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帕勒莫枪击案 Palermo Shooting (2008)

    最近更新: 2024-01-12 正片
    • 主演:Campino / 英嘉·布什 / Axel Sichrovsky / Gerhard Gutberlet / Harry Blain / 米拉·乔沃维奇
    • 导演: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 编剧:未知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08 
    • 更新:01.12
    • TAG:剧情
    • 片长/单集:124分钟
    • 豆瓣评分 7.2 (859票)
    • IMDB评分 6.1 (3,121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62%
    • TMDB评分 6.06 (热度:4.5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帕勒莫枪击案》的免费在线观看,《帕勒莫枪击案》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2分,有85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一位德国成功的摄影师,他的电话还是响个不停,应酬还是没完没了。为躲避这些,他来到意大利南部城市帕勒莫,但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神秘杀手的追逐,与此同时,他遇到了新的爱情和新的生活。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720x408 时长:96.7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720x408 时长:96.7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720x408 时长:96.7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854x1000 时长:96.8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720x408 时长:96.7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4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4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Palermo.Shooting.2008.1080p.BluRay.x265-RARBG 详情
      Palermo.Shooting.2008.1080p.BluRay.x265-RARB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Palermo.Shooting.2008.1080p.BluRay.H264.AAC-RARBG 详情
      Palermo.Shooting.2008.1080p.BluRay.H264.AAC-RARB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Palermo.Shooting.2008.1080p.BluRay.x264.DTS-ARCHFiLLER 详情
      Palermo.Shooting.2008.1080p.BluRay.x264.DTS-ARCHFiLLER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Palermo.Shooting.2008.720p.BluRay.H264.AAC-RARBG 详情
      Palermo.Shooting.2008.720p.BluRay.H264.AAC-RARB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迅雷下载 帕勒莫枪击案-高清中字.mp4
      帕勒莫枪击案-高清中字.mp4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Palermo.Shooting.2008.BRRip.x264-ION10 详情
      Palermo.Shooting.2008.BRRip.x264-ION10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一位德国成功的摄影师,他的电话还是响个不停,应酬还是没完没了。为躲避这些,他来到意大利南部城市帕勒莫,但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神秘杀手的追逐,与此同时,他遇到了新的爱情和新的生活。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3 IMDB 6.3 正片
      Tatarak
      2009
      剧情片
      波兰

      甜蜜的冲动

      Tatara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情感互文的戏中戏,《灰烬与钻石》原著小说,被曲解的母爱。这部电影再一次探讨的纪录片与现实片嫁接的可能性,戏外全是真人真事却又并非真实记录。
      • 受不了的长镜头。。。
      • 安杰依·瓦依达,廉颇老矣,尚能饭也!这部电影就证明了他的水准!
      • ★★★半 ~ !
      • 一条河流,三段独白,两种命运。瓦伊达的戏中戏,分不清哪是电影,哪是人生……
      • w/ faye, norris & meijia...笑场不断。。。
      • 光线好美
      • 午夜场
      • 这电影在我电脑里躺了多久啊。。多少次因为开头大段独白看不下去睡着,好吧今天终于决定不看了!
