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最后的呼吸 The Last Breath (2017)

    最近更新: 2022-08-20 HD1080P中字
    • 主演:未知
    • 导演:Annabel Loyola
    • 编剧:未知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加拿大 
    • 年份:2017 
    • 更新:08.20
    • 别名:Le dernier souffle: Au coeur de l'Hôtel-Dieu de Montréal
    • 片长/单集:72分钟
    • 豆瓣评分 7.0 (64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加拿大电影《最后的呼吸》的免费在线观看,《最后的呼吸》是由导演:Annabel Loyola执导,本片(剧)于2017上映,对白语言为,属于类型,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由珍妮·曼斯建立于1642年,与这座城市同年诞生的蒙特利尔主宫医院将会在2017年被新的建筑所取代。这部影片让我们沉浸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中。在这里,生命、死亡、爱与友谊近距离共存。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康复的故事,是医院最后的居住者们的故事。最后两年间,在医院发生的一系列大小事件,组成了一个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606 时长:86.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2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由珍妮·曼斯建立于1642年,与这座城市同年诞生的蒙特利尔主宫医院将会在2017年被新的建筑所取代。这部影片让我们沉浸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中。在这里,生命、死亡、爱与友谊近距离共存。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康复的故事,是医院最后的居住者们的故事。最后两年间,在医院发生的一系列大小事件,组成了一个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9 HD中字
      Alone On The Wall
      2010
      纪录片
      美国

      孤身绝壁

      Alone On The Wal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lex很牛逼,但是影片有些误导人;他明明是用绳爬过同一路线很多次,清除掉了障碍,再徒手的。
      • Alex Honnold:有很多不同的的原因去徒手攀岩,比如因为沿途的风景壮观又美丽,因为我的心告诉我只想进行一些挑战。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以前没有人完成过。—— 看完《徒手攀岩》就又来追下《孤胆绝壁/孤身绝壁》。影视作品有时真是有种拓展视野的能力,在此之前我都不甚了解会有人对攀岩这般乐此不疲,他勇敢活出自己的人生让我敬佩、值得我学习。有时候,不要为了自己所安排的完美计划而限制你自由享受人生的心,事实证明除了影院看电影、现场听演唱会等事情,你的好多人生计划都无法如预期满意的达成。既然如此,那就尽量 Free Solo 一些吧!
      • 虽然他没有谈及佛和空,但或许这就是殊途同归,并非无惧死亡,而是达到了神性般的专注,不会被死亡所纠缠。
      • 不打五星是因为不提倡这种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过总要有一些这样的人,提醒我们除了脚踏实地朝九晚五之外还有一种生活
      • 看完这个我就知道自己喜欢Alex这类人,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自我。
      • 装备(BI)党好好看看→他徒手攀岩穿的衣服就像是坐办公室的码农
      • 不知道他要干嘛
      • 这家伙伯克利辍学,徒手攀岩,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 《徒手攀岩》前传。
      • 看了Free Solo回来给这部打个分……那时候年轻的Alex果真已经成长为今天的大师,他挑战了自然,升华了自我
      • 尼玛,这是要干撒
      •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危险却也最酷的户外运动……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那个万年钟计划,初看上去简直荒唐,可是了解得多了,就无法不被其中蕴藏的力量吸引。对于参与者而言,这样的经历是值得付出巨大辛苦,甚至冒生命危险来赢得的。
      • 令人无法想象的极限运动,译名绝棒。
      • 多拍几个人更好
      • 看得腿都软了
      • 汉诺哥!
      • 都是玩命儿的!
      • 看Alex攀岩是一种享受,我可是有他亲笔签名冲锋衣的人(虽然胖了一圈之后有点穿不进去,非常尴尬),他在访谈里说:“有很多人保持着极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把自己无时无刻不置于危险当中,却来指责我做的事情太危险了。”That‘s it.与其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不如先试着对自己负责。
      • amazing
      • 绝壁技勇双全的萨克拉门托青年。那时他还开的是mini van,不是RV ,,,没想到多年后他还在继续挑战,并且登顶El Cap,详见Free Solo (2018)
    • 豆瓣 7.6 IMDB 7.0 HD中字
      你的臉
      2018
      纪录片
      台湾

