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
|
被人民委以重任,虽佝偻树林仍保有挺立的尊严;被战争逼至绝地,虽蒙蔽双目仍坚持和平的斡旋。外交官听到元首语无伦次,童子军面对国王瞠目结舌。历史却记下那捍卫初心的耳光、伴着电波的倒立。是单刀赴会的勇者,也是含饴弄孙的爷爷;是昭告议员的国王,亦是无可奈何的父亲。一个选择代表民族的不屈。 |
|
1.德国公使的刻画其实好于挪威国王2.可以明白国王的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不屈,抵抗,自由和独立,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和介入,又能怎样呢?面对强力,还是被打得东躲西藏,还是流亡。3.秀才遇见兵,秀才想讲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秀才没办法搬动更强大的救兵,通常会被兵虐死。这真无奈 |
|
故事本身的底子就差,面对敌军入侵,国王一路仓皇逃亡,本就没什么可歌可泣可言,否则咸丰和蒋介石岂非也值得大书特书?这大概就是挪威的尴尬所在,好在隔壁邻居丹麦抬爱,丫直接投降了,有了对比,好像才有点面子。镜头晃得很有压抑感,演员的感情流露还算到位,属于想要主旋律,但找不到节奏 |
|
挺棒的,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前线指挥官、普通士兵多个角度,甚至让你意识不到这其中的斡旋、会议、战斗、抉择全部发生在短短两天内。个人的命运、群体的命运才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
|
弱小不代表懦弱,小国也有尊严 |
|
挪威关于历史和战争的电影。一个北欧国家拍关于战争的电影实在有些为难。全片重点在于国王在历史生死关头的坚定决策。国王或许亲和而柔软,但作为挪威第一个民选国王的尊严心在大军紧逼和飞机轰炸下丝毫没有折损。一个小国也有说不的权利和尊严,以史为鉴。 |
|
人类有时候不只为面包,为权力,为生存而活。真正的英雄总是先进入深渊,国王蜷缩在炮火声中,德国的武力威逼中,大臣的质疑声中,儿子的恐惧中,家人的眼泪里。当他再一次站起来,便不再惧怕世界的倾倒。这是一种超越自由与人性的,生命的力量。 |
|
我问我爸:丹麦王子为什么能成为挪威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我爸说:都是亲戚啊!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才是最应该提名外语片的,真的太好看了,不愧是挪威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 |
|
德军代号“威瑟堡行动”。三天之内的发生,不足十分钟的对谈。低成本电影,一个代表国家的国王尊严体面。背景是二战期,中立国挪威遭德国攻打,邻国丹麦四小时亡国。贫弱之国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选择。 |
|
君主立宪在于国王是象征而不得有任何个人的意见和选择,电影名为“国王的选择”已经表示国王干政,但在如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王能抵抗巨大的压力作出不和纳粹合作的决定本身就已经表现出了国王这一象征本身所可能蕴含的巨大力量;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
|
没人觉得德国公使进退两难吗?带着元首命令,希望和平,被挪威王室骂,被纳粹军官凶。
国王的抉择无法说对错,毕竟当时小国早晚要沦陷,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都已经投降了,而到底值不值得牺牲士兵去抵抗且不论,只是这种螳臂当车的自尊可敬可叹。
话说七十年后挪威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
|
没什么错,但也喜欢不起来 |
|
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
|
要完全特写一个人物不容易,有时需要树立其他人物,通过互动、比较来表现。国王身边有一个和他关系密切但各方面又颇不同的王储儿子;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当然就是德国大使了,不同的立场身份,但有类似的压力与困境,国王和他还将直接交锋并做出选择,并表现最终的主题。三星半 |
|
1. 挪威语看的时候不知是否翻译的原因,有些分神。2. 没有过分煽情。 |
|
应该也拍一部“吉斯林的选择”。 |
|
一部有着浓烈的历史厚重感的电影。前半段情节非常紧凑。开头奥斯卡堡要塞击沉德国舰艇的那段非常精彩,尤其是那有着40年历史的德制大炮及其炮弹,和开炮时的音画,还有那经验丰富的上校果断的指挥。若你喜欢《国王的演讲》以及《帝国的毁灭》这类历史感强烈的电影,那你也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 |
|
好处就是听听易卜生国家的语言怎么讲?剩下的就是看国王怎么样逃来逃去。 |
|
去高潮化的平实呈现。一切为了挪威。这是国王的选择,国王的底线,但如果议会不赞同,他可以理解。 |
|
什么叫流弊,这就是维京人的流弊 |
|
前半部分张力不错,后半部分有点松了。那些纪录片式的推拉镜头有点弄巧成拙,配乐加分。 |
|
"Alt for Norge." |
|
