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你的片子,脑袋都要爆炸了!给我张你那星球的VIP卡吧! |
|
看完波兰文学来的。我的思维还停留在战后作者热忱精准的叙事里,我在寻找,而非感受,开篇朗诵的时候,我居然想到了那句:“党,本质上就是教会。”这个切入点真是不太好,后面看到女主狂笑才反应过来是祖拉斯基......原来他这么早就开始把心底的癫狂和脆弱,无限的感性给锁起来了。锁在祷告、质问和嚎叫下,还有战时弱国民众不得不迎面维持生计的皮囊中。这个时候什么人道主义都是顾不上的,但那份埋藏的执念,挚爱,是支撑着这具躯干仍然在日复一日劳作的理由。虱子的象征现在看不稀奇,但观感未曾体验过,它们被针管戳烂,显微镜下全是糖浆色的粘液,可能还混着肚里的肠道物,透明的躯体、脑袋被肢解成片状的薄膜粘在这盛满人血的容器上,未来的人类在此刻必然是无法真正共情的,铭记和感恩吧。我好想舔一下。 |
|
长片处女作。从这儿说祖拉斯基超现实还算过得去,纳粹和虱子,杀戮和吸血,空旷的接到和弥漫的死亡阴影,太像波兰电影了。 |
|
豆瓣采用的剧情简介,从“并进行追捕。”后可以改成:被追捕的过程中,和他穿一样衣帽的男子被纳粹误认为是他,从而开枪击中。他给被误抓者的妻子接生,为了给这对母子更好的生活,他去给军医方做虱子饲养员——也就是把一笼笼虱子绑在腿上,让虱子喝血... //这样,简介就清楚了,且不论,没看过的是不是更有想看一下的兴趣了,至少没有侮辱这位伟大的导演 |
|
祖拉斯基電影系列观看第四部;DVD画质网盘下载(其实就是威信影碟好心人上传)也是自己之前没有看过影碟的电影,这张DVD肯定见过,只是没有收藏。電影先是展现了一桩灭门惨案,男主幸免于难,可是孩子以及妻子都惨死在家门口,继而在他逃难过程里又遇到追杀在逃命中偶遇一名与死去的妻子长相一模一样的女子也是临产,他帮助产子。后来找到有关组织被安排当饲养员活命,而这些带菌的身体被当做武器这样一部细思恐极的电影;是一部充满野心的导演处女作,因此电影也具有那种隐喻和晦涩,大量的暗示和宗教典故,让我们看这样的电影只能是敬畏和反思。二战期间纳粹占领下的波兰,民不聊生,草菅人命,爲了苟延残喘的活命,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得出来,在那种环境下可能没有现在所谓我们口口声声的道德和正义;只有生存而没有人类起码的尊严,不可能有尊严的活着 |
|
题材是二战德国纳粹对波兰的大屠杀,拍出来的效果特别神秘古怪。用人血喂虱子的设定特别魔幻,查了下居然是发生在当时波兰利沃夫的真实事件,波兰生物学家鲁道夫·魏格尔借研发斑疹伤寒疫苗招募做测试的契机拯救了上千人。编剧中的米罗斯拉夫·祖洛夫斯基是祖拉斯基的父亲,本片大体是基于他本人在二战时期的经历改编,越想越不可思议。
纳粹屠杀和圣经启示录天启四骑士对应,穿插其中的几次朗诵圣经原文都对应到故事情节。回忆和现实时间线无序地穿插在一起,先后两个女人外貌相同,区分标志是发型一个披散着一个扎起来。到结尾故事构成循环结构时,女人的动作恰好就是将头发扎起来。 |
|
问题是,你是虱子,还是以血饲虱的人?|终于看了,还是不知怎么评价,但显然比祖拉斯基后来的片更看得进去(我一点也不喜欢《着魔》和《萨满教的迷恋》 |
|
所有的劲都使上了。晦涩而有力量。喷薄欲出 |
|
在道德与欲望间挣扎,在真实与幻觉间彷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迎向死亡。在残酷现实面前,宗教的安慰与启示能起到多大作用?祖拉斯基的处女座舞台感还是很强的,人脸鲜血会想到爱森斯坦,又将在以后(《着魔》等)更加发扬光大。 |
|