      • 大师新作,有些难懂。
      • 苍老到年轻。
      • 克里斯提娜·杨达独白的部分是非常有力量的,这是源自真实经历和情感的效果。相对的是虚构部分,剧情戏份缺少更多的层次和丰富的描写。关注的是疼痛,是失去。
      • 影片过于晦涩
      • 没看懂。。。
      • 20120311 1620 bc
      • xzd
      • 青春虽易逝,最美是少年
      • 看这名字还以为是喜剧。。。。被骗了。。。睡前看谈人生的文艺片真是容易失眠。。。。
      • 除了画面美感,我什么都没看懂- -
      • 2012/3/11 4:20pm BC
    • 豆瓣 7.5 IMDB 7 正片
      Coeurs
      2006
      剧情片
      法语

      心之归属

      Coeu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IFF2014#重看;章节工整,以雪溶进下一个镜头为转场:人物关系结构呈环状,六人理论得到再次印证,可是世界再小,心是孤独猎手,他们依旧孤独;因御用关系,早场《几度春风几度霜》风采焕发,晚场时已然耄耋,一天之内在银幕上体验、陪伴他们走过一生,真是光影如梦。
      • 哪里有什么归属啊,叔本华早就说了,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 不变的雷乃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 一遍不够,两遍刚好,三遍最好。
      • 舞台剧,中规中距,雷乃最近的电影都很情节。
      • 【阿伦·雷乃作品全集28】好寂寞的影片,一如今天魔都的天气,阴冷忧伤。故事设置在贝西区,如新建的墙把新区与旧城分隔开,人与人之间也保持着分离。一个寒心的生存环境,要比无休止的暴风雪更加令人感到寒冷。最赞两点:俯视镜头和每个段落都有飘落的雪花。“一次短暂的愉悦并不会带来伤害”
      • 真好的片,镜头在节制和放纵中被控制得游刃有余。
      • 基督徒就一定要连那种折磨都忍受吗,对女人真是太不公了。
      • 惨淡六幕剧
      • 那作为过场的雪真让人不得不怀念22年前的“生死恋”。每个人都有另一面,Gaëlle 这么好的女人不该这么忧伤~ Sabine Azéma永远是最出色的,这一次Isabelle Carré和André Dussollier饰演兄妹有点突兀但分别抢眼得很。
      • 挺有意思
      • 孤独与疏离,一个个片段展示一个个灵魂的孤绝处境,影片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成是法国香颂的姊妹篇,但相较而言,这一部更加的散淡,情绪也更加的沉郁,缓慢的叙事中不时的渗透出忧伤的情调,雪的意向似乎在传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想要沟通却又无力。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试探却躲避。
      • 一些孤寂的灵魂,或靠近或远离
      • 很想看但是没看下去
      • 其实我蛮喜欢这片子的,舞台剧一样的轻飘飘又沉甸甸的
      • 想打五星啊,连着看了几部阿伦雷乃快成他的脑残粉了
      • 偷偷拍A片 吓倒了两个老头 其中一个真死了
      • if loneliness is the killer...每次看完阿伦雷乃就陷入冰天雪地的绝望。。
      • 苦涩的电影,始于孤独,终于孤独
    • 豆瓣 7.5 IMDB 6.9 HD中字
      Falsche Bewegung
      1975
      剧情片
      德国

      错误的举动

      Falsche Bewegu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太晦涩了。里面Nastassja Kinski 看电视那段,他们看的是“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吗?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错误的道路却有着千万条,等着你行差踏错。
      • 1.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但在汉德克的改编与文德斯的执导下,俨然成为成长发展故事的反面:所有人都依旧迷茫而空虚,永远漫无目的地前行,话唠、呓语和突然插入的哲学思辨取代了刺激-反应式的行动,还有不遵守因果逻辑、略带超现实色彩的荒诞情节。2.汉德克的母题——对语言的质询间或见诸言语;诗与政治的不可调和;一无所知也有权利写作;跟踪与朗诵狂魔胖诗人;一言不发的金斯基。3.火车上以看与被看为核心的剪辑令人着迷。4.公路上几人散步与对话的长镜头调度极佳,真正拍出了纵深空间感与自由变化之姿。5.误入正要自杀的企业家的大宅:家具与陈设散乱叠置,混沌得如此离奇。6.大家一起讨论昨夜的梦,然而即使是梦,也依然能撒谎——对虚幻的虚构。7.冷漠与孤独,如何走出自我与外界的疏离?金斯基与许古拉迷离的表演。(8.5/10)