拍得还可以,但是故事本身…哎,美化得过头了。 |
|
剧情很简单,沿着挪威被德军入侵占领的时间顺序展开,但对挪威国王及德国驻挪威大使的内心挣扎刻画的及其出色。对战争死亡危险邻近的氛围渲染也很触目惊心,令观众呼吸急促,不能自已。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人物传记片。 |
|
那个百废待兴的挪威王国才是影片的真正主角,无论是国王抑或者是大臣们都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国土而作出艰难抉择;导演很好地营造了历史的的厚重感和悲壮感,而大背景之下也没有舍弃掉个人,每一位人物的情感都相当细腻。四星。 |
|
只是你以为有得选而已辣 |
|
"国王的拒绝虽然是对政治进程的一次干预,但他为挪威的自由,民主和独立,尽了他的职责。"Alt for Norge。一切为了挪威。 |
|
战争的蔓延,政府的转移,大使的努力,国王的选择 |
|
一个真正的国王,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有人性。 |
|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其实非常难 |
|
3.5 多以手持摄影还原二战时期德军入侵挪威时的一段历史,作为国王,当然不能接受背叛祖国的协议,但不接受的同时也意味着无数年轻的战士战死疆场,作为没有实权的象征性的君主,不能不支持自己政府及其决定,但支持同样违背道德原则,着重描摹的虽是国王的艰难抉择,但身处战乱包括交战双方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深陷选择的泥淖。#挪威展#@陆家嘴中心(原来就是老传统“极地光影”展,拿出Luxe厅展映良心,内嵌字幕拷贝不错,检票时递上的小卡片有关于本场电影的提问敦促带着问题看片有点小可爱) |
|
国王宁退位不屈服的直接后果,是挪威的两个城市被德军轰炸。之后,挪威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从战争开始到最终全境沦陷,挪威抵抗了63天。而当时国力明显强于挪威的法国,则仅仅支撑了40天,更不用说,与挪威同气连枝,却一天便宣布投降的丹麦。
|
|
这是个需要看完详细影评再回头看才会懂的片子,比较细致,是好片子。 |
|
好无奈啊。。。 |
|
整部电影温吞如水,尤其是对于挪威王室方面有如流水账;对于德国大使的刻画倒是比较出彩,把大使反对战争和必须为祖国服务的矛盾心理刻画的很好 |
|
沃尔特·科赫竟然是马库斯·马努斯里面那个盖世太保演的,赤裸裸的抹黑! |
|
男主角与德国大使的演出撑起了电影,感觉国王做决定的段落,冲突还不够,喜欢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挪威不为多数人所知的一段历史,国王摈弃功利计算作出了决定。 |
|
國家危亡時刻一位國王的體面 |
|
一个丹麦王子,带着英国妻子,抱着唯一的子嗣,作为挪威第一位民选国王来到挪威。35年后,当德军侵略挪威,他作出了选择。作为当时的挪威民众,不知道会不会支持他的选择,但作为国王,那是他唯一的选择——为自由、民主、独立尽了职。躲避轰炸时老国王如此狼狈。略显冗长与沉闷,和想象中的风格一样。中规中矩地刻画了那一历史时刻下的众人像。片头黑白画面应该是历史真实镜头吧?片尾交待了剧中人物的命运包括俊美的战士小哥赛贝格。北欧就是浪漫哦兵服都是白色的,手套带花纹,一般国家挖战壕用土,人家是洁白的雪。片尾曲真好听!内嵌黑体大中字。和腾讯视频目前的资源应是同一版,字幕翻译都一模一样。2024挪威电影展。放弃资料馆同晚《青蛇》而来。属于增加知识型观影。纯粹支持极地光影。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约四成满。 |
|
气氛紧张,故事紧凑,视角明显就是镜头有点晃, |
|
我是挪威的国王,但我不代表挪威人民选择:做出判断,还政于民
电影中并未介绍太多的时代背景。除开开头决定开跑炮的军官和小士兵的两段战场穿插,其余无论是以外交官为中心表现的纳粹德国,还是国王作为串联叙述的的挪威政坛,都是围绕两人展开,并未从其他视角或时代大背景的层面展现
这样着重表现人物之间关系,能让剧情细节细腻,但全片整体力量不足,不显厚重,这样“国王选择”的艰难与意义,不是挪威人或丹麦人,会相对难以共情。更多的会感到国王的老弱畏惧,甚至难以担当
如不是最后国王与外交官间的重头戏,会更加平平。可反过来看,这种节奏和角度,就是把重心放在了选择的时刻,也理所应当
全片都透着苦寒之地里,人与人关系间冷静理性的紧张与疏离,与讲述方绝对客观的评价批判。不擅长煽情的北欧人,也更爱在克制中爆发 |
|
不同于直率的Olav,片中多运用Haakon VII的面部表情来刻画他内心的斗争,作为一位既拥有亲和力但又脆弱的国王,最终严词拒绝委任亲纳粹党的Quisling成立傀儡政权,难怪挪威皇室如今所仍具有的威望,同时也吐槽了一把开战日即投降且作为入侵挪威前进基地的丹麦。 |
|
挪威国王,二战时期初期的一点成绩... 顺便宣传一下挪威价值 |
|
正能量,挪威大业 |
|
皇权有旧事,主权有外侵,民权得维系,终遭倾覆苦。责任推政府,却是老狐狸。 |
|
不等同于电车难题,亦不是用犯罪才能换来清白,国王的选择,关乎的是整个挪威。本不该干预朝政的他,让国家陷入战火,却因此赢得了尊严,国王终究也只是一介凡人。 |
|
2021.8.29:5500 |
|
北欧冷门历史 一次非常能表现自由民主的博弈 一个不像我们国王的国王 |
|
供应商情吃饭 迟到一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