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現實主義標籤下實質是現實主義,據說是塔可夫斯基的十佳之一,冷靜而流暢的鏡頭控制,對教會的批判及對牧師的聖人形象樹立實際上並不矛盾,將攝像機對準最底層最真實的世界,與羅西里尼的新現實主義遙相呼應,裡面也有許多有趣的實驗,比如雙眼眨動的抽幀,幻覺裡的浮動影像,都讓人想到,這依然是布努埃爾. |
|
9.1;昨天晚上我可能死了,是怎么死的我也忘了 |
|
布努艾尔宗教三部曲中批判性最弱的一部,布努艾尔塑造了纳萨林这样一个执着的信仰者,却对社会政治、大众思想和教会的伪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三个主人公最后均没有得到好结局,被世俗社会打败,影片在导演擅长的无意识表现方面惜墨如金反而迎合了当时世界主流电影思潮,颇有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
|
与维莉迪安娜主动选择后信仰被击溃不同,纳萨林只是过着苦修般的生活,就被愚昧的群众推着做圣徒,但他从未沾沾自喜,因此他被信徒男友陷害,被教会营救出来后他只是迷茫,最后路边水果摊的老人送给他一个菠萝,他接纳了,暗示着人的善意和他不曾动摇!布努埃尔显然更激赏纳萨林的行为,做善事不图回报,同时相信科学,而他看不上的是如维莉迪安娜这样资产阶级出生相信善有回报,女信徒的无知和蒙昧!总之,布努埃尔大概不赞成很多东西,其中就有女信徒这类人! |
|
结尾的菠萝想到《破浪》和《处女泉》。一个谨遵教诲的神父,却改变不了世界任何一点,教会需要的是名声,疾病需要的是科学,工人需要的是改革,死亡需要的是爱人,罪犯需要的是钱,甚至唯一需要其的两个女人,也是基于性欲迷恋的奇迹狂信,并且最后两个人依然——屈服欲望,承受罪责。可布努埃尔却极为奇诡地在结尾让神父犹豫地接过菠萝,信与不信的艺术的含混的巨大张力随鼓点而生。“你站在好的一端,我站在坏的一端,我们俩的日子都不怎么样”与“愿上帝与你同在”。 |
|
对于代言上帝的教会来说,你的灵魂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对教会权力的影响;对于碌碌生存的世人来说,你的崇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否从你那里得来好处;世人的善恶选择是一念飘忽的,欲望是游离的而理性是模糊的,是以单纯的善意是与尘世扞格不入的【8】 |
|
8。Nazarín教父在这世界里,该说是虔诚,愚蠢还是天真? |
|
布努埃尔墨西哥时期作品,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影片。“导演意思是,(影片出品时的那个)世界真正所需要的,不是另外一个基督式的虔诚无用的好好神父,而是一位怀有爱心的革命者!” |
|
牧师纳萨林是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善行,哪怕自己挨饿受冻,也要将东西给予他人,替他人承受痛苦。但这些善行却没有赢得人们的尊重,反而害得自己的房屋被烧毁,成为了包庇犯,被教会开除了教籍。最后被世人唾弃被同行的犯人殴打,讽刺了社会的不可救药以及无法救赎。而阿特家人在寻求牧师帮助时,所有人都在祈祷,却摆出了各种异教徒的手势。阿瓦在病重时向圣像祈祷,最后逃走时将圣像烧毁。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自私,他们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而是为了可以去病免灾。老神甫批评男主:你的行为不符合牧师的习惯,是在与教会作对。讽刺了现代宗教已经被离了最初的教义。男主在监狱里被殴打后,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但在结尾一个老妇送给他一个菠萝,代表着上帝依然在,男主获得了回报。也说明还有人有信仰,实施善行。 |
