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电影还需要过多解读吗?
鲁迅先生和老舍先生都看透了国人,
只不过鲁迅先生是火,想点燃,想烧毁,想重生。
老舍先生是水,想冰释,想消融,想蒸腾。
结果,先生们,对不起,我们还是这逼样。 |
|
秦妙斋戏太足,整个第二段都笑死了……不是喜剧的喜剧,不成方圆的方圆,不算世故的事故,不成问题的问题……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哲学,年度华语佳片Top3. |
|
要叫范伟老师了 分寸真的是个迷人的东西 |
|
同学们,这是职场教科书啊!! |
|
2016汉语片最佳。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绝佳案例。老舍作品里子面子都拍了出来,让我提前看完感觉荣幸的第一部汉语片。范伟撑起全场演技,好男儿张超真正的个人魅力也发挥了出来。黑白,不少起雾、云和太阳的镜头朦胧感,说明摄影上吸收了传统中国画美学风格,且很复古。 |
|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老舍小说改编。农场成为中国社会缩影。丁务源无能无才却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秦妙斋身无分文却能口吐莲花侃侃而谈,吃住全靠骗嘴耍赖。尤大兴正义有才,却不懂人情世故,被憎恨污蔑,排挤打压。很好,这很中国。范伟表演很棒。女性角色弱。后面稍显拖沓。四星半 |
|
丁主任:不是我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
|
三星半,所谓文人电影,片子故意的压和忍,范伟演这种角色实在游刃有余,其他角色就略差点火候。其实相比老舍的原书,讽刺味是略弱了些。加多了女性角色,也加多了些愁的东西。与预想略有距离,却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片子。 |
|
#金马53#账目不对工资不够,不成问题,有小聪明就行;非亲非故一事无成,不成问题,有嘴皮子就行;农场经营不善,不成问题,秉公任直即可。官僚腐败,政治立场,片中小事不成问题,综合的大问题毫不显山露水,却渗出无穷内涵。低饱和的黑白画面融合配乐加之人物表演站位,韵律富含其中。精彩至极。 |
|
面子并不民国,里子却很老舍,写中国人真是四两拨千斤,早就看穿道尽的,到今儿也是一点儿没变,随便画一个圈儿,谁就不能说自己没在里头,是真幽默。(看到最后已经开始幻想在人艺实验剧场看话剧版了,绝对比不幸强凹的契诃夫小戏更配丁西林姊妹篇……) |
|
回归国产老片腔调和文人气质,范伟老师不显山不漏水的把中国式人情社会展现出来——保全面子和给足面子。三幕循序渐进,直至看到规矩在人情社会中的瓦解,方才醒悟,因为它早已变得习以为常。 |
|
感觉还是可以剪得短一点,而且这种比较静的电影在电影院看太煎熬了,开不起房的傻逼情侣的调情声、睡觉的中年人巨大的鼾声、手机消息提示音等等全都被放大到了普通电影的十倍以上,这个真的很成问题! |
|
要维系是非黑白不分的一团和稀泥人情社会,首先要好好团结不事生产不事艺术却车大炮了得的文艺青年,利用文艺青年解决掉能真正处理问题的理性能人,最后少不了“百花齐放”过河拆桥~云烟水墨腔调足,中式黑色幽默最大化,估计是年度华语最佳了 |
|
前面看得有点不耐烦,嫌其平淡,中途还有观众退场,但慢慢地“炖”,滋味出来了,那轻盈微妙的幽默感,真是妙不可言。结尾余味悠长。范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拿捏真是好极了。(字幕有错别字,前面“胡牌”,后面“和牌”,一错一对。) |
|
要说“丧”,这种电影才是最“丧”的。那些不成问题的问题,能杀人于无形,能消解所有意义于无形。让满足于沉睡的人永远沉睡,让试图醒来的人无力前行。 |
|
老练,强势,文如其人。换句话说,你有多少城府,是会在电影里露出马脚的 |
