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所选这两部贝尔斯福德,间隔十年却讲述同样的故事——帝国替罪羊。即便如此,你会发现故事选材依旧具有英伦特色:同情有所侧重,避免二元对立。没有谁是绝对无辜,也没有谁在彻底恶意。澳人军校被出卖,换来战争中止;黑人职员遭处决,发生于非洲修路。而英式风格的幽默自嘲也在巩固这种道德模糊感。 |
|
集体从来都和钢铁、光明、未来以及永恒相关联,而个人则是属于过去的,属于河流里一个卑微的水泡,属于田野里的土坷垃,属于瞬间。。。。。 |
|
尽管它最终弥漫着压抑,但是过程显得英气勃发。这是一次对于政治和战争的军事审判,因为它们毁灭的是人类的诗性。布鲁斯·贝尔斯福德让电影闪烁着掺杂了灰色的光芒,他之后大放异彩的《为戴茜小姐开车》也无法遮盖这部作品的独特韵味,只是《烈血焚城》显得更为沉静而不易发现。 |
|
剧本相当好,看似被上层压制毫无翻盘希望的案子居然被一个经验不足的乡村律师一步步扭转过来,期间各种精妙的思辨和反诘令人拍手称快!虽然结局依旧是个悲剧,但律师的结辩词发人深省 |
|
帝国的替罪羊 不过我觉得这里也没有什么好人,参加不义战争怎会有英雄??最后的枪决比较经典 |
|
当政权的威信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手下的棋子,这时候那些个体,一个个鲜明生命的反抗反思才更有意义。这场虚假的审判是人性丧失的见证。结束部分的快速蒙太奇+歌颂大阴帝国之歌曲反讽,印象深刻。 |
|
早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布尔战争就证明了,所谓的“人民战争”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正如罗伯特·李所言,“那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只会是无止境的争斗和血腥的屠杀。”确认这一前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重新审视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了。 |
|
基本上是个法庭戏。题材上是一个"民族英雄"故事,被英国佬坑害做替罪羊的诗人澳洲军官,在为大英帝国的(不)荣誉or男性之间的mateship而战之间的抉择,最后却被帝国给卖了。
导演拍这片时候预算控制在了最低,同一波群演,全程就靠爱森斯坦的传统艺能杂耍蒙太奇,却剪辑得天衣无缝。还在本土拍,然后获得了很大成功。
当然法庭戏比较闷(对比《Evil Angel》和《Castle》来说确实闷点,不过可见澳洲人真爱拍庭审。。),看点全在黑色幽默的桥段和调度中,比如三人听围墙外边钉棺材的声音。
选角很成功,也都是70年代复兴时期早期的名角们。 |
|
片子不错 但是实话说不吸引人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法庭的场景让我想起12怒汉 不过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像12那么抓人 几乎要睡着了 但真心是好片子 |
|
就在我大部分对白未明和历史背景空白的情况下,我还是能follow到它的主要argument而且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想起Paul Newman。 |
|
#773 帝国的替罪羊【-什么是异教徒。-就是不相信会有牧师被分配下来为人类主持正义的那种人。-我也是个异教徒。】 |
|
6/10。贝尔斯福德早期成名作。除了主题与库布里克《光荣》异曲同工,战争场面即无宏大气势,法庭辩论也未拍出激动人心之感,整体而言比较平庸。影片构图方面颇为讲究,在拍询问证人几处戏时,用出其不意的机位俯视、快速切换拉近的特写起了给视觉较大冲击的“强调”作用。 @2014-03-11 06:36:33 |
|
看这部电影横跨了一个礼拜。中间夹杂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了 |
|
可以和库神《光荣之路》相媲美的军事法庭戏。也许接受辩护的几个军人称不上伟大,但是辩护所针对的败坏的体制却是自由和人性永远的敌人。生命是美好的,不值得把它奉献给荒谬的战争。 |
|
处死战俘的人被审判处死,作为承担战争罪恶的替死鬼?一些构图不错。三星半 |
|
♥战争的替罪羊。真实事件改编,叙事引人入胜,具有反战的主题。——“你需要牧师吗?”“不用了,谢谢,我是个异教徒。”“你呢?”“什么是异教徒。”“就是不相信会有牧师被分配下来为人类主持正义的那种人。”“我也是个异教徒。”★★★★★D11爱德华·伍德华德访谈+本片预告+演员简介 |
|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
|
3.5星,英国权贵鄙夷殖民地,殖民地更是敢怒不敢言,最后的结果就是几个士兵成了帝国的替罪羊。已经非战争的丑陋可以概括了这三个人是政治的牺牲品,他们不但被英国出卖更被自己的祖国澳大利亚抛弃。有时候爱国是很难的因为多数时候你的国家并不爱你。PS主演伍德华德说这是他参演的最好的电影。 |
|
战争工具政治弃子,上译童自荣乔榛主配,脑补一下就算把他们两人的配音角色对调过来也同样精彩。 |
|
勉强两分。CC还真是喜欢这个贝尔斯福德。以布尔战争为背景的一场军事法庭庭审戏,讲三军人为国背杀俘的锅(面对游击的布尔人是常规方式),是凭战争的荒诞与冷酷的反战电影,隐隐有点对宗主国的抱怨,主旨很简单,导演手法朴拙,那些呆愣的长镜头真让人没耐性。战争场面做为陪衬完成的也马虎。 |