      你的脸

      你的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时不知道自己是喜欢电影,还是单纯的喜欢凝视这件事情。很久很久没有(看电影)哭过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蔡明亮的十佳有《圣女贞德蒙难记》对吧?同样地去打破三维空间,让二维空间升至精神空间,让人的脸成为宇宙。我不相信电影,也不相信影像,我相信人,作为个体的人,我相信人的潜在,相信人的神话色彩,肉身与脸庞里的神话性。你有多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注视你周围(亲密的)人的脸庞?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教会我们怎么去看。
      • 4.0。小康说,可是现在我也不年轻了。
      • 人各有命
      • 我觉得放映的时候拿一个摄像机拍观众的复杂表情会更好看 @ Sala Giardini, Lido
      • 有人絮叨往事,有人沉默不语。有人想起过去微笑,有人吹着口琴流泪。这些被岁月雕刻的脸上,仿佛若有光。
      • 挚爱蔡明亮。
      • 大概只有在蔡明亮电影里才会做一些日常却没做过的事,比如这么长时间地去看一个人走路,吃高丽菜,凝视一张脸庞
      • 威尼斯第10场特别展映。一次极具人文精神与意义的影像尝试,蔡氏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到你内心深处的弦,并为之感动。最喜欢的还是第一位老人,当她绽放笑容的时候,我身边的观众也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脸”的力量,也是这部影片的力量。
      • 海报的脸是一张雌雄同体,既年轻又衰老的脸,像是佛的化身。各人的脸从黑暗中浮现,仿佛在看形态各异的一壁罗汉。他们似乎由目光相连,但永远被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个讲钢珠的男人让人哭泣,钢珠不就是念珠吗?求证三昧的过程就这样轻松地被讲出来了。
      • 蔡明亮难道不是世界上最有爱的电影导演吗,总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参悟影像的真谛。他用有情眼光注视了小康这么多年,再看世界时,仍是这样纯净的纯化的眼光。有情和无情在这边界的两边,沉默的时候展开,对话的时候回响。那虚焦背景返回过来的声音,像是从贝尔斯佳登盐矿那座仿若不存在的湖、从大山腹地亘古黑暗、从佛龛后面的帘幕里来。有故事时有禅,没故事时更容我们落泪。(所以是美容公司的漂亮大姐姐投资吗,蔡明亮简直是台湾仁波切......)
      • 一个人的脸就是他的全部。——费里尼 (教授的音乐增色不少)
      • C+/ 摄影机的存在对“脸”的意义是什么?所拍摄的环境中作用于“脸”微妙细节变化的是什么?拍摄中导演对“脸”的要求是什么?“我”面对“脸”的反应是什么?或许影片的意义不仅是凝视,更是通过凝视去发现摄影机如何让“人”在影像的“物”性中平等,如何徐徐展开所面对的时空并将其勾连于“我”亲密无间,又如何让观众自发地意识到观看本身所具备的直观愉悦与理性探求的综合性意义。第一部蔡明亮,觉得是挺不错的入门。
      • 2018年快结束了,感谢还有蔡明亮、章明、娄烨的电影
      • 脸如年轮,关乎前世,关乎今生。
      • 电影让观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凝视成为一种特异功能,从哲学到娱乐,被观赏者总会被赋予新的意涵,超越自我而存在。
      • 蔡明亮讲拍这一部的初衷,是《家在兰若寺》只有全景,想立即拍一部特写的电影喘口气。相比起来可能更爱《兰若寺》,因为简单,只需再次投入新镜头下的新环境,而要重新认识一张面孔,其实要费精力得多。甚至相比凝视,会花更多时间在阐释上,乃至脱离掉原始影像了。就如四月蔡明亮与阿彼察邦对谈,问及阿邦为什么要在电影里频频表达梦境,他说只是他喜欢睡觉罢了。
      • 这种概念化太直白的影像其实已经和蔡明亮在国际上的文化标签挂在一起了,很难说对它价值的判断是否纯粹。其实,虽说是“脸”,如果能有其他的局部影像特写和姿态,而不只是讲述和发呆,它就不会再是平面化的造型作品,表现潜力可能会膨胀不少。
      • 凝视的意义。
      • face to face...一个体会是,在由观看→凝视→放空的滑行区间中,自己也会开始对自己的面部运动投入同等的关注。所以“外视”也是“内观”啊~
      • 幾乎年年來biff的蔡明亮終於這次讓我感到了小小失望。面部特寫/近景frame下的interview,有時蔡是有參與對話,有時是被拍者的獨白,有時只是沉默或沉睡的片刻時間。驚喜的是坂本龍一的音樂。從創作角度無論怎麼看都覺得完成度欠佳,當然並不是因為外觀看起來仿佛是個沒發展好的短期的project之類,像之前的短片《秋日》我很喜歡,而這部抓住“臉”這個字眼後並沒有傳達出來什麼。蔡明亮勝在concept,比很多其它導演玩得好但並不證明他不會敗在同一處。#2018BIFF1006CS
    • 豆瓣 6.5 IMDB 7.1 H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Departure
      2017
      纪录片
      美国

