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音乐加一星。叔叔死得太莫名其妙了,纯粹为了给男主加戏。 |
|
非常出色的作品,个性十足,毫无畏惧,文本大胆而激进。夜场生活的迷幻、混乱,让主人公在成人世界中被动的焦虑更显突出。性、毒品、暴力、行为艺术和摇滚乐成了最恰当的示威方式。 |
|
演叔叔的是导演本人。。长得还挺像伊纳里图导演的。当“这不是柏林”被说出口后,还以为剧情画风会来个突变——要不然这么cheesy至尾怎么可能烂番茄100%?事实是我想多了。可以理解把HIV pandemic处理成随口提及的背景的用意,但因此也稀释了整个议题的严肃性。露天演出时面对平民的hood,结局画面里主角见到的真正的人,是影片稍有脱离自身格局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它值得被称赞的诚实,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青年,他们的欲望,他们的享乐,他们的“反抗”,他们创造的“艺术”,都真的不过如此,他们能遭遇的最大悲伤和挫败也不过如此。世界在下沉,而他们在狂欢。但我又何以去指责。【当他们的一次行为艺术大获成功后,主角向心仪女主表示“重要的是做事情,名声?随他去吧”。转场,声名速来,激动万分。 |
|
可能彻底因为好不容易睡饱吃足,圣丹斯接连出现这一趟最爱的纪录片和剧情片。继《罗马》之后,又一个追忆墨西哥城摇滚艺术毒品青春的《柏林》,“不要再继续模仿西方了,这不是柏林”。甚至于放到经典摇滚青春电影谱系下,这也是最让我亢奋的。喜欢那个不屈的直男主人公,钢铁是在gay bar练成的。总有那么个你小时候想睡的妹子,她恰好去上厕所了,转眼你被一个烂货操了。 |
|
感同身受17岁时那些情绪和想法 “到人群中去 到世界中去” 很喜欢的午夜电钻机车real industrial作为激进短片的配乐 |
|
看完在Angels Share喝了几杯,晕着回家过布鲁克林大桥时远看夜晚的曼哈顿就像一座金矿。@TRIBECA Film Festival, NYC |
|
属于墨西哥的叛逆与颓废青春,能看到早期酷儿浪潮的光影。男主真的是80年代的标准美少年款型啊,可惜所有的17岁都是限定款,少年迟早要走入成人世界... |
|
#33/LFF, 这不是柏林,这也不是假想,这是对经历独裁痛苦后,受伦敦的音乐,柏林的夜店,纽约的当代艺术,巴黎的波西米亚精神形成的墨西哥流动盛宴的回忆录和酷儿(自我探寻)精神的赞歌。有那么些《盛夏》《高潮》《无主之作》综合的感觉,视听很赞,选角和表演太符合影片气质。能剪短一点就可能更加有力道了。
跟导演(片中扮演叔叔角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有的良师益友)聊,很大程度基于个人经历,当时确实有这样的群体在一个法国人开的夜店整日夜聚集,后来成为艺术,电影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们,带来了不少荣耀,包括住在片中花园的阿方索兄弟(主要是弟)。貌似在酷儿精神上,我们跟墨西哥也差了几十年。。。 |
|
叔可忍婶不可忍!死的明明是舅舅,一个个都说是叔叔。 |
|
【墨西哥】想起了《盛夏》,也想起了《1988年的妮可》,这次是南美视角下的解读。种种亚文化符号如贴图一样拼在一起,对话中的艾滋病变,屏幕上的足球抗议,还有蔓延街头的革命...时代与成长一同向前奔去,改变和觉醒在此刻发生。但是可以更简洁,有些部分太累赘。PS 演妈妈的演员是去年《罗马》的Marina,感觉她现在对崩溃戏简直信手拈来。 |
|
影厅里好冷…好冷…好冷…冷到我无法集中精力看电影 |
|
拍得太纯良无害,请想象一下这个剧本如果给拉里·克拉克或者哈莫尼·科林拍,最终会是什么样。简单的人物转变和教化式的coming of age标准结局又让它与《戏梦巴黎》划开了界限,最终只呈现出一个“要把妹先装gay”的肤浅故事。 |
|
可太喜欢姐姐了,男主也很惊艳,特别剃掉一边头发后,弟弟也表达的很细腻,俩个小男生的青春成长史,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因一些特定的事件完成了一定的成长,这种经历千千万万,因独特的气质而令人缅怀,特别是在那些行为艺术的加持下。 |
|
青春成长片内核 拍的很敢 |
|
青春,叛逆,艺术,性,毒品... 男主成长的历程。 影片很文艺,对于艺术的讨论,不少创意艺术的展示。5星推荐给文艺青年 |
|
「When you're young you can't see what's in front of you.」 |
|
背景换成北京就是张元的《北京杂种》。实在看不下去,好难看, |
|
[3.5] 1.如果罗马没有让你好奇墨西哥的故事 这不是柏林总该了。2.寻找自由的故事其实条条框框 唯一符合主题的恐怕只有不了了之的条条人物线 最终把我们带回了自我寻找之旅。3.画面和场景都很美。 |
|
17岁的荒唐总是值得原谅,歌好听 |
|
这种青春片都是一个套路,性爱,毒品,摇滚。拍得还挺美的,不过此片不够迷幻哦。 |
|
