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纪录片大国,这里有太多东西需要记录下来 |
|
就没人注意到妈妈在许愿时说的这句吗:“菩萨保佑我的女儿,让她听话。我也不晓得我做错了什么,请你保佑她改正归邪” |
|
终于看了,广州火车站春运场面完胜北京 |
|
上个月在UCCA看过了。可看性是不错。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很震撼。但是,说实话有点迎合西方人口味。某些场景摆布的痕迹太重,搞得更像剧情片。后来也问过他家摄像,他说确实有诱导性提问,和人为加快故事进程的问题——这些手法我觉得对于人文类纪录片来说,有点问题。 |
|
从赵亮《上言方》里陪母留京不停申诉,最后黯然回乡戏剧性地“认贼作父”结婚生子的女孩;到季丹《危巢》里心机缜密,早熟得令人吃惊的姐妹花;再到范立欣《归途列车》里敢于和父亲对打的张琴,这些花季女孩都长着中国式的圆脸蛋儿,婴儿肥,时常紧蹙眉头,她们的理性务实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残忍。 |
|
【MOMA】这是一次能让我甘心承认北京比上海的文艺事业更活络的放映。当我们把世博等排队形容成春运自己却从未真切体验过那玩笑本身时,画面上无数涌动背着行囊变成质点的人却是年年都要痛苦焦灼屈辱地走这个流程。触目惊心。小女孩对着镜头喊出的那句“你不是要看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抛砖引玉了 |
|
何止是心酸,简直是心痛。 |
|
当琴琴对着镜头喊出“这就是真实的,你们不是想要真实的吗?这现在就是真实的!”的那一刻,我对纪录片导演应有的立场产生了质疑,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发生的戏剧性高潮吗? |
|
有幸看了国内首映,反映的现实很真实,很能打动人 |
|
春运的景象着实震惊了我,那是新闻难以展示的真实。几次返乡之旅,折射出农村家庭的悲辛。出外谋生或教育孩子,两者不可兼得,是最普通也最深沉的无奈。2008年,我11。那年发生很多大事: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他们来说,是去是留才是大事。前方还有太多未知,但生活仍要继续。 |
|
⑴万恶铁道部⑵这个社会对不起那些明知前路艰难、未来渺茫,却仍在努力挣扎、坚忍、对生活只有最低要求的人们⑶大多数人都被迫远离亲情、故土的国家,即使拥有奥运盛典,河山壮丽,也不值一提⑷我们凭什么比他们活得有尊严和有保障?⑸「你们不是要真实吗?这就是真实」 |
|
导演开拍前带有自己的情绪,那一家子有被其利用之嫌,不能说是真正的纪录片 |
|
一阵阵的寒战 |
|
春运只是个幌子,这片子其实是讲父母和儿女关系的(而且道理很universal不局限于农民工),要看到最后一刻才知道"last train home"到底是什么意思。加拿大的纪录片资助体系真好。 |
|
沉重 |
|
其实这个也不能算真正的纪录片了 |
|
真实的力量 |
|
太让人难过了,父母只提供物质抚养,爸爸在镜头前在全家人面前打骂快成年的女儿,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却摆脱不了悲剧循环。 |
|
回不去的家乡,没有归途的归途。 |
|
【先锋光芒·镜容】我不是仅仅想拍一个空巢家庭的故事,所以我花了三年时间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当道德尺度难以把握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是属于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尴尬。火车经过六盘水,有个雪山间车体通行的俯拍,我等那个镜头等了三天,我想用那一幕说明这种生存状态是务工者的群像。——范立欣 |
|
中国的心痛景象是如此的真实,幸福场面又是那么的虚假。 |
|
一个国家的爱与伤 |
|
生活是狗娘!这简直就是一个单薄的伪纪录片。这东西如果也就打着纪录片的幌子震撼一下老外,作为中国人,我总之是都见怪不怪了,别跟我说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春运,没看过新闻。这闺女倒是演技不错,可以考虑以后往电视剧发展了。★★ |
|
几乎可以当故事片看了。影片最好的是结构,足够长的时间线铺陈和几个空间之间的对比颇为到位(当然列车其实不重要……)。张琴这个人物写得蛮到位(打破第四堵墙的时候大概是本片最帅的瞬间了吧),对社会问题的讨论算是没很流于表面,既有人物性格也有对经济结构的讨论。调度是略多了点。 |
|
异常熟悉,中国农村地区的普遍现状,农村子弟一般在打工挣钱和读书打工挣钱之间徘徊。家长们的辛劳和心酸是拼命摆脱经济和身份双重弱势的唯一途径,缺失的父辈教育以及畸形成长起来的现实环境里,大多数人难以独立成长起来,更多的是被迫的去接受去面对“长大成人”的诱惑,从学校的“不自由”到社会的“自由”的诱惑。无论时代的发展快与慢,这群沉默的大多数始终在人群中奔流。 |
|
08年春运那阵我也广州站凑热闹过,当时觉得肯定有很多纪录片人去一边添乱一边准备出好作品。如今《归途列车》终于带着最好的作品回来了。 |
