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
|
费拉末人把地球搞烂后想一走了之,结果全船德匹下,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全灭,不亦快哉!原著1956年就写出来了,真了不起。 |
|
很像话剧,段落化,抽象化的表达其实很好。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能不觉得自己是被囚禁呢?30平米,300平米,一个城市,一个世界,或者可以去往太空。我们终究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方的,为什么我们平日不觉得自己是个囚犯呢?是有人在等我们,还是有目的地在等我们,或者是有某种幻象在安抚我们,而我们将幻象命名为希望? |
|
10星。这个预算,这个质量的画面,堪称奇迹。可能想表达的和中心思想有点老套,但是我任然看哭了。年度最佳科幻。 |
|
低成本拍出了质量不错的科幻片,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面,被困在无垠太空之中的无力,压抑与绝望感从头蔓延到了尾。人们不过就如同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的气泡一样,一直漂浮着,永远到不了岸,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串数字出现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太可怕了。 |
|
我看的最印象深刻的是 安尼亚拉号遇到了一根不明物体后直接就把它拉进了自己的飞船。毫无章法地把自己所需的就据为己有 这大概就是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最大原因吧?失望是什么,失望就是在事情努力了10%的时候就失败了,绝望呢,绝望就是事情努力了99.9%的时候失败了——抑或事情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开始。电影到处都充满了绝望啊!像最后都不知道那根东西有什么用、像最后一段那个触目惊心的年数5981407、像Isagel最后都没看到银幕中的高山流水、像最后安尼亚拉号回到了地球此刻飞船上却空无一人!多么的绝望呀!啊!她俩由始至终都没有给孩子取个名字啊! |
|
故事有点过于段落化了,镜头里太多大特写还很晃,套路虽然老但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无助感。瑞典片做到这种程度很厉害了 |
|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
|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
|
拍出了大刘流浪地球小说的感觉,真是非常喜欢。 |
|
时间会给你们答案,即使是598万年。 |
|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
|
在完全没看背景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才懂得其中的深意。三年就有宗教诞生真是不可思议。里面的天文学家好浓重的俄国天才味道。随意查看一下相关背景,原来是根据瑞典的诺奖大师的诗集改编的。确实非常有诗意。星球不就是大一点的飞船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依靠每个人每一天的微小努力。 |
|
飞船派的末日悲歌。极度压抑。极度寒冷。和黑暗的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可能还不及星空中的一粒尘埃。 |
|
谁能妄想以肉身或代际超越宇宙的时间? |
|
竟然有可能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科幻片 相似题材对比 影像不如High Life但文本的处理要好出不少 |
|
美国片是出现了危机有个孤胆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世界 欧洲片是解决不了我们来群交吧。。 |
|
非常北欧的科幻,清冷、简洁、留白、抽象。用一幕一幕的分段环节展现,先锋实验戏剧感。蛮酷的。 |
|
参考影片《太空异旅》《人工智能》 |
|
北欧风格的科幻片。人类的困境,一个移动的石棺,没有目的地的漂浮,集体的精神崩溃,一种无边的绝望。
|
|
瑞典诺奖科幻长诗 整个飞船就像一座巨型购物中心 |
|
恕我孤陋寡闻,这才知道原来群P是一种祭祀仪式... |
|
都在宇宙那里飞来飞去了还用普通塑料牙刷,我都用坏两个电动牙刷了。 |
|
流浪地球 |
|
挺北欧的,很自然主义。闪回的地球记忆都是在森林里。。飞船的隐喻很明显,船长,女机长,女天文学家,都各自代表一种生存的思维方式。编制谎言甚至谋杀都是以稳定人心作为借口,以团体的生存为挡箭牌,但最终谁也无法与生命和宇宙规则抗衡。底色是很悲观主义的,但最后的镜头又留出了希望。节奏很好,张弛有度,cg特效很逼真,真的只有1400w成本吗?不可思议。 |
|