      • #重看#改编自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我们如何分离?在茫茫人海中。”在抵达死亡终点之前,各怀故事的人们相伴走过一段超现实之旅,不安,萧索,犹疑,最终我们都会走向分离;虽是改编,但更像是《公路之王》的另一出变奏,是男主(导演)对创作方向与自我认同的心理辩驳过程。
      • 3.5 文德斯主办的文艺青年说胡话大赛,战后迷茫的青年群像、生活的际遇感与戏剧性。结尾蛮神,镇得住场。
      • 三部曲最差的一部,德州巴黎里有一段是男主在街头遇见一个演讲的疯子/先知——想象一下整部电影都是这样的情节;金斯基和文德斯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前者的处女作,其实我基本就是看萝莉/等萝莉的状态下耗完的
      • 意识流和战后迷茫,很好玩儿很特别的一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原因,每一个行动里只有欲望和冲动。实业家论述的孤独可以说直接给每个德国人判了死刑:哲学只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但对于个人全无助益。所以说,无论文德斯将人物置于何种语境之下,他的内核永远是纯德国的。小津的红水壶! 2019.06.01 资料馆二刷。孤独、颓废、错乱,无缘由的暴力,与守门员一片类似。可以无关政治背景(毕竟改编歌德),但如实业家所说,可以是一种深植于文化的毁灭倾向。错误的举动,永远将人引向错误的方向。
      • 文德斯的英语真烦人...没少在美国待但还是完全的德语调
      •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歌德
      • 催眠指数,3颗星。角色自顾自地呓语絮叨,每个人都是一场虚无。
      • 资料馆重看# 你可以说它是无病呻吟的极致,也是一个人久久凝视自己内心以至于对外在无动于衷的必然结果。开头简直就是影像书写的文学作品,镜头运动与旁白同步,就像是在读一篇小说时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扒手》也有同样的效果。重看时注意到吹口琴的老人、聒噪肥胖的诗人和沉迷于孤独的房主皆为空壳似的男主角的精神外化,而两位女主角则是他根据前女友和街头艺人的形象加工出的幻想。片中他一直在质疑和证明自己能否做个作家,是表层文本,其实影片中的一切都是他的精神世界。
      • #文德斯影展#“公路三部曲”第二部,文本意义大于影像意义,一群无依无靠又漫无目的的人碰在了一起,刚好又都是搞艺术的,写诗的写小说的歌唱的演戏的卖艺的,他们互相依恋又互相伤害,结果组合分崩离析。这或许是wenders当时心态的一种写照,惶惑不安的感觉席卷而来,他连自己追求的也不确定,也在伤害着周围的人的热情。而后来《柏林苍穹下》的影像风格在本片中已经基本成型,wenders也不知道未来迎接自己的,原来是那样一场盛大的光影之旅。
      • 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写作的冲动;没有了爱人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去爱的冲动;生活抽离到连焦虑都算不上,追求孤独的人是否能描述人的存在?跟错人,进错屋,上错床……至少还能坚持每一个错误的选择
      • 三(加N)人行。在文德斯公路三部曲里,这部算是最晦涩了吧?改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全片充满着年轻人无所事事的迷茫,却又不是空虚,而是随时准备迸发的情绪。娜塔莎金斯基完全没台词也不减她的迷人,而且跟之后性感美女的形象相比,这个背带裤小姑娘的形象真特别啊
      • 2018文德斯电影展。Wenders + Handke让本片更加强调的具有「作者电影」味道,寻找创作的灵感、讨论梦境、每个人的选择与放弃,公路散步这场戏通过镜头转动和角色入/退场,将舞台剧与电影外景戏完美结合,惊艳无比。
      • 彼得·汉德克的编剧作品,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两部曲在我今年的阅读计划里,但还没看。我估计其中最巧合的那段戏肯定是歌德原作里有的,汉德克应该没兴趣写这样的桥段;五个人一起在街上走那一幕堪称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在山上散步的那段也拍得很微妙。
      • 作为“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的原著中,威廉一路犯错可仍有能打动读者的热情,一直追寻自我的实现,并在经历种种奇遇后获得成长。电影中威廉从虚无(突然握拳击碎玻璃,可视做尝试对抗虚无的努力,对被望广场代表的常质的打破)出发,最终抵达更深绝的虚无(楚格峰只是为了离开女人而顺口说出的目标,至于为什么离开和为什么要到达于威廉都没有牵引的标的),过程中也没有热情。结尾处提及《魔山》(也是教育小说),“我为何逃走?为何伫立此处,而没有和别人在一起?”他站在峰顶等待暴风雪,而暴风雪始终没有来。威廉已从主动对生活的介入中抽离,遁入连虚空都不存在的虚空。可视作“反教育”电影。壁炉前与实业家谈论孤独、各人互诉梦境等等,冗繁晦涩地向深内挖掘,以枯燥刺透生活表象,直接承继德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 "I felt I had missed out somehow, and was still missing out with every new movement." @IFC_Center
