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every gay person has to go through the "self-identification" stage, and I was impressed that the film didn't exaggerate at this point. Because this is just a story about...love... |
|
好可爱一姬片!青春校园物语,氛围上让人想起《爱你,西蒙》。重点是伍导怎么对中国女同性恋的状态拿捏得如此精准啊?!红格子衬衫、秋衣套T恤、一脸生人勿近姐只搞学习不搞你、对心动女生永远只挤眼绝不开口约、撩妹全靠拼学识、不爱见面爱网聊,网聊绝不发emoji因为要酷,每一项都活灵活现!!姬急跳墙张嘴就问“这是阔叶树吗”简直笑到我锤床。【这就是我在《爱你,西蒙》评论中谈到的想看到更多的那种LGBT青春片,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补齐LGBT人群在青春校园这个最简单的电影类型中太久的“不在场”罢了。】 |
|
Phd风评被害 |
|
最后教堂那场独白,泪目了。不是爱谁,也不是跟谁在一起,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而是逐渐学会什么是爱,懂得爱,人也就跟着成长了。甚至不光是女主,还有那个男孩与校花,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什么是爱。很舒服的一部青春片,虽然在剧情设定和人物设定上,会有不少之前影片熟悉的影子,但在此基础上,还是做了很多有趣的突破。情感的描绘很细腻,搞笑的地方也很搞笑。某种意义上,人家也是网大哦,想起今天上线的另一部网大。 |
|
最喜欢的部分是:在大部分电影里爱情被形容成电流,穿过不同的环境性格与困境最终让两个灵魂感受到相遇,那是被夸大的万中无一的偶然性;而这部电影里爱情被描绘成河流,不同的灵魂都会浸入其中,趟过去,去想去的地方。 |
|
“大鼻子情圣”乱入“蓝色大门”,他爱她也爱她而她爱她的故事。三个主角都很可爱,就像一个可爱的等边三角形。若干年后他们会无比怀念这段校园时光吧,墙上的涂鸦、一起泡的温泉、帮着抠开的养乐多,还有那个追火车的人——点点滴滴都是青春...(就性取向话题而言,跟“面子”相比是倒退了,这个倒退与伍思薇的个人能力无关,而在于美国的右转) |
|
喜欢的女生脱衣服了,原地 180 度立定转身,目光斜上 45 度聚焦,"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哈哈哈哈哈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姬的! |
|
人是追不上火车的,但是你会觉得为了心爱的女孩而追着火车跑的男孩很傻么,不,你其实很感动。爱情这件事,始于自欺,止于欺人,一开始你总要说服自己去相信些什么,去做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它混乱、愚蠢,但是毋庸置疑的,也很勇敢。 |
|
Paul问Ellie到底啥时候能跟Aster约会 Ellie甜蜜地说(互相写信)就是在约会——真实地笑出了声 女同性恋真的 双方不主动真的要一辈子线上了 墙上互动真实浪漫 感情戏颇为狗血 最后教堂戏略尬 特别喜欢那一段两个人说喜欢Aster的理由 Ellie在暗处 Paul 在明处 一段不(能)被看见的暗恋大概是不少青春期的男女ji佬都有的吧 情怀4星 |
|
伍导对自动售卖机有执念,掉地下的那些养乐多捡回家继续喝了吗 |
|
真心半解的译名明明很好。Paul是另一种爱情傻瓜(我也是!)。乒乓球台上直扣对手的傻瓜,喜欢别人的时候就想一起hangout的傻瓜,在月台会哭的狗熊傻瓜,如果有机会会追火车的傻瓜。Paul太可爱了! |
|
Ellie和Paul之间的感情线更打动人 |
|
台上钢琴变吉他那段好突兀……(尤其底下的反应)喜欢结尾 |
|
