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克·李家庭剧中的不孝子女们制造了故事中最压抑的一层代际疼痛,平凡工作枯燥婚姻等等都不值一提,被直系血亲完成精神囚禁才是最恐怖的。 |
|
剧本和演员向来是迈克李作品无可挑剔的保证。而其软肋处,一是匠气,情感指向总是明确至刻意,要么是爆发强调,要么是收束点题。二是配乐,个人印象里就《赤裸裸》配乐尚可,其它的大多规规矩矩,无关痛痒,基本上是在拖后腿。 |
|
尼玛天水围日与夜原来也是抄袭的~ |
|
Funny, isn't it? Love. If you're not together, you're alone. |
|
迈克李致力于描绘伦敦底层工人阶级生活,看多了居然开始厌恶cockney。貌似在豆瓣上不怎么受欢迎,大概是与豆瓣上的小文艺青年们对英国上层阶级所谓优雅高贵气质的畸形向往情绪抵触吧~~ |
|
不是不爱你,只是太熟悉,忘了要亲密。【虫尾巴演技原来如此了得 |
|
看似平实无痕的讲述,迈克李实则分分钟都教给我们生活以及与人相处的诀窍,那就是沟通,理解,包容,以及努力与乐观。 |
|
为什么Mike Leigh的每部电影都这么赞?!【秘密与谎言】淡定从容,感情炙热,【又一年】轻松甘冽,美好自如,【Vera Drake】感性动容,引人深思,【赤裸裸】前卫现实,严肃大胆。这部【折翼天使】亦是动人心弦,美不胜收。生活即便抛却我们,至少还有那些曾经拥有过的感情不会忘却 |
|
这调调看多了感觉太自怨自艾了,就一群人在一起哭哭啼啼的,嗲死人哦。一想到开始瑞秋在医院扫地的镜头就烦人,太压抑了,结尾处瑞秋也是看着镜头照旧一脸阴郁哦。我还是欢喜小人物快乐生活的通俗主题。 |
|
Phil身上的那种迟缓太传神了。那种被水银般的痛苦浸满后变得低智的迟缓。总体来说太满、太扎实了?惨上加惨是一种bad taste |
|
父亲的角色也太邋遢了,臃肿的体型再配上大一号的肥大的衣服,总是瞪着一双空洞无神的大眼睛,空洞得让人害怕挖掘生活困苦的真相,总算在结尾前刮干净了胡子;母亲的琐碎与唠叨,一双儿女本也可以让生活平淡幸福,却肥胖得让人窒息。。。。。。音乐象流水一样,讲述着这个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生活中有 |
|
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看得贼压抑,最后才有点释放。爱是蛮重要的,不过觉得潘妮前面说的也没问题,她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很惭愧,有点代入菲尔。那个单亲妈妈太强大了,她得算是心态最健康的一位了。这片里也有迈克李式的精准镜头。最后给潘妮一个单人镜头稍微比较长,我理解的是说她跟菲尔"和解"并不是说所有事情就解决了,生活还是会继续,而且这个时候也响起了前面一直有出现的略带压抑感的配乐,我觉得就是代表了"Life goes on". |
|
反婚反育宣传片|SIFF2023第12场 |
|
生活有時候像洪水,有時候或會變成猛獸,每個人都被逼成哲學家。你說世人都在掙扎,可是有愛還是還好吧。愿我會揸火箭,帶你到天空去,在太空中兩人住。活到一千歲,都一般心醉,有你在身邊多樂趣。 |
|
终于在电影院看Mike Leigh了!好多熟面孔《又一年》里的两位 Lesley和没下巴姐姐,还有Sally Hawkins!还有虫尾巴!!(看到虫尾巴第一眼有出戏了hh)。但是这一部感觉有点散且轻重不均,要主要讲Lesley一家,其他两家的占比又太多。感觉其他两条线想讲,到后面1/3又好像讲不完了,于是心脏病一发,角度一换专门讲胖子家,另外两条线草草结束,特别是Sally在床上害怕呢也没个下文,太潦草了…… 说回故事本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是胆怯到鼓起勇气段开联系看到大海又不敢真的和这个世界断连,一个是还上去毫不出错小心翼翼的活着但大块头永远是妈妈的心头宝贝的宠溺儿子,儿子暴躁,女儿压抑。一对父母酗酒,女儿在所有人身上找爱。一个是单亲妈妈女儿也将是单亲妈妈。不幸在哪里都相似。SIFF |
|
you used to make me laugh~可是太多年过去了,我们长成了现在的样子,生活终于背弃了我们,只听得到气喘声。 |
|
好难啊,连放弃的资格都没有,真的好难啊 |
|
困顿的底层现实,电影的刻画是极其成功的,最终导演没让那晦暗赶走希望的火苗,物质贫乏带来另外的丰富,超人的观众们,你们也来看看这样的电影吧 |
|
这名字顿时让我想到上辈子折翅的天使啥的 原来的名字多好啊 谁说是喜剧了 看完之后如鲠在喉 电影的力量太大了 |
|
