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记错了,为啥有两个版本。看的是这个版本。1:42。女人们可以把它当成反PUA教程。当然,不要指望出现一个胖侦探上帝视角拿了剧本来救。建立强有力的心理边界才是正途,以及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一个人给你的感觉很不好,很多时候要相信你的直觉,这种人十有八九不是控制狂就是家暴男。 |
|
原版[煤气灯下],相较后来的经典翻拍略显粗糙,但是氛围和演员气质都还是很到位的,尤其最后的对峙,我很希望女主就借着“疯了”的由头向下刺下去。三星半 |
|
一不小心看错成这个版本,不过女主的表演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刚进别墅那个眼神的转变。 |
|
过了几天才发现是部cult,可以从讲给朋友听时他们的精神集中程度看出来 |
|
这个版本逊色太多。 |
|
可能是先入为主,AW演这个角色可爱到好笑😂 |
|
这版很不错啊,表演细腻情节合理 ,完全不输于大众熟悉的那版。比对来看,44年版本删去了主仆偷情的情节,改为仰慕者竭力营救,这样的改变导致了两版的不同倾向,40年版现实,44年版本浪漫,不变的是当代背景下男性可以把女性控制到何种地步。女主角表演的濒临崩溃相较于无力沉沦的惊恐,更多了分抗争思考的困惑;拆穿阴谋后持刀对峙的惊险一幕,稍稍报复了凶手肆无忌惮的犯行,倾斜的特写镜头成了这版的记忆点。男主人的演员像只雪貂,这版的动机使罪犯形象相较于单纯的虐待狂更真实:处心积虑地有条不紊地谋篇布局,与被捕后闪现一丝恐惧却仍死性不改的偏执挣扎形成了鲜明对比;真相大白的最后关头两人的精神状态豁然调转,显然施害者才是更疯狂那个。原版对本土背景的写实还原是另一看点 |
|
PUA中的加害者,就像下水道里的老鼠,阴暗/城府深/工于心计。 受害者阳光/乐观/自信,总以为善良和爱,能让对方变成 熠熠夺目的精灵。 但是,却鲜有人告诉受害者:吸血鬼,遇到光是会死的。 吸血鬼非但不想来到阳间,还要拖死周围人。 所以别想着去拯救,你不是上帝。怂就怂了,相信自己的直觉,保命要紧,发现苗头不对,赶紧止损,赶紧跑路。 |
|
几乎没有什么特殊视觉风格的早中期英影(纪录派除外),大体上都是靠着剧作或悬疑类型引人注目的,本片则是将人物的二元对抗设定在本该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身上,其实除去美帝noir风外,这才应该是魅影缝匠的雏形。 |
|
风格、表演与氛围都相当低调,反而显出某种日常思恐,想对于女主含蓄的表演,男主反而有驾驭不能的感觉。 |
|
不如44版好,一方面是没有褒曼那样杰出的表演,一方面也是没有Film Noir的调调,很一般的感觉 |
|
PUA题材始祖电影。改编自舞台剧本,叙事方面挺工整,开头杀人劫财的手部特写镜头所制造的悬念感不错,和后续名声大噪的美版相比少了很多刺激和惊悚感。 |
|
最近因为王力宏李靓蕾离婚答案,gaslight这个词是又火了,于是把1944英格丽褒曼版的“原版”看了一下,整体上还是英格丽褒曼那版更有明星魅力,同时对室外氛围戏更多,这版室内戏更多,舞台感更强一些。女主有点像小11那个小演员,俩人有点贴脸呢。看过这个想起gaslight的几个特点了:孤立配偶,让她不要与人交流;在外界坐实配偶发疯;情绪反复无常;不断指责配偶。看的过程真是拳头都硬了,就好生气呢! |
|
看错版本了。不过依旧很棒。故事很有意思,穷尽一生想要的宝石,其实一直在身边。女人最后推开窗子,镜头摇向远处,真的是点睛之笔。 |
|
比1944版的更忠实Patrick Hamilton的剧本一点,但是,好像期待过高以至于看的时候有点无聊,没什么精彩的转折 |
|
几天才看完。gaslight原来真的就是gaslight。 |
|
什么pua教学片 大概说明了缺少社会关系可能会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不过看起来女主家才是比较有钱的那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能被男主pua这么久 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吧 男主应该是为了钱才和女主结婚 感觉生活也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回犯罪现场找宝石 说明这宝石确实很值钱 揭秘场景两人对打有点喜感 女主拿刀那段很赞 最后男主确实对宝石很有执念 结束镜头也是意味深长 总之整体来说各方面都中规中矩 还算可以看 |
|
一个比较简短的故事,丈夫是个隐藏杀人犯,把倒楣的妻子逼疯了,看得我好抑郁。 |
|
远没有1944年美版好看,但是有原创之功 |
|
男猪脚帅 帅的出戏了 么什么凶相啊……特别是和94年的比起来差的太多…… |
|
Bfi于2013年发行的数字修复版蓝光(碟商SJ),8.3分+
