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女主这样头脑简单、任性而为,意气用事,不计后果的女人过去有现在有以后还是会有,交友不慎,被人利用,反害得自己掉入了圈套,付出了生命的惨痛代价。废除死刑就能避免类似的无辜被陷害者被剥夺生命的可能,毕竟沉冤或许能有昭雪的一天,而人死永远不能复生。 |
|
压抑的剧情、碍眼的字幕以及观影中途得知的各种新闻已经让我很崩溃了,最后,当苏珊海沃德在众目睽睽下被毒死时,我不禁感慨万千,选这么一部电影消解今天这一晚上所经历的荒诞,我对自己真下得去手。 |
|
基于真实人物传记改编,音乐好嘈杂,选角简直灾难,实际年龄接近40岁的女主角扮嫩演问题少女,像是从家庭情节剧走错片场,太让人出戏了。而且前半部分的叙事基调太跳脱,跟后面入狱情节的纪实风格好割裂。 |
|
前30分钟看的有点费劲,后面越来越有意思,最后30分钟简直是惊心动魄,一口气看完!苏珊摘掉了她怨妇的帽子,但这真不是她最好的表演 |
|
本来应该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用这种知音文体讲出来略作呕。过火的影像和表演没能给故事服务。Susan这个小金人也算overdue,但这个表演我喜欢不起来,还不如在之前几个剧本奇渣的酗酒女歌手角色里挑一个让她得奖算了-_-|| |
|
I DONT WANT TO LIVE! |
|
法庭戏有意思。 |
|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原报导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剧情相当的感人,苏珊.海华德演的也很出色。 |
|
完全符合我审美的一部电影。惊艳的爵士配乐以及分镜语言基本上延续了旧好莱坞的一贯审美。黑白格调的摄影、随时准备响起的电话以及不断推迟的死亡计划完全起到压迫观众内心的作用,也不知道当年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是如何坚持下去的。最后结果使人遗憾,拥有猫一样的眼睛、虎一样的性格的Barbara最后还是没能活下去。侧面也反映出本片的黑暗性与真实性,更多的是一种底层人民的无奈吧。更难得的是本片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本片女主Susan Hayward完全展现了惊艳的演技,从头到尾节奏都把握的很好。凭借本片拿下奥斯卡女主实至名归,完成度很好的表演!(ps:惊叹Hayward有着猫一样的眼睛,简直会勾人!看电影的时候完全被她的眼睛吸引了,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美丽眼睛。) |
|
第三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
|
蒙冤赴死还能这么坦荡磊落实在是挺有趣的character study,从头unapologetic到尾的强势弱女子在影史配得上一席之地,演员的表演也是收放自如,与好莱坞同期普遍夸张的表演不无相似,但不乏细腻灵动。开头两次高速镜头切换转场惊艳,最后行刑几度推延交叉剪辑实在令人焦灼。背景的爵士乐有点消解戏剧化的意思。 |
|
苏珊海沃德一贯傲气凌人、演戏过猛的肢体动作与本片这个悲剧的女囚犯倒是完美衔接。这大概是最符合她本人表演路数的人物了。 |
|
影片前半段的叙事是非常危险的,琐碎无重点,三人参与的谋杀案也语焉不详,如此重要的戏剧点被浪费掉实在可惜,犯罪片似乎不是罗伯特•怀斯的强项,如果换作希区柯克是否完全是不一样的光景。倒是后面对于行刑人员的准备工作事无巨细的展示可媲美朱尔斯•达辛在《男人的争斗》中盗窃戏,一种机械而程式化的美,最后几次延迟行刑不仅折磨着芭芭拉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是第二个值得肯定的点。 |
|
第3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苏珊·海沃德 |
|
类似杀手日记,对于罪犯来说,监狱到底是惩罚还是救赎?整个过程,尤其是最后的行刑过程,一丝不苟,大方向残忍,不细节可以人性化一些,呵呵,真不如女主说的,给我个痛快吧!dont torture me! 很奇怪的心理,女主最后竟然说自己的丈夫很好很顾家... |
|
苏珊·海华德的女王范儿,表演感人肺腑,荣获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后。现实生活里苏珊因参演1956年《成吉思汗传》全剧组不幸遭受核辐射,不幸患上脑瘤,本片片名是她的心声。比较感人的一段是Barbara的旧友Peg去看她,我俩本是一体,“换做是你,你也会来看我的。” “我早已向丈夫坦白我的过去,他得知我要来看你,他说: '朋友都会这么做的。' ” Barbara的双眼含满热泪。最后Barbara最后戴上她儿子的老虎玩偶耳朵上的一对耳环。 |
|
