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闯入卢浮宫,电影导演对这么大的一道题都会头晕目眩。毕竟,它的背后牵扯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如何能够登堂入室。然而,这是一部属于索科洛夫的个人电影,他用影像,写了一篇关于卢浮宫二战历史的博士论文。对艺术品的变形摄影,也会被讥为华丽PPT,但有谁规定了,电影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 |
|
打破空间屏障、穿梭古今的文本形式,索科洛夫在战争和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呢喃自语的桥梁。不设防的巴黎,“自由、平等、博爱”与拿破仑的战争幽灵。能够让纳粹轻轻放下铁蹄的,也只有卢浮宫的浩瀚馆藏了吧?再深入一点会更有趣。 |
|
将各种历史影像、照片、名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杂糅到一起,突破电影类型的界限,打破纪录片拍摄的条规,片子的本质无关乎历史,无关乎时间,无关乎卢浮宫,而是导演自己对于艺术的看法,艺术与政治、权力关系,创作者完全的介入到拍摄的主题和故事里,彻头彻尾的在抖私货。★★★★ |
|
意想不到的是索科洛夫的電影語言會進化成如此卓越。博物館本身就具有令時空扁平化的奇妙作用(如此聯想到四方田犬彥對錄像帶出租店的類似論述)。索科洛夫對映像、介質的穿透和剪輯不也是博物館的一種形式嗎?對了,其實大浦信行的兩部《日本心中》和《天皇遊戲》也有這種「藝術片」氣質。 |
|
《俄罗斯方舟》的变奏升级,长廊游弋如徜徉历史长河,溯古追今,虚实交错,推倒第四面墙,观众与导演一同进入情境;现代段落船在海洋中的困境与战火中的卢浮宫暗合,剪辑不仅打乱时空,甚至声画分离,虚拟反向构成真实;“艺术保护者的利益与极权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相一致"。 |
|
形式方面其实谈不上有多新奇,不就是把正片、花絮和评论音轨剪在一块儿嘛。。。 |
|
说实话我不能给出任何评价,因为无论是从契诃夫到拿破仑,从自由引导人民到蒙娜丽莎,这部电影形散神不散的格调,绝非我这般下里巴人可以欣赏。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别说评论了,就连观看这部电影,都是对它的一种亵渎... |
|
打破各种界限,没有墙,无拘无束的电影。穿梭在古与今,在剧情片与记录片之间来回转换,旁白者与影片人物直接对话,对虚构部分毫不遮掩的坦白,看得目瞪口呆。对艺术品的展示不再是单调的特写,而是富于表现力的多形式感的画面,或者由剧中人物在卢浮宫的穿梭展现。形式和内容都堪称完美。 |
|
艺术的战争豁免权。但有人为艺术而战。暴力的片名。文艺的叙述。剧透的结尾。没耐心看不了的电影。 |
|
牛逼,索科洛夫的电影就是鉴别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 |
|
长廊游弋爬梳史料,隔靴搔痒俄语念咒。愚蠢的人类发动的战争在艺术品面前都是渣,索科洛夫的思路没有那么明确,但野心又大。 |
|
617@和平 索科洛夫并没有用多少史料和综述,而是情景再现拍了大段做旧影像,交火法德化作高层二人扑朔雪花。艺术与政治权力博弈断史(冬宫翻错)继续催眠系。画幅比变得欢,结尾剧透趣味。调性隔靴搔痒,好奇雷乃会怎样。 |
|
另一种形式的俄罗斯方舟,打破第四堵墙用真实画面和新拍的素材重写历史,大量的人物艺术品穿插,索科洛夫那文化底蕴看着还是有点晕,升格俯拍城市的镜头很销魂,北影节资料馆。 |
|
跟俄罗斯方舟很像 鬼魂穿梭在博物馆带你穿越历史 解说员的声音听起来很像教材走遍俄罗斯的男声 SKOLOV蜀黍是不是想把四大博物馆都拍一遍。。。 |
|
好巧不巧,昨天下载完,没来得及看,今儿就上了头条。
关于那些拿圆明园做对比的傻逼,建议回去重学历史,当然不是课本上那些被打扮过的,搞清楚几个问题:
到底是谁烧的?
为什么烧?
为什么发动那场战争?
毁坏中国文物最多最疯狂的到底是谁?
要不我给你推荐另一部电影?
