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把开心麻花出的所有电影都粗暴地归到「喜剧」里……这种营销思路就会导致我今天观影时遇到的蜜汁尴尬……有一帮观众从开头驴棚着火就开始笑,然后一直笑到结尾枪声……我……真特么……跪了…… |
|
三颗星全给任素汐,她是中国最优秀的话剧女演员,有魂。她的巴掌都像是打在我的脸上。但是,建议导演改一下职务叫摄像吧,因为您只发挥了这个功能。 |
|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
|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电影,任凭你们怎么说风凉话,都休想模仿出来,国产片的普通货色离它差距太大。 |
|
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 |
|
不是烂片,但看完后,却比烂片还让人不舒服。不仅仅是极端环境下的极端罪恶,也不仅仅是那些已经摆在面子上的“讽刺”,而是所有的男人对一个女人的伤害,所有的愚昧对人性的强奸。我相信,看完后产生心理和生理双重不适的观众,不仅仅是我一个。 |
|
那一枪虽然打空了,但周铁男还是死了 |
|
即便评分再高也完全喜欢不来。我们还是太热衷主题与意义了,以至于忽视了传递主题的方式与合理性。影片为了所谓的人性深度,而刻意设计剧情和人物转折,忽视基本的人物行为轨迹,都非常让人不舒服。喜欢有深度的电影,但希望能以更巧妙的方式讲出来,而不该是现在这样。以及形式上,这不就是舞台搬演么 |
|
【C-】比夏洛特烦恼还要话剧化。完全没有填充人物之外的任何银幕内世界信息,所有的镜头都聚焦在演员身上,像在看情景喜剧,简陋的视听语言让几个本该令人触动的情节效果大减。《驴得水》用自己充分向那些“故事至上”的电影观众表达了一个真理:好剧本≠好电影 |
|
两星半,无法否认其剧本的完整和工整。但目前电影所展示出的形式,还是只适合舞台剧的呈现,这归结为做久了舞台剧的导演依然不适合拍电影,视听语言的羸弱导致剧本的很多优点难以完整呈现,人物性格不完整,剪辑也很平庸,荒诞里带着一股剧作者的愤青,演员只是剧作者的吐槽工具,只有女性完成的不错 |
|
这个笑话还真把我看哭了,惊喜之作,比夏洛特烦恼的故事高明,但电影感较弱 |
|
看电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佳佳和铁男幼稚得讨厌,那你已经被这个社会像驴一样驯服 |
|
非常正点的黑色幽默和荒诞的乡村魔幻现实主义,整部电影的调子很撒,段子很荤,路子很野,故事上有莫泊桑的味道,讽刺加隐喻,上次让人感受到这些的观影体验还是当年的《杀生》。总体上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喜剧,新导演技法的生疏和信息处理的失衡可以被原谅。PS:主题曲真的是太有味道了。 |
|
1.库斯图里卡的癫狂、荒诞+法哈蒂的困境、冲突,而这...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2.追求自由的人,死了;3.愤怒的人,成了听话的牲口;4.宽容的人,成了小人;5.淳朴的人,成了恶棍;6.正面向上的人,总在行骗;7.就让我们忘掉过去吧,才能继续作为“人”活下去。 |
|
走进影院看话剧,空间调度和剪辑很成问题。拿的出手的是剧本中对多重主题的深度挖掘,一出官僚与知识分子现形记,借民国讽今教育和潜规则,讴歌女性自由。然而不是只要立意好,就是好作品。 |
|
教育圈的蛮荒故事,市井官僚的党同伐异。知识分子都爱去延安,彰显自己的文化品性。背景嫁接民国,更能暗自反讽,只是还是将现实剥落,批评得明显透彻。这样的讽刺小品能上映,还真挺难能可贵。 |
|
比夏洛特好看太多 |
