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睡症Charlotte Corday真可爱 |
|
费了点功夫才明白,主要是欠缺背景知识…改编自瑞典的彼特·魏斯剧作,算是影版?戏中戏,即萨德侯爵(索多玛那位)安排精神病院病人演出了一场关于马拉之死的戏剧,探讨法国大革命相关。单形式就够疯癫… |
|
精彩至极。这才是划时代的戏剧该有的样子,形式本身已经构成了哲学,内容更是充斥着疯癫的哲理,几乎打通西方文艺理论的所有知识点:巴赫金,福柯谁的,十足可怕。彼得布鲁克制作的电影也很好地体现了他自己的戏剧理论,听说舞台效果更令人发指,打破的估计不止是这第四堵墙。可怕的电影,可怕。 |
|
装疯卖傻 |
|
【疯子才能搞哲学和艺术/9.8】舞台音乐剧效果完美(舞美、演员、音乐…可以打10+么?!);歌唱着腐朽资产阶级的垮台,人们的“当家作主”---来自一群极端无政府主义者的声音;敢于直面道德的本质,敢于挑战伦理所谓的犯罪,这就是萨德侯爵的疯人哲理。 |
|
奇片,居然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的。通过疯人院的假定性,进行了隐喻——社会就是混乱chaos,同时因为一个时间差揭示了革命的反恐性。2008年搞了汉化版。 |
|
狠狠想看舞台剧原版,电影的话还是缺了一些力度,空间有些太小了,个别近景让人物张力消失(感觉有的镜头完全发挥不出来电影这一媒介的优势) |
|
有点枯燥,其他都很好 |
|
演戏的是皇沙的原班人马和精神病院患者,看戏的是拿破仑宫廷的显贵,牢笼外一百多年后的保守派是黄雀在后的真正观众。病人能不能不被病症干扰演到底?导演萨德能不能控制住场面?院长会不会中途勒令叫停?镜头串起牢笼内外三个层面的疯狂不安,像急流一样冲向马拉的宿命,在限制观众视角的同时,实现了剧场达不到的张力和回响。Andrew Sarris说得好:过去百年的一大悲剧是没有更多的戏剧被转成电影,哪怕只是镜头记录。同时是拍摄纪实的电影版改编,这是Peter Brook自己关于革命的Burden of Dreams。all-time fav |
|
马拉对决萨德,一些老生常谈了,监狱围栏后的视角还没有charlotte corday女演员那一张脸一秒钟的静置来的有效,想起losey那版玩偶之家,唯有简方达像唯一的活人从一堆(老,白)zombi里杀出重围 |
|
戏中戏的结构将历史和现代结合,当权者还是会用自己的权利意志构造意识形态,电影的内容对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和《疯癫与文明》 |
|
20220507 补标 |
|
精神病院里的病人演出萨德的剧本,萨德还能跟马拉对话!审核员和贵族母女就在舞台边上,隔着铁栅栏对面是观众!还加入了一些音乐剧的表现方式,看的时候我cpu都烧坏了!太疯了!感觉对后来的伪纪录片巴黎公社和监狱犯人演凯撒必须死,都很有启发吧!
格兰达杰克逊好tomboy风格,演得特别到位!
