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rst青年影展看片补记三:
相对实验性强的其他作品,本片是坚持传统故事片手法,、编导演俱佳的作品,“那儿那儿都是对的”。这是周洲、池韵编导的第二部长片,也是他们继处女作《美丽》后,第二次来First。写癫痫病患者的艰难奋斗,题材虽狭窄了些,但是笔触集中,深掘女主人公的命运及内心,可谓其值得学习的优点。本片获得影展“最佳编剧奖”。
坚持自我表达是年轻创作人员头一二部作品的特点及优点。但当你取得了导演创作能力和权力之后,应该对观众和市场需要的题材、样式进行尝试和学习,你的导演创作生涯才会更长久、宽广。 |
|
2.2/5,导演因为过于爱自己的夫人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己,本片的唯一目的可能就是全方位展现自己夫人的演技,让自己的夫人拿个演员奖,至于形式和剧本、导演追求什么的,随意,想怎么来怎么来···一星给电影,一星给导演的夫人的表演。 |
|
通篇错误。长镜延续了动作和语气,剪辑延续了日程和事件,配乐延续了氛围和情感:于是整部电影就如马戏团狮子跳火圈一样如此单调地延续了下去,感受不到导演存在的任何必要。女主几场发病哭泣的戏摄影机怼脸直拍的方式功利得令人不适。男主的大型工具人属性让他每次出现都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坐立难安。 |
|
60/100 主创反复强调的女性电影,但实际上你发现把主人公换成男性整部电影仍然成立(人物原型还真是男的)。换个思路来创作,如果真的是以男性为视点,这个故事反而更有机会让人看到社会对人的慢性伤害。当然这样想有些跑题了,说回电影,除去有些明显生硬的台词外,它缺乏的是对社会痛点的捕捉,一个有顽疾的家境还可以的追求梦想女生的故事,仅此而已,你能明白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但就是起不到太多唤醒反思的作用。 |
|
这种片子拍得完全是主创用来满足自己的,我不认为这是好的电影,文艺片当然好,但刻意追求文艺甚至卖弄就适得其反了。池韵演技还是不错的,很稳,业余男主就太令人出戏了,这种搭配简直是对电影的不敬。 |
|
和《美丽》一样的大女主电影,不及前作,纪实手持,几乎每个镜头都有池韵 |
|
电影想以写实的风格表达私人化的情感,但都挺失败的,剧本很初级,剪辑不简洁,全片表现最好的可能是卖墓地的姐。要不是摄影宣发和女主一串坐旁边就很想走。 |
|
演员是真不错,剧本刻意制造矛盾有点配不上 |
|
又一部来自长春的电影。整体的状态和池韵的表现都略逊于上一部《美丽》,但,又有好几笔让人很有触动,甚至有感动的场面。 |
|
还好,有探索、有表达,有享受小众精英感的孤独乐趣。女主本能的演技不错,没有科班出身的精雕细琢,但更能展现原始的生动。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同在影院工作的胖同事在得知女主要动手术时塞给她的那个大吉大利的红包,比什么男人的爱情强多了,不是钱的事,是孤独的世界能够温暖人的那一点情分在。 |
|
#14th FIRST# 剧情片单元-最佳文本。2020鹿特丹费比西奖。从各方面完全达到欧洲电影节向艺术片水准的作品,费比西奖的点可能主要在于女性方面相当正确-病人-结尾镜头。片中人物善良和人性得恰到好处,女主角写得也可圈可点,这种收拾好一切去赌未来的感觉让人想起[八月照相馆]。 |
|