三星半吧!这个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好的地方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令自己产生共鸣的点:
第一代移民在国内的专长到了国外无用武之地的窘迫;家境一般的华人帮白人写论文赚钱的不成文的“校园文化”;
有才华的高中生被困在闭塞的小地方被排挤的无奈;
对自己性向不明确的LGBT高中生的困惑;
被姬姥冲击到宗教信仰的善良红脖子的错愕。
结局是现实、开放和温暖的,可惜中间过程有点冗长,非常戏剧性的故事却拍得比较平淡。作为姬姥 我居然是被男女主角之间的革命友情(?)感动了。 |
|
和十六年前相比,青少年爱情反而多了一点复杂和成熟。这“狗血”的大三角拍得还挺有趣。BTW,细腻且有趣的直男真是太少了。 |
|
我认证拉拉nerd爱写email和信。真是好青春好可爱的电影,拉片需要你伍导。 |
|
3.5 第一次看到一个les片,戏份竟然放到了男主身上...第一次感觉GL线还不如(伪)BG线好磕...一股《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蓝色大门》等台湾青春片被网飞同质化后的感觉,然而那些故事能成立很大程度上在于“回望青春”、年代戏的背景下,人物的气息才是顺的。但本片放在这种文化语境下,虽然人物本身是真实的,细节是细腻的(爹对男主飙中文和最后男主追车跑这两笔特别出彩),但与环境结合起来后失真感还是很强烈。美国高中生天天手写信件够荒诞的,就像90年代的戏发生在了2020。 |
|
嘲笑追着火车跑是白痴,可自己也是会因此流泪的傻瓜,既青春又美好,想吃男主做的塔可肠。教堂的高潮,推波助澜为更复杂的四角关系,没有谁和谁在一起好评,人生很多事情是没有结果的。两年后的续集可以安排一下了。 |
|
爱你西蒙版蓝色大门真的名不虚传,很舒服。Ellie 这种嘴硬铁踢学霸我太🉑了,男主小奶狗蠢萌笑起来也挽救了一倍的颜值,三人组里倒是 Aster 我比较无感了。最棒的还是这种纯纯的迷茫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青春感,人到中年再看看总能勾起那么几段遥想当年的相忘于江湖。教堂戏转变铺垫有点仓促,但淡淡的年少无限未来的结尾太棒了。另外豆瓣这个中译名是有仇吗 |
|
问:为什么chuchu学霸要穿n层秋衣?答:因为脱了衣服会露出八块腹肌,观众要出戏(观看影人页面有感 |
|
Paul的戏份要多于Aster。
It's more than a lesbian story. |
|
没从《面子》里的技巧走出来,甚至是老梗重用,华裔社区置换成白人背景后有的点就不好笑了。另外掉书袋有点多了 |
|
体育生是不是有两种极端,一种踏实勤劳憨厚,一种油腻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青春校园喜剧电影。cp自由组合都很好,但谁也没有和谁在这个电影里最后在一起也很好。 |
|
这也是Alice Wu的自传吧,和saving face有太多相似处,可是纯情了...竟然看到陈冲女士照片出演哈哈哈真是久活见啦 |
|
最喜欢的是泡温泉那段,穿得太多是俄罗斯套娃哈哈哈哈哈!Paul妈妈误以为Paul是gay之后的反应好暖心。肚子里没点墨水还追不到心仪的女孩了…不说了滚去读书。伍导演别码代码了,众筹给你拍片(不是)爸爸长得好像尊龙 |
|
最好看的就是预告片了,如果剪成60分钟左右应该还不错 |
|
“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 伍思薇编剧功力了得,这么一部轻喜剧把四角关系、华裔家庭、爱与信仰等拍的笑中带泪,奇怪而又可爱。邹兆龙出演、陈冲另类客串都是惊喜。“与众不同的好处是,没人要求你跟别人一样” 观影体验跟《蓝色大门》《爱你,西蒙》《电子情书》如出一辙的轻松愉悦。“你有深爱过一个人吗?爱到你不想让对方改变任何地方”、“我一直以为爱只有一种方式,但是它有很多种”…爱可以是俄罗斯套娃般的衣品,可能是画作边缘孤单却充满希望的一笔,也可以是嘲讽追火车自己却上演的幸福。 |
|
