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馆看的修复版,修复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石挥如此有棱有角的一个人,拍出如此讴歌解放军的电影,应该不是为了政治投机,而是发自内心为新生活感到欣喜。可他必然不曾想到,这部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会被新政权批判。他内心深处的不解与苦闷,也许只有吞噬他的江水知道…… |
|
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男演员,没有之一。意义结构很微妙,石挥最大的一个“政治错误”在于颠倒了方言和普通话的特权地位,换言之,讲方言的关连长不是“歪曲”而是“僭越”。另外此片颇为好莱坞化地包含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猫狗孩子意识形态,以及战斗场面的视听调度。 |
|
三大批判点:① 说方言讲粗话不识字,塑造出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人物——丑化解放军形象(对比52年《南征北战》同样山东苏北地区都是说普通话);② 在按时完成歼灭敌人任务和保全孤儿院妇孺人质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表现普世的人道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思想;③ 「那些孤儿都是谁的孩子,如果是为了解救地主的孩子,牺牲解放军战士……」——角度过于刁钻,我是真他娘的想不通。 |
|
有一种跨越时代的好。里面的普通士兵南腔北调,显得非常自然也生动。关连长的形象非常具有时代突破性,很欢乐也很可爱而且很积极向上。文化指导员长得很像诸葛头楸(太像了)。故事很有节奏,非常丰富,而且注意细节,笑料不俗(当然有些地方他们演得很正经很真诚,却被现代当成笑点)结尾一战很出彩。 |
|
真好,不似主旋律,胜似主旋律,石挥老先生是有艺术追求的,但也不喜欢矫枉过正,贴近土地,贴近真实,矫饰不多,但感情真挚,建国初期的军队面貌应该就是接近这朴实的样子,没有华丽的外壳,没有豪言壮语,却有鲜活的人物,讲人话,做人事,方言加分,这是不是国内最早的方言电影之一呢!? |
|
小时候看的战争片都是骗人的,这才是有人性的好电影。石挥做为演员和导演,都是座高峰,太超出那个时代了。 |
|
三星半。特地找来小说看,原著较为简单,采用第一人称。电影填充了篇幅,增加了关连长的人物厚度。经改编和表演细节,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石挥尽力使解放军的形象不脱离农民本色,更具人性化和多面性,与文化教员文邹邹的形象此呼彼应。文化教员在庙前讲听不懂的字眼儿时那副自我陶醉的模样令人莞尔,许多设计已然超越那个时代。后以置身战争与人道之间的双重抉择,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人道主义,没成想在当时被扣上了“丑化”的帽子… |
|
虽然电影没有之前的好看,但是伟大的石挥真的是第一个,如此主旋律的人物竟然丝毫不让人反感,反而越看越可爱。可能再过几十年其他人才会想,要不我们这样塑造个正面人物看看?还有最后的叙事节奏、战争场面,嗯。 |
|
一部如此体现人性的电影,一部把主旋律拍得如此好看的电影,居然被批评为鼓吹资产阶级人性。因为人性和人道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石挥和严凤英的下场真是让人悲愤的无以复加。这再次证明了任何举着“主义”的旗子去批判别人的人都是最无耻的疯狗。而他们批判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把别人批死 |
|
修复版效果超乎预料地好。叙事还是传统的方式,尤其对八连任务的三次延后,吊足了胃口,活脱脱演义小说的写法。但是石挥控制节奏真是一流,表演张弛也非常好,动作情节虽然有些脱节的地方,但是几乎是技术所限。石挥表达的很单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里,这样的作品被随意扭曲是可想而见的。 |
|
最为荒诞的这部电影曾是一件“证物”,
创作者以几近正面讴歌的地步拍了此片,
却被批成“丑化解放军”的右派分子投江。
