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半。《骑士》前预热。完全看不出是长片处女作,华裔导演跨地域驾驭偏冷门生疏题材还能将人文关怀做到这个份上,上一个可能得追溯到李安;本片摄影后来去为《上帝之国》掌镜,又延用至《骑士》。这样的导演就该让她的才华静静流淌。站在创作角度上看,妈妈(继母)是宋丹丹这件事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
|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
|
把故事换到同样酗酒问题严重的云南怒江或四川凉山,相信赵婷也能拍得很投入很切肤也很切实。她就是一个没落保留地和牛仔文化的观察记录者。只可惜剧情和情绪并没有给出让男孩留在南达科他保留地的充足理由,只靠着走向女友告别聚会一场雕琢 背影的黄昏戏,就试图让人信服再是恶土也得留驻的牵强理由。 |
|
印第安原住民的生活没有多少电影关注过,除了少量极为严肃无趣的纪录片。本片大量启用原住民非专业演员,整个拍摄过程彼此信任,从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来说已经成功。有些时刻找到了属于影片自己的节奏,光芒四射,但对于风景与人物关系的呈现却非常煽情庸俗,甚至非常美剧。 |
|
父,在《哥哥教我唱的歌》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状态,有如风中的一朵云,抑或一捧消失在风中的尘土。毫无疑问,父辈最终留给后辈的遗产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作为《骑士》的后裔,赵婷实在太幸运了。在许多导演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我是谁」的时候,她就已经在这种代际关系里发现且捕捉到了一个持续而永恒困扰现代人的母题:乡愁。事实上,这种艺术上的自觉性我们同样也能在新一代华语电影创作者的作品里看到: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和毕赣的《路边野餐》以及顾晓刚的《春江水暖》无不带着现代人的「乡愁」意识。人,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这是海德格尔给现代人指出的「还乡」之路。即,怀着乡愁寻找家园。但很少有作者能将乡愁转化为一种真正的诗意。教人如何回家的《热带雨》做到了,相信赵婷的《无依之地》也是。 |
|
跟american honey是一类的感觉,这个更有那种原始的生命力。我对这种片子真的服,因为这种原始感真的不好伪造,不见得谁都能拍出来。同样都学电影的,相隔也差不了几年,真的可以看出彼此的差距,服。 |
|
摄影不错风景美,飘忽不定的运镜像马力克,但最后一大段点明中心思想的旁白配以平行剪辑让人以为在看美剧,其实是自知剧本松散无力的欲盖弥彰。 |
|
那个时候的赵婷就像镜头下的Jashaun,她观察所有,记录所有,可能还不善编织但已经勇于呈现,够自然(颇像Sean Baker)只是不够流畅。骑士和无依之地无疑是这部电影的分支而不是进化,均脱胎于这部电影的不同方面,是在更细微处做类型的尝试。标题(Brothers)是没有问题的,哥哥是Jonny,是Travis,也是骑马的小哥,他们都教会了赵婷生活不同侧面的乐曲,你看连那匹马都叫Sundance,从这里出发,于是敢于去书写自己的歌。 |
|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
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
|
从观感来说感觉比无依之地流畅自然许多。 |
|
一首淡淡忧伤的散文诗,给人感觉像是马利克用《生命之树》的风格来翻拍自己的处女作。分散的几个段落从画面上挺迷人,但给人感觉徒有其表,没有打入人心的力量,犹记得同样是处女长片的锡兰的《小镇》里面的篝火段落,便摄人心魂,仿佛亲临那场夜谈。 |
|
赵婷的处女作。明显是在美国电影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会拍的那种片子,选题、制作和审美都能体现。完成度还不错,只不过人物还是比较脸谱化、没有挖掘的很深。 |
|
可喜欢 |
|
alien's-eye view of "natives" 当原本的土著变成相对弱势的一方 外来的东方导演似乎更善于取得文明的共鸣;摄于南达科他州青松岭印第安人保护区 |
|
荒莽之地的情感述说,强劲有力。 |
|
2021年第78届金球奖颁奖之后,就有打算看下此片,而后决定今年奥斯卡颁奖结果出来再看,昨日 The 9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颁奖结束,今天便来观影。—— 个人观感:《无依之地》>《骑士》>《哥哥教我唱的歌》。虽然已经调低预期,但还是一度看得犯困。不过对比之下,倒是有感觉导演经过一部又一部作品的历练,拍片功力有所长进了。 |
|
赵婷最为惊艳之处在于她切入故事的视角,完全不像一个外来者,二十有在融入完全相异的民族和文化,虽然这部长片首作不够突出,但已经显现出这种气质。 |
|
当泰伦斯马利克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关注边缘 |