|
你在美好的一边,而我在不幸的一边,但你我的结果都不美好 |
|
9.宗教三之一。主人公以绝对虔诚的仁慈心境,试图在堕落中种下慈悲,这一切的徒劳使得主人公落入惩罚情节,并在开放式结尾中或揭示出人物的理想主义幻灭。本片没有视觉上的超现实表现,采取了情景超现实手段,提出对宗教信仰问题的质询。550 |
|
比起那些满怀基督教情感的导演,这位哪能讲,好像没有很多爱心哦,一个安贫乐道却本质上很教条其实不太能与人共情的神父,改不了愚民的迷信却身不由己被捧为圣人甚至跟耶稣似的有了马大姐妹追随,简直黑色幽默。富恩特斯的第一任老婆Rita Macedo演二女里被称为丑的那个斗殴妓女。 |
|
事实上,情人,善人甚至圣人,在布努埃尔的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还是次要的,因为男女情人,圣人本人,在布努埃尔看来,比错乱者和堕落者更加有害。熵的时间或者永恒回归的时间,这两种时间都要在原初世界里寻找自己的源头,因为原初世界赋予它一种无法补救命运的作用,发生在座位起始的和终结的原初世界的时间流逝在派生环境中,这几乎是时间的新柏拉图主义。 |
|
神甫被自身的缺陷所苦痛有所罪责,又在此之下产生了对既定的传教和宗教模式的疑惑。最后路边的老夫人无意的一句轻描淡写却击垮了神甫的神经。一位不在乎他是罪犯与否的人施舍给一个被世人构陷成罪犯的神甫,这份施舍没有源头,即神甫的要求。最终还是指向了权力的倒置,是力量掌控的归属问题。宗教不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是人愿意相信。 |
|
看惯了布努埃尔明里暗里对宗教的嘲讽,再看这部,怎么都觉得对信仰描绘有其他的意思。与《维莉蒂安娜》对比很有趣,相同宗教人员身份,却有着不同信仰结局,如果说维莉蒂安娜是最终窥破现实,信仰崩塌,纳萨林则完全是始终坚持如一,并在最后如遇“神迹”,这一迥异相差,成为研究布努埃尔本身看法的最大入口,另外也体现出顽固的社会性别归属——神只能是男性。作为入选梵蒂冈推荐宗教片目的影片,可以很直接的看出,宗教在当代处理信仰与科学的立场。本片也是布努埃尔绝少真正“嘲弄”底层的电影,标志性的嘲讽中产阶级不提,即便作为叙事动因的《维莉蒂安娜》里也有现实性的人物依托,绝非嘲弄,但本部内的底层,作为宗教信仰中愚昧的代指,被构建成了无视真相、盲目崇拜的面目,一定程度上算是布努埃尔的现实主义叙事,但更多还是作为衬托群体存在。 |
|
9/9/2007 2:30pm HKFA |
|
迫害虔诚神甫的101种方法,世上恶人多不胜数,信仰不值一文,被抛弃被践踏,哪怕再造当世基督圣人,也只会被嘲讽被唾弃,被当作堂吉诃德式的怪人,沦为乞丐甚至被囚禁流放。
“我宽恕你,但我蔑视你,我因不知如何将蔑视和宽恕区分开而感到罪责。” |
|
又一次不看导演名字绝对猜不出来是布努埃尔拍的电影,老布的风格还能再多变一点吗?这一部完全感觉是德莱叶的电影,宗教背景,极简构图,光影变化,仰拍隐喻,信仰外显。
纳萨林是虔诚的信徒,没有《乡村牧师日记》式的苦大仇深,没有《冬日之光》那样的自我迷茫,而是耶稣一样的圣人。电影通过纳萨林个人的正直标准来讽刺愚民们扭曲的宗教观以及教会的伪善,揭露整个社会的迷信与丑陋。
因为纳萨林的"奇迹"两个女人成为了他忠实的跟随者,但是他不是上帝而是人,布努埃尔通过这种冲突将信仰实体化,信仰主体(上帝)与信仰中介(牧师)的矛盾就此产生,而这种矛盾也是造成他们悲惨结局的原因。 |
|
