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陆川在波兰影展上对polanski道:“多年前看您的水中刀,我才感悟到原来电影的力量可以穿越黑暗,撕扯心灵。” 波兰斯基一脸茫然,我很想告诉陆川,语言是苍白的,你应该在大师面前流几滴你最擅长的眼泪。 |
|
#重看#强悍处女作,几乎涵盖醇熟时期最拿手的结构和主题:封闭(孤立)空间内三人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互诱与对峙,成人与青(少)年之间侵入与反击的拉锯过程,中产阶级婚姻关系的虚伪与脆弱,这些薄薄面具在刀入水的刹那顷刻粉碎;意味深长的空白结局。 |
|
中年男人扔进水中的那把刀,是对女人精神出轨不满的发泄,他不能对自己的女人怎么样,只能把愤怒发泄在青年人的身上。
青年、一对中年夫妇,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三角关系推动着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
控制欲、渴望、愤怒,是人类之间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感情情绪。
|
|
平淡中随处可见的隐喻,洞察与讽刺的一个极致。静水流深的控诉。这就是他,波兰斯基。我喜欢他,我尽力去理解他,但我想我不会太爱他,因为他在倾诉的不是苦痛,更多是冰冷。(是目前的想法,还有很多保留空间) |
|
7/10。波兰斯基通过多次位置的变换使权力的争夺更显激烈,开场先是妻子在驾驶座,丈夫用手势示意停车交换座位,一处简单的位置交换,却道出婚姻的貌合神离,当大学生拦截了丈夫的权威,他破口大骂,妻子同情大学生、一言不发,丈夫产生妒意,准备炫耀力量的同时昭示了自身权威的危机,邀请上船的丈夫处于前景,大学生处于后景,两人呈现出俯拍和仰拍角度,大学生说他的弹簧刀只能割灌木丛,在水中没有用处,体现了他的弱势,他无聊地用刀扣指甲缝、扔到墙上毫无介入的机会。绝大多篇幅漫不经心,但随着风大风静、日晒雨淋、野餐和比基尼,舵柄和缆绳隐喻牵引和控制,将戏剧张力缓慢拧紧,妻子慢慢向大学生释放情感信号,刀的强势也在割开风拉扯着无用帆的绳索那一刻,宣告了老水手的性挫败,大学生的胜利却毫无意义,因为女人发现他只是继承丈夫的自大。 |
|
外部空间无限广阔,是海;内部空间无限狭小,是船。三个人物内心的变化很微妙,张力十足。 |
|
生命之舟上,女人平静地接受、包容、妥协、反抗、戏弄,男人是从孩童到骆驼到狮子再复归孩童的循环。一种宁静的忧伤。 |
|
1.封闭空间,3人映像,萨克斯的忧伤;2.男人间的针锋相对,女性的隐隐骚动。 |
|
老人一如船帆,不停想把每一絲外來的風頭都納大膨大為自己的勢頭;新人一如匕首,反覆玩著危險的扎指嬉戲只為要人吹捧自己的幼稚玩火──在女人的眼底,這條船上顯然沒有真正的男兒。 |
|
坠入海水中的刀其实仅仅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女人背叛。偷情 |
|
8.9;不要恃强凌弱,特别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 |
|
以模糊的人相开篇,在停滞的路口结束。三人一舟,摄像机成功地扮演了窥伺者的角色;猜疑与妒意贯穿始终,无立场的“纪录”没有杀死悬念,反而激起骚扰般的挑衅。坠入水中的刀,一直扎向海底。 |
|
看到后来,想,小妞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几个片子都这一种模式:作家自大丈夫+不被重视妻子+浪漫温雅青年。哦也也。不过,后面的那个对白,倒是有趣。足见男人之小小却致命愚蠢XD 配乐也有意犹未尽的意思.但整体稍嫌拖沓了些. |
|
