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还有谁有本事这样讲故事。 |
|
谈到《蓝风筝》时,壮壮导演说,这是我公然跟电影局、电影法的一次对抗,我不懂政治,每个人仅且只能描述自己成长的生命体验。那是一个发生在北京四合院的故事,我闻得到那个院子冬天烧煤的烟味,知道夏天哪个墙角里有蛐蛐,在房顶上晒太阳一呆就是一天。很突然的,街上变得喧闹起来,邻居家因为运动消失了一个人,父母也会背着你窃窃耳语,当你觉得世界开始变得恐怖时,文革就来了。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必须把那个四合院、那段历史、那些故事记录下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2020平遥影展# |
|
真不敢相信我是被这部电影的导演招进电影学院的。壮壮老师用十年的禁拍换得了这部伟大的作品。QwQ |
|
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无能为力。
林少龙去趟厕所成了右派,
朱英的漂亮成了一种原罪,
愤青的小舅娶了民兵队长,
运动一辈子的大姐被批斗,
大舅眼睛失明却塞翁失马,
喜庆的红布绸上写满死人,
灯笼烧坏了那就再买一个,
风筝挂在了树上再糊一个,
新的许诺却无法抹去老的创伤。
乌鸦且知道是谁把它喂大去反哺。 |
|
不谈政治。换作千禧年之后,这样的女性反而会被指责为克夫命,这倒是吊诡的现象。 |
|
只希望半个世纪以前的错乱和狂热不被复制。 |
|
记录的意义在于,那个砸砖头的小孩,每位观众看一次,他就砸一次。 |
|
“我如果不关心这个国家我何必要讲出来?” |
|
树上的蓝风筝捡不回来了,逝去的岁月也同样只能自我忘却当做并没有发生过——相对于同期的《活着》要内敛冷静很多,但人物刻画和调度方面始终感觉有所欠缺,让人感觉有些散。在那个年代里,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贫下中农老百姓,无论你是否关心和参与政治,始终都无法摆脱那种无情与灰暗。 ★★★★ |
|
中国大陆导演里能和杨德昌媲美的一部电影,时间:2003 |
|
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只是只演到68年这点坏了。要是加上“76年粉碎四人帮,母亲劫尽归来,已故的继父被平反昭雪,我也参加了工作,大家都在广安同志领导下走向新时代”的结尾,导演就不会出事了。 |
|
田壮壮因此片被禁近10年不允许拍片。现在来看,影片存在诸多问题,人物刻画潦草,隐喻指向不明,故事结构发散与混乱,能看出导演想说什么,就猜不出导演想表达的重点。可影片的色调氛围与人物命运编排极为揪心,在那个时代,人终究是被碾压的。。 |
|
田壮壮代表作。本片在中国内地被禁映,以平和、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母亲和家庭在三次政治运动(整风运动、大跃进与文革)中坎坷流离的生活。影片缺少[活着][霸王别姬]的戏剧性和带入感,但贵在朴实内敛的叙事,引发观众更多沉思。乌鸦歌,无头陶马,礼品单,蓝风筝,政治狂热与渺小个人。(9.0/10) |
|
“乌鸦乌鸦在树上,乌鸦真能飞,乌鸦老了不能飞,围着小鸟叫,小鸟每天打食回,打食回来先喂母,自己不吃忍耐着,母亲从前喂过我。” |
|
在圆明园放风筝,在野蛮人践踏过的文明的废墟里放风筝!! 江神时期审查制度真是宽松,现在就是定了性平了反但就是不能提不能拍。再看《阳光》真是同一时空下的不同的世界。有趣..有趣! |
|
1、为什么找个感冒鼻炎的小子来旁白?2、78年出版的书穿越到文革前了。 |
|
导演93年敢拍,我2022却什么都不敢说 |
|
把《活着》向后推进了几年 |
|
影片铺垫的不祥感,令人看的时候,见角色就担心会死,见小孩拿信就觉得要丢。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朝令夕改的,也着实不知道哪天就祸从天降、亲友反目。三个时代的悲剧,被拍得极为克制,毫无煽情。角色普普通通讲出的一句台词却振聋发聩。看北京的这些熟悉景点令人感叹。93年中的惨剧。“青木是懂戏的” |
|
《霸王别姬》给你看见一个黑白照片中的文革,《蓝风筝》让你看见这些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戏剧让我们忘记了邪恶如果不是藏身人性的正义也无计可施,只有真正的艺术能重现真实,能真实地讲述历史,这种赤忱之心,在诸多文革题材的影片中都是罕见的,因此,蓝风筝力量非凡。 |
|
【B-】细微之处极其动人,整体又相当欠缺力度。田壮壮一定很善于抓取生活,好几场戏,细腻真实仿若置身其中。可整个故事模糊不清,没有重点,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高潮,好像一直在漫无目的地叙述,叙述,表达下历史背景和政治控诉,电影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结束了。言论不谈,吕丽萍是个很好的演员 |
|
93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同样是时代的创伤,和《活着》《霸王别姬》同台献唱,亦不输丝毫。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个时代的演员,得心应手,自然流畅。平静安稳的故事,却隐藏着背后的巨大悲伤。铁头和他的乌鸦歌,蓝风筝,童年残破零落的时代记忆。 |