女主换个人可能会好些,台词还可,但脸让我不想关心角色的感情,共浴都没有一丝丝的荷尔蒙…俩直男配角都完美地诠释了各自type。但你说他俩是冰雪奇缘里的憨厚采冰人和高富帅王子也没问题。就很程式化,是编剧的锅。常威选得也不好,太帅。父女俩普通话都很出戏。中国移民Phd找到爱荷华小镇火车站长的工作也很不合理。为了表现被主流接受套上主角光环的弹琴戏,因女主面瘫一度感觉剧情freeze。Sadly一部亚裔视角的姬片最后减分项全是亚洲元素。剧情也有点尬。最后教堂戏才找到《面子》结局乱枪互射的感觉,但显著降级。最后两人是不是有感情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是冲着伍思薇而看的吧。终究是失望了。最大惊喜其实是校园女神Aster。即使角色的设定很工具,但演出了更大精神追求和丰富内心世界。长得还好像金KY教授@@ |
|
16年后的伍思薇还在浪漫柔情的讲着爱这件事,希望下次不要再等16年这么久了… |
|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and bold. |
|
「古希腊人认为,人类曾经有四条胳膊、四条腿、并且由两张脸形成了一个头。那时的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是完整的。但是因为太完整了,神害怕我们的完整性会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于是就把我们一劈为二。 让分开的两个自己,在地球上痛苦的游荡、无休止的渴望着灵魂的另一半。据说人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时,会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没有什么比合二为一能让孤独的灵魂更加喜悦的事了。」《真心半解》这个港版上映译名我都觉得有些土味情话了,《校园情圣》这个大陆版的译名真的是土到掉渣。他爱她、她爱她的故事。抱着对《面子》导演的高预期来看,结果是一种大跌眼镜式的失望、帮男生写情书给女生的这种梗真的是让我匪夷所思。电影全程都在掉书袋,暗送秋波式的情书套路从圣经一直写到萨特,爱情电影里最珍贵的共鸣变成了一种难以被亲近的文学式撩妹。 |
|
令人失望。本身故事非常老,即使揉进小镇青年、移民、lgbt这些元素也回天乏术。前四分之三都挺稳的,情绪非常细腻,角色也都可爱。后四分之一强行大高潮,感觉像没事找事,结果全片毁于一旦。女主真的很顺眼,然后男主虽然是个工具性角色,还是非常可爱的,透露着小镇式的淳朴和善良。出轨那段简直惨不忍睹……整体上来说,完全可以不看,反正只是网飞细分市场的对应作品而已,没劲。 |
|
她是社恐学霸,他是无脑运动员,她是绯闻中心的花瓶。表面上是情书意外把三个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三个有趣的灵魂彼此发现的过程。女主说,送别的时候追火车的人是笨蛋,看到对方追火车后流眼泪的人也是笨蛋——然而等到真有那么不舍的时候,谁又能不做个别人眼中的笨蛋呢? |
|
预告片很好看,从四月就开始等待,看完,个人认为,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
|
人到中年还在为别人的青春流眼泪。 |
|
下午三点准时收看的 挺可爱的coming of age story. 非常多的自我致敬(陈冲、贩售机、婚礼)但是相对于我十几年的期待来说,有点失望 前半段有张力在build up,后半段泄掉了 |
|
所以真爱就是网友在线聊文学? |
|
爱是甘愿毁掉自己的好画,只求换取伟大作品的机会,也是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 |
|
对于女人而言,如果你追求文艺的灵魂伴侣,那么归处往往是同性。在女性是第二性的文化下,两种性别的社会处境完全不同,两性之间说什么灵魂伴侣根本是女人的幻想,能够有电影里这个男体育生这样把女人当人看去尊重她的自我都已经是亿里挑一了。就像电影里,被要求信仰上帝的校花渴望的是一种自我的选择,而不信仰上帝而拥有相对思想自由的眼镜女孩看见了她的这种孤独,正视了她的思想,她们之间除了男人还有大把大把深刻的话题,才是这段女性感情最珍贵的地方。 |
|