天使与魔鬼,耶稣与撒旦,无论是历史还是故事发生的二战时期,波兰都是一个被悲惨包围的国家,他们不擅长战斗,但是精于反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用文学和艺术给这个世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回电影,可以看出祖拉斯基强烈的个人风格自本片开始就已经大致确立。
他看到了海市蜃楼,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想要死亡却也远离死亡,他们被虱子吸取着鲜血,这是存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多么讽刺。
意识流与令人生理不适的画面和音乐共同构成了这部富含大量隐喻甚至显得有些邪典的作品。
启示录已经书写,结局已定,但是人们仍在挣扎,正如这个国家和他的魅力,一直如此。 |
|
影片呈冷色调、有点恶心有点可怕、像窥视一个人的噩梦般、配乐别具特色干净利落却凸显了影片紧张而诡秘的气氛、、无法选择自己正确的生存方式?绝望因为人与人缺乏爱? 上帝、你最清楚我们的罪过来自于人性的弱点、、瘟疫肆虐的时候是你带给我们爱情的鞭子、你盲目地统治我们、不要离开我们、让我们在你的愤怒中消失 |
|
拍摄、制作、故事按年代都属上乘,无奈个人观感极差,片子3星,私感2星,都是台词害的!至今都还是不能忍这种套路的对话,太难受了 |
|
祖拉斯基处女作,大师级别的镜头,镜头复杂到神迹的地步了。没有那么癫狂和话痨的祖拉斯基可以就地封神!Z轴移焦,无技巧专场满天都是,人鬼同框的祖拉斯基如此迷人,齐死生为虚诞。养虱子的段落的确惊艳,一定程度上加了暗喻,大量的圣经段落作为台词搞得影片更为晦涩,祖安斯基真的是个疯子。瘟疫时期重看,落泪。天启四骑士,瘟疫战争饥荒死亡,渗透骨髓的恐惧。 |
|
原来祖拉斯基最早几片都是他爹协助写剧本的这部更是改编自他爸的小说,占领期的生活如现世启示录,恐怖得十分到肉。时隔多年重温似乎更能欣赏他的技巧了,流动性极强的镜头、自如的同场景闪回叙事、末段狂暴蒙太奇还有真·恐怖冲击镜头=不知怎么拍到的胎儿出生特写和倒吸一口冷气显微镜下戳破虱子。男主失去妻子后再寻获的同样女子乃至其同样缺位的丈夫都是他负罪感投射出来的面孔吧。也发现了些许美男比如瞎眼的抵抗组织上峰好哥特啊,连眉男主肉体颇美好还弄个绑带呵审美超前,Jan莫不是厌世男专业户,前夫2分钟内脱光了又莫名要寻死了后来还是挂了,此片之颓废相比同时期《家庭生活》里老十岁。然后他和男主最后流泪的面孔都是圣母雕像的那种泪流满面。 |
|
9.2
相当诡异,这样思路的作品在近些年有些滥觞了,出了蛮多佳作,最近的是2005年的《生死停留》,再往前是2001年的《穆赫兰道》和《香草天空》,再往前是1990年的《异世浮生》,也是气质最接近的,但无疑祖拉斯基这部1971年的最为深刻、隐晦和伟大,是纳粹电影的标新立异之作。与前面所举作品所不同的是,如果前面的最后已确定薛定谔的猫的状态,而该作品则是一只真正的薛定谔的猫,而作品中的这只猫也确实够焦虑悲催的。 |
|
牛逼啊 看的时候有几个镜头觉得咋那么《着魔》,原来真是同一导演,魔幻的写实恐怖,神神叨叨的宗教,波兰电影真是饶有特色。好喜欢男的半夜醒来泪流满面,正欲和女的拥吻,下一秒她就倒在血泊中的那段。这条目下的解读都不咋样,我似懂非懂,但电影感觉很好。 |
|
吸血虱子又何止波兰的占领军,如梦似幻的结构和宗教、意象的隐喻有典型的祖拉斯基风格,处女作就能看出《魔鬼》的深度、《银色星球》的框架、《黑暗宇宙》的错乱、《着魔》的破碎的苗头,相当惊艳的开始。祖拉斯基电影的好看程度和疯癫程度成正比,《夜的第三章》和《魔鬼》同1972年上映,前者的疯却不如后者,《魔鬼》混乱的像开了两倍速。连眉小哥有点好看(前半段更好) |