★★★☆☆ FIRST第五部了……此刻导演居然在Q&A夸夸其谈他和梵高类比的艺术成就。I am sorry?!What!!讲回本片,片子还是很细腻的,那种不自觉地情感的流动和女性的美,池韵的表演还是动人的。但是癫痫这种身份的附加,完全没有得到充分的共情,不是模仿发作时候的颤抖身体就能满足的,譬如说被剥夺最爱的舞蹈,鼓起勇气重返舞台然后看不下去冲出来落泪,这几场戏都很难令人满意,包括因为见母亲而不和争吵离开的肢体语言都是城市姑娘的状态。如果池韵和娄烨在一起,一样的剧本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想想郝蕾……此刻Q&A导演又说了一遍,池韵是我的灵感……放过她吧她值得更好的导演 |
|
因为《美丽》而特别关注这部,但是不太满意,影片更加成熟了,但是节奏不太好,讲故事水平也很一般。池韵仍然独自撑起整部影片的表演,非常棒的演员。 |
|
除主演外,演员台词一塌糊涂,感觉看了个伪纪录片...故事讲得太不可克制了,情绪从头到位都在宣泄,反而让应有的张力完全消失,甚至让观众彻底从剧情中跳脱出来,产生了烦躁情绪。其余技术方面也不用说了,没有达到及格线 |
|
癫痫病人题材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容易使得本受关注的女性身份成为陪衬。斯坦尼康跟拍正逐渐成为一种偷懒风格,上限很高下限不低,在极大保完真实感的同时情感反馈抵达速效,支配的主动权被移交给演员,贫弱的调度使得一切冲突的到来可以预期。入场前叮嘱自己,演员表演癫痫发病的情况出现三次以上劝退,结果至少有五次......层层递进的发作,依次在破坏她的爱情、社交和梦想,以独舞一场为最,造成强烈不适。剧作来说,女主的困境预设感太强,配角被工具性处理,感情冲击全部来自剥削演员表演。借用一句曾用来批评第六代的话讲,这部鹿特丹费比西“有时真不清楚导演是在关注还是消费弱势全体。”
|
|
电影太安静了 镜头太长了 导致情节太单薄
情节太单薄导致人物也很片面 我找不到理由去爱这个主角 就生不出同情 然后男女主的感情发展也得不到支持 好像他俩恋爱以后也特别疏离
我感觉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就能把所有东西说清楚 第两百次看见女主角发呆的长镜头的时候我真是………first前排一大片都快睡着了 |
|
不见女性,没有生活。对于情感的处理还没有《美丽》好,情节的起伏更加平淡单调,并且延续了上一部的问题。导演太过关注女主而忽略了其他素人演员,男主像是误闯进镜头里的一样,没有一秒钟是入戏的,麻烦去跟顾晓刚取取经。 |
|
巧妙地没有涉及任何可能激烈的场景,它们是讲述间的历史,或是决绝预设的未来,而当下展示的是波澜与波澜之间看似平静的日常,虽然生涩粗粝却竟然落得一种松散的自然。少有的愿意直面根本矛盾并且给出决断的电影,摄影机从来都没有退场或者看向别处的意思,而是持续地关注,这样颇为粗暴但也与这样决绝的态度自洽。至此,最后一个镜头虽然简单,却已经在其中涵盖的无限勇气。刘咪咪:我是谁?我在干什么? |
|
周洲导演《花这样红》完完全全的女性题材电影,大女主视角。女主角池韵表演感染力很强,挑起了整部戏,镜头设计及调度也不错。但剧本略为单薄,情节拖沓,与其说是表现女性困境,更像展现如患有癫痫症这种弱势群体以及离异家庭孩子的孤独与无力。
整个片子最让人心情激动的反而是开头2020过审的龙标,自发性全场鼓掌。 |
|
配不上最佳文本这个奖。导演除了会给女主角特写之外,没有展现出在空间调度上的任何才华。 |
|
为了突出池韵所以要在她身边配上一切出戏的元素? |
|
英文片名就是主题:孤独着走。这期间,本可以有无数机会可以翻身,但只能被迫接受这份埋没后的失落。即便条件不允许,她还是选择挑战。 |
|