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一个有趣的灵魂不仅会泯灭外貌偏见,也能超越性取向,所以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有趣的人才具有长久吸引力;三人关系架构不错,在套路框架内拍出些许新意——然而亚裔身份有何干系? |
|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 and bold ——Ellie Chu |
|
Trig真是big胆,敢招惹常威的女儿,父女俩的肌肉都够slay整个town |
|
太久未有新作的导演往往怀抱过于完整和具象的执念,追求影像的落实,却不再相信变数,此片亦然。本就是童话式漏洞百出的故事设定,而导演恰恰选择了最笨拙的方式——让人物充分表达,恰是如此的表达模式让语言失去了它最迷人的欺骗性。很像是家中长辈极力探听少女的心事,虽然把握到她们笼统的成长方向,却终究无法识别并理解那些真正摄人心魄的悸动瞬间。 |
|
看到结尾哭成狗。青春啊,多么单纯又美好,像只傻狗一样追火车可能只是为了和你开个玩笑,没有那么多浪漫、惊天动地的理由,却让人在那一刻觉得不再孤单。 |
|
译名毁电影系列。好的爱情里有智识相通如Ellie和Aster,亲情纽带如Ellie和Paul,还有皮囊相吸如Aster之于Paul。但是很多很多人总是以为有其中一样就是爱情,于是人间有了很多悲喜剧。 |
|
才不是什么校园什么亚裔什么姬片。是每个恋爱中的柏拉图合起《会饮篇》后和主角一起最终流下的苏格拉底之泪。 |
|
妈妈曾经告诉我: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两个个体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两张脸,八只手和脚。
宙斯和众神担心人类过于强大,不敬神灵,于是把球形的人劈成两半。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与自己相契合的另一半。
可祂们还是害怕,把我们投入到茫茫人海中,让我们迷失,走错,悔恨,周而复始后疲倦,妥协,屈服。
可总有那么两个人,不畏疾风,不惧迅雨,不望未来,不念过去,只求那一刻,能含泪相拥相依,说出那句……
如果有机会,想着那一天,等女儿初长成,我也会坐在沙发上,看着那些经典的爱情电影,把这些话再告诉她。 |
|
毁掉《面子》并且重塑美国青春类型电影的《校园情圣》拥有一颗足够大胆的中国心。伍思微引来柏拉图并非要向我们讲述一个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而是要对这种爱情进行批判。因为她知道精神恋爱的本质不是爱情,而是单恋和自恋。事实上,作者为我们带来了她的自传:一个曾经充当他者替身的人通过「大胆去爱」最终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写出《别让我走》和《长日留痕》的石黑一雄会被多次提及。倘若现代人对于古代哲学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误读,那么如今的高中生对于萨特的「错爱」就更是离谱,因为那句「他人即地狱」乃是误解上帝并被上帝抛弃的异教徒语录,而影片本质上讲述的是一个异教徒如何在他人身上找到信仰的故事。最终中国女孩亲吻了西方的女神,而美国男孩也学会了东方的烹饪,从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来看,这才是一场精神上的真正恋爱。 |
|
青春片有很多,这种实在不是我菜....一开始就看到穿帮镜头,很多逻辑.....剧本原创点应该是20多年前,只是构建到了现在,很多喜剧点用的是旧好莱坞的cliche,个人真的是....太过stereotype......真的不好,因为是lgbtq已经多给了一个🌟,导演你在us,你真没借口,sorry,les自己拍成这样,就更没借口....我知道你憋着亚裔的气想发,但似乎不是这个方法。 |
|
果然女人的爱是全方位充满诗意和细节的,直男的爱就只能在你走时追下火车ww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