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痴,考考他怎么split an atom不就成了么 |
|
格雷泽的第二部长片拍得如此细腻优雅古典,短发妮可的美为影片锦上添花,对库布里克和《魔鬼圣婴》的致敬显而易见。 |
|
3.5 我从未怀疑过格雷泽制造气氛的能力,不管是这部还是皮囊之下,通过镜头的组合和配乐,他能把普通的故事讲出神秘的味道。但这部问题是故事实在太白痴了,没有任何角色的行为可以让人有认同感,耐着性子看到最后可能还是会迁怒于上东区有钱人的无聊和神经。下次挑个好剧本,拜托了... |
|
1.一个谎言让她心爱的男人在她的生命里真实地死了两次。于是,她承受了两倍,甚至不止两倍地痛苦;2.十岁的小男孩才会停不下吃蛋糕和冰淇淋,以及开头的伏笔太明显,以至于让观众从一开始就难以信服转世这个可能性。 |
|
与后来的Under the Skin类似,乔纳森格雷泽在简单的叙事框架与最小化的故事背景中内引入神秘元素来提升悬念,但是受困于故事本身所限,叙事线带来的回报无法令人满意,然而乔纳森对于女主角情感状态的探索却更加有趣,百老汇戏院的长镜头中妮可基德曼细腻的表演迷人至极,如同她在片中其他段落的表演 |
|
无论小男孩是不是肖恩,安娜的心理还是爱着死去的丈夫肖恩的,尽管她最后嫁人了。我希望他就是肖恩,成为超自然的存在,那么这片就有点意思了。男孩最后承认为了保存自己对妻子的爱的纯洁,不愿意让安娜知道背叛的事实,否认了自己是肖恩。我倾向于相信他是。若不是,那个男孩比肖恩更爱安娜。 |
|
几乎都要给我以灵感了,可是解释不清小男孩到底是谁,为什么爱上安娜,所以没来由的爱最后还是没法征服我。我倒愿意相信前生今世什么的,是的,为了相信爱情,我愿意相信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可是这个小男孩最终也不是转世神童,他对一个成熟女人的爱情,也不能令人信服。
影片的感觉我很喜欢。妮可很美 |
|
2.5 预叙就反讽,开篇还神秘,整片看下来又因为叙述人转换从而导致张力不足,可以说没有沦为闹剧或者廉价惊奇,全凭来自过去幽灵的主观性,与忘却一段情感主观性在叙事上的搭配,相对也呼应了语言上声画反差等正确应用和妮可的盛世美颜。 |
|
3.5 剧本有很好的概念,用“what if...”去切入婚姻爱情的破碎与不确定,转而迈向对“人生”本身的嗟叹;但有些关键的戏点处理地粗暴、敷衍,并不是指责逻辑上的“不可信”,而是格调的突然下降。幸而短发妮可当年的形象魅力与细腻、敏感的表演,以及从头至尾都足够精准的镜头语言、几段古典风味的弦乐复调使用,还是把电影给撑起来了。 |
|
格雷澤真是「鬼魅」的大師。Sean在生日宴關燈混進房間的鏡頭是一絕,在對話Anna並離開餐廳的過程始終沒有Sean的反打鏡頭,他是一種不能用視線刺破的、聲音的在場。愛情的鬼魅、生死的鬼魅、婚姻和社會關係的鬼魅,都展現在鏡頭中。生前的好友在開場宴會對的追蹤,被鏡頭的視線出賣;鏡頭對著人物們的臉時,每一張面孔都顯現出陌生感;鏡頭白描式地記錄下Sean脫衣服時過於完整的動作,也是陌生化生活的過程。我相信這是真正的Sean他不會在信中知道自己的死亡地;在他說「不要告訴Anna時」,Sean指他和情人過去的糾纏,情人卻以為是Sean偷信偽造身分的事。婚姻關係是那個信封,有人認為未被拆開的它能證明愛;愛情是那片海,無法以任何形式、被任何一個人綁住。 |
|
Anna对妹妹说了小Shawn的事后笑得弯下了腰 我却从这个笑中看出了Anna的难过 这件事太荒诞了 不过这么荒诞的事居然也让Anna相信了——十年也放不下对Shawn的执念啊 小Shawn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又有一个念想可以让自己重新燃起那份对Shawn炽热的爱 看到这里我流泪了 爱真的好美。但现实还是残酷的 年纪差始终是个难以迈过去的坎儿 10年间也发生了很多事 任多真的爱也不可能说重新开始就能如愿 最终两人还是无疾而终 这也许是个不完美但最好的结局 如果强行续下去 世俗会把两人以后的路压得难受 何必呢?就让Shawn死在那个心脏病发的隧道里吧 用回忆装裱他一生还能更加美好幸福。如果说有什么启示 那大概就是告诉世人 能爱的时候请不遗余力用力去爱吧 错过了后悔莫及 别像我。 |
|
前一小时非常棒!结尾有点不好,如果结尾要这样拍的话,前面就显得不那么好了,前后有点不搭(我在说什么...) |
|