      • 【资料馆小西天】剧情七零八落,对白不知所云,人物似在梦游,节奏无比沉闷,但是观影体验太好了,影像和色调让人不能自拔,还有邻座女生香水味的神助攻。
      • 在对抗社会无法获得成就感的失落下,走进自然。难以想象70s有多虚无,亲密的疏离,纠缠的陌生,在真实与谎言的交织下,一起同路,彼此倾诉。在文德斯的眼里,也许只有死亡与流血才是真诚,Kinski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真的暧昧。
      • 歌德晚年叙述到:“《维廉·麦斯特》开端起源于一个对于这伟大真理的朦胧预感:人往往要尝试一些他的秉性不能胜任的事,企图做出一些不是他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一个内在的感觉警告他中止,但是他不能恍然领悟,并且在错误的路上被驱使到错误的目标,他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凡是人们称作错误的倾向、称作好玩态度的,诸如此类,都可以这样来看。若是关于这点随时有一缕半明半暗的光为他升起,就产生一个濒于绝望的感觉,可是他又每每任凭自己随波逐流,只是一半抵抗着。有许多人由此浪费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最后陷入不可思议的忧郁。然而这也可能,一切错误的步骤引人到一个无价的善:一个预感,它在《维廉·麦斯特》里逐渐发展、明朗,而证实。最后用明显的字句说出:我觉得你像是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外出寻找他父亲的驴,而得到一个王国。”
    • 豆瓣 7.7 IMDB 6.9 HD中字
      Der Stand der Dinge
      1982
      剧情片
      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事物的状态

      Der Stand der Ding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在wenders作品里,属于上品之列,关于后现代神话破灭的超前表达,划破事物表象的影像实验。那个在海边滞留的影视剧组,那座矗立在海边孤岛一般的酒店,以及那个午夜徘徊的房车,不光可以看做独立导演与商业电影体系难以调和的矛盾显现,亦可以视为全人类都会遭遇的窘境,即追求自我表达与混沌世俗之间的二元对立,只要你还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或者一位普通的文艺从业者,就不难理解这部电影的本意。而这也大概是wenders最大的困惑,掣肘与纠缠他一生电影道路的梦魇。
      • 我校有三种学生,sell out的,不sell out但天天纠结着要不要sell out的,还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云淡风轻不care其他人的。只有第三种是真正的酷人,但拍这部片子时的文德斯局限在第二层。
      • 他们只想拍卖钱的故事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关系就能制作出电影,人们去电影院不是去重复生活,现在我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可是进入这些故事,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里斯本的海边,洛杉矶的公路上,都是疲沓无力的人,荒芜中荒凉孤寂,在寻找一种可能存在出口,而电影只是一种幻觉。
      • 哇~太迷人了!这种茫然又无可奈何,上了好莱坞贼船下不来的痛苦,文德斯当时到底被逼成啥样了呢,看看这部就知道。。片子悬而未决的时候,都够时间再拍一部了。初涉好莱坞的德国导演(文德斯),和有艺术家念头的制片人(科波拉)被逼至悬崖尽头,拿起摄影机保护自己,还是被杀死了…
      • “故事只存在于故事之中。”“当故事出现时,生活消失了。”“生活是彩色的,但黑白更符合现实。”论黑白电影对好莱坞的致命性
      • 他們在房車上各說各話。導演想拍攝事物的狀態,製片高唱好萊塢多美好,好故事才能賣錢。完全無交集,可是他們卻要一起製作電影。還一同結束了,真是諷刺,拿起你的攝影機抵抗,即使最後也要記錄下來。 觀影時覺得導演很焦慮,對於這種落差,映後查了一下果然是。正逢當初柯波拉找他到美國拍"Hammett"
      • 3.5;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完全是文德斯对艺术电影与商业类型片的对比考量,一部影片是否需要拥有情节化的“故事”,还是仅有创作者的情绪与状态就可开拍?本片以一种文德斯式的戏谑与调侃暗讽好莱坞的拍摄体制,可视为他对美国之行的失望。开场布景很赞,结尾具有自反意识。
      • “和我一起过一段(比较操蛋的)日子”。音乐,镜头组合,各种细节,没法不喜欢这个片。耳边传来小提琴就把面前的镜子用布蒙上,把深色的布按在脖子上,因美而哭,突如其来的冲突,读出声来,挡风玻璃根儿上的万宝路,隐藏着,后视镜里的电线杆,抹粉刺的药,没上的咖啡,死亡仅次于爱情,仰角大夹克,对就是黑白,反讽,空气,都是自己的选择。过分热情的拥抱,举起摄像机挨一枪子儿,胶片儿就用完了。