      死亡的体验

      The Departu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People who embrace pain and suffering learn to appreciate life more,不能更正确。TFF第三部。拓展阅读:本纪录片受New Yorker这篇2013年棒呆的profile的启发 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6/24/last-call-3
      • 日本和尚是一种职业,并不是出家人,可以结婚生子。片中的和尚为了帮助意图自杀者,把自己弄得半死。看的是公视版本,主持人和嘉宾不断强调,和尚本人或许没有专业训练,应该将个案转介各支持机构。是否专业人员就一定比和尚强呢?这很值得怀疑,根据近年观察,专业人员往往比一般人僵硬,固守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反而不懂灵活变通。和尚绝对可以做得比专业人员好。片中和尚的问题是,他对世事涉入太深,不懂退后一步静心观照。他自己尚且六根不净,试问如何用佛法帮助别人?结婚生子倒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他打坐静心的时间不足够,他内心不够平静,根本无法形成一种有治愈力的气场,而气场却是比话语行为更直接亦更能影响别人的途径。
      • 整体的感觉比较沉重。
      • find your own meaning to live
    • 豆瓣 8.8 IMDB 8.1 1080P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2021
      纪录片
      德国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言语的驳斥只捍卫了一种观点,而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搭建了无数座世界。比起金熊在架势上的咄咄逼人,巴赫曼先生在对待历史与当下的态度上更温和却也有着直面无法终结的争论时的果敢与坚定。
      • 高亮简介中的一句话吧,“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谈技巧是没什么用的,再高亮一遍: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一个壮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包括再教育。
      • 五星给巴赫曼先生。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沉浸式观影,却一点也不冗长,感觉像认识了巴赫曼老师和整个班的同学们很久,想和他们一起在课堂弹吉他、打鼓、唱歌。多文化课堂其实和在柏林上的德语班很像,学生能和老师平等交流,打开心扉分享各自不同的生活与文化。最珍贵的还是老师以人为本、为孩子着想的心,自由开放的灵魂与发自心底的尊重。
      • 看完后爱上巴赫曼先生了,尽管从中段开始才进入他的私人空间。三个半小时不嫌长,就像助教一样旁听一节又一节课,观察巴赫曼和小孩们的交流沟通。音乐段落很动人,空镜很有效,素材组织天衣无缝。
      • 巴赫曼先生如天降的圣诞老人,给学生带来智识,欢笑和音乐。没有《墙壁之间》的聚焦,却更为温柔悲悯。
      • 从结构和指向上看,是最像波士顿市政厅的。隐退至摄影机后,将陈述交给拍摄环境中的人,由大量市镇风景、工厂设施、工作场面的空镜介入进行定调。更加宝贵的是,巴赫曼老师是教音乐的,他自己就可以掌控影像的节奏和旋律。毕竟陈述(想法的表达)和倾听是最重要的,由此展开沟通的可能。如果说劳伦冈泰的课室风云是一次提问,那么这里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那个我们期望中最好的形态。
      • 4.5,室内场景负责讲述,一组组环境镜头则将讲述的内容引向更广阔的外部,已述的人物和无需赘言的背景,言与不言的两面。
      • 【柏林 2021】真·《放牛班的春天》,朴实、真诚、包容的巴赫曼老师,不仅治愈了学生也治愈了观众,3个半小时根本不够看,想要亲身听一堂巴赫曼老师的课。
      •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奖(原鲍尔奖,现三等奖)。鸿篇巨制,比起一部“爱的教育”和更为直观的移民/身份问题而言,导演更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德国的人口政策:为何要引进外劳,如何对他们进行公民教育,如何通过语言和教育体制(还专门补习了一下相关资料)来塑造“德国”。导演精湛地用直接电影的方法把这个大问题贯彻在日常细节中,并将其历史化(追溯到20世纪初、纳粹德国时期、60年代土耳其外劳等等),工业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地点选得也非常精妙。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柏林学派居然开始煽情了,结尾真的好动人!