男孩是走了,看他照相时那灿烂的微笑他一定又回到了小孩子,事实上他也就是小孩,可怜的安娜却需要更多的时间。那句经典台词:我爱你,所以我不能是肖恩 |
|
故事真是比较扯- -但是情感部分拍的算是打动人吧,妮可的表现算是非常出色了 |
|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重生》,我曾经很相信轮回---你知道这几乎是脆弱的人生仅存的希望---但慢慢地后来我随着大多数人不信了,今天看了探索频道的这部纪录片有有些相信了。 |
|
到底是还是不是呢?本来那么笃定最后反转得狗血。挺温吞的一部电影,总觉得孩子演这样的角色不是个好事儿,那一脸小木然啊...... |
|
又名: 出生 / 越世惊情 / 重生 / 转世情缘
导演: Jonathan Glazer
主演: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 卡梅隆·布莱特 Cameron Bright / 丹尼·休斯顿 Danny Huston
上映年度: 2004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imdb链接: tt0337876
|
|
开始时十岁的Shawn找的就是情人,看了那些信才去找的妻子Anna。为了不让她知道他曾经和最好朋友的妻子在一起,最后才选择了否认。Anna终于还是再婚了,她最无辜,终究还是陷入了对过去虚幻美好爱情婚姻的追忆和痛苦。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这种平铺直叙又扑朔迷离的调调着迷。 |
|
A-. 前半段又库又波的氛围塑造精彩至极,后半段对“爱”断崖式的祛魅又是何等决绝的残酷,就像把所有迷人的想象摔了个粉碎。妮可的表演强大得令人发指,只要浴室一场戏的几句话,就能从如痴如醉跌至心如死灰;而结尾浪潮与配乐交织中的宣泄,也正是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顶峰:不仅是再次失去“重生”的爱人,更是失去“爱”的幻觉本身。 |
|
这其实是一部很独特电影。镜头语言和表演都非常出色,可惜故事有重大缺憾:开头的伏笔太明显,以致悬念全无;结局又略显平庸、不够有力。两者之间的戏份都是相当精彩的。在悬疑片的外衣下,它其实有一个爱情片的内核。这个内核又并非关于爱情本身,而是关于爱情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和回响,关于人类心灵的复杂、神秘与一厢情愿。因为我们的大脑虽是高度进化的,但我们的心灵却是原始的。 |
|
营造的感觉不错,虽然故事有纰漏 |
|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片子拍得细腻、含蓄、深沉。剧本很高明:观众以为是真的可能是假的,观众以为是假的可能是真的。现实生活也是这样。 |
|
尼玛这片烂到极致,变态的题材,慢到死的镜头,乱七八糟的配乐。妮可真是傻逼女专业户。永远表面闷死为情所困。谁身边有这么个女的必然害死一片。 |
|
以爱的名义撒谎最无法释怀。 |
|
对于爱情的实质犀利的解剖!
妮可基德曼,我爱你! |
|
8.1 明显感觉到卡里埃尔的剧本聚焦于对中产阶级的讽刺,以少年的闯入揭露上流社会的病症;而乔纳森·格雷泽显然想得更多,他在难以信服的语境中追求信服,让人物的情绪如此显而易见又被彼此搅成了一团,Desplat配乐中的不断变奏就足以说明一切,总是夹杂着不安的因子。 |
|
探讨一种精神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控制力,但虎头蛇尾,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
|
多么难以置信,但格雷泽将独属于电影的症候,也就是“相信”使用到了极致,它必须用骗局揭露真实。 |
|
既然有这片为什么后来还会有人吹「45周年」? |
|
如果一个男孩走到你面前,说你是他的妻子,故事会如何发展?编剧圆得不错,nicole内心戏演很好 |
|
无论如何..女主角还是再次被伤害了..你看最后她穿着婚纱在海边无比伤心的神情..我觉得无论是人们说的小男孩的出现代表着什么意义,是赎罪是什么都好....他无法和安娜的未婚夫约瑟比.....我觉得未婚夫约瑟才是最爱安娜的人..那个对的真命天子....虽然安娜最爱是肖恩...