这个世界很chaos,大家都是疯人院里的疯子! |
|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只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马拉是谁,马拉在哪里?一个沉没在浴缸里的暴力革命家,一个无序世界里众多牺牲者之一。戏中戏结构的设置与透过铁栅栏观望“舞台”的形式匹配——回溯那场风卷残云的大革命,正是搁置在现今文明之前的一道命题;调度很是惊人,演绎方式简单生猛而突破常规,演员们绝了。 |
|
!!!!!dFCvpmD(有在线错位中文字幕)。太好!太好! |
|
完全看傻了!傻傻的分不清楚哪些是演员的表演哪些是疯子的失控。原来有句话叫“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多么贴切的描述我的观影状态!如《狗镇》般的极简布景,没有花哨的道具复杂的视听语言,民众的恐惧、幽默、有关疯狂与理智的对话,都在“戏中戏”的游戏里合而为一。这些真正的精神病人的出演,代表了当年住在精神病医院里面的人的情况,更深刻地通过艺术向公众展示精神病人如何从疾病困扰中解脱,和他们对自由的向往。 |
|
疯癫,怪异,赤裸,要不是10分钟一段,我可能很难看完,表演几乎以假乱真,台词是写的真好啊,挤在头脑里的政治家,世界上最好喝的汤,灵魂是垃圾吗,内心的监狱,也许伟大的作品都只是提出问题,而每个人的心中各有答案。 |
|
在一群精神病的包围之中,忧郁深沉的萨德侯爵把他色情界亚里士多德的风采都表现出来了 |
|
不敢说我看懂了 |
|
Revolt; Theatre; Cruelty. |
|
119.22 |
|
剧本太好了!!!精神病的疯癫是病态生活的平衡!监狱内外视角切换如果资源更清晰在更大的屏幕上看应该比剧场还要好 |
|
“We invented the revolution but we don’t know how to run it. ” 够疯癫 够思辨 一部应该反复观看且值得选段背诵的作品 |
|
相当精彩。监狱/精神病院里外两层的setup去看萨德在贵族面前讲马拉的故事 里外套圈 故事套圈 表演套圈。下水道,大革命,思辨,混乱,命令,荒诞。非常典型的戏剧设置,仪式感,直面观众,但一些特写和运镜又做到了戏剧不容易做到的。从架构和本子来说太值得一看了,只不过对我而言结尾处理过于convenient |
|
8.7 |
|
我比较在意这个由铁栅栏阻隔的疯人院舞台 一边是表演一边是观众 而他们都被一同放进了影片头尾栅栏般的演职员字幕卡中。Brook的舞台电影从来都不乏其以影像/平面美学改造/编纵深舞台美学的思考:大/特写被作为重要的电影语言完成戏剧表演的文本回归 脸被当作剧本台词文字的形象化来替代舞台的匿名性;演员运动的视觉呈现也用摄影机的位置逻辑替代了动作自身的逻辑;强烈的摄影机主体位置也突出了整部戏剧的幽闭空间感,无论是第一个开门的镜头还是不断插入的栅栏后视角。唯一比较平庸的地方是萨德自身的位置与呈现,作为类似于旁观者的萨德却是以无差别于其他故事人物的形象出现并对话的,原剧本中萨德的中介位置在影片中完全变成了故事内的一个人物了,似乎Brook还是没有通过摄影机自反与中介人物穿越叙述层次的方法在媒介意义上 |
|
8.9/10。
滚滚车轮燃着火焰朝前碾,谁坐在马背上面,谁变成人油灯笼。
为了全人民的幸福,我们选择一同牺牲。 |
|
民众是疯子,贵族是观众,革命是戏剧,戏内的君主专制对应戏外的创作限制,最后民众真的成了疯子,贵族成了鱼肉,革命成了暴动,无产阶级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
|
like it better than the stage production |
|
精彩绝伦。革命者和疯子本质上没有区别 |
|
读完剧本再看电影觉得电影的叙事清晰很多,毕竟影视媒体传达信息的途径会多一些。五十年前拍的电影依然可以在技术上吊打很多当下的作品,导演可能是个“怼脸拍”的奇才。 |
|
一出迷乱,狂暴,疯魔,失智的,用疯狂演绎疯狂的戏剧电影。萨德+马拉这个神奇的组合倒是有一种清醒的疯癫效果。颜料的倾倒、用甩发代替鞭打、故意制造出戏桥段运用的都很妙,然而大段的不知所云的台词还是减少了一些观赏性(也可能是本人水平还不够无法理解欣赏)最后的集体狂乱是结尾,亦是本片的最高潮。 |
|
洋葱式美妙,可惜永远要作为话剧副产品存在,只因为前者宛如一根箭击穿当时英国剧坛,而后者不幸诞生在那个电影革命时代(Peter Weiss这个拉郎能力实在惊人,斜线前后一清二楚 |
|