#SIFF2023# 天山电影院,4.3分。第一部迈克·李,公屋风情画,表演都特别好(特别Sally Hokpins);爱-陪伴-尊严的确认是共同忍受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总是悄无声息被置换为角色-责任,这套我很认可的核心概念下儿子(他作为组画的一部分,兼具戏剧性与现实性,简单掐灭了励志走向)的心脏病仍然过于有效令人狐疑,也许对我来说退回到角色-责任不过是东亚日常,或是死亡/破裂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特别想说,“窝囊”丈夫虽然很窝囊,但我还是会与之深深共情,关系中“拖后腿”、难以被角色-责任带动的一方正是这样,这也正是我觉得关系破裂不是不可接受的(虽然对于他们会是彻底失败)。三女主酒吧小叙的几场戏,总像是幕间戏,让我想起同样面对各种状况的《欢乐时光》。 |
|
即使看过这么多迈克李,还是会惊叹于他不精写剧本、只由演员自由发挥却还是能将每部戏整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神奇能力。 |
|
三星半//迈克李的导演没有问题 甚至精准有效得不行 但大概就是他过于精准而导致烂泥一样的生活出现在银幕上 只会感觉照到了镜子如坐针毡 银幕上的人物一个个粗鄙懒惰 不懒的几个也只是挣扎于生活还时不时要被拖累到更差劲的地步 看完只觉得大英帝国要完…身边人的爱意不过是他们的短暂麻醉剂 生活真要过成这样 太可怜了 |
|
THIS IS SO SAD and just like each human being // siff 第一部 @虹桥艺术中心 |
|
一部部看下来,尽管每次观影后那份久不能释然的心境似乎一脉相承,也曾痴迷于研究迈克·李电影中弥漫的那份戾气和绝望,但直到这一部才终于明白,对迈克·李的追捧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电影中的现代家庭关系有着与中国(东方)家庭极为相似的一面,犹以这一部最为典型,三组家庭正好对应了原生家庭中最典型的三类情况,甚至在几对家长和子女身上都能瞧到不少身边人的影子,这其中又以主角一家关系的处理最为精妙;通常生活流电影少有能在开头几分钟就牢牢抓住观众使其入戏,但这部却是个例外,适应了迈克·李电影中一个个怪异又可爱的角色,一段日常对话也能让人看得唏嘘不已,他当然是在拍英国,但恐怕在当代西方导演中再难找出第二位能将生活流拍得如此精准、细腻、直白且具普适性,当然,值得提一句的是,迈克·李麾下的这群演员一个个也实在太会演了。 |
|
御用演员齐上阵,就好像迈克李电影的全家福。当我正陷于一会儿困惑一会儿又明朗的境地里,试图理清这个看似多线走向的故事要往哪里去的时候,迈克李毫不留情地抛出了重磅泪弹;他不会用一个悲剧的故事、惨烈的遭遇来催泪,而是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平凡却无处可去的角色里。每日的工作是多么无意义、辛劳又难以果腹,唯一支撑人生存下去的,竟是那么一句“你还爱我吗”。这或许是一个荒唐的问题,忙碌、穷困的人生里谁还有闲情去爱,是吧。但它又似乎是一个人活着全部的、最后的意义了。"all or nothing", 原来代表的是“人,要么在一起,要么就是孤独”。拍现实主义题材擅长的迈克李,谈论起感情和浪漫,还真是无敌啊。该死,又看哭了 |
|
上海电影节第十二部@新天地UME。只觉得太难了,这日子真的是太难了。每家人都有糟糕的故事,都想喝醉躺下不起来却只能忍着巨大的悲伤匍匐。糟心事发生了一件,不但没中彩票还马上来下一件。结尾那场争吵太棒了,太真实了…女性在乎的是柴米油盐而男性却在质问着爱…好在导演还算好给了个挺阳光的结尾。不然着一口气可真是上不来了 |
|
上次看mike leigh竟然已經是六年前,仍然最粗糙也最細膩。as long as we still hold hand. 我爸飄過時問,英國人怎麼都這麼醜?我:這就是最普通的英國人咯,和我們中國人一樣醜。with 小牛 |
|
底层人太需要助力了,一点点小打击都会垮掉。底层女人日子更苦,基本上都要面对男人的暴力。生活无望,家人之间的温暖、爱意就是唯一的支持了。 |
|
被最后的十几分钟击到溃不成军。很像英国许鞍华,平实地讲述生活的琐碎繁杂不堪一击,却又有着男性化的冷酷和犀利。结束前的夫妻对话尖刀般直戳,你曾逗我大笑,而你曾爱我。拥有彼此是否就是拥有全部,而失掉对方是否从此一无所有?家庭的延续靠惯性到底又能走多远,总要将沟通和理解重拾。卡司太强大 |
|
