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闭的叙事环境对于Rechard是身体上的荒岛,对于Teresa是精神上的荒岛,对于George是灵魂上的荒岛,三个人物又分别对应本我、超我、自我三种状态,意志相互隔绝,关系却维持平衡,在这种错位中的任何交互都成为荒诞效果和人性讽刺的触发点。 |
|
小资产阶级就是能作,这种"打破平衡搅动死水"的故事放在这种语境下显得很荒谬啊;波兰斯基能力没的说,但这种为电影而电影的电影有时候会让我觉得太过。 |
|
无力的荒诞;不速之客;本性的暴露和扭曲。 |
|
不同于波兰斯基的其它名作,《死胡同》重点不在悬念不在惊悚却更似一出荒诞的黑色喜剧。在这个寓言似的电影中摄影和调度绝对是最大亮点,虽然有些镜头会给人刻意感但同时又不得不赞叹导演的能力,例如一镜到底的那场海滩戏,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另外,Françoise Dorléac非常美。 |
|
惊悚悬疑荒诞幽默寓言等多种类型的杂糅,难怪当年《巴顿芬克》会得到波兰司机的力捧,确实像是在向他致敬。 |
|
纠缠不结 |
|
无感 |
|
闹心 |
|
叙事好闷,黑白镜头摄影美。 |
|
看得时候觉得异常混乱,套用豆友的一句话就是“一群人进进出出,母鸡上蹿下跳”,看完后才觉得有些荒诞得回味的地方,但依旧不喜 |
|
入侵者成了主导者,延续水中刀的博弈式3p开创吸血鬼之舞的美女被打光屁屁,波兰斯基的恶趣味真是愈发彰显 |
|
重温,加1星,5星。 |
|
画面绝了 |
|
德纳芙说,我演了冷血惊魂,姐姐演了荒岛惊魂....…I wasn't jealous of my sister and I didn't have time to be. I wonder how things would have developed for the two of us... We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
|
他妈的波兰斯基不让女主光着个腚到处跑跑就不算拍了个电影是吗。。。好烂好烂。。。 |
|
人物关系与影像风格似《水中刀》变奏,孤房、海边、不速之客,三十年后又有了《死亡与处女》,虐恋升级便成了《苦月亮》,还有那体态结实、充满魅惑的金发女郎。66金熊 |
|
波兰斯基早期的电影里演员都很少啊 |
|
7.9;last words to the world |
|
人家的60年代…… |
|
凯瑟琳德纳芙的姐姐豪放怪异,一瞅就不是省油的灯,还能放射出黑色喜感,比她那经典款的妹妹生动有趣多了。 |
|
中文译名明显没有到位。应该是一部心理恐惧片,可能与幽闭恐惧有关,开头不错,后续故事就吸引力一般了。 |
|
好吧,这高端,我看不懂 |
|
重看。孤岛封闭小格局,外人的入侵与三人之间的微妙心理依附关系,是非常典型的波兰斯基,但黑色幽默与荒诞的情节又非常不波兰斯基。后三分之一有点失控情绪四处乱窜的感觉。Dorléac这个角色也太白羊了大概没有别人可以胜任。 |
|
真是惊魂,不是被恐怖的,是被荒诞震惊的,荒诞到骨子里的阴暗。为电影而拍电影的最好范例之一。前一半是比较无聊,最后二十分钟简直飞起。角色依然每个都有病啊,波兰斯基究竟是对人类有着多大的恨意。 |
|
精神分裂作品。无法理解的恐惧 |
|
1966年16届柏林金熊 |
|
三星半,仍然可算作波兰斯基被低估的作品.在题材上回到《水中刀》的路子:封闭空间的两男一女,虚伪的婚姻关系与被挑战的夫权,麦克白夫人式的女性意志挑起男人的争斗;然而本片并不至于(像某些希区柯克电影一样)直接滑入符号学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因为在技术层面继承了《冷血惊魂》的风格:室内戏以广角镜增大景深,长镜头内景别的转换带来焦虑效果,形式上的设计使影片跳出单纯性别角力的剧场,增加其暗昧未明的程度,而将外来闯入者的效应"退回"到内在心理的层次.主要的不足或许在于剧作,首尾惊艳而中段拖沓了些. |