《PLA在巴黎》
至于那些蹭热点的文艺傻逼青年,算了,不说了,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
|
#4600#电影的不同材质拼贴的手法真是棒极了,虽说索科洛夫很鸡贼但是这部片儿好歹说了几句狠话。#考虑放进个人影史十佳##简直就是那种梦想自己能拍的电影# |
|
俘虏虏俘宫,善终善后事 |
|
太喜欢了!这才是大师到一定境界的精彩任性。全片都在旁白中进行,讲话的人是导演自己,只露了背影,不仅导演露出,摄像也成为电影的组成部分。画面内容则由艺术品展示、二战影像资料、后期拍摄的伪影像资料、行为艺术表演等组成,文本、图像、音响无不充斥着大量的符号,看纳粹是如何保护卢浮宫的。 |
|
多重时空的重合叠化,一首悠长迷人的影像诗歌。索科洛夫拍卢浮宫的这片,与怀斯曼拍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还有詹姆斯班宁拍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的《自然史》三部放在一起,三种不同的别样方式展现三个不同的博物馆,十分值得玩味。 8.3分★★★★ |
|
索科洛夫新片,威尼斯场刊评分第2。电影,历史影像,照片,搬演,画作穿插杂糅,打破纪录片与故事片界限,延拓边界的勇敢尝试。缓慢而流畅的运镜,与观众,片中人互动并告知历史人物未来的沉厚旁白。风暴中满载艺术品的航船,拿破仑,艺术与政治,文明与战争的关系,托尔斯泰,玛丽安娜,一派胡言。(9.5/10) |
|
索科洛夫的博物馆导览拼贴鬼片……哈哈。他的片当鬼片看总是很有乐趣|@ 资料馆百子湾 |
|
一看他鬼扯拉玛苏是什么权力恐惧,就嗅到了知识分子的腐烂臭气。别怪人说ppt,这他妈连ppt都不如,写论文你就好好写,揉进去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杂碎,论文本身的史料也粗糙且表面化,所以我给不及格。知识分子就这点不好,非要把所有东西都按自己的来,明着高喊反对独裁,实则自己就意识形态的不得了 |
|
灌下2016年第一大杯冰咖也不顶用。苏苦大师简直通篇俄语念咒,整个影院环绕着一种我都这么牛逼了你们这帮装逼犯怎么还不睡啊的执念。 |
|
索科洛夫有意模糊了纪录与剧情的界限,艺术作品不也正是如此吗?“艺术无国界”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口号,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战火中的幸存,残酷中的泰然,邪恶中的赤诚。 |
|
典型的影像书写 |
|
装的有点过了 |
|
三星半//这样将宫殿化用作博物馆展示各个时代的精粹很难不想到《俄罗斯方舟》啊 但这里的展现形式更多元 纪录影像与套层结构与搬演//然而似乎这一切还都不够有趣 或者说是多元的形式冲淡了内容可能呈现的有趣//艺术很难做到字面意义上的纯粹 只能在一定程度表现纯粹 这很讨厌 说明了艺术在某种角度的空洞//嗐要是这样想就真的徒增忧愁了 |
|
通过俄-法-德的三项式切入卢浮宫的多维场域,检视运作于其中的不同话语。海洋上运送艺术品的货轮、房间里编织故事的导演、纪录影像和搬演画面中的历史情境,交织的颇有趣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德军保护法国卢浮宫的神话叙事里,插入了列宁格勒冬宫的残酷对比(一种稳准狠地戳破)。 |
|
比我想象中更私人……观感非常玄幻 但又一眼可见的真诚 其实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被创作者拉到同一平面的私密交谈的感觉 但是这样自说自话肯定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 |
|
新颖的体裁,得当的拼贴,上来就是托尔斯泰契诃夫,突然响起Old French Song,很俄式的情绪渲染。
谁想要没有卢浮宫的巴黎?谁想要没有东宫的圣彼得堡呢?博物馆收藏和发动战争的热情是同源的,那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口中的欲望(而非对艺术的热爱)。
导演感慨法兰西多么幸运,列宁格勒对比下更显惨烈。玛丽安娜和拿破仑(神和人)并肩坐在一起,当父母沉睡,冷酷无情的孩童如何走向自由平等和博爱?