      • 故事本身已不重要,关键是生活随意抽出来的一段生活状态,那是百无聊赖,也是情趣盎然,人生貌似也是这么一回事,苦闷中的诗意还是需要光影+音乐
      • 影片有些类似于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也是关于一个导演试图完成一部影片,然而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总是打断影片的正常拍摄。其主题依然是典型的西方不可知论,导演往往用这些突发的事件来探讨“偶然”的存在,影片亦因此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经得住观众反复推敲。前面过于闷骚,后面才开始给力。
      • 最后十五分钟相当精彩。制片人要戏剧,导演要reality,制片人觉得表现死亡好,因为那是俗套,导演觉得只要everything into drama就是事物的死亡了。两人最后死,导演拿摄像机当武器。7
      • 文德斯的黑白元电影,1982威尼斯金狮奖。1.探讨导演与制片人间的矛盾与欧洲艺术电影&美国商业电影间的对立。2.片头的戏中戏末世科幻片比随后的内容更引人入胜。文德斯在本片中花费大篇幅来呈现剧组及其亲友团中各色人等形色各异的无聊与疏离状态,此即为片名“事物的状态”的个中之意,亦彰显出一种对反情节、无情节的非叙事电影的追求。3.然而,意义稀零且陈旧老套的影像片段与大段看似哲理实则空洞的台词,令人全程昏昏欲睡。配乐虽好,但电影的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观“安东尼奥尼式无聊”与路易·马勒同样探讨存在主义式无聊/荒诞人生的《鬼火》,本片显然与真正合适的电影化路径失之交臂。(6.5/10)
      • 最后我真是被特么给吓着了,操,吓得现在都心有余悸,操。原声真好听,整部电影也很美。寂静美——世界末日的景象,神秘的亡魂以及发疯的空气。
      •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关系就能制作出电影”;“人们去电影院不是去重复生活”;“现在我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可是进入这些故事,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
      • 黑白影像中,無論是葡萄牙的海灘,還是豪華酒店,甚至是一群人的狂歡,都顯得那麼冷清。這與[8 1/2]全然不同,在這裡,連焦慮都是凝固的。
      • 文德斯情感和思维完全沉浸于此,最后死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
      • 20180311资料馆重看60± Restauration 4K à partir du négatif original 35 mm, menée par la Fondation Wim Wenders. Ressortie en salles le 14 mars 2018. Distribution Les Acacias pour Le Pacte.
      • #文德斯回顾展 1、对于文德斯来说,这是一位导演对自己职业的荒谬之处的诠释,同时也是文德斯对个人表达与联系感的渴望之间的斗争的调和。 2、抗拒景观世界。这抵抗的是,1、直接的再现。2、受限于时间的叙事和认知。3、成为产品的影像。那么如何进行呢?德勒兹提出:关于金钱的影片已经成为电影中的电影或者关于电影的电影。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指涉元电影。那么这样一种自反的影像让构成景观的影像成为可思考的对象,从而以最小的流动来分裂景观(影像的生产与叙事体制)。 3、倒回来讲,德勒兹援引《资本论》中虚假的流通公式——A-M-A'来阐述一种不平等交换的概念。在体制下时间就是金钱的流通,因此《事物的状态》实际上发现了摄影机与时间等值的不可能性,它所表现的“状态”应是正在形成的影片与作为影片整体的金钱之间的构成关系。
      • 闷的无以伦比,个人还是不怎么喜欢,导演也丝毫看不出才气,繁复的琐事堆积是唯一赞叹和欣赏的。
      • “电影”停止的时刻并不是胶卷耗尽的时刻,而是片中导演前往好莱坞的那一刻,于是,影片在报菜名式的迷影情结中消磨最后的时光;反倒是在此之前,拍摄的中断似乎让各种灵光闪现,各种迷人的人物让平凡的等待时光变得动人,也不必大谈创作困恼,却以那些私人的时间空间说尽电影之奥秘:当胶卷和资金耗尽,两个小女孩却拿着宝利来与超8相机乱拍,似乎永远不会耗尽,这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最后举起的武器。
    • 豆瓣 8.3 IMDB 7.1 HD中字
      Lisbon Story
      1994
      剧情片
      德国/葡萄牙

      里斯本的故事

      Lisbon S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像冒险故事,骑士在胶卷和城市之间的空隙寻找国王留下的足迹,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实际正相反),向伪神祈求一种“全知镜头”以统领混乱不堪的影像世界(本质是用现代性观点驳斥后现代主义)。骑士说,醒来吧万能的王,面对文明,享受过程,拥抱感性。国王只是抱着圣杯眼含热泪,不自然地从嘴里吞吐出召神的咒语。骑士见状按下录音键,录下国王不在场时土地沉睡的声音。