印象中是在一次放映活动时看的。当天下午天气很差,刮着大风,那时候我还是个四处搜寻社交活动并积极参加的热血青年,于是顶风前往望京。谁知到了场地一看,只有我一个人。组织者还是给我放了这部电影。电影挺好看的,只是对于这场活动我比较失望。热烈且兴致勃勃说要来的那帮人,一个都没来。我有一种被一群人集体放了鸽子的阑珊。电影放映之后,照理说有交流活动,但只有我们俩,还是两个男的。大眼瞪小眼,寡廉鲜耻。于是我礼貌地道别之后,又顶着风回去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放映活动了。有时候不是电影好不好,是人性太次了。2024.2.25补记。 |
|
[影城重看]波兰斯基惊为天人的处女作。①绵里藏针的控制与角力,深剖中产阶级的虚荣空虚虚伪与青年人的迷惘无知。②微妙蕴藉,冷静内敛,张力满满,大量长镜头与主观机位。③爱极水上漂一幕,移木棍&刀插手游戏,拳击收音配上皮带高跟。④车窗树丛叠影起首,岔路口远景收尾。⑤双眼视差主观镜头+1。(9.0/10) |
|
同样是处女作,给我的感觉却比法斯宾德的好很多。前一小时舒缓优美,踏水的镜头秀色无比;后半小时情节直下,演绎出一个由虚荣心,役使心以及嫉妒心交织的故事。结尾的对白很精彩。无论从叙事还是主题上都是风格显著的作品。近来看到的最好作品。顺便说一句,诺兰那一部处女作真是相形见绌。 |
|
这片不多说了。只想吐槽一下女主,戴眼镜和不戴眼镜审美差好大。那个大叔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啊。 |
|
折刀落水的一瞬间,所有积蓄的力量瞬间爆发,岔路口前的犹豫不前恰是最好的总结;29岁的波兰斯基在红色笼罩下的波兰拍出这样一部欲望纠缠的电影,真是太妖了。 |
|
狭小空间的多机位调度、克制的反高潮叙事、相互角力彼此制衡的人物关系,波兰斯基不是一个热烈的人,他用一双冷眼观察着世界的畸变。这也是他创作人物的基础,情感是一种必要而非充分,人物更接近于被精心筛选过的样本,在一场场社会实验的影像化过程之中,他们的情感波动即成为可被提纯的变量。 |
|
比较特别 隐喻部分只能理解一点点 节奏很闷 |
|
女人如水男人争刀,以前看也会朝油腻的中年人翻白眼,而且从年轻人胜利者姿态的离开觉得这也是当时不到30岁波兰斯基处男作的立意,但资料馆重温发现他确实只把这一面剖析得更清晰,年长者那一方却只是揣测包括男女关系,因为他们也有曾经的故事,而从他后来的片子也能看出来逐渐就反过来了。三角调度心理节奏大师范初显。 |
|
重看,十分简单的理念和剧情,传达方式却高效而优美。各怀鬼胎的三人行故事层层递进,有条不紊,数次心理失衡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呈现和微妙氛围的细腻描画足以显示出波兰斯基的天才。 |
|
一个权力的博弈。
最吊的是节奏。缓缓地拉长我们对于偷情的期待,最后车子停在三叉路口,抛锚般不动。 |
|
罗曼·波兰斯基64年的处女作,当年他才27岁,这部只有3个演员的小成本电影,现在看来依然能感觉到导演有很多的有意思的想法。但就现在电影的节奏来说,这片沉闷了些,有人说这是波兰斯基最好的片子,我倒是觉得不如“钢琴家”成熟。 |
|
无论是三角形状的人物构图还是“三角帆船”皆暗示了三人之间的冲突与相互对立。而“水中刀”正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与“恶”的一面。虽然节奏较慢,但波兰斯基在他的处女作中很好的在封闭空间内近乎完美的将古典主义的运用并带有一定的“寓言化”微缩社会的构建与政治阶级影射。他人即地狱。 |
|
【A-】「船」是整部电影舞台的具象化呈现,广阔的湖泊则是环境对于角色空间的孤立,并进一步将权力、欲望与支配这些深层的文本符号通过相当高效的视听手法展现出来。在权威的不断争夺与对抗中,突如其来的暴雨将外层空间遮掩,视角转向了更为压抑的内层空间,而相互之间的敌意也被缓和。但对父权的反叛,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仍旧存在,于是「刀」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权力」的象征,「性」的钥匙,以及平衡崩裂的导火索。波兰斯基以这般冷静的窥视,完成了这部各方面都精致成熟的处女作。 |
