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甭管剧情真假、政治格局、导演制片投资人有什么目的。。就作为一部电影来看,还是蛮震撼的。。特别是杵着拐杖的人们争抢空降的假肢那段。。。 |
|
第一次看个电影如此绝望,看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也没有这样过。这片土地完全是蛮荒之地啊。他们可以娶四个妻子,是因为每四个男人里面有三个被地雷炸死了或者是彼此相残而死了吧!完全的愚昧,女孩子只接受短期的教育,男孩子的教育则是那些宗教教条、来自文明世界的武器还有他们血液里的仇恨。 |
|
戴锦华说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和阿巴斯是伊朗电影风格迥异的双子星,不敢苟同。从《坎大哈》看,纪录风格、非职业表演、寻找主题、在路上方案等,都和阿巴斯的《生生不息》、《橄榄树下的情人》等作品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玛克玛尔巴夫家族的影片看得太少了,应该补一下课。 |
|
马克马巴夫的镜头是很奇妙的,能把仪式感和生活感糅合在一起,比如在红十字会营地来回游荡的伤残人士,场景看着像纪录片,但是他们好像也没有到处晃荡的理由,这就有了奇妙的混搭感。这故事是有人物原型的,昔日帮着抵抗苏联的美国黑人如今乔装成当地医生也太传奇了点,短小精悍,收放有度,很好看 |
|
每一身Burqa(塔利班治下阿富汗成年女性穿的套头长袍)都是一座牢笼。可以理解摄制条件局限但前期过糙,素人演员够呛,外援医生地雷伤残营送亲队登场后集中多了。推孔教的那些人该看看人家的唱经班,是不是搞到这地步才罢休 |
|
武器是阿富汗唯一现代化的东西 |
|
当一双双假腿从天空降落时候,你的心有没有碎成一块块? |
|
m21165:几个符号有些零碎:比如吉hade训练,比如望帘问诊,比如游牧之地的盘查与截获;不为了食物和水,确是为天降“神腿”的渴望,这一段配乐合景(Rabab?)。 |
|
4.5玛克玛尔巴夫在电影的开篇和结尾分别给出了日蚀的镜头,象征着被遮挡的光芒和被藏匿的真相,同样是纪录片的外壳,一个加拿大女记者在世纪末重返阿富汗寻找她的妹妹,但和她离开时一样,这个国家仍然满目疮痍,一群被地雷炸断四肢的人在追赶着降落伞下的假肢,一群被极端宗教洗脑的孩子,一个被困于真理与现实中的美国医生,在通往坎大哈的旅途中,沙漠和尸骨,抢劫和检查,就是没有方向,就是没有希望,被罩袍遮住的脸和身体,似乎如沉默的木偶,而不是鲜活的生命,战争在摧毁着信仰,也挟持了人性,最后的部分与开篇呼应,一个闭环的无法逃离的宿命,我们知道这趟旅程注定无法达到,但至少切开了一个口子,让血与泪水有了释放的缺口,让苦难和悲剧有了被书写的机会,也让人性有了勇敢的注解 |
|
讨论区有好心人自制了片源和字幕;戴锦华也曾经专门赏析过本片。实在是太震撼了,伊朗电影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啊。本片借由一个返乡女性的视角,精准呈现了当年塔利班治下阿富汗人民的贫穷和苦难、狡诈和“虔诚”,像穿越回中世纪(讲述手法也像中世纪民间故事),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塔利班卷土重来的时候看此片,对阿富汗乃至人类的未来产生了更大的疑惑。其实本片切口不算大,没有触及政治经济层面复杂纠葛,或许会被抨击为白左圣母的感伤主义。 |
|
根据一个阿富汗裔加拿大人的部分真实的经历改编,来自一个处于痛苦中的国家的系列快照,也算是一种介入性的纪录电影,轰鸣的直升机,关于炸弹的儿童游戏,完全遮挡女性身体的布尔卡服装,断胳膊断腿,对义肢的发放与倒卖,遍地的炸弹,伪装成女子的男人,以及20世纪最后一次日食的怪诞的景象,就像科幻小说和寓言,对一个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贫困多年和宗教原教旨主义主导的国家,进行任何审视都意味着要带着某种“间离效果”,注视和拍摄仿佛也是暴力的,因为你知道你的摄影机没有太多时间,下一秒就可能移出了那个即将面临死亡、饥饿、性暴力威胁的人的面庞。 |
|