|
看的第二部贝尔斯福德在澳新时期拍的作品,此片剧情和《光荣之路》非常相似,除此之外有些镜头也有意模仿,但整体却还没前者一半优秀 |
|
好电影,请关注 |
|
白来是想看全金属外壳来着,一个不小心就下载成这个了~不过剧情挺不错的,主角被处刑是的画面也很美,不过但是的拍摄条件局限,声音和画面质感差了点,如果可以翻拍一下的会更好吧~ |
|
暧昧不明的真相在叙事中隐藏 |
|
法律什么的都是shit,都是政治家玩具。 |
|
4.5作为一部澳大利亚电影它有特殊的意义,莫兰特所处的时代英国与法国荷兰的殖民争夺战争到了末期,澳大利亚新成立的联邦国家,莫兰特这个身份特殊的人被迫成为了多方妥协的牺牲品,帝国残阳,几场处决戏颇有神秘之感,拷问战争与利益下的良心与自由,你的敌人就是你身旁的人,多反讽呀 |
|
电影有个很好的主题思想,探讨的是可不可以杀战俘,其实还是在人性上面挣扎,但是略沉闷压抑。。。战争改变人性 如果这是你的最后时光,每一天都要好好活着,有一天,你会被证明你是正确的。 |
|
==1==BDRip-TLF 阴谋,虚伪,硬个痢屎。。。 |
|
本来想看全金属外壳。。。 结果越看越不对劲。。 晕。。。。最后发现真相。。 |
|
谁都是替身? |
|
集体从来都和钢铁、光明、未来以及永恒相关联,而个人则是属于过去的,属于河流里一个卑微的水泡,属于田野里的土坷垃,属于瞬间…… |
|
我悲伤地坐在牢房里,
一个垂头丧气的遭了诅咒的家伙,
我承认我有点儿
有点儿不开心。
现在真的不是
吟诗作赋的场合;
但我们会在等待受难时
最后作一首押韵诗。
不管他们决定什么“结局”
—生石灰?还是滚油锅?长官—
我们会在被钉上十字架时尽最大努力
以优雅的方式了结,长官?
但我们留下了临别小贴士
作为对那些在运兵船上遇到的
前来消灭荷兰人的同行的
合理建议
如果你遇到布尔人
真的不能抢劫他们,
如果想从这些海岸全身而退
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射杀他们。
如果你想要一枚军功章
难道每个英国罪人
不都应该知道正确的出路
是:邀请布尔人共进晚餐?
在我们升入天堂之前,
往喉咙里灌一大口酒,
举杯:“祝福我们留在身后
德文郡的待嫁新娘。”
1902年2月26日,比勒陀利亚 |
|
孙立人曾经对于处理日本战俘很不耐烦,交代手下盘问他们是否来过中国,凡是来过的统统活埋。这部电影就让我想起了这件事。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是件很个人的事情,它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偏好等等有关,如果要我选的话,这部电影在我心里就是外国电影里的No.1,它让我想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 |
|
真实事件。。。反映帝国时代国家的丑恶。。。事件本身平淡 |
|
酣畅淋漓,棒极chilling good |
|
搜全金属外壳结果看了这么个片,不过觉得很不错 |
|
帝国的政治牺牲品 |
|
谈判桌上的替罪羊,罪有应得或称为国捐躯 |
|
布尔战争,澳大利亚骑兵队。。。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看本片确实很难有代入感。作为一个讲述战争的电影,法庭辩论戏才是重点。茫茫的南非草原上,无论你是哪一方的士兵,为谁而战,都是无比渺小的帝国替罪羊。 |
|
剧情稍微长了一点 战争的后果永远是由普通人来承担 这一点从来没有变 |
|
字幕影响观感 莫兰特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冲动但更可耻的只是让他们做替罪羊的帝国 行刑戏拍的太美了 |
|
主演伍德华德说这是他参演的最好的电影。 |
|
战争之所以是丑陋的,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丑陋的。 |
|
一群受英国指挥官指挥的澳大利亚士兵,在南部非洲,跟荷兰人的后裔布尔人作战,阻扰他们的独立成国的企图。但在这个过程中,战争让人丧失理智,成了滥杀无辜的场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结果,只是被真正该为那些无辜死去的人负责的人当做了替罪羊。 |
|
我发现国人不喜欢老片啊 在豆瓣老片的评分都偏低 |
|
称得上是一部紧凑而又有力量的战争庭审片。当文明的pretense在一场残酷、愚蠢而又毫无意义的战争面前被撕得粉碎之时,我们还能用文明人的规则来评判所谓“正常人”在非常状况下作出的选择吗?不过现在的左派大概不一定会赞同此片的价值观吧。摄影一如其它优秀澳大利亚电影般赞。 |
|
结尾的朝阳极美。关于辩护和黑锅,可以更好。 |
|
我还以为是全金属外壳…… |
|
很早以前的CCTV6译制片 |
|
帝国的替罪羊!
一部反战、殖民、体制、不公、矛盾、政治牺牲的影片。
为了掩盖国家(集体)的罪恶,适时推出几个替罪羊,这就是政治,历史上的替罪羊从来就不少。民众也明白,只要对国家政权有利,国家军队在外烧杀抢掠又有什么不对呢?现在的英国绅士也会说海盗是可恶的,但是他们也明白大英帝国就是做海盗起家的,他们也会说贩毒不对,但是他们也知道是谁建立的鸦片走私王国???
谁又会以为英国人会为这个内疚???他们唯一会内疚的是为什么世界最强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会被别人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