|
|
结不了尾的半部杰出电影。导演牵引着注视让人物逃无可逃的所有镜头都实现得惊人。但创作者痕迹太强,最后却要让人接受所有这些花招关乎恋爱脑失去至爱的悲痛就不可能。不做成恐怖片可惜了。 |
|
#Venezia04# 格雷泽第二部长片。相较四年前的《性感野兽》,本片在技艺上已然十分精熟,作者性更加凸显。能够看出日后《皮囊之下》中的许多风格萌檗,包括叙事上对“show not tell”原则的极端化尝试,可谓应用冰山理论至影像的极佳范例。主演妮可·基德曼(以及劳伦·白考尔!),第一编剧Jean-Claude Carrière,作曲Alexandre Desplat,加上导演格雷泽:美丽的电影,美妙的组合。愈发确信库布里克对格雷泽影响之深远;格雷泽也毫无疑问是库氏追随者中最不显山露水、最能够将其内化为自身能量的作者。 |
|
妮可果然什么都能演,觉得很可怜,明明就是他,身体却是个小孩 |
|
短发妮可~~ |
|
精致典雅 Jonathan Glazer纳入重点关注 ps妮可真美啊 眼睛根本无法从她的身上移开 若我是小男孩 也会不只想see you in next lifetime。。 |
|
刚开始特别唬人 |
|
导演喜欢用大量特写突出心理但情节还是过于单薄,Kidman演得很好。二十年前最多是有争议镜头,现在这类故事应该不可能拍了吧(除非犯罪题材或日本… |
|
小男孩的眼神可以刺透一切 |
|
戛纳补片16。多一分操纵便显庸俗,然而格雷泽懂得将情感的共识置于叙事诡计之上,人物的神秘外观与其笨拙又质朴的行为形成反差,剪辑的侵略性亦将人物推向极限。配乐依然神级,优雅的旋律被由重复音符组成的电流般的异响包裹,内层是虚假却坚固的上流,外层是诱人却易碎的幻象。 |
|
我最爱的妮可!不过不太喜欢短发造型 |
|
印象最深的一幕,快餐店里,在小男孩旁边吃着汉堡的妮可就像少女一样的羞涩,真美 |
|
基德曼与小男生演绎轮回爱情戏码 |
|
7.8 / 绝对能排得上妮可最佳表演之一,看的时候就在想到底是有什么样的导演能锻造出这样的电影,这样不同的妮子,两位双双成就彼此,缺一不可。 |
|
Anna真的很爱很爱Shawn。电影把这份感情表现的很彻底。可是Joseph又怎么能忍受自己的妻子从未忘记死去的前夫呢?结局很悲伤。但与其说这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导演只想要演绎一场不灭的爱情而已。 |
|
有点故弄玄虚~~但nicole的演技还是不错的~~^^ |
|
http://www.iqiyi.com/dianying/20110506/641eb171fe25e938.html |
|
序幕一个男人跑步时死亡,同时一个男孩出生受洗,紧接着“十年后”的字幕出。小男孩肖恩与安娜见面时处于画外,像在提醒观众画外空间的重要性,也即电影怪异视点的重要性:安娜看戏时摄影机完全直视女主双目(包括结尾安娜向未婚夫道歉的构图),形成在看与被看的相互关系——格雷泽注重的是内在情感联结(小男孩肖恩的真情实感),外在的戏剧/肉身反而次要(是否是亡夫肖恩的事实),也因此电影视角可以不断游移。通俗悬疑片在格雷泽手下充满氛围感,是因管弦乐的使用已近乎《皮囊之下》。真相被道出的同时,安娜姐姐孩子出生,仿佛再次回到序幕,宛如《性感野兽》巨石滚落。 |
|
你知道吗 如果有人说他是你 我哪怕笑得多欢 还是会要笑着落泪 你不知道 我比谁都想和你再在一起 |
|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written by Jean-Claude Carrière,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十段生命的律动,45周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乔纳森格雷泽皮囊之下之前,Eccentric,Mystical,Miraculous,Intriguing as usu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