8.5/10。①如耶稣般高尚虔诚的教会信徒男主因收容反击杀人的妓女+为病重的孩子祈福(该孩子因此康复,女性B也因此崇拜他)两件事而遭受各种人(教会、世俗、B的前男友等)的打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一度信仰动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②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光影/构图);教科书般的运镜/场面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或崇高或精致的气质。③文本上有些段落比较重复/冗余;叙事戏剧性不够。 |
|
因亵渎宗教屡屡被禁的布努埃尔,却拍出了一部入选梵蒂冈推荐的15部宗教电影杰作,纳萨林,一位虔诚的神父,承受身边所有的罪恶,一心奉献布道,如同耶稣在世超越世俗的圣人形象,却被世俗所消费,被教会不认同,结尾很有力量,鼓点响起时能感觉到心也跟着在跳动,重拾信仰的纳萨林拿着菠萝远去,最后一幕回看了几遍!第四部布努埃尔,也是超现实笔墨最少的一部,一处眨眼转场的幻想,二处“咧嘴大笑的耶稣”。 |
|
事实证明,如果布努埃尔宗教三部曲顺序倒过来看,比起异常精彩的后两部,《纳萨林》就显得味同嚼蜡,超现实主义被降到了最少,对于教会的指涉很克制以至于得到梵蒂冈教会的青睐。风格上貌似受新现实主义与传统西班牙骑士小说影响更多而非伯格曼式宗教情节剧 |
|
内容上帕索里尼布列松以及更晚辈的塔可夫斯基都有相似作 然而在我看来布努埃尔的成就不足够与这几位并立的原因就是布努埃尔电影的革新主要基于具体的内容而非整体的形式
这部至少算是被梵蒂冈认可的宗教电影 所以这有趣的现象并不成孤例——右翼认可的高级宗教电影出自左翼大导之手 但这部质量还是比《马太福音》差太远了 |
|
虽然字幕渣,但是想一想几个关键点……还是太浮夸了 |
|
布努埃尔终究是只变色龙,披着左派激进分子的名声,却像珍爱鱼子酱和隐士身份一样地讴歌保守价值。据说是塔式的最爱之一,也在梵蒂冈钦定的伟大宗教电影之列,然而男主是无神论者,导演也拒绝分析影片,声称里面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唯一的解释是,60岁的布努埃尔,还像安达鲁狗时那样cheeky。 |
|
洪常秀的影史十佳,确实也是他想拍的那种电影,万花镜般折射出众人对信仰的不同理解,那些追随者们,和不信的人又有多大区别呢?马车驶过这一幕已足够有力,但没想到从天而降的鼓点,终于将绝对中立的视角,导向一种难以言说却异常清晰的感受。 |
|
你在美好的一边,而我在不幸的一边,但你我的结果都不美好。世人看不穿的朝圣者 |
|
宽恕这个西方词汇。。。 |
|
8/10。宗教题材处理起来都有点牢骚。男主角几乎是《维莉蒂安娜》的翻版,他徒劳的把慈悲带入堕落的世界,理想遭到惩戒,成了俗世贪婪掠夺的牺牲品。画面控制很稳定,适度的深焦镜头、克制摄影机运动和简单的场面调度,还有两段幻境,这一半是受限于成本一半是作者印记的节制性技巧所导致。 @2014-05-07 02:31:25 |
|
牧师宁愿自己光着脚行乞,也要把鞋、毯子和钱财送给需要的人,在他的眼里,上帝无处不在,任何施舍都是上帝的旨意,尽管救了一个杀人的妓女从而遭致非难,被逮捕游街,被羞辱中伤,他依旧不响沉默,这是信仰的力量,虔诚不免挫折,善终会迎来回报。 |
|
Nazario 神父塑造的更加近似职人的模式 最后时刻接过菠萝 算是不拘于教条 能体察悲悯每一个人了 开篇窗户进入还有些幽默 当然液态流动影像以及圣像嘲笑脸的出现依旧是布努埃尔的标志性超现实手笔 越往后面铺陈越发严肃 节奏的变化把握很棒 |
|
粗犷版的乡村牧师日记 |
|
其实这一切都只是“聪明”的人类所定下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上帝和恶魔都是我们的仆人。神父纳萨林呢?他也不是玩家,只是游戏里的另一个角色,一个反面的堂吉诃德,又或者他只是一个道具,只是一面人类的镜子。 |