记录呼吸的电影,极其震撼!一群残障人追赶假肢的镜头让我学到0.5倍慢放镜头+1.5倍速音乐可以做出高潮场景。女主盖头一掀起一放下,头巾下是一个个小小光点的遮蔽世界,一部电影完结了。但故事没有完结。女主还将踏上寻找妹妹的艰难旅途,并且比影片展示的更加艰辛。但是就这样结束了?!学到新的表达手法,只表达开头,在即将进入更难的历险时戛然而止,会让冲击力更迅猛更持久。玛克玛尔巴夫,牛逼!是和阿巴斯不同的风格! |
|
看的第一部非西方视角下的阿富汗吧,所以它不是外来者的逃离,是本地人的回归,创作者平视了那些创痛,它来得直白、袒露和无处不在。将其归类为“公路电影”或显得轻浮,从伊朗到坎大哈的每一步都在见证极端贫穷和困苦,遭遇持枪抢劫,从白骨上扒戒指来卖的向导男孩,从小洞看病的医生,一群被炸掉腿的年轻男人,以及贯穿全片的戴罩袍的女人们,无脸部的女人成群结队。导演平视它,所以没有遮掩贫穷之下的谎言、封闭、愚昧,没有求怜和痛斥,女主角没有被吓到,她始终坚定,她要去坎大哈救另一个女人。危险将将开始,电影戛然而止。 |
|
太阳代表光明,月亮是ysl的象征,月食暗示阿富汗正失去光明,所以妹妹想要自杀。姐姐选择回到坎大哈,去给妹妹活下去的理由。在旅途中,她目睹了阿富汗人在战争中努力的生存,从乌云遮日到拨云见日,黑暗迟早过去光明会再次降临。只要每个人成为蜡烛,不需要太阳也能照亮黑暗。土墙暗示阿富汗贫穷落后,禁锢光明自由,用圣战洗脑,把人变成战争兵器。野外暗示阿富汗的荒芜,被战争变成一个墓地。所有问题都是战争导致的,本质就像斗鸡一样是自相残杀,核心是宗教原因。布尔卡让代表宗教对于女性自由的剥夺,胡子就是男人的布尔卡,宗教吞噬了所有人的光明。上帝之道不在战争,而是去治疗战争的伤口。当失去腿的人跑向飞机,投放假肢的飞机就成了上帝,他们奔向的是上帝的恩赐。结尾女主穿上布尔卡,月食开始,但是光环暗示世界仍然有光明和希望 |
|
我一整个震惊,感觉比奴隶制还黑暗和恐怖,就是电影结束的有点突然。 |
|
2009/10/11 12:30pm BC 佳作! 我不認為地雷, 戰爭, 飢餓, 貧窮 是一種絕對的可怕, 最可怕的.....往往是人類的思想和心態。 |
|
这是我今天看的第三个开放结局的电影了,我要疯了!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导演的拍摄方法和角度。我一直以为是纪录片,后来发现是故事片,这种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故事片是我最喜欢的,不是伪纪录片,而是前者。我对西亚北非的阿拉伯文化从小就很说不清楚的魂牵梦绕。但我不认同他们的教义,也知道现实远不如童话书般。女主把自己的命运交个一个又一个陌生人,这种冲击是近几年来看关于此地的纪录片最大的冲击了。这个片子有一种说不出的神话感,但现实又那么的让人瞠目结舌。 |
|
逐渐开始理解塔利班掌权后 为什么有人冒着极大危险也要爬美军飞机逃离了。 实在太残忍 戛然而至的结局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
|
没有战争场面,却将战乱对每一个个体的伤害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身理上的都赤裸裸的展现了出来。 |
|
去核心事件、戏剧张力,以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完整地构建了慌蛮、原始、正在腐烂的阿富汗,同时又不乏诸多视觉奇观的展现,不加掩饰,不带态度,作为视角引导女主角具有独立的行为动机,导演并没有引入一个悲天悯人的、高姿态的外部视角,也没有为自己强加救世主心态。 |
|
布枷美女如云,残肢健步如飞。笑问客往何处去,佳人遥指坎大哈。 |
|
阿富汗地理位置关键,处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是东西交流要道及文明宗教汇聚地,因此自古便成为各方争夺焦点,历史上英国、苏联、美国等相继入侵,战争旷日持久,给其造成巨大破坏与动荡,同时其内部各部落和民族存在复杂利益冲突与矛盾,在外部势力干预下,冲突不断,长期深陷不稳定状态。 |
|