作为中国人很难不有自己的读法。结合60年代西方世界的“东风”史,以及布鲁克因本作获托尼奖的那一年在中国开始的十年运动,看起来滋味一下子就复杂了。梳理一下,马拉:暴力革命(较早的历史:作为圣洁英雄;后来的历史:遗体移出法国的Panthéon);萨德:暴力革命的迟疑与修正。魏斯:足金的社会主义者,试图恢复马拉历史光辉的强力鼓吹者(在其左翼语境下,马拉成为社会主义嚆矢);布鲁克本作:似是而非,用暧昧矫揉的处理刻意弱化对魏斯意识内核的讨论,几乎只剩下形式革新。于是没劲,于是无聊,眼看着能指和所指一并坍缩,RSO帮助布鲁克打造了戏剧史上一具色彩斑斓的干尸,难怪Robert Cohen会批评本作是典型的失败。魏斯的原作也好,布鲁克的电影也罢,能在中国那么火,反应出的确实是深刻的审美问题。#22 |
|
宛如狗屎般难以下咽,普通食客不尝也罢。 |
|
看了场马戏。 |
|
哦对的 我看过 大一上半学期的课堂上 那会儿的老师就让一个刚刚高中毕业不久的我们写一篇关于此的论文 我真的痛苦了好久… |
|
经典重温 马拉之死 |
|
马拉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早期他也是一位民主斗士,认为人民的愚昧无知是专制制度存在的最根本条件,可最终他自己也成为脱离社会和法律约束的疯狂暴君。影片以此为蓝本,对马拉及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和批判:平民为了欲望参加革命结果一无所获;本应被打倒的权贵依然高高在上;精神病人在牢笼里高呼自由,质疑马拉的绝策;马拉在浴桶里自我怀疑,最终固执己见喊出“我是对的”……当然,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讨论马拉的争议性这种盖棺定论的话题,也不是要否定革命和民主,而是引入具有思辨性的话题:革命的本质是什么?革命与民主为法国乃至世界带来了什么?人性的善与恶在革命中如何被放大,又如何消弭?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具有讨论的空间,它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让我们通过多个维度去思考人与社会的复杂性,并审视自己与善恶的距离。 |
|
嘲笑中产艺术 戏里戏外 象征意义 刁民贵族 |
|
20190109 疯狂,智慧,精彩至极!革命和反革命,革命和后革命,革命和非革命,都讲透了,戏中戏,铁栅栏后的观看,电影的观看,又同时构成了历史的多层观看,此外,音乐超好听! |
|
6/10。白色的大型灯具产生的柔光,让表演空间几乎没有阴影,从而突出了那个外部空间的存在:摄影机安置在观众席后方,位于病房铁栅栏外的宾客只能拍摄到他们的剪影,这样一个假定性的观看空间将间离手段表现出来。还有一种间离方式是表演的中断,如瞌睡症的柯黛扮演者突然入睡、演员忘词和提示对白等等,而马拉躺在浴缸里被柯黛手刃的段落,情节发生了最料想不到的中断,这些中断与其说是一种引发思考的手段毋宁说体现了审查权力的干涉,疗养院的院长一方面要干预萨德的作者身份,防止戏剧出现激进的宣言,另一方面要暂停向台下的宾客解释病人们的表演,彰显文明秩序对病人的改造,然而萨德式的混乱和戏中大革命的暴力欲求,不断制造狂欢扰乱秩序,结尾,舞台上放纵的精神病人进行了一场萨德式的交媾革命,预示大革命暴力的重演即将摧毁第一帝国的秩序。 |
|
我有偏见 |
|
待重看系列。 |
|
一开始一脸问号,这是什么鬼片子。然后就被惊呆了,这是什么神仙片子。 |
|
精神病院的大铁笼子住着精神病群众。演了一场革命(悬置意义的辩论会)戏给某些人看。最后以精神病暴动收尾。但观众依旧还在观看,并且更饶有兴致的趴在了铁笼子前。
拿破仑?新慈父?盯着你们这帮精神病看。可是没有人阻止它被扔到角落。真的是永远辉煌,永远精神病。
另,1968前的1967,马拉是为了你们死的。 |
|
4.5 结尾完美诠释了萨德的异质性力量,将永恒的毁灭性和越界感暴露于观者面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将留给世人思考。 |
|
干枯的意识形态对比 |
|
看不懂。然后我觉得电影语言化这种话剧作品实际上是抹去了它的一部分表现力 |
|
学到太多了,即使这是部有点糟糕的电影,上世纪的电影人有如此棒的勇气才华和想象力,充满智慧和趣味,令人惊叹的尝试。被这些了不起的先锋影人感动了,没有引路人却走的更远,想想电影才一百多年历史,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就有点兴奋,不过现状一点也不让人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