      • 太棒了,四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津津有味看完,孩子们都太可爱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以及性格在这里碰撞,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交融。这是未来社会的常态,这是欧洲的未来。
      • 追踪了预科学校全科老师巴赫曼先生和他一整个班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虽然在观点表达上并没有《发狂黄片》那样激进,但该片同样将现实(移民)与历史(种族)勾连起来,形成了某种历史社会学调查。在巴赫曼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反复追问中,二代移民儿童缓慢地构建出一套关于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看待性别、民族差异的价值观。可以说,整部电影是一套欧洲社会议题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难得一见的人本主义的典范之作。
      • 其实真的不必拍这么长。另外德国小孩都好乖好成熟,非常有礼貌,想象不了在法国能拍这样的老师,Bah……
      • 3.5。看到了一种极为理想的教育模式:音乐教人和谐,历史教人铭记,性别教人平等。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巴赫曼先生的耐心使这种交流和成长变为可能。基本上是直接电影的拍法,抹除拍摄者的介入性;镜头非常沉稳,大量课堂实录,且有正反打的反应,空镜来做季节性转场。三个多小时片长的意义在于,使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反馈更为完整,但我仍怀疑其必要性,最后的空落难免有种挥之不去的设计感。#CPH:DOX#
      • 柏林学派
      • 是导演一贯的架构:呈现一段共轨的时间。将迁徙的时间线交织进升学的时间线中,按照比例逐步释放直至重合为同一轨时间。建筑、街道、树木、石子、楼梯口、室内的挂饰与乐器,恒定又磨损地观望着两端:共享与独处的时刻。
      • #CPH:DOX# 三个半小时,从磨合看到毕业,最后留下的是空荡荡的房间和无限的留恋。巴赫曼老师为我们诠释了如何才为教育、如何才能做好教育,尤其还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在给予他们客观成绩现实的同时,又通过告诉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与方向来传递鼓励与期待;总是充满爱与耐心地,引导学生去自发提炼自己的想法和认清每个想法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普世性的对错与成人的认知。这是一个文化碰撞的场地,也是一个充满包容的空间,你的国籍、宗教、个性、性向,都会得到爱与尊重。相信在这里的时光一定让这些孩子一生难忘。
      • 巴赫曼先生百无禁忌,无惧打开自己,孩子们也可以在他面前开心做自己。他们学到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到了同理心,学到了如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导演从海量的素材中剪出了三个半小时,结束时伤感之余也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日常可以一直看下去……
      • #CPH:DOC2021#本质上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审视,倾向性的评判如直接电影一般隐在摄影机之后,看似游移的视点实则隐含的指向了记录的主体:教育的可能性需要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因而大量的素材以课堂间的对话铺陈。同时触及劳工、战争反思和对身份的关注,以及欧洲长久难以解决的移民问题,导演或许想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是否能够以人本主义的方式引导二代移民者构建对于异域的归属感,这当然不只需要教师的寓教于乐和学生的自我认知,更需要一种来自社会范围的普遍参与。因此如何恰切的弥合当下的困境还有待商榷,但终究是一种向好的尝试,毕竟人生若能遇到自己的Herr Bachmann,已是万幸。
      • -
      • 有趣生动的,并不会因为217分钟时长而乏味。你是进入电影本身,尤其它的观感模糊了纪录片和剧情片,让整个过程更加的自在舒适。#4.5
    • 豆瓣 8.7 IMDB 8.0 01
      Around China With a Movie Camera
      2015
      纪录片
      英国

