全画幅IMAX影院设计的节目。可惜线上观影没办法以最高规格观看,希望有一天能在电影院用4K/48fps(保留了原始放映的30fps高帧率)DCP再一次体验。 / 2021-03-14 愿望大体实现,可惜只是1.90:1二代激光所以无法满屏,高帧拷贝可以看出少量段落拍摄其实并非30fps |
|
记录观看过程中的颅内想法若干:8K修复是怎么做的回去要查查;当年的胶片没办法进行电子图像处理,噪点太多了;一百多年前的人们怎么和今天的人们一模一样啊;狗居然可以拉车;太清晰了里面的人们身上每个部分都留在了胶片里;有一个僧人看了镜头一眼,我觉得他透过时间看了我一眼,可是他早就消逝了;那么多普通人在玩滑草和跳水,他们里面可能有我;科技真奇妙,它证明他们来过;突然落泪;这里的远洋舰去过当时的中国吗;这些水手和士兵去过当时的中国吗;配乐有点过分契合画面了,卡点会产生舒适感或者喜感;这些孩子的笑声真美好。 |
|
英伦大师展@寰映。虽然在电影和照片里无数次见过19-20世纪之交的欧洲,真实的影像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震撼力,IMAX给人完全的沉浸感,52分钟的时空之旅。每个小片段配着印象派风格的钢琴曲,或舒缓柔和或急促紧张,像是动态的印象派画面。在各种视觉技术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来越难引起新的惊奇的今天,回归到电影艺术的缘起,看到一份难得的真实,反而极其动人。 |
|
看个一百二十年前老电影的亚洲首映。欧陆风情大赏,从火车竞速到巨轮下水,间或狗狗拉车同埋翻车,仲有马克沁实拍!!!(在这里get了后坐力的进步是怎么回事)最后的轻歌曼舞还做了染色,就很曼妙。但是早期电影真的不太讲究,什么过曝啊稳定啊对焦啊,总体只是追求一个记录感。 |
|
运用8K技术扫描修复的早期电影宝贵片段,多角度展现19世纪末的欧洲真实生活,在新一代激光IMAX大屏前看完异常感动。 |
|
令人震撼的超高清68毫米+imax,百余年前的奇趣之旅,好一幅面面俱到的欧洲社会全景图。从电影的诞生初期起就具有的“文献”功能一览无遗,镜头记录下的无论是普通日常,还是携有时代进步的事件,都像是定格在胶卷上的“雕刻时光”,画面中均已作古的人们依旧笑声朗朗如周遭你我。
虽是朴素的记录,仍可见某些沿用至今的手法——如划过水面的横移镜头,火车上的主观镜头,以及古早期的“滑轨”,镜头出奇稳定。 |
|
IMAX的情境下看这部纪录片实在妙绝,火车兜兜转转,忘记了分辨颜色的有无,只跟着悬浮的视角穿越到过去的时光之间。不由得深切感知到,影像真的能让停留在历史中的寻常变得可爱又珍贵。4.5归5。 |
|
enjoy the ride. 那一张张粗粝热情的脸庞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
|
是雕刻时光 见上世纪的普通人清晰生动地重新出现在银幕本身就很奇妙//坐在影院里看一百多年前一群刚看完电影的人们从影院出来 人们友好地对摄影机打招呼 仿佛时间线被对折 两个时间点微妙地重合了//摄影机似乎必定是要上火车进隧道的//太奇妙了 拥有魔法或时间穿梭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的 |
|
感受1 发现自己看得好开心。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总有共通的东西,比如人的有趣。哈哈,果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啊;感受2 影像记录生活,最原始且单纯的魅力。感谢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这是个伟大的时代;感受3 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记得认知受环境的影响,就像永远记得那辆在火车轨道上艰难行驶的汽车一样;感受4 看到这些影像,突然多了一些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感,然后想到陈奕迅的【1874】。人啊,似乎总因这些貌似多余的感情而充满魅力。 |