癫痫症患者题材相当独到,不过展现出来比较单薄和私人化。本来较容易处理成现实性强的社会反思作品,不过导演始终将视角限制在女主角身上,导致作品的社会性无法全面铺开,只能让观众看到她挣扎于爱情、亲情和梦想里的艰辛。摄影、剪辑和节奏感都很有欧洲艺术片的风范,看起来比普通的励志题材更真实一些,却掩盖不了新导演常暴露出的无病呻吟之感。 |
|
摄影太棒了 |
|
#FIRST#。同样在长春,同样的女性视角,对比「春潮」是更少的人物关系,仅仅三个配角出场就可以剥离出迟立的隐忍与独立。大量背跟带来极强参与感,全片基于长镜头的段落感,配乐极满但并非作用于遮羞。 是否可以引入除游乐园之外的符号展现东北和人物状态?演出结束后一段男演员表演彻底拉垮段落。 整体碾压春潮,请郝蕾原地捏仙人掌30秒。 |
|
爷爷成了墓地的卧碑,爸爸成了遥远的名字,闯进生活的男人时刻提醒她的不健康,她也只能时刻提醒自己无所依靠,才能努力存活。如果爱情是在饭桌上遭受羞辱,倔强却是在树林里放声悲鸣。如果依靠是凝视中介对次卧拍照,倔强便是早早定好祖孙合葬。如果痛苦是停不下的海盗船,倔强就是舞室里挺起的头颅。 |
|
策展人:这是一部非常克制的电影。结果女主从一开始就哭,各式各样的哭,只要情绪一激动就哭,然后把自己的困境全部用台词哭着说出来。哪里克制了?恨不得不打星,尤其最后它竟然得了最佳剧本???? |
|
#10BJIFF# 看的过程中频频看表,反复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单薄的故事可以拿到“最佳文本”?这个剧本的问题其实蛮多的啊,几乎前半个小时对于整个故事的主线没有任何推动性,我完全无法在“癫痫少女”和“热爱跳舞”这两个元素间建立联系,呈现太多所谓的生活流的镜头,却犯了最基本的动机不足的问题,因此池韵的表演也就不再凑效了,各种大特写也就不再生动,结尾的定格和淡出更是显得丝毫都不果断,和所要呈现的心理完全不搭。私以为这一对儿不要再捆绑合作了,分开创作学习或许对双方都有益,不然差不多也就到天花板了。 |
|
电影里几条故事线几乎割裂,就是拼在一起的感觉。这也能获first的最佳文本的话,其他电影的文本是有多差……短发的池韵好像殷桃。 |
|
#BJIFF10#技术上非常单调,情感上始终隔岸观火女主疾病的设置和表演都令人不太舒服。得了个最佳文本,先不说这个奖的荒谬与否,请问这个电影文本是怎么了? |
|
其实和美丽是同一个故事,却比前作更薄,剧本薄,病娇卖惨的层次也薄。长春孤儿,前作lgbt,后作特殊病患者。导演的选角,永远只有女主的演技是ok的… |
|
略有进步,和第一部比。 |
|
虽然有段爱情……但我强烈感觉这是个关于变性的故事(抽搐、手术、全女性家庭)。 |
|
片如其名,Only You Alone,镜头几乎没有一刻离开池韵,然而实际上镜头里也就只有池韵。《美丽》的全面升级——为表演而表演,为跟随而跟随,为困境而困境,一如片中虚假且功利的癫痫表现,纯属无病呻吟。导演依然掂量不清何为“关注”,何为“剥削”,一切都是变本加厉的不合理情节堆积,观众总是先看见人物反应再看见物件,冷淡的情绪与表演强度不匹配。好在这次没有像前作一样,强行编上一个拙劣的暴力收场,至少没有辜负了配角们的善意。 |
|
贫乏无味 |
|
女主角演得挺好,男主角也太青涩了。 |
|
从女主带着长春口音走进新天地我就开始带入了,摄影在简陋的条件下超额完成了工作! |
|
导演周洲+主演迟韵的这对“美丽”组合,这回是要自毁的节奏啊! 两人上次合作的《美丽》,尽管有烂尾的问题,但可圈可点的优点也有不少啊,迟韵更是凭借本片拿下了前年first影展的最佳演员奖!但这回两人合作的《花这样红》怎么这么不靠谱啊,整部影片就是对患有癫痫病、心怀舞蹈梦的迟韵扮演的女主人公极其私人化、碎片化的生活和情绪的呈现,没啥故事性,再加上女主角总是显得又悲又丧,如果观你能坚持看完整部影片而不无聊不走神儿,只能说明你对迟韵是真爱了,哈哈! |