      电影眼漫游中国

      Around China With a Movie Came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上海在很早以前就很高级了!
      • @補時
      • SIFF@衡山。百年前英国人眼中的吾国吾土与吾民。多断片拼凑,但高史料性+J.Sweeney现场钢琴伴奏+BFI安利体验还是挺棒。尤喜运河掠过苏杭的如画风光(虎丘枫桥拱宸桥)及云南苗寨人物乡土的灵秀可亲,远好过皇城根下的那些奴才相。
      • 好想睡现场伴奏那老头儿~ &天歌
      • 有一个景,是30年代上海的露天游乐场,市民们正在玩原理类似旋转木马的转盘,其中一个格子里坐着一家三口,漂亮女人穿着旗袍,搂着旁边的小孩子,口型可能在跟他说别害怕,再旁边的男人西装革履圆墨镜,在帽沿下不经意地微笑着,我觉得这个画面很好看,羡慕到痉挛。
      • 縱覽一過,結果最讓我心馳神往的還是二十世紀初的大上海,上海那時候的都市化程度真是如此之高,如此中西合縫,真是叫人望洋興嘆,舊上海的舊夢如此光華燦爛,已然無法再重溫了,今天的上海怎麼好比?其他城市,包括帝都,廣州,香港,蘇杭,味道都可預測,舊上海的味道不可預測。
      • 不得不说,上海最洋气
      • 8分。看得是无配乐版黑白默片。罕见的早期影像,意义大于影片本身,无意义则需要观者加入自己的逻辑。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和欧洲的贫富差异,1910年便有欧洲的电影公司、殖民者、传教士、有闲的上层阶级等猎奇式的纪录的影像。用我的想象试图拉近自己和影像所纪录时空的距离,如何活在当下的活在那段早年时光中。昔日中国。观影于fURITYSPACE。03/06/2019
      • 忍不住会想起安氏的《中国》,当然这个资料更珍贵。苏杭一出来,我的乡愁就被吊起来了。可是前面全国人民的为生计而挣扎,到了上海就一派高端人士,不免有割裂感。曲子是选到中国人的心里去了。
      • 613 新衡山
      • 一百年前城市放在一起,气质区别一下子就明显了。皇城脚下人们拖着辫子佝偻的样子让人压抑。上海最现代。可爱的是苏杭河畔、云南乡野、重庆吊脚楼。这三个地方真是一以贯之的有灵气,至少人们的姿态都是舒展的,脸上有好奇的笑容。看见广州和香港居然有说不出的熟悉感,广州有一小部分地方现在还是原来的肌理。
      • 勉强两分。短短68分钟,跨越40年的中国各地影像,每小段前面介绍了时间地点拍摄人和极简略的内容概括,没人讲解的话看这很无聊,我当然知道这些片段是街头即景、鸬鹚捕鱼、杂技表演或是412之前风雨欲来的上海街头,但仅仅是这种信息量,太寡淡了,如果有熟稔中国民俗、历史的专人注释或者讲解,这片子才能有更多的意义。BFI修复的不错,配乐也是那种以中国为背景的游戏OST(比如《龙之崛起》)的感觉,并不沉闷。大致看下来以后,最大观感是中国各地生活状态的区别巨大,北京街头的商贩、扬子江上的船夫还是珠江口的渔民,看上去都是为一口饭忙碌,但生存方式的不同将锤炼他们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精神状态(也要考虑到这些片段横跨了四十年)
      • #5 光认南京路招牌上的字了根本没留意洋妞踩单车。。总体不痛不痒= =
      • 大世界、跑马场、外滩、迷幻的江南、仍如郊野的铜锣湾、看见镜头躲起来的小贩。外来的游客视角下新奇的过去。
      • 其实百年前的社会跟现在没什么差别,人类真是低贱的物种
      • 盛佳 九区DVD9
      • 看得目不转睛 Incredible
      • 如西洋镜一般,跨越时空。
      • 殖民视角下,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的旧世界群像🙏
      • 20世纪上半叶的南北中国,照片不少,视频真的稀有。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