|
难以相信是祖拉斯基的处女作,牛逼,比波兰斯基处女作《水中刀》不知高多少档次。不过波兰斯基越拍越好,祖拉斯基反而有些止步不前。诡异气质贯穿全片,满是宗教隐喻,非常意识流,梦呓一般,奠定了他之后影片的基调。多次闪回,梦境和现实交织揉杂;近景放大男主的迷茫,远景展现纳粹的罪恶。人血饲养虱子,繁殖罪恶,“这是天下最美的差事,它能让你得到证件,让你免除驱逐、逮捕和饥饿的困扰”,真冷。结尾与开头形成闭环,一切都是轮回。 |
|
祖拉斯基处女作,虽然演员演技生涩,台词颠三倒四,但是却是他体现个人风格的电影。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野心的表达:试图通过个人在命运之手的捉弄下,映射出整个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他内心的田园牧歌一开场就摧毁了,内心充满了火,惩罚,和死亡,虽然有那么一点点希望,但是也在战争和破坏中不断的折磨,而后只是他自己无穷尽的幻想而已。 |
|
祖拉斯基好狂躁……人物静止就旋转推拉,人物奔跑就手持跟拍。追击拍得漂亮不容易,晃动却不晕很要功力;旋转镜头可看作上帝的留白和见证,但个人觉得过于泛滥了。故事层面没啥好说的,鲜血浇灌虱子,暴力分娩死亡,孩童沐浴枪火,疯癫的红笑如瘟疫。只是东南欧这种气质的片也太多了……单论循环结构+政治创伤的表达不如南斯拉夫那部《追忆往事》霸道,说得太多做得太少。 |
|
像极了祖拉斯基之后的《着魔》,尤其是奔跑手持长镜头+旋转楼梯追逐戏,但远比后者晦涩和复杂。很难想象这是处女作,已经如此震撼了。二战题材拍出新突破?人家祖拉斯基1971年就做到了。缅怀这位刚刚去世的波兰电影大师。 |
|
处女作即颠覆。时常105分钟,看时觉得好漫长,开场节奏推进很快,中段起速度变缓,好在结尾又一下子快了起来。宗教、革命、伤寒症、嗜血虱,同志与逮捕,逃命与实验,相似妻子的女人,血与爱,罪与罚,上帝不拯救,你我皆罪人。个人相信所有诗化隐喻深邃的台词功劳来自联合编剧米罗斯拉夫·祖拉夫斯基,即导演之父,波兰诗人。 |
|
手持的摇晃,旋转的长镜头都在初创之际成型。望穿到地狱的凝视,显微镜下被投喂及至残暴肢解,白昼屡屡回魂式的精神折磨,还有对千人一面愤恨的难以释怀。第一部长片有很多的尝试和冲动,也有不少刻意的摆拍。九年后癫狂着魔的阿佳妮,最初的操练始于此处。 |
|
首部长片,很成熟啊。镜头调度是一贯的半疯半魔,手持长镜头、360°、变焦、广角……后期有的这里都有。代表波兰的男主、代表传统的父亲、代表德国的吸血虱还有宗教隐喻,线索乱七八糟的填得相当满,再加上经典的人格分裂和梦境幻觉,反正能看出处女作野心很大,挺不知道收敛的。 |
|
波兰电影这一脉相承的魔幻实在太不可思议啦,总是无缝穿越,活人死人大白天闹鬼😨祖拉斯基第一部就这么厉害咯... |
|
9.4 祖拉斯基作为波兰人所承受的战乱经历深刻地体现在了本片中。影片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气息,诸多残酷又直接的场面仿佛亲临丧失秩序的二战波兰,整体梦境般的意识流风格更是从精神层面压迫着观众。环形楼梯以及与妻子相貌相同的女人让人想起《着魔》。 |
|
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一部长片处女作,发疯的手持镜头、旋转长镜头,发疯的剧情,发疯的人物,以及被配乐轰炸、看得快要发疯的我。导演用近乎挥舞的晃动的镜头窥探战争、诘问宗教以及摇摆在爱情与死亡之间。 |
|