|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有部话剧,长得不错,以为自己是电影。 |
|
还以为《夏洛特烦恼》老一套都市轻喜剧,结果深度过头了,一个多小时都有些不适应。好在最后剪不断理还乱、一个谎言十来圆的“人生镜花缘”,不再开口的张一曼,让这个有些轻狂、癫狂和痴狂的悲剧故事,有了温度和忧伤。“我要美丽的衣裳,为你对镜贴花黄” |
|
打一星骂话剧腔的真是恶心。 |
|
居然从头到尾一个学生都没出现过啊…… |
|
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为这个故事就值得5星 |
|
映后主创见面特别惊讶,被拍成这样还需要导演?!完全照搬舞台剧台词,连人物站位都是舞台式,没有任何电影语言,镜头蠢到还有淡入淡出和虚化背景这样的衔接,很明显的分幕,且大大弱化了表演。全片没有同期声,配音简直灾难。(据说上映版本是同期声)。是好的剧本和演员,但还是去看话剧吧。 |
|
假设张一曼是个男人,他睡完一个女人,而且知道女人爱上他之后,还对她说:“在我心里,你就是个牲口”,你们还会觉得张一曼纯真可爱吗?她后来的遭遇,确实令人发指,但她当初对待铜匠和裴魁山的感情,能这么赤裸裸的践踏,让我觉得她也没那么无辜了。 |
|
普通观众全嗨了,说这才是国产佳作;电影专业人员全崩溃了,说这是舞台剧不算是电影。讲真,我觉得当一个作品只剩下它的形式能被人吐槽的时候,已经足以证明其成功。不管它是啥,哪怕我是去电影院看话剧了,我还是觉得,甚好,没错过这个乌龙甚好。 |
|
如果话剧改编电影可以这样的话,人艺之类的以后岂不是可以赚一笔了,用电影的标准看,这片子一颗星都嫌多,说它成功,只会带坏了未来话剧改编电影的风气,当一场话剧的标准看,这玩意儿倒是可圈可点。 |
|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确实有笑有泪。镜头感差,全靠剧本死撑,挑几处刺:1冲突太密集,张弛度欠奉,滚雪球滚到后面都飞了。2人物崩坏。人出于自尊和自私显露阴暗面很正常,但裴魁山和铜匠两人由爱转恨太生硬,伤害一个真正喜欢过的人怎么能这么毫不犹豫?3喜剧的忧伤,忧伤并不是来源于绝望。 |
|
好,现在我们回到片头的部分
驴棚走水,周铁男一马当先,但烟火如故
张一曼想要帮忙,却引火烧身
裴魁山往张一曼身上泼土,叫她出来,可没有伸手拉她
校长大喊,听我指挥,最终驴棚燃起熊熊烈火
孙佳想要阻止,被众人阻拦。
你看,其实这个电影的一切,都缩在这个小片段里。 |
|
借古讽今,话剧底子确实好。但改电影问题就来了,原版人马受戏剧空间和舞台表演太多束缚,再怎么靠电影技巧修饰都是依葫画瓢,导演技巧为零,成了个《开心麻花剧院现场》…不可否认,演员表演熟练,但那是一种话剧表演的熟练,感情不饱满。话剧看演员,电影看导演,道理就在于此。 |
|
话剧式表演直接搬到荧幕上真的好可怕,看完感觉像被喷了一脸擦不掉的口水 |
|
说不像电影的,谁规定了电影应该怎样怎样吗。 |
|
《驴得水》这样的烂片,我一分都不会给。它连称之为艺术都不配。创作者显然忘记了艺术需要提纯和过滤这一基本常识,转身沾沾自喜地搞了一场人性丑恶实验和展览,还自以为高明。它真的能引起人们什么沉重的反思吗?不,它只是让人恶心罢了。出发点错了,怎么做都是错的。 |
|
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因为话剧改编的缘故,故事的幕间分隔有些明显,但演员的表演削弱了话剧感,也算自然。【任素汐的歌声真心棒! |
|
典型的一步错步步错的“U-turn”类型。舞台剧改编,蒙太奇不明显,但随之而来的优点就是很工整,戏剧冲突不断,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矛盾冲突叠加,前面阴差阳错的笑料不断,后30分钟大爆发,讽刺味道浓厚,很像当年的《阿满》喜剧,最后有些过火,女教师是亮点,个人最喜欢满嘴跑火车的校长 |