|
年少轻狂的波兰斯基 |
|
摄影调度真是没的说啊,但是故事对我的吸引力远不如其他的惊悚片。 |
|
结局很苦涩,飞机又经过了,晚潮也来了,画面停格在那个坐在石头上的男人上,真希望能再多几秒 |
|
[波兰斯基回顾展]1966柏林金熊奖。"三人行"人物关系、视听风格、环境设置与后程走向都契同于处女作[水中刀],但在类型杂糅上作了更多尝试。将喜剧,犯罪,心理惊悚和存在主义荒诞剧共冶一炉,娱乐和艺术性兼备,缺点是自我重复和刻意感。入侵者反客为主,控制与反控制,都是老波波喜爱的话题。(8.5/10) |
|
france 2,2009/8/25 |
|
这是罗曼波兰斯基早期的作品。一度有点让我搞不懂想表现什么,岌岌可危的夫妻关系还是无法达到的避世生活?故事有点无厘头,而剧中人物的行事作风也很无厘头,所以看上去应该是很不严肃的一部喜剧片。 |
|
我总觉得应该让波兰斯基拍《异教徒》... |
|
和水中刀、不道德的审判一样都是被水围住的"孤岛"小格局,外人介入而引起冲突,这部的特点是比较荒诞幽默,没有另外两部虐心ps:期待新作《杀戮》,也是黑色小格局 |
|
看的快精神分裂了,观影完毕心有浮思不绝! |
|
神作!!! |
|
阿门。原来波兰斯基在1966年就拿过金熊了~ |
|
Some kind of Polanski I've never seen... |
|
【2】幽默之处尽是人性 |
|
很有他早期短片里的幽默感,构图也很像那路的。假扮男仆那里特别好笑,还出现了当前网络人人喊打的"熊孩子及其家长"典型。。。 |
|
Polanski六十年代的片都好的不得了 镜头太棒了 喜欢!!! |
|
劫匪一角真是可以排到我个人最反感反派形象的top list了 |
|
波兰斯基“外人入侵”模式的又一代表作,附带讨论了男性尊严的问题。 |
|
看波兰斯基的片几乎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而这部尤为乏味 |
|
歹徒闯入夫妇家中控制为人质,而后全部故事都发生在这栋房子里,设定使我想到哈内克的《趣味游戏》,但明显紧张感没有后者那么激烈,甚至定位是黑色喜剧,感觉有些古怪荒诞,经常是漫无边际的闹剧。一个外人和一对夫妇处于封闭空间,三人间的关系呈三角结构忽远忽近,沿袭自波兰斯基自己的处女作《水中刀》。
片名Cul-de-sac词源出自法语,直译为死胡同,引申为困境。陷入困境的歹徒,陷入困境的夫妻关系,陷入困境的精神世界。
第54分钟到第62分钟之间长达7分半的长镜头是当时能拍的最长连续镜头,前景里两位男主角大段交谈,背景里女主跑到海滩里裸泳一番,在近景、远景、中景间来回切换,还要配合天空中出现的飞机把握好时机。但这个长镜头又是不易察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复杂运动路线,只是简单的左右横摇拍成。 |
|
原以为是惊悚片,没想到还是个荒诞剧,波兰斯基啥都玩得转。这个金熊奖挺特别的。 |
|
跟水中刀的气质一脉相承★★★☆ |
|
结局确实荒诞讽刺且出乎意料。然而除此之外全片不是荒诞,而且一场活脱的闹剧。一个极度简单的故事拖拉到这么长,却连铺垫都没做好,前半部分简直全是漫漫的无用的废话,也没能营造出任何岛上的气氛。甚至连唯一出彩的结局也在全片中没有足够的导致人物转变的铺垫而显得格格不入。 |
|
喜欢这个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