《無限的未知》和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只差一次真人化。 |
|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
|
地球可以滿足人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的欲望。——甘地。 這是印度奇幻寓言故事《女神的子宮》影片開頭的引言。
私以為,這兩部電影都可以此一言貫之。只要人類傲慢、貪婪的心沒有改變,縱使再聰明、科技再進步……無論在宇宙間任何一處,也只是重蹈覆轍,迷失在自我毀滅的棺槨中輪迴不息。 |
|
喜欢,氛围营造得很好,很超现实却其实不过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翻版,科幻只是一个幌子,一个实验剧场,探讨的依然是人类的生存境遇。颇具哲思。我们都不过是在漫长无边的黑暗中,为自己或身边的人点一盏灯,亦及“人类是生存在自己编造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其实意义本身是虚空的,很多概念都是,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如果它不能给你加固人生的意义之网,而是解构了你当下生活的合理性,那都应该,回头是岸。啊,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保守主义者。。。。。 |
|
作为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生命,人类到底是难以忍耐远离自然漫无目标的漂泊,即使遇到爱的人,或者投入信仰,也都会失效,不甘心的人如西西弗斯一般挣扎,哪怕就是留住最后一点幻梦,可惜在无尽时空背景下什么都不算。不惊悚,但是一步步走入黑暗,这才是最恐怖的。不想打四分,可能因为我还没甘心那么绝望吧。(另外,看影评居然这么多人是最近这两个月看的这部片子,的确有几分对应了当下的心境) |
|
随便加点伦理道德就能7.5分? |
|
有看过原著的朋友吗?很好奇那根金属探针到底是什么来头。 |
|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值一提,如此空洞, 如此无意义。 |
|
必然的绝望结局,人类绝望实录,人类可能征服自然,但征服不了宇宙,宇宙空间的无限广度,可以让失去动力的飞船成了一艘漂浮的棺材,人类的几十年寿命更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值一提 |
|
一艘前往火星的飞船半路被一颗螺母击穿能源系统,于是开始了无目标的宇宙漂流(我不理解为何没有备用燃料),飞船形成封闭环境,我以为这电影要建立什么社会模型呢——地球成了类似伊甸园的记忆,而帮助人们回忆地球画面的系统坏了以后宗教也诞生了,还有场舰长显露独裁倾向的戏——但这些都是表面功夫,电影整年整年章节式的结构,呈现的乘客们的状态始终只是——绝望,中途发现疑似燃料棒的戏又加深了这种绝望,直到数十年后的片尾,他们靠近了一颗类地星球,所以本片的核心,是宏大宇宙映衬下人类之无助,并最终流露出些许希望作为心理救赎,这是个经典科幻小说的架构&主题,本片没有什么艰深或先锋的思想,只是略显古板的讲了个老故事。成本的局促显而易见,可能找个酒店就当飞船来拍,演员的服装品位糟透了。夜店炫光色调,中年拉拉元素 |
|
静静地驶向宇宙深处即使万劫不复。 |
|
很厉害。 |
|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
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
|
真是致郁 |
|
3.5;深空人类学田野调查。。三体2里出逃的那艘飞船就是这样式儿的吧。。 |
|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
|
小成本拍成这样还是可以的,瑞典语听着有点别扭。。。 |
|
感慨船长的意志力 |
|
低预算科幻 |
|
不喜欢,无法喜欢。特别是最后。不建议看。浪费时间。 |
|
通过一艘失控飞船的故事,指涉人类的历史与命运:在无尽宇宙中漫无目、永不停歇地缓缓运动。在广袤到难以想象的时空之中,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虽然沉浸在爱情、性以及繁衍活动中可以让人暂时忘记那虚无又绝望的未来,但自身终将毁灭(死亡)的事实却如影随形。接受它,甚至有所创造,显然无法改变自身生命渺小且短暂的事实,却始终是一种英雄主义。 |
|
慢,闷,平 |
|
就算50年之后地球变暖,大家都得玩完,上面也没办法承认,只能对付着过下去,经营下去类似的庞氏骗局。因为得留下希望,哪怕本就没有希望。 |
|
安尼亚拉实际上就是地球的隐喻了,没有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资源,地球如此,太阳系如此,宇宙如此,这类末日电影就是用来警醒世人的。关于片尾出现的星球,怎么好多人还错以为回到地球了呢?大无语,字幕写的很清楚那是天琴座星系的一个星球。 |
|
人类的末世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