疫苗是对于自己愧疚心里的一种安慰,当德军入侵的时候,年轻人能做的就是以这种方式苟且偷生,而自己看似跟跳蚤一样可以吸血,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实验品,他并不具备反抗现实的能力,因此也难以客观地看待现实问题。你和这个世界,究竟谁疯了。这个问题很复杂,而影片却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你发疯。 |
|
祖拉斯基在[夜的第三章]里妄图通过一个莫比乌斯环的结构网罗起诸多关于极权的主题,但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之后,你不禁发现整场旅行一直是没有发生任何位移的原地踏步。作为镜子的男主角构建出的倒影也完全没能达到超验层面去。无法被解构的上帝于是永远压在整个情节线上,四骑士的降临比想象的要早得多。 |
|
第一部祖拉斯基也是祖拉斯基的处女作,不熟悉祖拉斯基,也不熟悉波兰电影,只从他的风格中看到一种梦和癔症的癫狂/疯狂的奔跑,旋转的镜头,空间的对接,被仰视的面孔,祖拉斯基拍人面孔的掌控力不逊于伯格曼/如同新圣经一样的诗篇,床头悬挂的受难耶稣,天使释放灾难,耶稣不救世,不过是普通的受害者和幻想中的宽慰/我的工作的喂养虱子,又将它们杀死,渐渐得我也变得像虱子,迷茫胆小而不知所措,我为了她去喂虱子,她总是对我有要求,为了我的小家,我舍弃了爸爸妈妈,他们都说她是浪荡的人,不是这样,我才是那个软弱的人/我用梦和自欺欺人赎一场不能赎的罪,我宁愿死去的是自己而不是她们/过去,死亡与现在,世界永远是夜晚,我站在夜的第三章 |
|
1972年,32岁就这么狂拽炫酷,真是个天才,朴炫技一比就是个渣渣。波兰真是个神奇的国家,文艺总萦绕有某种怪调。“爱情是什么?”“爱情是残酷的对立面,是所有残酷的总和。” |
|
莫名其妙的东西,镜头很华丽 |
|
上帝啊,是你没有引导我们。上帝啊,是您允许脆弱的人被杀害并制造怨恨。上帝啊,是您允许残酷的繁殖让人类互相残害。上帝啊,是您让最邪恶的势力上台,并交给他们鞭子。残忍的上帝啊,您对我们毫无仁慈之心。 |
|
伯格曼式的上帝质问,卡夫卡式的湿冷色调。男主真美,尤其那双东欧式痛苦与忧郁的眼神 |
|
据说片子当年被波兰禁映,今日观来确实反动:社会秩序对人的行为规范,以及、婚姻制度的弊端。关于反战---片中讲了纳粹帝国主义对人的迫害,人命如同草芥,混乱下人人迷茫不安找不到自我价值,婚姻、家庭也因此逐一破裂,社会一幅人间地狱景象,实在可怖 |
|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在家睡了个绵长的午觉,奇怪的梦一个接一个,恍恍惚惚地坐车出门,包括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好像还在另一个梦里,有种嗑药的感觉。宗教隐喻不说(其实我不喜欢这种东西),阴暗的、迷离的、神经质的画面处理,还有从头到尾的脸部特写,都构成了祖拉斯基的底色,那是一种奇幻的蓝色 |
|
恶魔、着魔的前奏曲,迷失在时空和虚幻以及宗教之间的恐怖影像;邪典级的手持运动长镜头和超大特写已经奠定风格。战争使人癫狂,但生命却维系于饲养虱子。 |
|
穿毛衣的那段是回忆。怀孕女是现在时,只是长得像海伦娜。最后的尸体是怀孕女丈夫,长得像自己,是在电影前段楼梯口被枪击的那个人。养虱子是波兰在侵略者压迫下劳作至死体现。(养虱子是为了制作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波兰生物学家鲁道夫·韦格尔研制出的疫苗,却被迫提供给德军)。男主和海伦娜在一起时没有搞懂爱情(电影中有对应台词),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而后一段与怀孕女的爱情中,他明白了爱情是舍身与自我折磨。男主希望通过耕耘新爱情来补偿旧爱情,因为毕竟怀孕女与海伦娜是如此相似。然而战争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