剧情非常非常写实,结局看似温馨和谐,但我看来也不过全是女主做的妥协。真的受不了无病呻吟&一无是处的丈夫,女主承担的工作、家务和家庭的负担,已经压制得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是否有情绪和精神压力,反过来还要受到家人指责,说她表现的过于咄咄逼人,但平日在家她对儿子和丈夫做的那些浑事,在劝说时都已经足够小心甚至带有祈求了(真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可他们一直都没有丝毫改变。又要她做事周全,又要她任劳任怨,抱怨与唠叨伤害了家人敏感脆弱的自尊,就要被群起攻之。也难怪他们的爱情会被生活冲淡。她还愿意爱着也许就有希望吧,只不过全依附在了丈夫能否真正的改过自新。 |
|
洞察力惊人的同时略显草率 |
|
斯迈克李自始至终钟情于失意人生的孤独与乏味。不过还好他总能在最后带着些许希望与温暖的问候。 |
|
哪!个!说!这!个!是!喜!剧!的!我无数次的发誓再也不看这样的中年危机家庭危机什么什么的,太太太压抑了,我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英音。演技是没的说,但是再次发誓不看这个题材了! |
|
结尾不喜欢,坏了整个故事。胖男主竟然把道德包袱甩给女主,但凡还是一个有自尊心的男人,又怎么可能不明白妻子眼里的失望和伤心呢?就像她说的起早一点有那么难吗?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否更妥当呢?当然麦克李还是让我学到很多,尤其是如何刻画穷苦人的逻辑上受益匪浅。 |
|
最真实的生活,平淡乏味,可是我们至少在一起 |
|
李迈克的演员都是人精 |
|
Though it seems a tad self-repetitive, one-dimensional and incurably depressing, All or Nothing is another proof of Leigh reaching the state of enlightenment where he can see the spirit of love in just about everyone |
|
#2023SIFF# 今年电影节第一部,你一个人出生,你一个人死去,孤独就是生活的本质。每个角色都不讨人喜欢,但又很真实,演得太好了,最后那场哭戏跟着一起哭,人生太难了,你甚至连放弃的机会都没有。胖儿子原来是詹姆斯·柯登,全程都很心疼姐姐,从开头在养老院打扫的镜头到结尾坐在病床边拘谨的样子,和楼里其他的女孩不一样,因为乖巧懂事所以成为最被忽视的那一个。@2023.6.10 天山 4号厅 |
|
soooooooo fucked up |
|
【25th SIFF No.14】英国工薪阶层一地鸡毛的生活在迈克·李细腻的描绘下有种独特的魅力。肥胖、酗酒、贫困、性骚扰、家暴、滥交、意外怀孕,这些颓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没有产生狗血感,反而足够真实。这样堪称绝望的环境里,三个家庭之间还能相互扶持,这是属于底层的一种抱团取暖。故事的高潮部分,菲尔向佩妮袒露心声的那场戏用一个长镜头来呈现(同《秘密与谎言》中咖啡馆母女相认戏),镜头从远景一点点靠近到最后两人哭着拥抱的近景,场面调度功力了得,对演员的演技也要求极高。结尾时三个家庭或多或少都迎来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底层人民往往具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和顽强。 |
|
麦克李拍的working class真是没得说。。。。 |
|
感情是需要倾诉和坦白的。泪流满面紧紧相拥的那一画面...想起了某个夜晚。 |
|
#siff2023# 丧丧丧丧丧丧丧丧丧,演得丧拍得丧,甚至最后给你一点小希望,但真的会改变吗,完了更丧了。 |
|
片尾的大提琴特别的动听特别的动听……哭得人稀里哗啦的 |
|
某些时刻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像在跟我说话 |
|
悲伤的提琴声搭的片子都是昏暗失意氛围的。太沉闷了硬是用了一个下午才勉强看完。这么消沉的生活还以为是那个北欧西欧的小国,没想到是说不列颠的。在热闹惯了的环境生活的人如果去了这种地方。可能会压抑憋死啊。 |
|
相对又一年,这一部感觉用力痕迹明显。好评大概多半源自后面的happy ending. |
|
没了爱,家就不是家了。如果不是Rory的事故,这种无望的生活可能也就凑活过下去了。Rachael坐楼梯上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她就像另一个我。 |
|
真真配得上吐血推荐。。从容淡定如涓涓流水 |
|
"I feel like an old tree that ain't got no water. " 生活的荒凉和安慰。喜欢 Rach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