|
好神奇的观影体验,巨幅的历史影像资料,但是火车轨道上抖得太可怕了…imax幕的抖动啊………斯坦尼康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发明。 |
|
#2021英伦电影大师展# 2021.3.14 13:30 寰映IMAX 这是茨威格所缅怀的昨日的世界,是历史上最好的欧洲,是作为世界中心的欧洲,人们正沉浸在商业与创造的欢愉之中,殊不知两次大战的阴影正在远方悄然袭来。回归影像的本质,无比感动——感谢电影,给我们穿越时空与他人共情之眼,得以享受这最后的繁华。 |
|
来自17世纪末的影像,完全沉浸其中,直到结束恍然惊醒,意犹未尽。这是电影作为造梦术所引起的最初悸动。不仅展示了英国荷兰威尔士威尼斯等地当时的风景与建筑,还拍下了数十个生活场景(包括马克沁爵士亲自展示他发明的枪炮)。用纯真的眼凝视场景,掉个书袋联想到海德格尔说的去蔽(Unverborgenheit)以发现此在(Dasein)。确实在看的时候内心一片疏朗(Lichtung) |
|
如此真实记录的影像,就像穿越时空的魔法,让现代观众得以看到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景象。 |
|
英伦大师展at寰映。和阿凡达连看的,说真的,就奇观而言,这份120年前的影像更刺激想象力,也许是因为,看了太多未来,历史反而显得新奇,比如高空跳下和倒立拳手。68毫米胶片、8K扫描和IMAX放映,无疑将历史的瞬间雕塑为影像的纪念碑——正如基弗或罗斯科的某些作品,尺寸本身就构成了奇观。南安普顿港,巨大的船体不仅压迫着前景挥手着的看客,还有同样仰望的我们,隔着作为时光窗口或隧道的银幕。这是影像(形式)而非电影(叙事)的魅力。从开场“火车进站”,到后面车上和船上的移动镜头,直接把我们变成了窗上的苍蝇,灵光确实不来自机械复制,而来自我们的想象,巨大的景深空间里,几乎所有出现的人都比现场的人大。没人活了那么久,他们就像天神一样,在噪声和斑点里骑着单车、遛着狗、或看向我们,将黑暗的影院变为某种神秘朝拜的洞穴。 |
|
#2021英伦电影大师展 太好看了(╥﹏╥) 120多年前人类那样真实的模样就在眼前,感谢电影和胶片修复高科技,看一遍不够…… |
|
“看了太多未来,历史反而显得新奇。”68毫米胶片、8K扫描、4K修复、IMAX放映,当一百二十年前的活动影像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带来强烈的震撼之余更有一丝感动。 |
|
跨越大半个上海 欣赏一个多世纪前的真实影像
8K修复 65mm底片
宽画幅一屏信息量看的还是过瘾
纪念一下应该是看过时代最早的片子了 |
|
电影本身的意义。看完突然想拍vlog了……ps.盗摄的还没死绝呀?后排的男士喝止得好! 21.3.21英伦电影大师展 |
|
感觉在时光穿梭机中,跳跃到了百年前的欧洲ԅ(¯ㅂ¯ԅ)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夫人们端庄优雅的绣花边帽子,三个穿粉色蓬蓬裙的巴黎少女 和带着淡淡色彩的欧洲古堡 |
|
把工厂建成近乎全能小镇的Newcastle,贡多拉市场之上,高拱的黑影平滑宛如上漆,St. Louis来的舷窗飞出手绢,马路、花车、广场、灰鸽与孤女,步伐繁乱……枪火铁舰铜炮的预示,巨锚不可阻碍地入海,麻绳脆弱地摇摆,家庭杂技扔起花伞餐盘,马天尼自动车与嵩峻的枞树林,一切都准备好飞奔了!轨道上,摄影机与摄影机相望,人与摄影机相望,历史与摄影机相望,这些星火交集,《忘梦洞》里史前艺术家弯折的小指骨。铁道交叉口的信号灯,隧道倾斜,缓丘上的屋顶,在帧数里跳闪的红色笔画,我的眼与心也是在如此运转呀…… |
|
小电脑屏的感染力还是有限,强烈建议北影节选映。另:或许我们也会被某种媒介记录,成为下个百年的人们所能窥探的历史 |
|
只看成半部,我很伤心,不看imax等于白看。随火车穿过山脉,感觉又去了趟希腊奥林匹亚山 |
|
CINEMA!😭 |
|
生命体验的在场感值得被珍惜。 |
|
二十世纪初叶,一帮清国人和一帮日本人或多或少地都分别看到了默片中录下的这些欧陆世象…… |
|
