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和你拥有一样的脸庞。 |
|
中国式少年成长:被左浇灌、被右强煽,被右榨干、再被左招安。 |
|
别人说你是粉红的五毛,你以为你是流浪的三毛,其实你,包括我,我们只是一地鸡毛。 |
|
从意识到“世界是一个谎言”,到最终完全认清并放手,这是所有少年们成长的必然;五年记录,真实细致,题材的选取与归类,视觉符号有意无意的呈现与聚拢,较好完成从少年到青年的描摹;讲真,小赵比大部分同龄人都有主见有追求,表达欲望更强,做事讲话的思路条理也清晰。 |
|
一名少年爱国主义者的叛变(条目竟然恢复了) |
|
一个小粉红的死亡 |
|
有意思,条目居然恢复了。豆瓣兴盛有望(误 |
|
「你也配姓赵?」 |
|
杜海滨下笔太狠,三两下就雕刻出人物形象。无法预判事件发展是纪录片工作的乐趣,而挖掘事件背后含义则体现纪录片工作者的能力。并不是没有观点、没有评判,而是巧妙地(不偏激地)隐藏自己的立场。不咄咄逼人,也不躲闪回避,在一种合适的尺度中展开作者表达,通过典型人物反映一代中国青年的内心现状。从小赵身上看到不少同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影子。——在理解某种事物之前,我们为它陷入狂热。狂热最终被复杂的不断更新的现实熄灭,或者若干年后以另外一种方式滋生。与其说他变了,不如说他更好地认识了自我。中国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禁得住这样的诘问吗?我们只是努力隐没在人海之中,回避心中所有涌动的困惑,从而让自己过上普通的生活。 |
|
《少年☆小赵》讲一个青年的成长,高中到大学,思想360°大翻转,却没太多猎奇激愤的渲染,娓娓而来,甚至有点喜感。摩羯座少年小赵不傻,有理想,爱思考,有激情,能言善辩,从开始的通过教科书和政治教育认识世界,到学会独立思考,试着去思辨,是很多年轻人的写照,何况小赵醒了,很多人一直没醒。 |
|
难得的是故事讲得很克制,最后也很坦然地承认,虽然失去了旧的信仰,新的也还没有找到,一切都仍让人困惑,疑虑,不知所措 |
|
导演别有用心地利用一个拥有天真激情理想与独立思辨欲望的少年,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心路历程与drama、观念的崩塌和翻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怫郁,然后躲在小孩子的背后享受着消解威权年代意识形态带来的快感,对真正的社会发展和纪录片创作而言,既无实际意义,亦无职业道德。 |
|
3.5,少年与国的虐恋史。国以爱之名驯服我,我怀揣爱国激情追求你、靠近你,却发现爱的背后充满谎言、冷漠与荒凉,我决定选择背叛,以愤怒青年的面貌对抗大世界。中国少年的精神成长,在思想大厦推倒后再次迷茫。 |
|
一个90后小粉红的思想成长和蜕变轨迹。经历过上大学、大凉山支教和家里被强拆,从最初的狂热毛粉爱国青年逐渐变成了困惑迷茫的愤怒青年。期待杜海滨再拍一部续集《青年小赵》。 |
|
导演耐心地追踪了一个身上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青少年。不难发现,老家拆迁和山区支教的经历对主角思想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具体现实是抽象立场的解药。而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些恐怖言论,很可能只是青少年上半场的激情宣言,下半场的低沉独白则很难被听见。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病毒式教育已经渗入身体,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绝不是读读书、看看电影就能彻底清除的。年轻人受其控制说过一些不可理喻的话,因而也是可以理解的。意识形态化的年轻人同样是被压迫者,不应将他们视为敌人。布莱希特:“被压迫者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是世界唯一的希望。” |
|
谁杀死了少年小赵,从一名有资深五毛党到愤青的心路里程,小赵这个人物承载了太多有关知识分子的反思与认知,把少年的成长和体制内的政治审视相对应,少年与国家的互相影响,这个时代的悲哀与痛楚,纪录片充满锋芒,锐利的剖开了这个时代的隐伤, |
|
再见! |
|
當鐵拳落在了自己身上,方才知道當初多愚昧可笑,只是覺醒才剛啟程,所幸覺醒已經啟程。 |
|
小赵是一心向善的,爱国主义不过是淳朴少年被封闭的热血所能找到的唯一容器。小赵可以代表的那部分爱国者并不让人担心,我相信对真善美的孜孜求索终会让粉饰之下的原始丑恶在他们眼中现出原形(小赵不正是如此?)。遗憾的是,小赵无法代表大多数的爱国者。懒于思考的,投机取巧的,以踩在别人头上为目标的,这样的爱国才比比皆是。 |
|
感谢志祺,让我知道还有这么一部片子,我似乎从来就不是小粉红,也没当过极左,大一统思想在我十二岁左右就被我抛弃了,十分庆幸。 |
|