|
三星 还行吧 |
|
A Terrence Malick-ized film. |
|
作为处女作,近乎完美了。 |
|
赵婷处女作,算是之后《骑士》的预热。同样是印第安土著题材,讲述这个被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忽略的群体,从家庭结构到宗教信仰,再到年轻一代的前途出路都有所涉及。不过牵扯的话题太多渐渐失去重点,结构松散而乏力,光靠模仿大师的摄影技巧和美学风格是掩盖不住的。 |
|
赵婷的电影都可以算某种人类学电影 |
|
美国小镇青年的成长故事,第一部长片来说蛮不错的。里面的歌都很好听,怕是导演的私藏歌单,还有片名应该是哥哥们吧,真是个大家庭,哈哈 |
|
围观了三年戛纳新人展,这是最无法集中精力的一次。能接受无情节电影,但作为一部片名自带人物关系的作品,兄妹、母子、兄弟、情侣,片中没一组真正建构起来的情感关系。导演的初衷或许是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少数族裔,但关注点、落脚点却模糊不清无法共情,镜头语言优美却言之无物。 |
|
对镜头的信任 以及自然出演 自然讲述的故事 很真实 聚焦的点以及当地的人对导演的信任 可以让镜头语言如此自如 尘土中成长 离开这里那么不易 |
|
badland恶土 |
|
她很懂声音留白 |
|
在那空旷的地方 |
|
WHAT THE HELL. 从文本到镜头都难以成诗的散文体,情感意淫尚且不够便自陷其中,配合凤姐私生女一般的女主更加令人难以下咽。 |
|
有马力克的形但无神,是否是太过于强调视点和本地人的链接了 |
|
即使拍的是万里之外的保留地故事,也能让观众有许多心意相通的瞬间。时刻让你感到刺痛,美好的电影就该是这样的。 |
|
截取一个横剖面呈现印第安原住民社会,具有学术性切入点,作为处女作来说,功课合格。不过,兄妹产生疏离的笔墨和说服力不太够,对人设和剧情走向带来明显人为痕迹,流畅度受损。 |
|
本片是趙婷導演的處女作,和稍後的《騎士》相似,都是描寫被美國主流文化和社會忽略的群體。趙婷在第一部電影就流露出她的風格雛形:對泰倫斯馬利克自然光手法的繼承,虛構和紀實結合的劇作以及對非職業演員的運用。然而本片敘事上相對鬆散,在多重敘事結構中亦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主題支撐,僅僅只有美輪美奐的攝影包裝值得一看罷了。 |
|
1.5 情绪又有在地性,又隐约“号召”回归家庭,不过印第安又不是清教徒,想来也就只能是大意识形态了,无趣的自然主义现实。 |
|
不是纪录片,但展示的生活状态很抓人 |
|
用散文诗一样的句子关注美国中部地带的社会问题。酒精、金钱、支离破碎的家庭,熊熊大火,还有被困在土地至上的原住民。啊,好喜欢赵婷男朋友(的摄影)。 |
|
摄影还是不错的 喜欢雷电暴雨的镜头 没有父亲的男孩长大 要离开妹妹,追随喜欢的女孩去大城市 知道这件事的那天起 被抛弃的妹妹开始寻求和别的男性的交往 纹身师傅进了监狱 异母哥哥用rodeo来靠近父母 保护区被烟酒侵蚀作伴的一生 被当代社会抛弃的族群向异教的神寻求救赎 最后的独白不巧妙 但works |
|
出去与回来。 |
|
有好几个和燕尾蝶的链接点且充满了灵性瞬间的捕捉 献给你一颗鲜活的心 风雨观云 尤忌七数!p.s. 继大象里面弯曲叉子手环之后出现了更喜欢的:就是爬蛇手环 |
|
3.5。果然很马力克,无论是摄影上对magic hour以及夜戏的运用,还是隐约透露出的传统与信仰的遗失和无名之恶对纯真的腐化所带来的悲剧主题 |
|
讲了一个原住民家庭的故事,有些平淡,导演专注于这个群体本身可能是话题所在 |
|
仿佛是论文写作的前几个步骤 选一个相对冷门的方向 提出问题 试图呈现或提出解决方案//但在这里 剧本的写作似乎还未成形 对马力克的喜欢倒使得摄影比起剧本来说相对合适 摄影师的风格在几部电影里逐渐显现出风格 |
|
飘忽不定..... |
|
7.5。调性愉悦,满心酸胀。 |
|
【3.0】 |
|
运镜和取景太马利克了,男主的爱情桥段的拍法和剪法几乎翻着《通往仙境》。要说故事整体写实,但矛盾点与节奏又散得显得整个故事有点软。本身是克制地反应原住民的生存状态,但马利克式的广角人物特写又显得注视着这一切的那双屏幕前的眼睛有些过度情绪化,使得整个形式感与故事内核是冲突的。作为长片处女座而已,完成度很高。 |
|
7/10。不错的处女作。关注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从想离开到没走的心理变化。三次大火、骑马、拳击,纹身、喝酒,粗犷中不失细腻。配乐选得非常好。留下不失为一种重生方式。整体情节太散了,又没有诗意的美。 |
|
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金摄影机奖提名,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剧情片提名,赵婷处女作,异乡人视角,细致描摹印第安自治区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状态,几处摄影印象深刻,几处音乐返璞归真,另类故土情,土著民版少年时代。 |
|
9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