|
我觉得癫痫应该算是个对于女性在这个社会中受到各种障碍的隐喻吧。女主角既然自己编剧了,她对这一切感受会比较多,挺敏感的。摄影有点减分,学纪录片式还差一点点火候,打动我的是胖闺蜜塞了个红包,人与人之间留存着温情。 |
|
太过自然设计感不够有时也不是一个好事 |
|
3.5 |
|
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想问一句:这是干嘛呢?为了表达而表达,说是表现女性困境,作为女性完全没有任何共鸣,像是在自说自话,导演还是要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讲自己的故事,听是听到了,不一定能感受到。 |
|
影像质感和摄影风格都很喜欢,但剧作和表演上太不克制了,到最后情感的表达有些失效。导演和摄影的映后谈很有价值。 |
|
14FIRST 剧情片竞赛单元,基本延续了导演周洲去年那部《美丽》的风格和女性主义表达,主题也一脉相承,都是展现女性在困境中的状态,美丽遭遇了爱情与家庭的双重背叛,迟立则受困于自身的疾病而被迫舍弃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导演的视听风格明显成熟了很多,大量的浅焦特写于背影跟拍镜头,似乎成了这种文艺片标配。可惜文本薄弱,故事过于简单,如果不是女主角池韵的表现依旧经常,本片属实乏善可陈 |
|
即使遭受着疾病的折磨与孤独的考验,她也将自己包裹,用勇敢和刚强作为外衣,去向生活发出全不屈服的抗争。而独力养着小猫、干着影院滴滴两份工的同事;行去匆匆的老姑;做着护工生意的房客大姐—她们都是一个人在完成着这些事情,有种很全景式的表达。只可惜有几场情绪病情向的段落被诠释得好像在《交换空间》收房时嘶吼着“低调奢华”,贡献了巅峰演技【参考 @ 反裤衩阵地 文章】的女房主,多少影响了进入这个故事。 |
|
一个困在身体里女孩。还是很动人的。 |
|
不想结婚,想跳舞,手术,坐海盗船;池韵,真是为大银幕而生的一张脸。 |
|
2.5。©周洲、池韵到场。 |
|
#14first剧情长片主竞赛#不可否认的就是确实有个好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文本编排上也严丝合密,但全都涌起来,而且很多导演想表达的汇不到一起,这样就让片子很杂乱,拍的也很硬。女主演的很灵慧,很棒,但其他的人物性格设置和表演都入不了眼。摄影也配合度很高,把电影的情绪拉到位,就对着女主浅焦把情绪,那种孤独燥乱全都扑捉到。这片太杂了,拍片子前期要想好是必须的,但前期铺好的点到现场到后期发现有冲突是需要立刻妥协的,这才是好导演。二刷 到处操之过急 |
|
主创们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剧作和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差了一口气。池韵的表演完全撑起了这个设定较为奇怪的角色,尤其体现在见家长那段戏,女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和巨大的情绪波动缺乏说服力,但是女主人公又渴望爱,这种不合理的矛盾冲突感影响了后面深入角色的两段独角戏,较大的削弱了角色的情感凝聚力,还破坏了全片营造出来的一种非常难得的孤寂克制感,这算是一个败笔。这部电影其实可以更好,个人感觉是非常遗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