|
8.0。男主神父虔诚来到穷困村落,因收容自卫杀人的女人遭人歧视,之后又意外让一个患病孩子痊愈(得到了另一女子的爱戴),经历各种挫折后,依然如耶稣般信仰坚定。批判教会、政治、主人公结局都不好、布努埃尔收敛了自己的超现实风格有些现实主义味道、 |
|
Un étrange réalisme embrase cette fable cruelle signé Bunel autour d'un prêtre trop pur pour ce monde corrompu à vouloir faire du bien partout qui n’entraîne que des désolations là où il passe jusqu'à ce que le doute s'installe en lui-même. Le pessimisme saisi par une ambiguïté troublante ne cesse d'ébranler nos perceptions évangéliques aux élans contradictoires dans un environnement hostile mais réel dépourvu d'humanité.3.5 |
|
摄影机和无处不在的神性,前半部分几场戏堪称Masterpiece,布努埃尔的集大成者。 |
|
【7.5】黑白,中文字幕
1、主要就是讲宗教吧,一个男人,比较帅,非常虔诚地信教,他比较特别的是不迷信,他认为科学和上帝才能治病救人,但是结果的话,还得上帝来定夺
2、那个时候有愚昧地信教的人,也喜欢神化人,也有对宗教不屑一顾,把宗教作为手段的人
3、一个宗教徒+两个妓女,遇到瘟疫反而迎难而上,帮助快死的妇女,后面她丈夫回来后就把他们赶走了,屋外还有小猪仔在乱跑
4、这男主的衣品挺好,那个一块毛线🧶织的布中间有个洞,头穿过去,简单但很时尚看起来就很酷,但是垃圾淘宝识别不了,推荐的就没几个对的
5、男主被揍了还说:在我生命中第1次难以做到宽恕,但我还是宽恕你,这是我基督徒的职责。我宽恕你,但我蔑视你
当男主被混混打的时候,宗教的神圣和尊严就被践踏了,他生气了,宗教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
|
6.9。布努埃尔“宗教三部曲”第一部。本片叙事平稳,沉稳的风格、严肃的宗教主题,尽显大师级别。男主是个虔诚的牧师,哪怕自己没鞋穿、没得吃喝、身无分文也要救助苦难者,他对染上瘟疫的人也无所畏惧,毅然决然深入疫区帮助患者,即使明知安塔拉杀了人也依然决定帮助她,但就是这么一位对上帝信仰无私奉献的人,却惨遭世俗的迫害与小人的诬陷,最后还锒铛入狱遭到别人毒打。当他救助患病小女孩时,小女孩的家人一边祈祷上帝一边却比划着异教的手势,而安塔拉在受伤时向着上帝模型祈祷,逃跑时却用上帝模型来点火,虚伪的信仰与自身的遭遇冲击着牧师的心灵,对上帝的信仰早已世俗到不堪入目。 |
|
看似歌颂愚圣,实则讽刺教条吧。尺度和态度,都比同代罗西里尼《圣弗朗西斯之花》和伯格曼《犹在镜中》差了一大截。 |
|
妓女与牧师的结识同行就如同世俗邪恶与其相背离的崇高正义所融合一般,让人不免感叹布努埃尔的剧本如此锐利。布努埃尔剖析了符号表面下的真实人性——妓女就一定是肮脏的吗?牧师拯救妓女就一定也是肮脏的吗?牧师接受世人施舍的食物就是肮脏的吗?在布努埃尔的眼里,神圣与世俗并不是对立鲜明,而是处于一种模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感。 |
|
二哥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拍了些啥 |
|