和6月份上海电影节看过的好莱坞翻拍版相比,这个英国原版的剧情更为紧凑,其塑造的维多利亚时代上层生活与女性被禁锢的时代背景,在手法上更为古典与忠实(相比而言,好莱坞版弱化了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精神催眠与控制这一主题的揭示,在40,50年代好莱坞掀起将心理学融入电影艺术风潮之际,原来英国电影也早已开启了探索之路。英国版将老爷与女仆的关系放大(好莱坞版直接舍弃这一关系),并比后来好莱坞翻拍版多了表哥这一角色,但英国人不会在好莱坞刻意营造的老爷与贝拉恋爱的戏份上浪费口舌。可以说,两个版本各有优劣,英国学院风的严谨,好莱坞娱乐化的通俗好看,是两个国家电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本质区别体现 |
|
补了一下老片,如果说这个男主这样对女主还是有符合正常人逻辑的原因的(为了钱为了掩盖自己之前的犯罪),有些人精神控制他人纯粹就是为了变态的快感了。 |
|
男人的操控手段很简单,只要女生能拥有自信与勇气,去反抗,走出家门就好。再感叹一遍,靠近男人将变得不幸,尤其是小白脸软饭男,谁知道是不是二十年前杀姑妈的凶手。 |
|
除了摄影,其他和1944美国版的不在一个档次。前半部分进展的唐突。后半部分设计的还行。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都是乔治·库克的电影好。 |
|
看过两版之后觉得原版不如翻拍,故事没有翻拍讲的顺溜。 |
|
流水账,一早就展示了男主的各种异常表现,缺少了反转的乐趣。柯南里头常见的黑影行凶与片头杀人的设计一样啊。 |
|
40年英国原版还是很有创意的,44年米高梅版保留了40版中两个精彩的桥段一个是听音乐会,一个是结尾夫妻对峙。最大的不同是44版的摄影风格完全是黑色电影的调子,40版相对视觉氛围的营造就要差点,至于演员表演更是44版完胜。总的来说觉得无论是44版还是之后希区的摩羯星座下都受到40版极大的启发。 |
|
应该看44年版的看成40年的了,我说女主咋没见过,悬疑不够打斗戏浮夸的简直醉了 |
|
导演的电影语言意识几乎全无 估计是个话剧导演 最后那段分镜 惨不忍睹……但其实表演很棒 两位主演的表演都足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nightmare 对这样的剧本来说应该就需要这样的夸张到不合常理的跨越度才足够nightmare……Anton Walbrook身上的这种变态气质真的很厉害 |
|
被淹没的原版,成也平实,败也平实。 |
|
先看的这一版,已经是非常好看的电影了。一方面是故事,一方面是表演,都很舒服。 |
|
惊恐,刺激,滚去学习吧!你还有考试呢! |
|
开场悬疑惊艳,中间的劲有些续不上了,女仆、澳洲妻子都是无关紧要的线,甚至pua都显得多余,回头看看44版 |
|
简洁规整。丈夫为财谋害妻子的家庭情节剧。 |
|
自家亲人有计划的谋财怎么可能不先探明宝石藏在哪里就下手害命? |
|
对精神控制的难以摆脱有了更具体的了解。看完才发现这部有两个版本。 |
|
剧本还得再大动改改,女主不招人喜欢。但是配乐和镜头都很不错。 |
|
绳子质量太差了 |
|
还蛮喜欢女主的演技的,不过拍摄的较为平庸 |
|
补标 |
|
更喜歡褒曼版 |
|
直线叙事,角色脸谱化,总体上拍的一般,但Anton Walbrook有一种极动人的,没被山姆大叔毒害的的老欧洲气质,举手投足真是优雅。 |
|
最近因为剑桥女博士pua剑桥本科男的瓜,有人提到煤气灯人……不知不觉的精神控制真是可怕😱多少年没看过褒曼这些老演员了!老戏老节奏也好久没看了一下……搞错了,看的是另一个版本 |
|
设计还是很精巧的,一个偏执但工于心计的疯子试图逼疯自己老婆的故事,但跟44年版不同的是,这一版男主的动机不是老婆的财产所以有点站不住脚。男主怎么看怎么眼熟,查了一下发现是红菱艳的男主。之前看44年版的时候就被女主气得要死,这次看又被气死,女人太守三从四德就会是这种下场啊! |
|
我又看错了版本……从头到尾都很古典,就连打斗也是 |
|
没有44年那一版惊艳,而且整个叙事还有表演过于舞台剧了,44年那一版看得我可紧张了,这一版太过平静 |
|
电影还是不错的,只是演员的气场比44年的要弱很多,可惜我是先看的44版的 |
|
非常喜欢片头处凶手杀人和翻箱倒柜的这一段落(相反镜头角度/剪辑点的拼接营造出一种错乱荒诞的感受)。
Ps:需二次结合《煤气灯下》(1944,乔治·库克)这部影片对比观看,体验和思考影片改编的异同。 |
|
因为王力宏李靓蕾而mark下Gaslight,因为《女高推理班 第二季》而终于点开,看完才发现跟自己标了“想看”的不是同一部,标了44版,看了40版……不过还好,剧情也大同小异。其实Gaslighting在现实生活里非常常见,就我比较熟悉的非健康关系中都多多少少存在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所有人警惕。电影本身感觉还不错啦,虽然场景单一,风格也偏舞台剧,但好在演技节奏等各方面都能让我投入,真想冲进屏幕抽他两巴掌。 |
|
40年代英国战时电影。索罗尔德 迪金森。英国国民影业。情节剧。剧情紧凑,运用了三点布光、庞大的布景,以及其他好莱坞风格的技巧。1944年乔治 库克翻拍。无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