他们的生活处处都是奇观,但导演却点到为止,冷静克制。而越是将其当做平常生活展现,就越是深入人心。你会逐渐意识到那就是现实,那里的人民生出层层狡猾与冷漠,来对抗无处不在的痛苦,这种活法是如此的扭曲,让我们不愿承认竟有这种人间地狱存在。而正是这种直面深渊的态度,使本片甚至似恐怖片。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没生在阿富汗真是太好了。另外,内置字幕问题太多了,我做了个好一些的外挂字幕,请看讨论区 |
|
开场高空视角,直升飞机俯冲,迎面跑来一群拄拐杖的男人,假肢半空飞,仿佛施舍;片尾,拄拐杖的男人视角,集体冲向飘在天空的假肢,仿佛救赎。视角的呼应,契合了全片不从单一角度展现阿富汗的问题。 |
|
寻脚冒险记... 这个翻译未免太有想象力了............... |
|
你一个美国人到阿富汗干什么?寻找神。找到了吗?没有。 |
|
补8月观影。4- 女性视角+独白的禁地穿行,在纪实与奇观间不断拉扯。作为阿富汗塔利班的腹地城市,坎大哈在片中成为一种永难到达的精神灯塔,或地狱前传。death game / rushing for flying legs / spare legs for trade / phantoms amid dust / veiled men ... |
|
第一部莫森马克玛尔巴夫导演的电影。太震撼了。每一句台词,镜头都在制造奇观,一幅苦难炼狱的奇观。井边十几个机械式洗衣女镜头都在诉说着苦难。
电影其实不卖惨,也不美化。阿富汗人死缠烂打地带货也够烦人的。
希望就是活下去的理由,就像水是口渴者的希望,馕是饥饿者的希望,被包裹着的人希望是被看见。红十字营地的桥段看到的是一群努力挣扎活下去的人们活下去的原始欲望。
巧妙通过录音给麦格芬打气,其实也在说明这群土地上的人们为什么而活着。
莫森的电影完全和阿巴斯比肩,可惜莫森的知名度完全被埋没了。 |
|
社会意义大过电影本身。二十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仍旧没有好转的迹象,人类真垃圾…… |
|
评论里都什么牛鬼蛇神,这片拍摄于911、美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之前。。始终觉得这片对于玛克玛尔巴夫而言过于简单了。 |
|
拍的太好了!看之前以为又是一部很质朴(粗糙)的人道主义关怀片,看完之后感慨不愧是玛克玛尔巴夫。当电影终止在前往坎大哈的路上时,我才意识到“在坎大哈要在日蚀紫砂的妹妹”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一个人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她还能活下去吗?一片土地呢?一个国家呢?追着降落伞的一群断腿的人,穿着面罩的女人整整齐齐地洗衣服,这些在视觉上颇有超现实荒诞意味的影像,确实最实实在在的现实!超现实与现实的弥合,玛克玛尔巴夫已经不满足于现实与虚构的把戏了!这是一个纯属于外来者视角的观察,又是来自异乡的阿富汗人对故土的碰面,又是女性视角,真是很妙
好奇assalomu alaykumu到底是起源哪里,怎么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富汗都在说
希望世界和平 |
|
另类诗意,黑色幽默。当然,诗意和幽默是浪漫化的残酷。 |
|
想看许久,一直找不到优质的资源,最终还是只能跟着翻译和同步都不太好的字幕看完了。。有几处相当震撼。到处都是地雷,随时可能发生的抢劫,不干净的食物和水资源;女人永远只能透过面纱的几个小孔见人;男孩学习念书突然就能拿出把AK47;一群断手断脚的残疾人日夜苦等红十字会的假肢,以及从天而降的假腿。。一个难以想象的国度,如此真实,就这么一直存在着。 |
|
伪纪录片的手法 纪实感和仪式感同步树立 一些阿富汗的人与情景 探讨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到坎大哈去” 人类倒退的速度比起进步可要快太多了 |
|
不管是不是西方的视角,异常艰苦的拍摄条件值得敬佩,镜头很有诗意,音乐也很好听。这是我的第1600部电影,很有意义 |
|
不知道是纪录片披着剧情片的外壳,还是剧情片披上了剧情片的外壳,内容冲出了形式。 |
|
如果人类是来这个世界受苦的,那这部影片真切地展现了这一点。
每一个群演都是苦难的化生,一片满目苍夷。
男孩从尸体上搜刮珠宝,女人依附男人掌控命运,到处是需要假肢的残疾,女主也为了劝服要嫁人自杀的妹妹......