|
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诋毁之政党形象,该片迄今不能获准上映。
最后那段真实的可怕
|
|
从“全民似乎都在谈政治”到“都不再谈政治”,这是怎样一种魔幻; |
|
女主角的大哥是一个患眼疾的人,这个角色安插得很有意思,看似与主线无关,却一直扮演一个比任何人都清醒的旁观者。盲眼的人最看得清世事,明眼的人却迷失在时代的漩涡里,相比张艺谋《活着》那血淋淋、直击灵魂的讽刺,田壮壮的讽刺显得那么温和、委婉。 |
|
活在那些年的中国人,好像都活得不怎么像人。 |
|
历史不能看教科书。里面写满了伟大光荣的事业,句句不离卓越不凡的成就,只字不提的是个体的渺小,普通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可奈何。帝王将相们变本加厉的弄权,代价是整整一代人的人生被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拍死在地上,就像那只挂在树上,残破不堪的蓝风筝在风中摇曳,诉说着时代的悲歌。 |
|
惟其荒诞,方才真实;惟其真实,方才残酷;惟其残酷,方才揪心。艺术家直面历史的良心之作。 |
|
9/10。摄影大胆采用明媚的柔光,突出黑暗年代的疯狂和人心麻木,近视的舅舅在飞机库、看诊几场戏外面白茫茫的高光就像不忍观望的残酷现实,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家庭,面对痛不欲生的变故竟然宠辱不惊,又开始忙家务,远景中四合院外荒谬的串联、游行好像都与自己无关,这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爸爸劳改死了的叙述对应皑皑白雪后森林前小坟堆的画面,不晓哀伤的平淡处理塑造了孩子内心的张力,意象构建含有父亲神话的破灭:洞房嬉戏母亲骑在父亲背上,图书馆大鸣大放的红幅落下蒙住父亲的头,都联想到那匹断头的玩具马,母亲也给叔叔翻弄的红布盖暗示了与父亲一样的悲剧,值得注意儿子视角的铁头拿纸枪对窗外的父亲射击,并弄坏叔叔给他做的马儿图案灯笼,两次间接的杀父行为到结尾拯救被绑在担架抬出的继父失败,枝头飘零的风筝是民族父亲神话的破灭。 |
|
女主角先后历经了三次婚姻,每一个男人对她都很好,第一个在整风运动中被打为右派,死了;第二个在大跃进中,累死了;第三个在文革中中批斗死了;这几段婚姻分别对应了新中国成立后最黑暗的几个阶段,Mao发动的这几次灭绝人性的运动对几代人生理心理上的摧残都是难以估量的。顶田壮壮! |
|
相比同年另两位大导的重量级作品,田壮壮表现得似乎更勇敢更血性,这点确实得单独拿出来表达敬意。但就电影本身而言,个人以为它没那两部出名决不是一句被禁所能解释得了的,好比《无人区》,永远不能公映才能保证它最好的口碑和观众对它的无限遐想。 |
|
媽媽媽媽,你什麼時候才能高興呢? |
|
相比张艺谋《活着》、陈凯歌《霸王别姬》锋芒外露下急不可待的揭露控诉,田壮壮这部更像老年人的平静叙说,波澜不惊都在里面隐忍着,力量却一直紧绷着。 |
|
8.6分,辛辛苦苦写半天,豆瓣出故障了,白写了。
一句话,《蓝风筝》《活着》这两部电影,未必强于《地久天长》,甚至还不如。资格老分数高是一方面,但豆瓣对于涉及wg题材就无脑五星的人太多了。上面的人将电影的政治性看的大于艺术性,下面的人何尝不也一样。 |
|
文工团员:陪首长跳舞有什么政治意义吗? |
|
中国史上最好的电影!我认了!我真的认了!感谢田导牺牲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为这个越来越健忘和自恋的国家打了一剂猛药!当破碎的蓝风筝出现时,我浑身无力欲哭无泪!乌鸦乌鸦~当蓝太太的馒头被强行收走时,那一段社会主义好的音乐让我真的要吐出来!亲爱的国家,禁了此片,你有什么资格指摘别国扭曲历史 |
|
以前朋友说她爸告诉她,57整风按百分比划分右派,开会关键时期上厕所回来就变成右派了。原来是打这儿出来的段子。马头掉了、风筝断了、灯笼烧了。 |
|
从这电影才看到了中国的演员,中国的导演,中国的故事。 |
|
比《活着》《芙蓉镇》都更精准地讲了一个事儿:随遇无安。这就是几代中国人的常态。(加一星给田壮壮&被低估的影像) |
|
将日常场景融入到时代风云,普通人的生活痕迹携带着重大事件的扩散余波,成为大环境叙事的注脚,一切质变在婚礼、过年、上学的场景中酝酿并闪现着悲剧谶语,那些温润沉静的大院童年细节是记忆中最初蓝风筝的象征源头,孩子举起虚拟的枪隔着玻璃转向窗外的父亲——掀开集体伤痕的首章,结尾怒起抗争后倒地的目光与树上残破的风筝对应——个体理想主义时期的终止,正如断马、红绸、灯笼的意象指涉;三段时光中「父亲」的形象及各自结局,想到《雾中风景》所述之“对超验之父、父子秩序与历史叙事神话的质询姿态”。
莱维《这就是奥斯维辛》中这段谨献给这些电影——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开口讲述出来,乃是我们的任务,不过,我们得讲给别人听,讲给那些当初尚未出生的人听,为了让他们知道“人究竟可以达到何等地步”。 |
|
最悲哀的是,在剧照评论区仍然看到有人言之凿凿地举旗:革命被人利用了,群众被利用了....