超越时空界限的连接 大概是电影早期作为动态影像记录所能呈现的感动;68mm底片8K重扫4K输出 Eye Filmmuseum另有一段8分钟幕后制作短片 |
|
奇妙的穿越时空观影体验,19/20世纪之交的珍贵短视频。令人目瞪口呆的火车站和大船,欧洲的夏日,威尼斯的水上集市,可爱的自行车广告还有被逼拉车的狗狗。P.S. 那个电钻好sexy |
|
穿越时空的旅行 / 英伦大师展@寰映IMAX |
|
【英伦展之六】本片在全影史范围里都很独特,其整体价值更多体现在文献性或教学性。对我来说只有第四、五章的一些片段具有观看乐趣,最多再感慨一句底大真好。在一块顶好的银幕上观看用最新技术修复的最早的一批影像,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会成为影史的一部分。以后再有稀里糊涂的人大喊“技术无用”之类的疯话,就把本片甩过去。技术不发展屁都看不到! |
|
就是看个趣儿 |
|
英伦电影大师展 @ 寰映影城。大概是本次影展最值得的一部,时间穿梭感和配乐让我全程都处于一种非常感动的状态,影片让人得以窥见两次大战前的欧洲一角,日常的生活景象,壮阔的观光风景,高度的商业繁荣,以及尚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群。这些人曾经真实地存在过,这些事也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影片放映结束后走出影院的人群,他们是否也在和身边人讨论刚才看的那部电影,一如今日?连阳光透过树影打在身上的样子都如此动人,继而产生了奇妙的联结,这可能发生在任意一个阳光充足的周末午后。影像承载着记录的开始,一路远航,直至今日。 |
|
真•看西洋景,大画幅胶片就是牛,这家的镜头感觉景深比较浅也不是很广角可以对焦的范围比较有限但对准的部分非常清晰,就很像巨大的照片动起来,居然还有颇多车拍船拍,秀器材啊,但船拍真的比较晕,对比之下american mutoscope & biograph来亚洲拍的咋就待遇不行呢都是一个简陋的定镜之类的@寰映影城 |
|
2021英伦电影大师展#3寰映影城激光IMAX,恨不能摄影技术早出一些,可以再多记录一些消失的人和事。 |
|
本身比起电影更像是展品,最有趣的倒是它在观影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作为受到众多period piece熏陶的现代观众,在面对最原初的真实影像时,竟也没有任何时空上的错愕与陌生——而这是否正从侧面证明了,电影早就在这百余年里,永不停歇地还原、定义并塑造了我们认知中本该遥远的“真实”。 |
|
跟着时空隧道去了1890s的荷兰,巴黎,威尼斯,马耳他,庞贝,柏林… |
|
没有关于背景的解说还是差了些味道,看到了迪克生喂鸽子和马克沁操作枪炮,马克沁开炮的画面还剪辑过,仿佛他不用再次上膛就可以连续开火 |
|
@2021英伦大师展最后一部。在IMAX厅看120多年前用68mm大尺寸胶片拍摄的48帧活动影像集锦,栩栩如生的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配乐和影像很贴合,丰富的细节目不暇接,最后巴黎姑娘的舞蹈片段甚至抹上了彩色。一个多世纪前的人们神态各异地望着现在的观众,令人感动 |
|
20210314(英伦影展):8k重置4k输出,体量制造的奇观与百年海陆风格纪实 |
|
❤️ |
|
8。一百多年前的人和现在差别不大,镜头成为穿越点。 |
|
(补)#英伦大师展 68mm 8K扫描后的影像已难以分辨是几几年的了。许多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上拍摄的镜头。还有观众对镜头的敏感程度简直等于1980年代马路上发现一个外国人…… |
|
IMAX@再过不久一场世界战争如期而至,每一帧皆是遗像,太微不足道了。 |
|
not IMAX experience,more than IMAX experience?(两块光斑啥玩意儿钢铁侠之眼吗hhh Tarantella转圈圈还转出了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