第一,缺乏前情提要的人物背景和同伙的犯罪故事,很难理解芭芭拉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倔强和高傲。第二,这个故事基于真实事件本身但其警示意义大于要表达的“我想要活下去”,当一个人被同伙指控,当法律为舆论指导,当警察引诱罪证,当媒体sha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难道这真的合理吗?我看到芭芭拉的反抗和无助,但像当年的媒体一样,这个电影仍然在消费她,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母亲、性感的女性、无罪而死的可怜人的形象,所以她“想要活下去”的精神并没有触碰到我。第三,中文字幕烂得不行。 |
|
可以说是为苏珊海沃德量身定制的冲奥作品了。本片平铺直叙的风格虽然具有一定的看点,但难以说的上精彩,倒是苏珊海沃德给本片增色不少,基本全片的看点都集中在这个角色身上。不过本片最后半小时的毒气戏份着实太冗长了。还有本片的中文字幕实在是太烂了只能看懂大概 |
|
法庭戏没有任何字幕真是太难了,苏珊.海沃德戏真好!罗伯特.怀斯导的也很有特色,如果不了解真实案件,真是好难理解这个没有字幕的片子。 |
|
各时间点恰到好处。 |
|
Barbara Graham 是一位品行不够端正的女性,经常流
连于各种低档的酒吧,混迹于社会渣子之中,间或从事
一些小打小闹的犯罪活动,并且因为伪造证件等非暴力
案件被多次判刑. 在一次伙同另外几名罪犯分子进行
犯罪活动时,被警察追踪,该团伙被一网打尽.该团伙成
员认为警察是Barbara招致来的, |
|
三星半,前提剧情交代太少了并且剪的太差如果让人知道罪行就得稍微拍一下啊,重点讲了审判她处死她演技不错。如果翻拍拍一生侧重点讲前面或许更有意思。 |
|
#不推荐以后给女儿看 结尾来一波黑暗中的舞者,奥斯卡女主没看出来多强势 |
|
最后半小时压抑到了极点,毒气室执行过程都呈现出来。六区博颖的中文字幕惨不忍睹。 |
|
最后那几通电话制造的紧张气氛简直太强 |
|
「TCM」结尾群戏的氛围营造尤其出色 |
|
故事相当具有现实意义,可惜成片节奏太差。苏珊海沃德这座奥斯卡影后简直可以当作用力过猛的反面教材,每个毛孔都在使劲。 |
|
在被法庭宣判死刑前,她已经被媒体舆论杀死过一次了。
我想我以后会支持废除死刑。避免冤假错案的同时,也可以让犯人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预防悲剧重演。 |
|
[31st Oscar][拾遗]
各种意义上的被注视着死去。 |
|
第3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苏珊·海沃德, 其他提名: 伊丽莎白·泰勒【朱门巧妇】,黛博拉·蔻儿【鸳鸯谱】,罗莎琳德·拉塞尔【欢乐梅姑】,雪莉·麦克雷恩【魂断情天】 |
|
3.5 |
|
死刑应予废除。女主演演得不好,略显造作。 |
|
Susan本人说她研究了相关资料认为Barbara确实guilty,总之影片是戏剧化改编。最后半小时让人喘不过气,前面有些冗长。 |
|
男人会打落牙齿和血吞;女人整整衣容挤出笑意;我还要誓死保护我的玩具。 |
|
"Gerry Mulligan. I know all of his sides by heart." |
|
对片中高级操作的毒气室和女主角心理的演技有所惊叹! |
|
演的真好,tough women,不知道跟鲍嘉有没有合作过。把她跟演兰闺艳血的格雷厄姆搞混了,也是个tough women。 |
|
片头强调了这是一个基于真实事件而来的故事,结合了蒙哥马利本人的文章,新闻报道以及一系列庭审记录还有调查报告等,而片尾再一次强调了这一事实,再加上女主最终的遭遇,由此看来把它当做犯罪教育片应该还是不错的,遗憾的是这部片子的中字实在是烂,估计目前唯一的版本就是所谓的把Father翻译成爸爸而不是神父的版本,严重影响观感,除此之外,电影后半个小时女主得知自己会进毒气室后,罗伯特怀斯并未有效利用好这漫长的等待时间来营造一种紧张感,最后十分钟倒是看出苏珊海沃德的崩溃。 |
|
女主演的很好 |
|
我要活下去 I Want to Live! (1958)。。。历史上真实的Barbara Graham。。。 |
|
爵士配乐有点意思。 |
|
爵士乐 被判处死刑后的日子 话说警察搞诱供是可以的吗·报纸又在吃人血馒头了。 |
|
看到最后泪流满面。女主的表演很出色。 |
|
Hayward演了一辈子怨妇,其实长了张深具喜感的脸。毒气室部分是在折磨观众。 |
|
让我想起了女魔头,同样都是用力过猛的典型示范,但芭芭拉这个角色还是有几分同情的,主要也是导演根本没把前面的戏编排好,感觉云里雾里的。海沃德侧面好像英格丽褒曼。 |
|
废除死刑才能避免冤假错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
|
生之欲。。。绝望,死亡的气息。居然着重笔墨描写刑房,很有警示意义。女主最终还是无法反抗。。一次又一次的电话,给了希望又给了绝望。 |
|
监狱里跳舞。希望她能聪明地躲掉。翻译得屎一样 |
|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失败的,很多细节没讲清楚,Hayward就差把“我要得奖”几个字写在脸上了,一直以来演戏略微过火的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过火了。 |
|
海沃德很亮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