|
看似改編老舍,實則拿老舍、錢鍾書、《小城之春》三者混搭自己要的民國風情。民國電影必須珍惜,因為在民國題材等同票房毒藥的現況下還執意拍的,只有深被民國中西古今堆壘的混沌吸引,並體現這渾沌的本質即當代華人的終極困惑「中國是甚麼?」的才子癡人。王家衛是、徐浩峰是、梅峰亦是。 |
|
借用蜉蝣女士的一句经典点评:太浅了。 |
|
@东京国际电影节 全程以为我在看小津安二郎...不失为勇敢的尝试但是捧成2016华语最佳的你真不是逗我?看完之后跟身边的人吐槽着梅峰就从我身后站起来上台,访谈大谈搞新学院派振兴国产电影的抱负。精通电影史了解各年代表现手法的梅老师请先回答一下您是不是在“致敬”60年代的日本黑白电影好吗 |
|
清淡至简、烟云雾霭的水墨风,远望冷冽清明,近观暗流奔涌,克制之下戏剧性依然强劲,三幕剧相辅相成,人物牵绊情节勾连,细处草蛇灰线;民国韵味的舞台腔,方圆门框里的玲珑诡谲,以一农场映鉴世事格局,照射千秋人心不古,终章照明度愈低,风雨悲兮,时代的车轮终究没有碾压过他们,永恒的醒世寓言。 |
|
四两拨千斤,螺狮壳里做道场,小成本,不小气,留白,剪影,音画极佳,冷冷小幽默,富含了职场政治学,中国问题大缩影,厚黑学的另一种演绎,会做事不如会“做人”,高情商土鳖主任联合流氓学生赶走夺权的海归改革派,取得胜利果实,顺便借刀杀人把流氓学生打入了大牢,清君侧,继续大腹便便衣食无忧。 |
|
2016.10.21北京电影学院媒体场。力挺梅峰老师处女作,这个改编自老舍笔下的寓言故事惟妙惟肖,小人物影射大环境,摄影也非常玩味。范伟提名金马影帝绝对够格,然而最惊喜的还是张超饰演的角色,这个人物自第二幕出场便使整部影片变得十分“有趣”起来。最后预祝梅峰老师的处女作能在东京电影节夺魁! |
|
拿奖不是问题(哈哈/梅峰多年编剧的能力真是毋庸置疑,故事非常好,对小说的改编也非常到位,年度喜爱华语电影/摄影厉害,固定机位+长镜头,一点也不腻/三段式剧情,写意的水墨画面流畅展开/以小见大,简单的农场也是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各自的小九九,戏谑的方式呈现,惊喜/ |
|
1,大户人家的小姐都这么好骗的吗?请给我介绍一打。2,秦妙斋这个角色放到现在,就是网上带节奏的那种人,打着正义的旗帜,目的却是各种占便宜。3、丁主任这个人八面玲珑,可悲也可恨。4,屁民永远都是屁民,乌合之众。 |
|
秦妙斋可能投胎成了靳东 |
|
字正腔圆,方门景深,人物主心和配角的阴影处理大妙。色彩不是黑白,民国时期泛黄加之南方烟雨朦胧的湿气感,加重了心理的精打细算。范伟在农场勾心斗角间左右逢源,人情市场的复活者,对比尤大兴的勤奋执念,把中国的规矩画圆了。张超令人惊艳,女性角色都极软极糯,有春风沉醉杨柳拂面的感觉。 |
|
是现在最缺少的那种有文化深度的电影。原著是重白描、轻情节的讽刺小说,剧作通过增加人物和对话落实了情节,画面通过道具和美术实现了影像化,是成功的改编。黑白的画面颇让人想起“知白守黑”的中国处世哲学。沉稳的镜头,空灵的意象,稳妥而有效地表达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对今天仍有意义。 |
|
哈哈,农场年年丰收,为啥却年年赔钱?年年赔钱,老板为啥还要开下去?如今的很多上市公司,依然在用这种模式运转吧。人才留不住,滑头吃得开,高管中饱私囊,底层偷鸡摸狗,专门忽悠股东和投资人。 |
|
左右逢源,粉饰太平,工于心计,善于钻营,圆了所有人的场面,得了最大的利。战火纷飞无处消遣只能看看飞机下蛋,一只画架只有当衣架的命,夜黑风紧在大门口纳鞋底,烟头的微弱火光透漏人性的无底深渊。我是为你好,不成问题。两个字,窝涩。张超和殷桃很妙。 |
|
没人听懂秦妙斋说的罄竹难书,也没人理解尤大兴讲的乌合之众。人们在意的,从来不是走得是不是桥,而是能不能进入那扇门。在这方门里,尤太太图一筐鸡蛋惹祸上身,丁务源被一群宪兵搅扰不宁,秦妙斋因一兜花生米被人嫌弃,尤大兴为一则告示遭人怨怼。而门外,脸盆漂远雾气深重,每个人学会的是懂事儿。 |
|