玛克玛尔巴夫用摇晃的镜头,伪纪实的镜头语言,却展现出社会百态的群像。
他就像中国的鲁迅,用电影用文化的力量来激醒人们,思想境界与人格魅力的确使人赞叹。
说他是与阿巴斯并肩伊朗最伟大的导演也不为过。
庸俗之人,梦想就是一夜暴富,金钱奴隶,只有芝麻绿豆小世界。
而真正伟大的人,一定是能推动人类进程的。 |
|
分不清面罩下究竟藏着怎样的灵魂?是男?是女?是自由的伪装,还是归顺的囚禁?
姐姐用录音机来记录遇上的陌生人,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可真的能给妹妹带去生存的希望吗?太阳在面罩下灭去光辉,走向坎大哈犹如走向绝望....
阿富汗这样的国家,只能依靠影片,新闻来了解了。电影的意义便在于此。 |
|
有纪实公路片的味道。值得一看。断腿、假肢、藏着炸弹的玩偶、用面包做药方的善良医生。点滴侧面大概是当地的真相。太特么惨了。 |
|
很多场面更象个记录片,真实得描述了阿富汗那个苦难的国度的景象,那个许多拄着双拐的残疾人,跑向空投下来的假肢的场面,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
|
黄沙漫天的场景,平淡客观的视角,没头没尾的故事,确实和阿巴斯的电影有些相似。但《樱桃的滋味》中的伊朗只是贫穷落后,影片后段甚至颇有希望,结尾的夕阳也是美丽的;而《坎大哈》中的阿富汗堪称魔幻,结尾的夕阳也只有压抑和绝望。一般来说看“现实题材”的电影,可能会感到愤怒、震惊、同情,而看这部影片,我只感到陌生,陌生到完全无法将影片内容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195】 |
|
有贝拉塔尔的意蕴,场景选择放在荒凉的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带,真实又恐怖的氛围营造,木乃伊一般的女性装饰,强烈的纪实风格。妹妹在哪,主人公要走到哪,这不能问落日,也不能问男人,更问不得自己。 |
|
伊朗电影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魔力,充满隐秘零碎的符号,遍是蛮荒之地的神圣奇观,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震撼力是纯粹且绝无仅有的。无论是从天而降的假肢,还是结尾急促悲情的网中落日的镜头,都让我难以自拔。恐怖纪录片还可以这么拍。 |
|
西方文明总爱看咱哈 |
|
现实就是,大部分普通人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 |
|
……心中的阳光这个压片&字幕组,我真是快有ptsd了,一堆冷门片是这个组出的,保持巨低清和字幕总是出点问题这两大特色,可好歹人还愿意做且已经解散了,我这还能多说啥呢(苦笑)。片子本身来说,时效性和意向都已过时,也没办法,毕竟拍得时候也没料到后面还来个911。我对莫森偏global的片都不太感冒,且加之最近风云变化,远比电影更加残酷魔幻,所以这样的故事,实在是颇有些不合时宜的无病呻吟 |
|
3.5,很多原创性的现实主义的细节,首先像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设置了一个情节动机,却以纪录片的风格去呈现稍有些奇特,没有去编织强戏剧性的情节,却堪称一段生死穿行中的地狱奇观。如土窖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的扭曲,医棚,被“遮蔽”的女人,红十字与无数的残肢断腿以及天空中像神物般坠下的义肢,玛克玛尔巴夫把这些宗教意义的奇观,选择用纪录片的风格“记录”,在被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区域下,几场空间的选择将本地社会族群的生活真实尖锐有力的呈现在银幕上,空间利用的很实。(无论以何种理由的战争都是愚蠢和无知!)更加让人崇敬的是,从电影序幕到结尾呼应,用女主人掀开面纱的动作和双眼,用她之所见,明确了女性的主视点和叙事位置,代替了男性权力主导的“摄影机位置”,分明指向男权的以及宗教、战争、恐怖主义摧残的一切。 |
|
完全的愚昧,女孩子只接受短期的教育,男孩子的教育则是那些宗教教条、来自文明世界的武器还有他们血液里的仇恨,很痛心。 |
|
最大槽点:不停走来走去充当谈话背景的残疾人 |
|
看着更像是纪录片,所以这些女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