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最近更新: 2025-03-18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卡梅伦一家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卡梅隆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年轻的本杰明·卡梅隆(亨利·B·沃斯奥 Henry B. Walthall饰)和埃尔西·斯通曼(丽莲·吉许 Lillian Gish饰)互生情愫。然而不久南北战争爆发。本杰明参加了南方军队,奔赴前线,与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拉尔夫·李维斯 Ralph Lewis饰)成了敌手。战后,黑人烧杀抢掠。本杰明组织三K党,对黑人进行报复,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本杰明与埃尔西这对患难情侣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这部由美国电影巨匠D·W·格里菲斯编导的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鸿篇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电影,也是默片时代的经典之作。本片因为对白人优越主义的提倡,以及对三K党的美化而颇具争议性。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9 IMDB 8.0 正片
      Roma, città aperta
      1945
      剧情片
      意大利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Roma, città apert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945年就上映!这不是追溯历史,这几乎就是呈现当下,破败的城市不只是古老的罗马,也包括了法西斯留下的残骸,意大利人眼里的罗马,德军眼里的意大利!怪不得该片激发了新导演立即走上街头去观察记录下当下的真实世界!在试听技巧上,罗西里尼其实相当古典精致,不少市民生活细节也进一步增强了真实感
      • 虽然是二战结束那年拍的,但感觉中规中矩,平淡无奇,无甚亮点。影史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吧。
      • 【B】居然这么悲剧,每个角色死的都很令人唏嘘,这么弘扬民族英雄主义的电影,难怪被我朝引进。。
      • 开山之作吧...竟然看到了特别显见的意大利喜剧传统的脉络。后半部分僵化的主旋律和说教色彩真是看得人哈欠连天,把责任都推到德国人身上也算是战后意大利反法西斯和战争反思过程中某种巧妙隐晦的文化策略了。不过站在电影史角度,还是应当报以极大尊重,从0到100的进程里,那个1很重要。
    • 豆瓣 8.0 IMDB 7.4 正片
      Октябрь
      1928
      剧情片
      苏联

      十月

      Октябрь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影语言令人瞠目,爱森斯坦都把剪辑玩成这样了,当年戈达尔还没出生呢。不过听说这玩意因为太花里胡哨人民群众看不明白遭到了斯大林的批评,爱森斯坦以后就没敢这样了,哈哈哈,所以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没再超越了
      • 连看了115分钟和102分钟两个版本,明显感受到102分钟是更好的版本。102分钟版是1966年重新由肖斯塔科维奇配乐,加入脚步声、呐喊声、枪炮声等声效,节奏感更为激烈紧凑。而且不完全是画面减少,比115分钟版还多出几个片段,比如多出10月10日的会议托洛茨基和列宁争论起义日期是否推迟,全片结尾多出1分钟,日历本从25日翻到25日,布尔什维克新政府颁布新法律,最后引用列宁的话”现在我们必须在俄罗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在115分钟版里却删掉了。 115分钟版本是2007年之后发行的DVD special edition,多出一些抽象的蒙太奇画面,配乐逊色很多,等待暴动的时间太长,观感很沉闷。
      • no peace nobread no land 只是那只大鸟让我意犹未尽。
      • 历史记录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蒙太奇发挥过头,剪辑一如革命般混乱。P.S. 爱森斯坦作了两个版本,无声与有声版,有声版配乐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十月》。
      • 十月革命100周年观影。等着吧,1917还会来的。
      • 还是挺多有趣的技巧玩法~以及,爱森斯坦的节奏真是慢,十月都拍得不鸡血,反而莫名有股鬼畜的幽默感~
      • 上帝和祖国那段批判(创造性蒙太奇!)还是挺厉害的!列宁变装生草x 总体还是有点抽象,低帧数和加快的动作似乎是加剧了杂耍感(字面意义) 总算是完整打卡了反复出现在教科书中的片段!
      • 我有多么喜欢爱森斯坦啊...