|
三个人一艘小船,有限空间矛盾不断,再摆出张冷漠阴暗脸,这好玩的处女作就拍成了。当年波兰斯基还是个直白批判的小年轻啊,却已经显现出如此性感的魅力了。这次看完回顾展,最大的感受就是,no zuo no zhuang 就 no die...这辈子最不能做的事就是嘴欠.. |
|
电影中夫妻过着整天扬帆去海边的生活,生活变得很安逸,也很舒服,但是就是缺乏了新鲜与刺激,如同刀在水中一样没有了作用.所以男中年就是水中刀 |
|
去年波兰斯基影展遗落没去的处女作,很棒啊,而且也很幸运地在大电影节得到了赏识。整部片短小刺激,三个人的心理变化都描绘得太赞了。音乐也很搭调啊!(又产生“那个人怎么有点像法鲨”的疑问。。。) |
|
看很多人说值得深思,我真没看出这片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
处女作啊!把年轻男人,成年男人和女人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好争竞、虚荣、愿意冒险,其实有时候想想很可怜的。女人一贯的淡定,默默做事,平衡着各种突发状况,带着爱和宽容。 |
|
只有三个人,一天一夜,交通工具是车和船。构图上经常是在前景有一人特写,后景有另二人远景,形成封闭画面。"刀入水"的情节迟至第70分钟才出现,大多数资料里的剧情简介也都聚焦到最后20多分钟的事情,可见中段大部分是在铺垫,一度就是在湖泊上漫无目的的度假消遣。虽类型被归类为惊悚,实际只有一点点的心理猜忌,
波兰斯基第一部长片,却是他唯一一部波兰语长片,同时成为波兰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奥斯卡败给费里尼的《8部半》,威尼斯败给更惊艳的塔可夫斯基处女作《伊万的童年》。 |
|
波兰斯基是真厉害,仅凭三个角色和一艘船,就拍出了人性深处的七宗罪。真正被丢进水里的不是弹簧刀,而是每个人都有过的年轻气盛。有点难以想象这是导演二十多岁时拍出来的... |
|
男人也许手握着权力的帆而意气风发,但学生却拥有象征男性力量的刀。当刀被扔进女性的大海里,女人的心弦被拨动了:那是一只年轻的、不因世事却对未来无比好奇的小鲜肉。反观她的婚姻陷入了一种拥有一切却失去方向的境地。结尾的歧路因此是多意义的:虚幻和现实、前进与后退——未来的人生该怎么办? |
|
这些人的类型极陌生,不能放到我已知的、熟悉的类型里面。
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三个人很细节的交流是欣赏的重点。
路口的结局不错,是留悬念给观众思考的那类。
今早第一条新闻:周六,波兰斯基在瑞士被警方逮捕。 |
|
4.5 欲望道德与优越感各取所需而又暗自较劲的三栖动物,总有人借道德浮标的掩护暗暗蓄力,谁愿意在欲望的暗波中路上行舟刻舟求剑呢,虽说人总要上岸。喷子的中字有相当程度的漏翻【Il-Coltello-Nell-Acqua-Noz-W-Wodzie-1962-ITA-POL-1080p-BluRay-x264-RYDER】 |
|
1.波兰斯基首作,“密闭空间”中的人性诡谲,个人心中对“气质微妙”一词的绝佳代言。2.人物特写构图极具压迫性,观众被迫臣服或者认同,极为精妙的视角。3.以“刀”为代表的男性角力与权力反置,女性角色在其中相当微妙。4.主视眼与水中踏浪等也很加分。 |
|
与之后看的Three讲的故事很像。但是不同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
|
處女作太驚艷了 尤其是演員的發揮和鏡頭語言 尤其喜歡好幾段三角構圖的展現人物關係的場景 小空間調度贊~ 水中刀也是隱喻 那把刀就是三角失去平衡的轉折和關鍵 三人之間的猜疑和變化真的非常有趣 以停在分岔路口的車為結尾 混沌放大 |
|