|
从很多地方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故事片的创作方法,有几处对话包含了演的成分。导演捕捉细节的能力很好,当奶奶提到弟弟将来会买个大房子给她之后,镜头迅速给到姐姐的脸部特写。这趟列车不只是春运列车,同时也是一个农村青年的漫漫人生路。导演跟拍了三年,保留了很多珍贵的中国风土的史料。12306出现之后,再也很难见到于火车站迷茫如浮萍的人潮,2008年广州火车站春运事件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历史记忆。经济发展了,物质条件进步了,是否也相应地出现了一束光,照亮了底层百姓的出路。付出生命危险回到家中,并不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而是为了吵架,可能通过争执,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才能表达中国人最浓烈的爱意吧。越惨,越卑微,越压迫,越病态,爱得越深。姐姐对着镜头大喊“这就是真实的”,是纪录片史上的名场面。 |
|
我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生活 |
|
太贴近生活了…… |
|
归途列车是很优质的纪录片,优质的都不像纪录片应有的样子,这里甚至可以看到精细的分镜,相配合的表演,及时用于煽情的配乐。创作者在拍摄之前一定经过事无巨细的规划,拍摄的素材异常丰富并极具震撼力,成片的“观赏性”极强,但这种创作者过于依赖预设的方法却不值得提倡,要尊重客体,尊重多变 |
|
本以为会是广州火车站的人间地狱征程,结果是一个被强化的空间对比,外来视角特别明显。不知为何,出现湖南大雪那边,我还是咯噔了一下,因为那一年,我就在湖南……那一年,那些年。这些人,那些事 |
|
很真诚的记录 |
|
不是我喝大了吹牛皮,这片给我三年时间,配备足够的技术条件,我也能拍出来 |
|
我在广州看的中国首映,当时该片已经在阿姆斯特丹获得了“埃文斯奖”,我和班里的同学当时都吸了一口气,觉得很惊讶。现场也见到了导演范立欣本人,他身高180多,身材巨好,帅的没话说,用年轻才俊来形容都觉得不过瘾。我一个很帅的男同学跟他合了影,拍完了我同学说,真想删掉,好自卑。 |
|
真实生活中,角色更丰满。 |
|
后半部分好 |
|
一抹心酸,一抹无奈 |
|
颜色调的忒有电影感了,不是真正意义的纪录片,想起之前看过的《铁路沿线》感觉好很多。 还是不喜欢这种精神风貌,社会的畸形太病态 |
|
沒有歸途的歸途列車。 |
|
这个也太真实了吧。 |
|
但凡看到人头涌涌的广州火车站,都会心悸。外出务工的人奔着一年一度的返乡,扑不知何时才有的票,等不知何时开来的车,汗流浃背地伺机、负重、奔跑、占座,任斑驳的期许被疲惫与厌倦扑灭。偌大的候车广场,一对姐妹替所有人崩溃大哭。镜头下的张家似乎再熟悉不过,穷困时生孩子,为养家去打工,又因长期在外而与孩子隔阂。读书被视作改变命运的杠杆,可渺茫的希望支撑不了穷困的束缚,读书也成了漫长的虚妄寄托。十来岁的张琴说自由才有快乐,说要去漂泊,去流浪,听着太不是滋味。这电影从2016年春拍到2019年春。2016年夏,我头一回坐火车,从广州站出发,连着两天半硬座和一天站票,电影结束时,我也快离开广州了。看他们,在看国人的缩影,也在看一种可能下的自己。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可这片土地上,冲得出困局的又有几个呢? |
|
我们总觉得那镜头里的生活像是一张青春期的脸,那么木然那么不甘那么憧憬,好像我从来不敢真正去看这个社会,我怕带着高姿态,我怕不身处无感觉,我怕我没有实现梦想的勇气,却叫嚣着未来美好的苍白~~ |
|
我没有经历过春运,但是在攀枝花到西昌的火车上曾经见过一对抱着一岁多的孩子坐硬座去广州的夫妻,他们给我描述的春运时火车上的情景没有经历过的人实在是无法想象。中国农民外出打工其实是一个悖论,永远无法在赚钱和照顾孩子上取得平衡,最终的解决办法可能还是只有缩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
|
春运这场面,在片子里看到还是很震惊。 |
|
很少看中国的纪录片,因为大家知道几乎都是粉饰太平的主选录,这个是我第一个完整看完并且感觉非常好的纪录片,纪录片的导演最大的作用其实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范老师做到了,很让人敬佩!!! |
|
科班优等生。 |
|
video workshop..感覺好假啊。。 |
|
蛮作孽额。作为一部纪录片,戏剧冲突一点也不亚于剧情片。 |
|
一个不断恶性循环的怪圈 |
|
7月16日,看完演出后去了当代MOMA,却没有赶上≪途归列车≫。因为已经没票了,于是我第一次与此片失之交臂。今天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了,很喜欢。农民工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那些留守儿童也确实需要调解,更多的给予他们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