片名Francofonia,上周法盟和瑞士领馆合作放映,也强调了同为法语人的概念,索科洛夫看待法德的微妙关系,独到又犀利,可能也是因为处在欧洲边缘所具备的俄国视角吧 |
|
「這些藝術品都是我波拿巴帶回來的。」 |
|
可以与《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对照着看。 |
|
毫无疑问的年度五佳,大概也是到现在为止看到的去年最佳,比什么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强五百八十万倍。技术层面无懈可击且独具匠心,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电影文体,最大程度上模糊了剧情纪录现实历史的界限,并且与导演自己想要探讨的主题完全契合。巨轮、拿破仑和自由女神意象高度凝练,登峰造极 |
|
并没有很new wave 有的只是黯然神伤 |
|
人人都爱巴黎啊,连纳粹也是,上世纪他躲过了德军的炮火,也保佑这个世纪他躲过绿绿的侵蚀啊。 |
|
7.0/10。围绕卢浮宫博物馆的各种沉思(主要集中于纳粹占领时期)。主题是探讨艺术、文化与政治互相之间的关联。整体上是将来自不同媒介/画幅的内容(有时是搬演有时是真实素材)组织地不错的典型论文电影(不过结尾出现了作者【以旁白形式出现】与二战时期人物【在画面内】的跨时空对话,挺有意思的),但影片有些地方自我沉溺表达的点不够清晰。 |
|
上海电影节首次接触,验证了自己之前的预测,完全看不懂,没想到一句玩笑竟然成真。。再来看评论,居然能有人写出这么多字的评论,感觉好惭愧,我是真的不文艺。 |
|
很特别的形式,需要再补补历史和艺术背景资料再看。联想到哪天外星人入侵,发现卢浮宫里的藏品。会不会跟我们在西班牙山洞里发现野牛的壁画那样。 |
|
俄语旁白像挽歌一样,叙述者唤回了的幽灵没有一位属于俄罗斯(而当幸免于难的卢浮宫镜子照见彼得堡时观者方知道这挽歌是多么沉痛,位于欧洲边缘的身份与文化焦虑是一个俄罗斯的长久母题),那些启蒙时期的幽灵催眠般重复着:自由,平等,博爱,而说英语的文明危船(一个新世纪?)已在叙述者看不见的海 |
|
权力与海洋同为不可抗力,每一场战争都是为了艺术;镜头叙事放大解读藏品,音轨在旁纪实重演;艺术博物馆皆为历史囚笼,鬼魂游荡聆听自己未来的命运。好看 |
|
没去过,学习下历史先。 |
|
一节零碎、冗长却很有意思的导评艺术课,恶补了很多历史艺术知识,法式骄傲贯穿,想做足功课去卢浮宫观赏个一整天。 |
|
确实有点超级PPT的意思……… |
|
7,私货还是很多的,导演的话语有时真是犀利,可惜那些在暴风雨中沉入海底的大量文物,没接触过这个题材的同学不如先去看看其他的纪录片,那些看着更系统更清晰一些。 |
|
索洛科夫本着实验精神将艺术与历史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两个时空的来回穿插更是为这场卢浮宫之旅添上了几分如梦似幻的质感,单是逡巡于艺术品之间的镜头就足够满足观众的视觉了,何况还有导演旁白,历史素材等信息量巨大的内容填充整个电影,相当超前的尝试。 |
|
历史各种黑233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又平安渡过了一个残忍的年末呢= = |
|
去年十佳之一,银幕欣赏下更加感动,无关艺术品鉴,观众跟随着索科洛夫思索着的情感脉络感受最多的是人们对人文艺术发自心扉的热忱,让思辨变得灵动而有趣,从海浪货船弃货,“敌友”沃尔夫梅特和涅贾克乔札间共同理念再到自身民族艺术战争摧毁,时间如海浪般席卷,对艺术理念的精神却无法撼动。 |
|
电影语言多样性的代表之一 导演是有多热衷博物馆啊 将纪录片和剧情片无缝对接到一起 再加入自身各式的想法 话题始于卢浮宫 但范围延伸到对艺术对战争的思考 以两者去见证和探讨欧洲的人文价值观 画面多变 在形式上做到精美的同时 使得影片的内涵也达到为之匹配的高度 可谓是精彩绝伦 |
|
他为什么去耗费心血地研究和展示法德之间的孽债? |
|
siff19 SFC上影上海影城店 #11# 纪录片风格,很美很艺术。窗台下追逐的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