在这里,读懂中国。 |
|
#bjiff#4.5。绝句。据沙老师说,东京归来后梅峰对参赛版不是很满意,所以找来廖庆松又给剪掉了十几分钟,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决定。镜头摆得很妙,配乐很灵,加上山城的雾气缭绕,既拍出了老舍原作的绵里藏针,又有电影美学上的探索意义。批判国民性的同时还不忘恶心下清高的知识分子。 |
|
看片前看到过学院派的字眼,就知道会这么拍了。 |
|
@TIFF全球首映。表达考究、深入浅出的现代寓言。平静笔调的背后是古典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怀,老舍先生70多年前所期盼的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后新生的好时代如期而至了吗(学术派的资深编剧做导演果然是永恒不变的正解 |
|
极具普遍象征意义的中国社会群像图,「丁务源」式的管理者,「秦妙斋」式的帮闲起哄者,「尤大兴」式的改良失败者,「尤太太」式夹杂在「明理」和「世故」中的惹祸者,「园丁」式的中国底层群氓心态,老舍在40年代的影射,如今看来越发真切。 |
|
舞台化视点配合黑白影像谋求的抽象寓言叙述,与演员不太统一的风格嫁接到一起,最终形成的是感受力就肯定不那么纯粹,甚至稀稀拉拉了。范伟的表现没有同主题电影《背靠背脸对脸》中的牛振华出彩。当然也是风格不纯粹使然。 |
|
非常典型的中国电影,点出不戳破,暗流涌动。脸谱下还另有一番风情。 |
|
用荒诞的冷幽默,讲述中国自古以来不成问题的问题。PS.龙标已到手。 |
|
话剧形式体现在电影里,就像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靴子。范伟演得不错,可惜角色让人喜欢不来,软而无骨、精而不明,螺蛳壳里做道场,竹篮打水一场空。民国题材可真是个宝库~ |
|
理想主义者的失落,世故者的得势。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
|
不是现实的现实,不成问题的问题。阳光下无新鲜事,动物农庄的陈规陋习与兴利除弊的循环往复,是一桌永无休止的牌局。而会计簿上的数字,终究抵不过人情账里的文章。 |
|
感觉这套固定机位中景的距离感旁观式美学风格和这个故事并不搭调。 |
|
没想象中的好,只能说老舍先生太厉害了!#是拷贝的问题吗?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清# |
|
《动物农场》…摄影拖后腿啊 |
|
太牛了,这个剧本,中国人的人性几千年就这样原地打转,上升不起来,稍稍离地想飞,旋即就会坠落。彼此在烂泥塘打滚,谁都不嫌弃谁,大家越玩儿越脏。老舍太伟大了,那个时期的作家鲁迅、张爱玲、老舍、沈从文已经把中国人写尽了,至今依旧如此。 |
|
好的地方都是老舍的。★★★☆ |
|
2.5,过于注重文学性而忽视了影像本身,最后看起来就是,好的地方,都是老舍的…… |
|
三星半。剧本很文人化,想法也够,可拍法不够灵,想追求形式感和韵味,看起来却失之于死板和拖沓。就像民国的很多讽刺小说,概念一旦先行,讽刺起来就显得粗笨。演员只有范伟好,其他人明显差几个档次。 |
|
以乱世中的小农场折射大中国的人事甚至政治更迭,编剧梅老师导演处女作,改编老舍原著的剧本让整体更具文人气质,黑白影像和美术也很民国,调度和空镜头精妙,全片的情绪控制正如范伟的表演恰到好处,张超是亮点,摄影在人物为题的三幕里有明显变化,删男人戏增加女性角色但篇幅还是有些长。金马完整版 |
|
原著是加量,影化过程各式问题是减量。加减对冲,负多胜少。1画风与故事无关。黑白静景雅乐对讽刺基调既无推动也非反衬。2如果是走话剧风,主要角色却分处不同形态难以调和。丁和尤较接近。秦太过火,像间离自嘲,更像技拙所致。农友们的表演真就在“混日子”。3如此片长,叙事仍乱。范伟表演加一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