觉得壮壮老师因为这片被封十年挺冤枉的,文本毫不激进,镜头也细腻温和,根本不以挑起人的憎恶为目的,反而是一种家庭式的苦难倾诉,连哀叹都不算多,一切溶于节制的中国式欲言又止的静默,考验观众对历史的的掌握。
疫情3-4月,我狂补了高华和麦克法夸尔所写的文革史料,对人心的好坏,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体悟,看罢这部,明晰了许多 |
|
差口气,差在整部情绪都处在下降或平稳中,两个多小时,哪怕拿出半分钟,让角色们脱离政治和压抑,过半分钟纯粹自由愉快的时刻,像沙漠里圈起片荒诞绿洲那样,给整部片一个上扬的节点,再继续跌落,会完美很多,毕竟这部电影靠的是情节动人。但其实这也是中国电影甚至中国文学长久而来的特点与弊端,所有故事都着眼在家庭、集体、时代,像张全家福一样把一堆人框进来,故事像漂浮在四合院顶上的无人机扫拍,然而很少有故事能从个人来看,讲讲私人的、内心的、我们无法宣诸于口但希望被碰到的东西。所以五六代里拍最好的是霸王别姬,因为它就讲一个人,就讲程蝶衣,时代的眼泪不过是他个人眼泪的推动与背景。 |
|
这部片子似乎在某个圈子里非常有影响力,且备受好评,但关于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的争议,和这部电影其实非常相似,都是将政治事件融入作品,不明言的抗争不代表没有指向性。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单纯因为政治的因素支持,是否真的对艺术公平? |
|
很意外的是,作为一部对田壮壮来说如此重要的电影,他却好像对他的人物漠不关心——片段化叙事,镜头冷眼旁观着,总像是“隔”着一层在拍人物,以至于从未建立完整的人物。后来又找到了解释:这是铁头的视角,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许多重大转折是没有重音的,许多大人也会停留在刻板印象里。而语调越是寻常,才显得政治生活的代价越是巨大,《活着》《芙蓉镇》里人生尚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弧线,可《蓝风筝》只剩下天青色的冷。最恐怖的,莫过于故事停留在了1967年——十年浩劫尚未开始,而发生的一切已然叫人无法承受。再硬的铁头,也挨不起那一冷砖。也许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心领神会的电影,因那恐惧仍植根在每个国人心中,并且代代相传。 |
|
影片对视觉象征的运用十分巧妙,三次灯灭预示三桩悲剧,借风筝的三种形态表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写照。相比张艺谋的活着少点艺术加工,却写实得多。姥姥给孩子取名铁头,说好养活,结果一家人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一代人的生命竟这样被糟践,理想抱负希望成了最奢侈的陪葬品。另:宋晓英好美丽啊!!! |
|
“如果我不关心这个国家何必讲出来。” |
|
儿童视角,灰蓝色调,断裂的陶马,断线的纸鸢。三次婚姻串起不堪回首的社会变革。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片,只是钦佩田老爷子的勇气 |
|
历史景片 女性的被害与苦情 亲情作为对抗 男性作为权力隐喻。。。哎 |
|
两个孩童放风筝,一曲上口乌鸦歌。 |
|
第五代导演虽然普遍具有一种解构叛逆历史的内在冲动,但田壮壮继承了第四代导演的诗化历史特点,进而呈现出一种诗意与残酷相互拉扯的质感。但就剧作来说拍得实在有些用力,许多地方也很直白。完全可以不拍文革那一段,或者直接将小孩儿罢课砸窗户作为结尾暗示文革到来会更具张力,这种设置会使得观众忽然明白,文革前生活的残酷荒诞都只是最泯灭人性的文革十年的小小铺垫而已,真正悲苦的还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