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片有中字也是挺神的。主要聚焦的是南斯拉夫非常重要的“巅峰主义(Zenithism)”先锋派艺术家群体,对白直接引用了很多他们的文本,对观众的背景知识要求比较高。不过即使不谈这些也是一部不错的讨论艺术家生活(乌托邦小团体必将流散)、两次大战间微妙政治氛围的讽刺电影。 |
|
8.9;世间没有诺亚方舟,有的只是美杜莎之筏 |
|
时代:东欧-战乱。结局:那封书信的烧毁,和几个年轻人合影的照片长镜头。诗意的镜头中看到的民风,小镇上的人和革命战乱的开始以及渐渐地沉沦,这就是一场悲剧一场幻灭 |
|
7。”聪明“的人才能去到新大陆,而不是一辈子当老师 |
|
一边淘宝一边看,看过留脚印~ |
|
非常感谢灰烬兄不厌其烦地提供视频。好片! |
|
确实超现实,人生的可能性在多元希望与单一覆灭间跳脱,最终化为乌有。这样用讲地狱笑话得口吻解构南斯拉夫文化传统,很东欧。 |
|
三星半。东欧片中典型的一类,穿插了许多文化、艺术、政治内容。问题是他觉得有趣的你不一定觉得有趣 |
|
晦涩又刚劲的存在。关于历史的部分,知之甚少,所以无法充分理解这种剧情走向的必然性;但随着每个人互相离散走向各自的终局,终于多少领会了以此命名的深意,仿佛看到了那幅同名画作的后续剧情。破碎的梅杜萨之筏一点点解体,乘客随着船体残骸一个个遗落,获得救赎的只有那个画作中高高挥舞着红布的黑人。影片里人们说着令人难懂的话做着奇奇怪怪的事情,但有一种行为动机是看得真真切切的:反抗并不真的是为了反抗,而是为了让对方开出优厚的条件,让自己能借坡下驴,顺利投诚招安。 |
|
这几个艺术家的旅行也象征着现代主义艺术和共产主义那场短暂的热恋。画面构成有强烈的绘画感。东欧导演这一点在石榴的颜色里达到了顶点。叙事片段感比较强,不刻意强调联系性。 |
|
🍿5 cineville 415 @Kriterion 英字 对达达有滤镜莉莉娅娜好美 |
|
艺术、政治、流浪生活、理想主义的覆灭:比库斯图里卡严肃,比马卡维耶夫戏谑,坎普而不粗糙,诙谐而不滑稽,犹如韦斯·安德森板起面孔,但早了20年,又似考里斯马基开始话痨,却说着塞尔维亚语 |
|
93.13 |
|
“巴尔干半岛的艺术绝对不是什么乌托邦”“你们有练习拄拐吗?我们国家可买不起昂贵的导盲犬,人数太多了。”“最亲爱的克里斯蒂娜,生活总在一瞬间就面目全非,明明昨天还觉得万事皆存希望,今天就行尸走肉般过活了。……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也许已经站在大海中央了,我一点也不快乐,但是,又有谁是快乐的呢?把信烧了吧。爱你的莉莉”。。哎,这么些年,连豆瓣都变了,我却窒息的还是老样子。 |
|
赞美是可耻的侮辱…影片隐喻很多 |
|
暂时不想要钻石和貂皮大衣 |
|
时间 |
|
东欧超现实让我头痛 |
|
CINEMATEK | 没想到在布鲁塞尔看了传说中的美杜莎之筏…南斯拉夫如此前卫的电影真的是好难看懂…但在电影里看到这种超现实主义还是很有意思的… |
|
没中字 没完全看懂 |
|
礼包码 5lbbud45r899 |
|
看都看不了 在百度里面说豆瓣可以看 结果下载了 根本都看不了 垃圾 感觉被骗了 |
|
有时候现实无法言语时,超现实比现实更显真实 |
|
基层先锋艺术,并不难懂,并不深邃 |
|
南斯拉夫的电影就是看不懂...... |
|
坠落的,隐喻的,阴沉的,无力的,逝去的,平凡的。 |
|
:)! |
|
无字幕 |
|
艰难地看完了直译字幕 |
|
1.你害怕工作吗?不害怕,因为工作使我诚实。2.活着是个怪事儿,活不下去也是个怪事儿。3.生活总是这么瞬息万变,今天你还觉得万物充满希望,明天你就像是个行尸走肉一般度过一天。ps:这简直是南斯拉夫影史前三级别的作品啊,牛了个批。 |
|