|
因为《夏洛特烦恼》本来有点抗拒开心麻花的电影,看了后感觉比前者好太多了。话剧舞台风还是很明显的,又荒诞又心疼。演员真是个顶个的,好喜欢任素汐。 |
|
本质上和强行让人乐的段子电影没有区别,这是强行让人反思“劣根性”的人性电影。 |
|
一曼的凋零,铁男的委顿,两个中国电影里少有的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
|
一部好电影就是荧幕完成上半部分,现实完成下半部分。有人看到人性在贪婪面前退却,有人却只看到荡妇。专组好多男的在认真讨论,你愿不愿意娶张一曼这样的女人?中国男人最搞笑的地方就是,他们认知中对一个女性最高的评价就是—娶她,而真相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他们是哪根葱。不信你们去评论区翻翻,笑趴了 |
|
后半段太糟糕了。编导像发动起来的传送带,疯狂号召观众扔石头。但最致命的是完全放大了舞台剧改编电影的缺陷,情节推动靠走,人物性格全部靠吼。我绝不是拥护电影形式的圣徒,但也确实看不下“让语言飞”的偷懒与背离。至于讽刺,荒诞和反动之类的解读,难道大家都是当了太久外宾非得要恍然大悟嘛 |
|
人生就像这伫立荒野远离尘嚣的门,走进来彬彬有礼,走出去步步生风,门里门外世间百态一览无余。有人忍辱断发万念俱灰疯了,有人牺牲底线保全学校怔了,有人身披貂绒万事利己痴了,有人挨了枪子信仰崩溃傻了。弃如敝屣的除了雨神像,还有道德观。成也剧作败也剧作,电影语法的匮乏使得话剧腔调占上风。 |
|
世界的秩序:资本>权利>男人>女人>驴>挑战父权的女人 |
|
剧作的基本架构还是挺好的,但处理手法过于粗糙生硬,演员用力过猛,舞台剧痕迹太重,看着闹心。编导野心不断膨胀,各种隐喻、暗讽无的放矢、乱飞一气,只管放不管收,终至癫狂错乱、不知所云……总之,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更年期妇女内分泌失调的感觉。 |
|
如果一部优秀的话剧,拍成电影并不能让它增添精彩度,那何必要拍呢? |
|
铜匠晓得自己的作用后羞辱女性的方式让我极度生理不适 |
|
2016年以一部<驴得水>收梢,甚好。话剧转电影的形式,还有爆裂的内核,人性的黑暗翻转,让我想起拉斯.冯.提尔的《狗镇》。真希望结局时,张一曼也能像妮可一样,捡起枪,站起来大杀四方。 |
|
评分虚高。一曼这个角色前期塑造得挺好,后来变疯了就俗了;铁男经了一枪后性情大变,本也可以理解,可惜转变缺少过程;铜匠作为男主,符号严重不出彩;结尾有强行悲剧的意味。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小品,人物塑造流于表面,感情弱,引不起共鸣,也没多好笑。带着高期望去看的,所以失落感特别明显。 |
|
体制下劣根性的集中展现,头尾背景设置投机过审。这种电影假象的深度能骗到很多人,而影迷一眼即能识破。[C] |
|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一句话说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有些话,因为太过真实,让人胆战心惊。 |
|
好片子却让人好不舒服 绝不会想再看第二遍那种 |
|
如果懂得中国人的不讲原则聪慧利己,看透历史的反复吊诡悲喜交加。电影经过女性自由的转折,以后则全在解构悲悼历史。它厉害的是道出了曹雪芹所指女性审美在文化中的缺乏,“驴”得“水”,(男性的贪恶屈服对照女性的自由烂漫),“水”最后却又被压榨废弃,暴戮的未来便可预见。不喜剧,倒实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