      • 想看那一面冉冉升级的小红旗~哪呢?看的是6区的~1小时42分,有声版。
      • 做有聲片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還局限於腳步聲與喧嘩聲。Intertitle幾乎還作爲靜默的標語口號存在,卻不容取代,因爲沒有一個稍縱即逝的聲音同長久的無聲一樣震撼,沒有一種激昂短促的呼喊拼得過垂直的,聳立的驚歎號。ps啊布爾喬亞,你的名字叫女人。
      • 震撼人心的恢宏史诗,全方位呈现了从二月到十月的革命浪潮。《十月》使用的无声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列宁在十月》使用的早期有声电影技术,是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晶。P.S.看懂需要对俄国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 爱森斯坦是真正的电影哲学家,在他的剪辑之中,隐隐可以看到一种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诗歌中的实验相平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力
      • 比波将金好 众多可圈可点之处 虽不免是意识形态灌输
      • 哈,很好奇这看过的290个人里有多少是NYU Cinema Studies的同学呢~
      • 谢尔盖·爱森斯坦带领一组苏维埃电影工作者于1927年庆祝十月革命十周年制作了本片。影片真实反映了1917年十月革命,采访了许多十月革命的参与者,让人们目击了俄国革命早年的真真实情况。此片和《战舰波将金》、《罢工》一样,同为爱森斯坦二十年代探索蒙太奇剪辑的代表作。
      • 通过多角度反复剪辑把一维的线性时间变成多维的团块时间;爱森斯坦这种才叫真正的蒙太奇艺术,真正把motion picture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种所谓“综合艺术”)其独特的语言挖掘出来并淋漓展示,而且这种艺术仅能在默片时代出现;电影有声以来,与线性时间吻合的叙事需求成为主导,再剪成这样就滑稽了。这速度的剪辑能把昏睡的人看精神了,而老搭档肖斯塔科维奇的配乐功不可没(苏联的艺术成就啊……)。740
      • 9.0/10。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传片。各种脸部特写蒙太奇、理性/空镜蒙太奇(雕像/建筑/自然风景/动物/等)、积累蒙太奇、快速蒙太奇等等蒙太奇极具原创感水平极高冲击力极强,比如最后的决战冬宫整段。可惜叙事太不知所云很多情节都看不懂怎么回事。
      • 3225个镜头
      • 55分钟/93分钟铁门上的双头鹰|98分钟Gentlemen. Let us meet them in a most dignified manner.
      • 为什么他们不找一百来个明星来演这种题材的电影呢?
    • 豆瓣 8.7 IMDB 7.7 正片
      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
      1916
      爱情片
      美国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 不是电影,是史诗、是格氏的电影学术论文!从古巴比伦的没落到耶稣受难到法国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到现代劳资冲突,却是多线索平行叙事,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最简单却最深刻的,爱与宽容。鸿篇巨制,却不乏动人细节,手法超前几代,字幕旁征博引!据说这电影还没有剧本没有布景蓝图,我只能说,太牛了!!
      •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 #19th SIFF#大银幕看绝对是神作,尤其是大场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剪辑并未发展得很好,但是(段落间的)平行蒙太奇和(段落内的)交叉蒙太奇已经令人拜服了,有些剪辑点上竟然还有动作匹配剪辑。蒙太奇的比喻含义和说理能力才是本片的重点。可惜这个道理讲得确实有点简单化。
      •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反正是看不下去。
      •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 9。欧洲正在打战,格里菲斯却在美国拍了部如此耗巨资如此超前的片。平行叙事在后来几十年里都不怎么看到,可能不大能让观众接受吧,我看着都有点乱,主要是字幕卡太多了。巴比伦那个故事场面无疑最牛逼。
      • 舊神治(巴比倫)~新神治(新約)~舊人治(法革)~新人治(工會),看似進步的歷史進程下有無數類似的悲劇循環,蒙太奇則替進程與循環彼此找著打碎表面因果的出口--這或許能解釋何以此片從字卡到意象都如此小說化,因這正是小說曾帶給敘事傳統的革命,如今移往銀幕搖籃孕育新的生機。
      •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忧乐悲欢。
      • 大特写大远景/快剪、插入、闪回的首创性运用,巴比伦覆灭/耶稣受难/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现代劳工冲突和司法公正四线平行跨时空叙事,实景搭建万人参演,格里菲斯以超前大胆的技巧理念及野心完成了这部铭留影史的恢宏巨制,其成就无疑绝后光前永垂不朽|摇篮之外动荡不安|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 这毫无疑问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事实上,即使用当代电影的标准来审视,其叙事的复杂程度和主题的整合能力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不用说在剧情普遍单一线性的默片时代。与之相比,华丽的布景和精致的道具已经是附加的优点。Griffith一反惯常的拖沓,开始趋于精炼,而模仿此风格的云图就糟糕之极。