布努埃尔在连续几部电影将宗教作为故事的佐料或副线之后,终于拍了一部真正探讨宗教的作品,出奇地是,纳萨林神父真挚,诚恳,乐于助人(甚至帮助的是电影语言里污秽的象征「妓女」),他让我想起同类电影里的刘青云(《最后判决》)和宋康昊(《蝙蝠》),但最终还是被世俗所伤害。 |
|
善良和贫瘠的牧师,帮助别人而被流放,面对现实中的惨剧,他很无力,又不得不面对信仰的生活! |
|
emm...布努埃尔对Carlos Reygadas的影响,Nazarín之所遇于天主教信徒来说我想够“超现实主义”(墨西哥人在此方面矛盾尽显),且充斥着无神论者调侃式幽默,非常“乡愁”(诗意),到某一时刻象征mexican machismo的sombrero成为突兀的存在,对板鸭和其艺术不太有爱的人可能会看得兴致寥寥 |
|
2020104 与以往对天主教及其代表辛辣的讽刺不同,《纳萨林》描述的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神父与一个“圣女”和一个妓女一同踏上旅程的故事,前者如圣母降临,表明他作为上帝奴仆的身份,象征着不容玷污的绝对忠诚;后者则是人间烟火,在他的身上也映射出人性的光辉。最终上帝主动离去,人间也被迫分隔,结尾处响起了布努埃尔惯用的标志性鼓声,他对纳萨林这个人物不再嘲讽,反而倾注了一股悲悯之情。 |
|
对于一个神父来说,这个译名有点无语。 |
|
一个人若是执着于自己的信仰而完全不懂得变通,便很容易被愚昧凶残的现实所击垮,从而不断经历信仰的质疑与重塑,最可悲的结果便会是与他所认为的污浊融为一体。有时候角色扮演总是必须的,这世上除了自己不太会有绝对可信的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从来就不容易,还不如在不去奢求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反正早晚要和他们分道扬镳。变得伟大或许很难,但使自己变得崇高完全是可行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可以是一种理想的入世状态。 |
|
牧师过于矛盾,作为布道者他让人们相信科学,深知宗教救不了墨西哥贫民。上帝也许真的无处不在,也是真的无所作为。除了最后的菠萝,这部真的是超级现实,而不是超现实。想起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虽然思想和风格完全不同。
P.S.导演的恋物癖在本作收敛了一些 |
|
和后期的《维莉蒂安娜》一脉相承,借基督教的现实困境质疑基督教。 |
|
宗教三部曲第一部。其实内核初具公路片雏形,很有意思。LB在讽刺罗马天主教的同时,似乎又肯定了信仰对人精神与灵魂的正面作用。而片中牧师一角最妙之处在于,他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随遇而安并非出于愚忠、傲慢或自利——他明知收留罪犯会连累自己,他明知寄希望于靠祈祷治病是迷信,他明知与女子同行会招致非议,他明知“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人是得不到公正和正义的”,但他仍然无惧无畏直面一切苦难,甚至自责于无法区分蔑视和宽恕。他就是罗曼·罗兰笔下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我不同意某条短评将结局解读为悲剧,在我看来三人都获得了救赎。比阿特里兹不想要爱,只想感到被爱。安达拉珍惜爱,但更希望这个世界能惩恶扬善。牧师踏上的是朝圣之路,最终也在一个菠萝中见到了上帝。他们都各得其所了。 |
|
布努埃尔的宗教思考,圣人再现,愚昧逢迎,宗教拯救不了众人,布努埃尔如是说,但是能否对于神父本身产生救赎效应呢?布努埃尔最后给出了一个暗示性的答案:或许可以,只需要每次可以在考验中坚定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