剪辑和音效很棒,爱国、拆迁、复读、支教……居然能同时发生在小赵一个人身上,导演也真是会选对象。歪打正着在巴黎看了完整的版本,讨论会后还跟导演聊了几句,杜导真是个儒雅又谦虚的人。 |
|
我看這部片的時候豆瓣還不讓建條目⋯影後談只依稀記得一點,世事比劇本更魔幻,跟了幾年之後他們所有人都沒想到事情這樣發展。是有一些意識形態表達的堆砌,不過對於發生的事情來說不至於過分,小趙前兩個禮拜還在端做客speaker,高讚那個說在利用少年的簡直胡說八道。 |
|
从「众」变成「人」,需要几年? |
|
小粉红的觉醒 |
|
一个小粉红的思想蜕变史。选取的开端刚刚好,19岁,从少年转换到青年的阶段,冲动、热忱、单纯,坚信那些灌输给他的东西,我跟他一样大的时候同样如此。后面五年,随着上大学、大凉山支教、老家房屋拆迁、亲人离世……现实一点点地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意识到意识形态宣传与现实人生的分裂,成为愤青是必然的。片中留下了十年前的诸多大事片段,而今看来也很遥远了。这样的纪录片,随着时间推移,会愈发珍贵。 |
|
惊现条目君.厉害了.这年头看个独立纪录片真够不容易.尤其是要记录一个人这么多年的成长 |
|
豆瓣上有人说什么左派少年背叛了自己的理想戴上了星条旗的头巾,实则赵昶通自己在采访里说他也有一条格瓦拉的头巾,对他而言,格瓦拉和星条旗代表着相似的精神。与真实世界的悲欢离合和年轻人粗疏却赤诚的理想主义相比,那些聪明人的阴阳怪气实在是无足轻重的。 |
|
你爱大清朝,大清朝爱你吗? |
|
当爱国需要喊着口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正常了。想到呼吸正常里有一句话说的好:当你开始意识到呼吸正常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不正常了。老楼被强拆的时候,小赵流泪了。大二开学,女朋友换了一个。他剃了一个光头。他变了。 他变得正常又不正常了。 |
|
任何一个有基本思考能力的人都很难在今天的中国长期做自干五吧。不过自干五也有自干五的好,至少没有被自由派话术俘获,身边有很多左翼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是在自干五梦碎之后走向××。这个纪录片提示了自干五的梦碎,但娜拉走后怎样? |
|
并不能概括为一个极左的转变,因他身上基本看不见极左派的主张,只是盲目而极端地爱国和崇毛,像小丑一样滑稽可笑(也因此还不至于可憎) |
|
一个爱国青年的青春期成长,伴随着青春的不是荷尔蒙的躁动,而是一腔热血。撇去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他扛着旗帜,独自走在爱国的小路上……还好人总会长大的。 |
|
真实的共鸣。优酷上的删减版是导演点头的。他说,比起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本片的现实,作品完整性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
|
被小赵的谢顶速度惊呆了 |
|
对香港电影节上小赵包着美国国旗头巾出现的场景印象深刻,是整个影片政治化戏剧性的延续。纪录片导演对拍摄主体的强介入让个体成了他的作品,在创作伦理上很可怕。小赵这个出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主角结尾在世界忍术大赛的表演,那么顺理成章,但让人极度不舒服。 |
|
好题材,但处理得一般,太表面化了。或许因为拍摄对象本身就很肤浅。当然,这样的肤浅本就意味着另一种更深更悲哀的真实。 |
|
每个平庸的成年人都有一样的少年心路 |
|
大可不必把这当做一个粉红惨被铁拳锤的故事,它其实是理想主义幻灭的过程,不管你的理想向左向右,最后都逃不过被镰刀收割的命运。小赵的人物弧光是惊人的,也是任何编剧创造的人工故事无法企及的。 |
|
向左转 向右转 然后去哪? |
|
不论是三毛还是五毛 大家都是一地鸡毛 刚写的评论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被删除了 |
|
很好,这片子能让更多人知道,改变这国家的希望有多渺茫。 |
|
这孩子的反思性很强,想看再跟十年会怎样。。其实每个中国孩子跟拍下来都会很好看,但这个还能赶上强拆导演运气是真好啊!! |
|
与其说是小赵的变化不如说是国家机器在小赵身上轰鸣而过的车痕,我们生来即被规训,然后被碾压,然后清醒,最后炮灰。 |
|
红旗还在飘扬,没有固定方向;革命还在继续,老头儿更有力量。 |
|
从又红又专的五毛慢慢的变成了愤青。 |
|
感人,豆瓣竟然有条目了。补个标 |
|
过火的架构方式,数不清的抓马转折、符号堆砌和直白讽刺。不过,也能靠这里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动物世界”这类观点过关,事实无非如此。 |
|
生而为中国人对不起,我不配。 |
|
随着小赵,渐渐看到失望的原因,不过世界也不是非此即彼,我们承受着我们文化的枷锁,也将一直背负下去。每一个中国的孩子,都是少年小赵。 |
|
一个矛盾体的行为,两只鸡的争斗,五十六各民族的映照,这都是一个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