    • 豆瓣 7.6 IMDB 6.4 正片
      漁光曲
      1934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渔光曲

      漁光曲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今天看了修复版本,有几段仍然缺失导致不连贯,基本上仍然是苦情戏,剧情比较紧凑,剪接快速清楚,但感情比较单一,王人美演技一般,不如阮玲玉和周璇黎莉莉那么有魅力。6
      • 这《渔光曲》的歌一唱起来,真是煽情啊。穷人之苦,王人美的表演非常令人难忘,情绪烘托上已经非常精彩了。关于贫富差距的电影,如今同样很稀缺。
      • 中国第二代电影人蔡楚生扛鼎之作,我国第一部国际上获奖影片。充满了对底层的同情和命运的无奈,一系列的对比蒙太奇镜头,上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疑很有开创性。“上海是个好地方,他们都很高兴呢。”这是中国的《城市之光》。8.1
      • 一起哼起这旧中国的凄婉曲调。
      • 电影史。韩兰根,蔡楚生。
      • 令人辛酸落泪的老片。比《愤怒的葡萄》还惨。
      • 6.5/10
      • 空镜很美,印象深刻的是对比蒙太奇和何父镜中自视的段落。
      • 中国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书写小人物的动情故事
      • 上课的时候果断扫描。
      • 上课啊上课
      • 尚冠武是一杆可惜料的老枪
      •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老国片里面真正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 片子是好片,年代太久远,画面太抖~~~
      • 类似题材的作品,却比卓别林的 城市之光 更能令国人动容。虽然早期效果较粗糙,题材和情节设置都有很高的水准。以渔光曲贯穿始终,很有整体感,不错
      • 好苦逼= =
      • 在那个年代 电影被给予更多期望 电影人也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扩展阅读http://tv.sohu.com/20100621/n272958059.shtml
      • 要不是表演太过夸张,就打五颗星了...
      • ……中国最早的制服诱惑\(^o^)/
    • 豆瓣 8.7 IMDB 8 HD720P中字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剧情片
      俄罗斯

      伊万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战争本就是不属于儿童的事情,可是在我们国家缺少了悲悯与思考,变成了《鸡毛信》《小兵张嘎》般的荷尔蒙增多的慷慨激昂的斗鬼大戏,从反战片成为了宣传片。
      • 电影里最美的镜头,都出自那个时代的苏联导演之手。
      • 炉子和烟囱永远不会被烧毁。摇曳的白桦树林很美。不是侦察员时候的伊万童年很美,伊万的妈妈很美(2006)。银幕上的人们在爱着他们的爱人、战友,恨着他们的敌人,做着他们神圣的事业,一切就那样发生了。如此质朴的电影。(2013)
      • 我不喜欢伊万这个充满仇恨的少年形象,但他的梦境却让他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孩子,立体的人。客观与主观镜头间的跳跃转换极有回味。场景间的切换手法近乎舞台剧,意念抒发为主,情节行进为辅。视觉效果极突出,诗的语言,诗的影像。
      • 【上影节胶片版】老塔处女作,威尼斯金狮奖。1.以美好的梦境或臆想反衬战争的扭曲与残酷。2.风格尚未成熟,但已初具雏形:长镜,白桦,猝然之雨,滴水声,苹果,马,丢勒[四骑士]版画同[飞向太空]。3.以甩镜与高反差布光呈现地下室梦魇,结尾奔向水上致敬[四百击]。4.行刑主观运动空镜头同[夺魂索]。(9.0/10)
      • 1962,导演:塔尔柯夫斯基,30岁。 1962年,塔科夫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是一部从写实到抒情完美过渡的作品,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题材属于当时正统的苏联电影。这类故事在当时的苏联文艺作品中毫无新意,但导演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
      • 虽然没有导演之后电影的风格化强,后面的电影也有点欣赏不了,但这部却是却亦是易懂和真挚的。诗意风格和意境已有雏形,构图的精巧和景物的运用已经颇有风采。在战争的暗流下,伊万是涌出的时代悲剧。在战争破壁残垣和残酷冷漠的映衬下,童梦的美好显得格外珍贵,梦醒之后便是深深的绝望。全片穿插着伊万的数个梦境,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梦境算是前后呼应,以美好开始,也以美好结束,些也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地方,得到母亲的爱抚,与姐姐玩耍,那是作为孩子的本该做的事,却被一场战争的卷入所打破,少年早已悲愤,敏感和无奈。最深刻的两场梦,散落一地的果子和沙滩上的马,和姐姐一起在沙滩追逐打闹。他对母亲的眷念和依赖,哭了!哎!