感覺我們這代好落後??別人墨西哥80年代中學生的反叛是放學後和別校生幹架,又可以到地下酒吧蹦迪、嗦粉、打針、做愛、大搞狂放的行為藝術、一邊做愛一邊大聲朗誦書本上情慾文字,用搖滾的音樂去朗誦拒絕沙文主義的文字。全片用極淺景深的手持鏡頭捕捉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狂熱底下不為人知的LGBTQ一面,但是卻有種格格不入的誇張與膚淺感。既是通俗的又是前衛的,既是反叛又是藝術的。影片給予的刻板印象太強烈了。 |
|
先锋美少年,艺术体现优于故事本身 |
|
剧情很怀旧,拍的挺有质感的,但是可能也就如此了,这个男主的颜值还是很不错的 |
|
这是一部讲述男孩变成非主流的过程???无聊死了 |
|
蛮惊喜的不算queer baiting。 |
|
主角竟然是直男的酷儿电影 |
|
80年代墨西哥青春纪实与社会素描。摇滚、艺术、毒品、政治。成长与死亡。感觉像是导演的自传。感觉墨西哥社会题材电影都有这种特质,表面是喧嚣浮躁,底子是厚重深沉的。 |
|
4.5
【既然导演自己说了although they cannot be in a sexual relationship, they still love each other那我就只能不pissed了 |
|
若回忆起80年代混乱不安的墨西哥,会知道一间Gay bar成了连接世界的出口,而男主角这个直男伪装成gay只是为了感受墨西哥“学”来的地下文化和pop art,他的身体一旦成为入口就会被无限打开,果真是学到了同志们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精髓。导演的镜头一直在为主线剧情开路,想说的太多,就让细节点浅尝辄止,你以为这些无关紧要,却完整构成了那个时代个人命运“浮沉雨打萍”的追忆。长着一张复古脸的男主真是美啊。 |
|
如果创作者不把反叛的根源介绍清楚就不该一味投入对反叛的浪漫化中,主角的这种虚无非常幼稚,而导演对这个反叛的秘恋也是,尺度越大反而越凸显其作为噱头的本质 |
|
观影盘点:这部的话,我不太能get到点。刚开始看没字幕版的时候,如果不仔细听他们的对话,你真的分不出这是欧洲还是美洲。但这样的颜色与空间,也曾经是无数少年的精神世界。 |
|
1.31G。直弯帅哥在夜店找乐。 |
|
这个颜我嗑了 |
|
那个8毫米小电影还可以,整体就充满了青春电影常见的镜头语言…… |
|
挖掘糟粕,打磨糟粕,想把糟粕装扮成皓石……结果只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
|
看一半看不下去! |
|
到了中年怎么就对这种真是毫无兴趣了 |
|
你是很多的死亡。 |
|
墨西哥版戏梦巴黎,其中地下影像游行播放的小段做的也非常漂亮;80年代的潮流是足球、性、音乐毒品,同性的反叛算是这种精力无处挥霍的青春新的注脚; |
|
墨西哥还是有小帅哥儿的! |
|
和同事何塞一起看的。南美版戏梦巴黎呀,音乐美人美剧情美,就是剧情太苍白了。虽然有点cliche,但胜在画面呈现震撼,人物energy都超棒。Nico全片气场爆表,把我迷翻了,简直漫画里出来的人物啊!那个会唱歌的sister最做自己,气质好像夏洛特甘斯布。 |
|
无感,觉得略中二。 |
|
前半段是未成年误入酒吧打开了新世界十八禁的大门。中间穿插着对艺术的探讨,还有自我发现与成长。听到足球是恐同不禁笑出来,有一说一,短片拍的还是很美的。男主这张漂亮的脸啊~心疼进监狱的十字架耳环小哥,被小盆友欺骗感情惹。 |
|
还反转。。。
120 |
|
喜欢这种迷幻复古风 姐姐的歌太酷啦啊啊啊 里面的行为艺术也好绝 想想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可能甚至还在经历着 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的无意义感 想追求某种强烈的生活方式 想要看到更多被隐藏起来的世界 追求艺术、音乐、意义 有时候想表达有时却只想静静看着 // 我们浪费太多时间花在担心别人在想什么 |
|
再次证明无论放在哪个时代背景下 青春摇滚迷幻叛逆夜场蹦迪电影都是我永远的死角 |
|
选角颜值高啊!墨西哥的片子真的有一种墨西哥的味道。第一次看墨西哥的underground culture,男主因为颜值福利混的比姐姐还好,不过这个圈子真的全世界都是这样想睡你才带你出来玩,结果发现不是gay…还是和自己男高好朋友一起吧!毕竟这种短暂认识的大多都不靠谱,中间一段行为艺术的蛮有意思的,姐姐乐队的歌真的不耐听。上一个朋克下一个实验诗朗诵哈哈哈下面的punkhead都懵了。好喜欢舅舅。最后好基友坦白我才是gay哈哈哈哈。这个圈子真的有种迷人的魔力啊,结尾太不乌托邦了竟然一锅端了!地下文化真难生存 |
|
#35th Sundance#世界剧情 颓废青春 混乱激进 穿插时代印记 |
|
影片的年代背景是1986年世界杯期间,也就是马拉多纳率队夺得世界杯那次。而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正是墨西哥。片中的这些少男少女都在享受迷乱而放纵的青春。时代气息浓郁,青春气息更加浓厚。当然,还有从头至尾的艺术气息。足球、世界杯、马拉多纳,不过只是一句话带过,毕竟还有着那么多美好更值得迷恋~ |
|
納尼,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