因言获罪的时候人们尚可以沉默苟全,
而因思想获罪的时候似乎是没有解法的,
因为你的一步一痕都可被歪解成思想罪。
今天拍马屁明天说你拍错了地方要斗你,
能在此种夹缝活下来的文艺者莫大运气。 |
|
此前看了关于石挥的两段纪录影像,为他的个人魅力折服。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老舍微笑着的形象,两个艺术的赤子,都是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呀,面对新生的社会,他们充满了激情,将自己对新社会的期待都表达在自己的创作里,龙须沟、关连长,一人为新中国的建设而感动,一人为解放军的纪律严明而折服。我们从石挥的镜头和表演下,可以看到一股难得的真切感,讲方言骂脏话的光头首长,才是活生生的解放军首长,我实在觉得石挥这样热爱解放军的人,决不会有任何一丁点想要丑化解放军的意思。在那个年代,二人均选择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新希望却成了挫伤他们理想的锐器,这无疑是民族的悲剧。在66年后的十一月,我们通过这部片的放映怀念这位话剧皇帝。现场提问获得了李镇老师的签名版赠书《石挥谈艺录》,海阔天空20231104 百讲 |
|
影人对解放军最谄媚的奉承,也不过是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他们的政治想象力太贫乏了。石挥的生活化表演让周围的人都变成了喜剧角色。在佛像面前向解放军讲授唯物主义一段最富象征意味。对生活细节的留恋和展现本身就蕴含着颠覆政治的可能,注定此片只能成为样板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
|
最真实之处,最宝贵之影。在于参加拍摄的很多群演,是真正参加解放战争的解放军们!太真实! |
|
抱着较高期待,专门跑了趟资料馆。真是烂得可以,烂得吓人!没有一分钟不尬;剧本一盘散沙;赤裸裸的吹捧让人生厌;表演也别吹嘘了,过火做作!第一次见识如此不懂戏的国产老电影! |
|
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拷问,想想十年后再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能是个什么感觉 |
|
当时陈恳的表情,单纯的表演,现在看来竟然都是笑点。。。竟比许多用力挠人的喜剧效果更好。。。石挥表演是强,我听到第一声方言开始就觉得这个片挺好,全说普通话的民间片我都不太喜欢。电影资料馆的精致修复版本差强人意,整体效果是好了很多,许多细节不行,有几个插入的黑屏红字的帧,有音画不同步 |
|
石挥 天才的电影人 |
|
人物表演5分;前面有意思,后面怎么说呢,树典型,存希望……有个符号都是好的 |
|
老董,别藏了,袈裟就是你偷的! |
|
他到了最後也想不通 |
|
粗剪的样片。应该是当时的民营电影公司拍的,制作比较粗糙。石挥的表演稍显夸张了点,山东话说的像是相声里的逗哏。大概是演惯了丑角反派小市民之类的,乍一改演正派又憨直的人物还未完全洗尽油滑。也难怪当时被一些政治敏感的人指摘有丑化解放军的嫌疑。 |
|
石挥演的太他妈绝了 |
|
#BJIFF#51年的主旋律大片,有好莱坞的程式和新政权的意识形态,石神该是满腔真爱,可惜明月照的是一颗玻璃心。 |
|
关于修复效果……只能说一般。能扛过49年后的几十年,真是太不容易了 |
|
视听遗产日与一大批老影迷汇集在一起正襟危坐虔诚观赏修复成果蒙尘杰作真是一次太过美好的经历,十七年游击战争题材竟因形象塑造与表演风格而大放异彩。李云龙式草根英雄即使在今天也难免遭受微词,更别说在那个敏感脆弱的年代了。胶片修复团队成员都好年轻啊,真心感激致力于传承历史影像的人@资料馆 |
|
五十年代竟然有摆脱样板,树立个性人物的电影,称得上是奇迹。然而这样鲜活可爱的解放军人物形象却在文革时期遭到批判。。。 |
|
耐看,石挥是懂电影的。剧作很标准。批《武训传》已经发生了,新政权对解放军形象的要求也是在批判中逐渐建立的。文化教员穿的短裤和近膝长袜很是显眼,关连长有处说了句MLGB的脏话,哈哈哈。中国电影资料馆,20211020。 |
|
基情主旋律 |
|
有人味儿 |
|
和平与稳定,电影也活泼起来了. |
|
“话剧皇帝”石挥 |
|
八路军总部设在庙里,背景里尽是阿弥陀佛和共产主义… |
|
报告教员,啥叫哲学世界观捏?俺是一句都没听懂。关连长5星;《关连长》4星。 |
|
这种逆天的口碑到底从何而来啊?和《神女》《小城之春》那种神作完全不能比肩,就跟同样受批判的《武训传》比也差了一截呢。 |