      • 1.一部关于电影收音师的影片,与帕尔玛[凶线]构成对话关系,街边与自然平凡而又为人忽视的声音与工作室里精妙构建的声音,一同形塑了我们的记忆与想象。2.一部直面公路的电影,开头4分钟透过前车窗的主观镜头蒙太奇不啻是对跨国界欧洲漫游最美丽的速写,各色风景、天光、建筑与道路尽收眼底,恍若一场永远在路上的典仪。3.一部探讨影像真实及主客观性的元电影,间或插入的黑白老式手摇摄影机拍下的影像片段与片中导演将摄影机固定在背后看似无目的而客观的拍法形成对立。4.一部聚焦音乐的电影,葡萄牙民谣乐队Madredeus主唱Teresa Salgueiro悠远空灵的歌声宛如天籁,她与男主间似有若无的情愫则显得恬淡而疏离。5.一部进入佩索阿的诗电影,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一如里斯本七彩的老房子,一如永远打不着的那只嗡嗡嗡的苍蝇。(8.5/10)
      • 文德斯的电影实在太舒服了,和爱丽丝城市漫游一样,这是里斯本的一副画卷,并且这次的画笔和颜料是声音——“城市交响乐”,怎能少了声音!第一次见到电影以录音师为主角的,不乏幽默又动人的细节(给孩子们猜声音那段简直是我见过最美的画面之一),文德斯在电影百年写出的这份情书,浓烈真挚
      • 莫名想起尤利西斯的凝视。文德斯的创作关键词就是焦虑:最开始是在德国社会里,然后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然后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纪录片来化解。“录音师”这一形象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他只能将麦克风对准一个地方,扩大某种声音,忽略其他声音,而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大野心和能力,始终无法截取世界的全貌。文德斯说服自己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 一部声音的电影,优美、舒缓、步履不停的电影,不用担心结果的电影。对早期胶片电影工艺有所展示,菲利普和孩子们的关系让我想到今年的《狮子彻夜未眠》。观者的情绪跟随音乐,跟随影像中的影像,就像在城市里游荡的录音师跟随谜一般的孩子,银幕内外的双方一同去寻找某种真实,存在于胶卷上的记忆中的真实。经过结尾一场对话,又回归到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交锋,不被观看的影像就是纯洁的影像吗?眼睛到底是污染源,还是心灵的窗户?文德斯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拍出的正是与世界相和谐的影像。“想变成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但最终你只能是自己。要满怀信心,摄影机不要停!
      • 记得小时候曾捏着袖珍收音机躲在被子里偷偷听电视剧,少了画面的剧情,声音变得突兀和敏锐。片中的收音师走遍了里斯本的大街小巷,采撷朋友默片影像中需要的声音,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悟这座城市,也为我们呈现了眼睛所忽略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声音的灵动是城市的脉搏。片中Pessoa的文字贯穿始终。
      • 音乐真是棒极了,女主角在月光下歌唱真是美爆了。旁白又像是一部《论摄影》和《反对阐释》。
      • 里斯本的风景和佩索阿的幽魂,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声音倾听城市以及用镜头记录城市。谜一般的故事,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个对电影的天问,用你的心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吧!真好。。。文德斯真的是个诗人。
      • I could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in Lisbon
      • 这应该是一篇格林童话,还很闷。第一天,遇到一个铁匠,用会发出声音的盒子换了辆马车;第二天,小侏儒听着他的口技,咯吱笑出了声;第三天,城墙上的鸽子掉入了水池;第四天,那个拥有美丽声音的公主故意丢了一把钥匙在地上。有些事情就如那永远抓不到的蚊子一样,一直在耳边嗡嗡嗡作响。音乐真美。
      • 用耳朵的伟大证实眼睛的伟大,很有意思,最后在导演与收音师的对话中反思了作者/导演意图在后现代的解构语境中是否仍然必要的问题:背着摄影机拍下的视频能称其为电影吗?即作者/导演意图完全缺席的影像是否具有合法性?哪怕是建立在文本自成意图的意义上?(一群猴子坐在电脑前胡乱键入的文本是否是具有文学的合法性?)收音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导演的意图尽管不应该也无力垄断对作品的解释权与所有权,却仍然非常重要,请大胆去看、去听吧!