!第一次看这种流动的密闭空间内的三人戏。最有趣的是什么......是我不适应水里的方向感,我还以为丈夫跳下去找年轻人然后死了,死了。我还想说没有任何呼救、离奇的消失也是一种写法?年轻人跟妻子搁船上做我还想丈夫万一悄咪咪躲在船角把那个小刀捡起来站在身后那夺么的刺激啊——结果,原来是主观意识给我自己制造了另一种奇妙又惊悚的戏剧冲突。(真相是丈夫自己游回去了哈哈哈)但这种拍法就能迷惑人,年轻人躲在甲板偷窥,也很有观赏乐趣。比起狭窄、一览无余的室内房间来说,湖泊和水景在悬疑上可操作性更强。
其次,小刀、小鳄鱼、衣服纽扣.....果然我想得没错,三人行电影就是需要各种看似无重要意义的物品来加深关系的张力。 |
|
罗曼·波兰斯基就像是一个手艺精湛的大厨,再简单的食材——三个人和一艘船也能烹制出一道美味佳肴。在有限的空间内人物间的关系充满了张力,陌生男子的闯入撕破了中产阶级夫妇貌合神离的嘴脸,言语间的试探进攻把人性中最细微末节的部分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
|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镜头角度的处理和背景音乐的编配,真的是大师,那个年代中,一次难忘的海上航行. |
|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少不了麻烦和好戏~ |
|
la mer noir, la desir blanc |
|
年轻人占据了所有的有利条件:勇气、天真、欺骗的要素、一无所有。男人占有了一些看似重要却微不足道的条件:技术、资源、一个妻子、胸有成竹。这些条件甚至成为了他的败笔所在。总是危险最能够打动别人,他有水中的刀。风光水的自然元素和悲剧主题的前置是欧洲传统的浪漫语言。在此之上,更突出的元素的未被言明、意义突然显示的风险。这是意识流、现代、东方的方式,主题是生克、诞生和湮灭,也对阴性力量送出赞歌,女人的力量往往更加残酷,那是绝对强力,绝对混沌和绝对冷酷。 |
|
不能更好的戏剧冲突场景设定,事实上做得也不错,让我从头到底都在焦虑。。这两个角色实在是没有丝毫可爱之处。。只有唯一的女性角色是正常的,于是更加遗憾她非得呆在这么无聊pathetic的男性主导世界。。 |
|
这个水太深了,属于侯孝贤说的“平易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看得深的人能看得很深“的那种,而且当时波兰斯基才27岁。《小亚细亚往事》里面检察官和医生讲的故事分三次才讲完,出处大概也在这里。 |
|
你们都一样,只不过他比你老一倍,你比他蠢一倍 |
|
波兰斯基的第一部作品就已经非常成熟,将本为“自由人”的浪子吸纳进漂浮在茫茫大海中的封闭空间,身为船员的他与船长之间构成地位与权力的关系,很多细节都在呼应波兰斯基之前的短片《胖子与瘦子》。两性关系、青年与成人、中产阶级生活的脆弱性……种种主题都在看似平常的活动中得到揭露。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刀无关紧要,甚至连青年本身都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存在,青年更像是个引爆器,稍微一点风吹草动,生活便随时面临崩溃,尽情驰骋于道路上的车,也会有停下来的那天。青年终将会成长为男人模样,陷入社会所规定好的范式,无拘无束也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就像灵魂当中总会有一处阴霾,但又正是由于阴霾的存在,才让人拥有反思的能力。 |
|
字幕有点儿对不上,下的版本是有法语字幕的,非常讨厌,下次找个清洁版。主线就是:大学生,搭便车,坐游艇,斗人夫,搞人妻……开头的几处镜间过度,比如丈夫换衣服,一个套头的动作,就自然转换了视角,很有设计感啊……中年男戴上眼镜有点儿像凯奇,女的有点儿孙俪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