      • 这是人28岁拍的 而我连个论文都不会写 哭天抢地 5555555
      • 影片最碍眼的缺陷在我看来是伊万的性格刻划,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气质,或者,至少应该露出一些破绽才更真实,总觉得形象有些单薄。
      • 仇恨使人盲目的勇敢、盲目的强大。
      • 根据鲍哥莫洛夫的小说改编。小说采用了哈尔采夫的第一人称,是平铺直叙的。而塔尔可夫斯基决定在片中加上伊凡的梦。他要让伊凡在银幕上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00:02:41,梦中的妈妈。00:13:28,树叶与果实组成的细节。00:17:03,现实与梦境的连接处,水元素的使用。00:18:31,老塔对梦的呈现犀利而完整。00:26:13,风吹木门。00:32:01,空镜打隔断。00:45:22,镜子、灯位、装置。00:57:01,手电筒、鱼眼镜头、音效。01:00:36,整个调度围绕着镜子展开。01:03:21,沿着桌子的斜线由单人中景拉出三人小全。01:07:32,负片,满地的苹果。01:31:45,空镜加拟声。
      • “亲爱的玛莎,不要渡过那条河。”摇镜直上的第一个镜头,恰好与《牺牲》的最后一镜形成闭环。过于甜美的梦境存在,逾越了强烈反战意图的小英雄存在。如果不是受益于赫鲁晓夫短暂的解冻时期,塔可夫斯基或许会走别的路,或者,没有路可走。
      •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湿润的,像饱蘸雨水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艰辛。
      • 天朝哪天能拍出如此人性化的儿童战争电影,就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整那些个弱智的儿戏。——伯格曼高赞安德烈说:“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在我看来这是过高的赞誉,《伊万的童年》里好些镜头语言现代电影很少会用,两白桦林主观并不真实。
      • 幻想梦境和现实场景以不同的手法展示了同等的力量,对空间和声音的利用令人赞叹,塔可夫斯基对片段的雕琢在处女作里就几近登峰造极,但整体还是有断层感。
      • 8/10。心理的复杂性和自然场景的丰富性相吻合,结构的跳跃拓宽了表现手法:中校在纳粹的牢房发现绞刑架,镜头仰俯倾斜从绞刑架上滚下的伊万推至眼睛特写,紧接伊万在阳光普照的河滩狂奔镜头平稳流畅,梦的自由与战争的恐怖还体现在伊万拿着手电筒在地下室展开虚拟的战斗,戏里模糊混杂的哭喊、写满复仇的墙壁字体和乱摇钟绳,战争的心理压抑只能靠回忆欢乐时光得到释放;水的要素(滴水声转场,母亲撒手的水桶洒出,沼泽水面反射白桦林的描写),破坏美好的景物(风车挺立犹如十字架,结尾占满镜头的枯木),许多研究者认为水象征生命,但老塔无意把自然元素当作符号而是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像伊万和女孩坐着满载苹果的卡车上负片效果的灰色树林暗示幸福毁灭;上尉询问伊万的长镜头通过人物位置的画面平衡、泡澡露背的伤疤,视觉化伊万超越年龄的刚毅。
      • “我以前从来不说梦话,现在不知道了,我变得神经过敏。” 闷得难受,完全看不下去…
      •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不太喜欢战争片,但是真的是拍的很好的老电影
      • 8.0 差点看哭,伊万在深井一般的黑暗中睡着,梦中的伊万和母亲在井口的光亮处看自己。通篇老塔都在强调战争与自然(以梦为载体)的对立,但在这些超现实场景中,梦境则是现实空间的拓宽,两者在同一维中只隔着一个水面的距离。
    • 豆瓣 8.4 IMDB 8.1 HD
      La Grande Illusion
      1937
      剧情片
      法国

      大幻影

      La Grande Illus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越狱片鼻祖,比之于素食主义布列松,雷诺阿是另一种诗意的纯净。口琴声。天竺葵。送书→焚书。白手套。旷野之景是为升华处。|我不知谁会打赢这局战争,但无论结果如何,总会完结的。|哪里有德国人,哪里就有秩序。|这里不禁止艺术。|你看不见边界,边界都是人造的。PS私以为不若《游戏规则》好。
      • 茨威格说,1914开始的这场战争,人们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什么,它只是为一种幻想效劳,即,梦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
      • 4.5 修复版重看。M. Gustave说屠宰场尚有人性之光,便是他们吧。越是日常可爱烟火气足,越是反衬得战争多么愚蠢无必要,可惜这道幻影终究暗下去变作浓烟,要脆弱美好的东西尽皆灰败,要骑士雪白的手套染上尘埃。
      • 年度五佳没得说。让·雷诺阿在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所有人物关系都是战争的反面,这是它作为一部战争片/越狱片最非同寻常的地方。与此同时里面还暗含了种族(犹太人)和阶级(贵族)在一个时代中的处境,同时又是那么幽默动人。中立国瑞士作结尾,绝对是神一般的想法!两年之后,欧陆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