      • 电影是留住某个特定的瞬间,还是某段记忆?片中片的黑白影像太美、佩索阿的文字太美、音乐太美。看完瞬间爱上里斯本。/2019重看,却对这个电影毫无印象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又见吕迪格·福格勒,只是比“公路三部曲”老了太多了,故事构思巧妙,借“寻找失踪导演”讨论了“电影要不要拍”“公映的电影就一定比没有公映的电影好吗?”等,看得出wenders对当导演已经有些意兴阑珊了,假如片中那个想要放弃拍摄事业的失踪导演就是他的化身的话,而且wenders一定是太爱里斯本了(只要他爱上一座城就一定会为这里拍一部电影),不光讲故事还顺带记录了不少当地风光,满足一下他摄影的爱好。ps 葡萄牙的民歌好听风景也好看。
      • 当时看电影时就很喜欢里斯本,去了里斯本后非常同意导演的观点就是经过眼睛观察的里斯本才是最忠实的,我喜欢葡萄牙. 这剧原声太棒了...
      • 世上竟有如此别具一格的城市观光片,恰到好处的幽默,不期邂逅的浪漫,点到为止的哲理,是如此纯粹的文艺片风骨,赏心悦目的穿街游巷,声音融入空气里,色彩融入菲林里,顿悟融入体验里,触摸生活的质感,发现生活的真谛,然后拍一部用心的电影。简直太棒了。
      • Blue hour#4|4,非典型城市观光片,加入了对城市声音的收集,异国情调和电影变迁在其中被轻巧展现。虽然有在类似梦游的情境中听见乐团演出这样的美妙处理,但电影里过载的配乐还是干扰了我们倾听日常。好在文德斯没有否定任何一种电影形式,这种对电影的信心和他电影里可爱的代际关系往往相得益彰。葡萄牙导演奥利维拉的客串也很惊喜。
      • 电影百年的回眸和反思,电影不等于视频,它的创造性被挤压,文德斯试图用一种声画分离的操作保留影像的纯粹,也就是“影像不可见的文库”,创作者和观众双重消失,影像免于遭受视线的污染。佩尼欧拉说的没错,这是一部哲学电影。
      • 文德斯的作品中相当不闷的一部了
      • 有点元电影的味道,又是寄寓在一个小城里的云淡风轻的梦境。
      • 关于声音的梦幻
    • 豆瓣 7.9 IMDB 8 HD720P中字
      Yol
      1982
      爱情片
      法国

      自由之路

      Yo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传说中最难的电影 但这些突厥人长得太像了 根本分不出来
      • 第35届金棕榈,80年代早期的戛纳真是很偏爱写实主义题裁。一个监狱给囚犯们批假,让他们可以短暂回家,但是在这个年代的土耳其,监狱外并不比监狱里好上多少,甚至更糟。公路电影的手法,五个囚犯的不同遭遇,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 滿溢著某种難以言狀的絕望。所有人都以爲自己能犧牲一些東西而掙脫某些束縛,結果卻或無処可逃或自我毀滅。某种意義上,這片質疑了伊朗社會結構和宗教的根本~不過,本片真是臉盲者的地狱,開場介紹角色我就認住了一個,結果他不到10分鐘就沒戯份了。。。以及,配樂從頭到尾激昂的情緒有點頂不住~
      • 1、五个囚犯获准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探视家人,其凄凉的风景暗示了土耳其的压迫。2、一个含有作者自传元素的故事。一个古老的土耳其社会写照,在这个小农阶级的世界里,传统对于贞洁和名誉的要求,对家庭和父母的尊重。对承诺的重视,对男尊女卑的地域待遇等等。片中出色的纪录片部分,让虚构的剧情镀了一层不容怀疑的真实。那些偏远村庄里,逢年过节盛装出门的人们,那些拥挤不堪甚至连牲畜也塞进去的老旧火车。那些白雪皑皑的山口,非常强烈的霜冻,男主角的马和他的妻子因为过于疲惫而相继被冻死。这幅画除了描绘一个社会阶级的痛苦,也充满了温柔和反抗。
      • 一部令人心碎的影片,苦难的历程,永远都还不清的债....20101221,14:33
      • 第三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基本上当成异国风情志和历史课进行观赏。除了囚犯在监狱得知获准请假回家的消息外,基本看不到任何一个人物有一丝快乐,当时的社会有两个监狱,一个是关犯人的监狱,一个是关人民的监狱。