巴尔干半岛艺术往事。发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主义小艺术团体的艺术活动,融合艺术、政治、爱情的流浪,以死亡和破碎为结局。前南现代主义艺术对苏联布尔什维克的青睐,如名画《美杜莎之筏》下是一副列宁的画像、批判资本家的表演。多有对巴尔干地区文艺传统的引用和点评,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片名“美杜莎之筏”,可能是对于自相残杀获取求生机会,罪恶与希望共存的隐喻。 |
|
神作 巴尔干先锋艺术行为艺术大全 在扭曲的时代活得下去是件怪事 活不下去也是件怪事 生活总是在一瞬间就面目全非 明明昨天还觉得万事皆有希望 今天就像行尸走肉般过活了 铁幕下的空气总是异常凝重 |
|
克林姆林宫和埃菲尔铁塔之间架着一条燃烧的钢索,欧洲人则是踮脚踩在上头的舞者。 |
|
政治的无厘头 |
|
3.8分。1. 克林姆林宫和埃菲尔铁塔之间架着一条燃烧的钢索,欧洲人则是踮脚踩在上头的舞者。2. 大自然已经无用了,钢铁和玻璃才是未来的花朵。3. 就算你才华横溢,在巴尔干岛能干什么?摩天大楼会在这儿陷进泥里,你的“机械艺术”在这很快就会凋亡。在这样一个神圣国度里,所谓“机器”和火柴没有什么区别,你还有什么期待呢?4.布尔什维克文化人,泡着血的泥地里长出来的,就是你们这样的毒蘑菇。5. 你在愤怒什么呢?我们不都是在等着有人给一个台阶,踏回正常的生活。 |
|
象征主义/超现实倾向,以否定传统价值观来反抗法西斯,以艺术运动掀起改革的浪潮,几个主观而大胆的年轻人手创了理想的梅杜莎之筏,鲁莽而冲动的驶向历史的滔天巨浪中。
于是,显而易见的单薄组织性,对社会形势缺乏前瞻性,对政治现实欠缺预判性,船长/功利主义者波利维率先离船,被抛弃的余众死亡流浪失明,让革命变成闹剧,理想变成空想,用青春和生命递交了前半生的学费,自断双翼,颠沛余生。 |
|
似曾相識déjà disparu |
|
副标题:一出带泪的喜剧 |
|
想看 |
|
发条鹅自译中字第四弹 模糊了具体年代又在结尾交代了 南斯拉夫达达主义青年们的艺术表现 果露 摄像 诗歌 绘画 卖艺 行为艺术 年轻人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惘让他们想要艺术gm 可惜几个朋友的行走式诉求就和达达主义一样虚无 就和影片的主旨一样言之无物 好友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美杜莎之筏上的逃生者般不稳固 并可外延至多民族多语言的巴尔干火药桶中各民族的身上 用画遮盖了列宁像又预示着红色混乱与血腥 迷乱的那一段历史让整个国家如盲童般忙碌却被困在原地 又如那张使木筏往后行驶的帆让历史开了倒车 死亡的 离去的 留下的 在太平洋中间寄来的信引发的大火与失明 记忆中只有那张年轻和谐的合照 六个人笑容灿烂 青春美好 三星半 |
|
无声无字幕活活啃了一个半小时… |
|
应该是没看明白 |
|
没字幕 |
|
对影片的一些隐喻能理解,也有几处亮点。让人感觉无趣和排斥的是人设的散漫和表现力的疲软(尽管角色行事可能符合达达派的风格),关于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很多桥段,缺乏柔韧的联结性。 |
|
居然 |
|
木有字幕,纯靠瞎猜,一群年轻人,拍裸照,跟有钱人交往,办学校,街头表演,为了钱为了生存竭尽全力... |
|
非常轻微、隐晦的电影手法。整个影片的节奏和叙事组织统一在非常散漫的步调下,甚至有点无目的地写实、放大细节。影片的历史场景半真半假,人物疏离的情绪占据中心,有点自我沉溺的意味。 |
|
孤筏上食尔血肉带尔等获救 |
|
i'm very unhappy but who is happy下雨膝盖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