|
别人也许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模式,但是我不喜欢,晦涩而神经质。女主表演的很好,但我依旧不喜欢她。 |
|
有点乱但又看得明白剧情的一部电影,想要故弄玄虚批判当时的政治体制 |
|
隐喻的成分比较多。人物之间不停地闪回,变更得很跳脱但始终处在高压氛围下的人物行动线,终点回到了起点。命运啊,一场战战兢兢的白忙活。 |
|
祖拉斯基处女作,好坏参半。一辈子都是这个风格。 |
|
不管剧情的开展过程中是多么的跳跃,至少结尾处又都拉回来了,看完整部片子在回过头来看那么这个过程中的跳跃就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像梦魇其实更是打破所有的时间线而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故事,用吸血的虱子来影射大炮用青年们的喂养来表现战争中人的牺牲。。。PS四骑士又出现了。。。 |
|
8/10。祖拉斯基经常用突兀的时空转换来建立断层感,空间的运动不根据因果逻辑展开,而广泛运用表演者姿势的震动和呼喊、主观仰拍和癫痫式的旋转镜头,在德军骑兵砸门进屋后,被枪托打得头破血流的海伦娜,以及被旋转楼梯上枪战所惊吓流产的孕妇,在房间内紧张的分娩,都出现了女人瞳孔放大、歇斯底里的表演状态,其瘟疫病人般的形体代表了极权统治下的社会状态。引经据典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以一种回声贯穿全篇的《圣经》启示录章节,还有在饲养群虱的人员坐在同一张桌上,提到康拉德、普鲁斯特等知名作家的场景, 连同精神宣扬诗一般杂乱拼接的台词,让观众无力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而直接求索于主人公脑海中的意象,手摇长镜头陪他一起沿着周边荒凉破落的建筑或者酷刑室的地下通道,疯狂逃窜,最终彷如走到地狱之门开启的尽头,中枪颠簸至精疲力竭。 |
|
祖拉斯基处女作。荒诞诡谲,黑暗压抑,虱子吸血,纳粹杀戮,战争带来的梦靥挥之不去。“上帝啊,是你没有引导我们。上帝啊,是您允许脆弱的人被杀害并制造怨恨。上帝啊,是您允许残酷的繁殖让人类互相残害。上帝啊,是您让最邪恶的势力上台,并交给他们鞭子。残忍的上帝啊,您对我们毫无仁慈之心。” |
|
天堂里出现了一道奇迹,一个女人身披阳光,脚踏月光,她和哭叫的孩子在一起,难以分娩。然后又出现了另一道奇迹,一只巨龙站在那个女人面前,想吞噬她的孩子。天堂里发生了一场战争,Michal和他的天使们与巨龙搏斗,后来巨龙被赶走了。 |
|
华丽疯狂诡异手持让人想起帕拉杰诺夫,而并非无厘头,极具个人风格的z轴变焦,极其变态的场景调度。喂虱子的众多隐喻但极其精彩地设置,理解与否不为重要,感受其深邃的恐惧。 天启四骑士,撒旦的探戈。 祖拉斯基好像很喜欢把自己的女主搞疯…绝对被低估的首作 |
|
在伯格曼的电影里上帝是缺席但不停言语,在祖拉斯基的电影里上帝是在场却保持缄默。 |
|
想到这个世界曾经美好过,我就感到可怕 |
|
(7/10)上帝与战争,人性与私欲。看完有点想吐,可能是被晃晕了。算不上祖拉斯基最爱的一部。但个人觉得是内容最浑厚的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