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会被放蝴蝶的躁郁症小姐姐还有患精神障碍的11岁小妹妹的笑容治愈到,但更多时候还是深深的悲哀和无力感。
片尾为精神病人谋求保障胜诉后的法庭外,大街上仍然睡着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不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也不知道这一切会不会好起来,但是我希望至少从现在开始,我们都能慢慢抛开偏见去了解。 |
|
美恐精神病院的“续集”了,里面Monte的妹妹Patrisse Cullors是BLM的创始人之一,14年因为同样是精神病患者的LA黑人青年Ezell Ford被警察枪杀发起的这个运动,然后“一不小心”进入当代史了 |
|
真实到不敢相信的精神病世界…… |
|
对于有些数据存疑,比如,洛杉矶每晚有两万精神病患者露宿街头。。。太久没有看电视了,脏字的消音处理有一种强烈的说教感,全片最打动我的是双向情感障碍女孩的不溜不溜和蒙提的红龙人质,他们是在表达而不是为了融入什么,无奈的是,处在一个强调规则的世界里,脱轨的人呈现的病态才是他的真实和自由 |
|
看见苦难 |
|
为啥有家人的还放任停药?精神病真的不能靠病人自己觉得可以就停药.最多只能减少药量.片中的人都陷入个病院.流浪.(犯罪)的僵局.国内目前对精神病还好吧.这二三线城市有社保的.出院后可以去社区医院按时免费领药.都是国产的替代品.副作用精神病医生都说不确定.要吃段时间查一下才确定有没副作用.进口的还是要去精神病医院开的. |
|
看完这片子后,第一感受是那些曾经因扮演精神病人而提名甚至获奖的影帝影后们,他们的表演简直弱爆了 |
|
很懂现在人们想看什么 |
|
聚焦重症精神病患在医疗体系中的诊疗生存困境,无住所无工作,无工作病情加重停药流浪街头,幸运儿被收治一段时间随即放回周而复始。“为何家人不顾?为何停药?为何不住院?”本片都能找到答案。对于重症来讲一场硬仗一打就是一辈子,自然死亡才算是真正的胜利。(另翻译中药名“思乐康”应为“斯瑞康”) |
|
始终有一群人在位弱势群体发声,从肯尼迪时代的去机构化政策,到里根时代的弃之不顾,再到当今国家精神疾病联盟竭力游说推动立法和财政,以精神健康治疗代替粗暴简单的监狱方案,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精神治疗也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和成本投入的长期工作。 |
|
精神疾病透出的无力感,是从病患本身和家人的羞耻感开始,到医药的无法治愈,再到社会的放弃,每一环都是死路。 |
|
我和红龙相处不来,我会和他打起来。
美国对待精神病以及精神病院的状况真的好不乐观呀。
一切都没法好起来。
精神失常的定义是一次又一次做同样的事情,并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希望!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寻常,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很现实。巨大的精神病群体后是无法解决的群体问题与聚集的个人问题。 |
|
双相患者非常有观影带入感 片子是在face然后try to fix美国精神卫生体系的问题 几个患者及其家属的形象都很鲜活 |
|
不够深入 |
|
看完只有叹息。好在无数的叹息汇集在一起,正在努力做出改变。复杂的社会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每一次改变也都有可能让事情更坏,正如肯尼迪的举措,但不改变永远没可能变得更好。 |
|
终于有人拍关于精神病院的纪录片了,但是切入点并不好。 |
|
就是讲精神病院的环境之差以及争取病人人性化治疗和去偏见化环境的十年斗争 |
|
精神疾病在社会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被随意处理。聚焦几个精神病患者,以及医疗改革,希望人们多多重视。对于自己来说,可能目前出不了力,但需要了解。 |
|
看的揪心地疼。数据很可怕,真相比数据更可怕。当数据到了一定的程度,一个个的人更像是标本,没有啥人道主义。以前有声音反复说到国外好,但是当一个国家需要在医院的投入多过教育,且数据最后定格到了1960年代(巅峰时代),还有大量的精神病患者留宿街头,那还好吗?我无法想象一个国家有35万的精神病患者留宿街头,也无法想象一个精神病患者花费四年才住上自己的公寓,最后还收回了(是微信消息还没满两分钟吗…)。一切荒谬得就像你诉说了自己内心很多秘密和想法,最后医生给你写下:精神病(与现实脱节)。 |
|
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特殊性,联邦和州政府之间的相互推脱,各届领导人之间的不同想法,路人们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误解和恐惧,家人们对患者深深的爱等各种因素让精神病患者们的位置在家—医院—社区—街道—监狱之间不断转换,永远也没有最终的归宿。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显然拍到最后,导演也困惑了。 |
|
作为纪录片来说拍得并不很好,伦理也有些可疑。喜欢片中一位患者将bipolar比作金缮。但还是感觉很难relate maybe because the whol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stuff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to me. If I was born in America maybe I’ll become an activist then maybe I could be less depressed because action is the best remedy for political depression. |
|
没讲出太多名堂来 |
|
圣母 |
|
标记 |
|
right here in LA, the city I live in |
|
還不賴 |
|
7分。病人的无辜,医生的无奈,揭露现状,直指体系。 |
|
难得有这样的片子一瞥美国精神病患群体处境。社会系统在向前推进,精神病患者的恶性循环仍不能有效解决。政府,机构,医护人员,精神病患者,患者家属,各个角度都有涉及。 |
|
把精神病患者关在监狱,或者让他们流落街头,有什么用?
治疗模式必须改变,早发现早干预,他们只是病人 |
|
有东西,但不多。阅 |
|
片子总体而言没有很深入、没有纯记录,涉及的面虽广泛,但却像是在泛泛而谈。结尾更是一种陷入僵局的迷茫。最后医生对于精神失常的定义很有趣,仿佛是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认知🙃可能精神失常患者只是把潜意识摆在了明面上。 |
|
Fuck this shit. A loop. |
|
我抽出她裤衩儿里的猴皮筋,我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一点儿也不好笑 |
|
关注了多方面的问题 但太杂了话没说清 |
|
Bedlam |
|
Bedlam @2020-05-27 16:54:12 |
|
非常令人心酸的纪录片,特别是看到里面一个大叔崩溃地大喊“I don't understand!”迎面而来的愤怒痛苦,让人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
|
那个五十多岁的人摔了电话在街头失望暴跳时真的崩不住了。 |
|
super super sad stories |
|
怀斯曼拍过的题材,本来一个7分的纪录片,对比之下直接不及格了 |
|
如所提及的,资本(药物生产、财政拨款)会导致当代目的性治疗与既往研究性实验之间差异,精神病科的危机来自与历史遗留问题(是否真实有效或患者人权关注带来的质疑),但更重要是:a) 缺乏历史意义的影像支撑其价值;b)缺像“进京勤王、鼓励暴乱”这样的语境假设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会对社会/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
|
涉及议题太多,制度、家庭、症状、历史与现实……可是每一个都没处理好;政治问题理解错误,没有深入调研;家庭问题浮皮潦草,没有梳理治病原因;症状问题仅有猎奇视角,毫无专业的理解视角。最后,整部片子沦为一场浮皮潦草的新闻联播式碎片速写。可惜了一个好题材。 |
|
和马莉的比起来 太多"我"的存在 放任镜头跟着自己关注走 不但是个体家庭 还有对肯尼迪去机构化思路的批判 以及对双向情感障碍为代表的冲击力对抗的聚焦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