      • 另类公路片,政治历史维度很深刻,反映在视听上是大量闪回与现实的并置,通过主观镜和跨时空的声音连接。略有些接受困难,一是脸盲症,二是不熟土耳其历史。此片金棕榈有些政治声援的味道,但多线复杂叙事这一点上却是实至名归的。
      • 最直观的感觉是混乱,最大的原因来自于脸盲,五人设置加上剪接的混乱造成了一头雾水及满面疑问,手法称之为直接大胆当然不为过,但说粗粝无比也是贴切描写,剪接的生硬时常让人怀疑自己,声音设计也是直接干脆,现实化处理使得时常有乱糟糟的感觉,倒是一定程度上贴合了电影氛围。对现实生活的呈现有着难得的全面,得益于多线公路模式,五人延展出的社会、家庭、宗教展示,呈现了当时的女性境地和群体面貌,当小孩吸烟镜头陡然闯入银幕时,一种突破个人看法的震撼立马来袭,这种社会环境的难得大写成为电影拿到金棕榈的最大原因,更何况还有导演本身的经历了。
      • 几个囚犯的归家之路,每个囚犯所处的困境也正是当时整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涉及到了当时土耳其社会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战争的阴霾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黑夜而来的是恐惧尖锐的枪声。影片灌注了导演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思考:伊斯兰教义和世俗生活之间应如何调和,国家之后的发展该何去何从。穿越雪地的两场戏非常抓人,让人看到了这个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品质,充满了某种深邃内省的精神气质。
      • 让你出去是去了清债务的。  一部让我理解穆斯林的电影。
      • 每个罪犯都有自己的故事。四五岁的小男孩就抽烟,可怕。用烧红的铁丝烧龋齿。夫妻在厕所里亲热被大家指责。在火车车厢里乖乖站立的羊。雪地里被惩罚的女人好可怜。
      • 看到那些拿女性当私有财产、物品摆弄的民族、宗教就来火。借用还没看完的《野梨树》的一句台词:我要是个独裁者,我就一个核弹把这鸟地方夷平(说主角的故乡)。巧了,两片都是土耳其的。
      • dvd zx 经典回放
      • 可能是土耳其拍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极其的朴实自然,被导演赋予生命力的镜头语言似乎能让人感觉到的摄影机在“呼吸”!!!而这样的影像特征让我想起了帕索里尼的风格.
      • 太难了,几乎是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不过传奇囚犯尤马兹·古尼还是拍出来了,时而真实时而虚幻,土耳其就好比一个巨大的牢笼,所有人都深受其中,逃不出来,,
      • HKIFF2018…6.5/10 很符合那個女性主義和自由主義高歌猛進的年代,影節「正確」電影的所有標準。而正由於極高的政治化,必然會缺失作者自身的情感表達而不可能真正地與觀眾達成共情,並且有些技術上的硬傷如配音不對口型、鏡頭前後抖動和跳偵也不容忽略⋯⋯
      • 走到哪里,都是无法逃脱的囚笼;全程对白无声音,仅有的环境音也时有时无,有种看彩色默片的感觉…与《希望之旅》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但不及后者的残酷与深刻!
      • 3.5,应该算是戛纳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金棕榈之一了。多线叙事现在看来平平无奇,但对于这种非正常国家监狱内外并没有什么区别的状态,还是很感同身受的
      • 他的伟大在于普世性,并不狭隘地拘泥于土耳其,在一个宗教至上、政府集权的国家,自由始终是奢侈的,人类从小便被教导记住仇恨,去除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而遵从于宗教道义以及民族主义。其展现的是不自由人的自由向往与困境,背景音乐真棒。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