|
战友情谊一来满场腐女都hold不住啦。。前半部分太活泼有趣,促膝夜话一段各种酣畅淋漓。后半部分开始红光闪闪,但真诚得让人无从吐槽。这么优秀的政治宣传片,这么才高八斗的话剧皇帝都命途多舛,意识形态尼玛害死人。P.S.修复人员都是好样哒 @电影资料馆 |
|
如此至情至性的关连长,当时却被批判,可笑中国当时那个奇怪的时代啊! |
|
中国好连长。#电影资料馆# |
|
前半部好看得跟姜文电影似的,后半部就奋勇捐躯交党费了 |
|
开头炮火有艾森斯坦的感觉,中间冗长,靠石灰演技撑,最后的野战拍得很好,用光方面。不过关连长一下子牺牲不好,没什么重大意义。很多镜头的剪接也很奇怪。 |
|
石挥收放自如的表演虽然如今看来已不算出奇,但联系到那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意识,已然具有颠覆性。更不用提那个至今也再难得见的强烈的道德困境的瞬间。“王祖蓝”书生教条的迂腐如果还是善意调剂,团部领导空洞的笑恐怕真是有意为之。电影命运给后来者划下了一道红线。程之应该真不会打快板吧 |
|
太经典了 前半部亲切搞笑 后半部冗长的主旋律 |
|
基情四射 |
|
石挥,你真的是影帝中的影帝啊!蒙太奇也运动得得心应手。人的内心在做选择的时候,要不要闪回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如果不做闪回处理,怕那个年代的观众看不懂,但是现在的观众肯定看得懂,但是现在的电影在这个方面也没多大的改进,还是要做闪回。若闪回做不好,影片就会很低劣。 |
|
喜欢前面。 |
|
尽管在那时“关连长”的角色饱受专家们批评,但却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掌声,事实证明,石挥塑造的关连长是新中国银幕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立体感的解放军形象,这对后世传统伟光正的角色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诸如诞生了一批靳开来、李云龙这样有“瑕疵”的英雄人物,更加真实可爱。另外,片中关连长说的看白毛女的轶事,恐怕是跟陈强的真实经历有关吧。 |
|
石挥在解放不久,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抱着极大的好奇心下部队体验生活,拍出了这部真实的操着地方口音,以山东话为主的部队生活,胶片经过修复还是不太好,向伟大的石挥致敬,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能成为他的罪。 |
|
整个片子明显是思想改造的产物,幸好有石挥的表演,否则就是个两星。同样是50年代初的片子,你看看《腐蚀》是啥成色的!另外,没人觉得石挥和黄海波有点像吗? |
|
《太太万岁》里的陈父的市侩滑稽,《我这一辈子》巡警的窝囊悲凉,《姐姐妹妹站起来》里地痞的野蛮流氓,《哀乐中年》中校长的沉稳豁达,石挥先生把握人物是如何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样的演技素养是有多专业。他是有艺术追求的,此片中你可以感受到石挥先生的真诚。此片通用的古典叙事,蒙太奇转场衔接有点苏联的影子,最后还有“一分钟营救”手法,总体是歌颂共党的正面形象的,然而不久还是被拿来批判了,理由是为救上百个孤儿而差点贻误战机“仅仅是为了后代的孩子”、“庸俗的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歪曲了人民解放军的形象”。 马克思主义并不与人道主义相违背,关连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体恤军民,而非无脑唯上,依我看,关连长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战士,而且有血有肉颇有温存。无论你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首先你得是个人。7.7 |
|
英雄出场是跟孩子们在一起,落幕也是跟孩子们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结尾开始滑向大家熟悉的语境……话说石挥这么好的同志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