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 安徽人就是喜欢往江浙跑 不好好建设家乡 |
|
话说这个海报太好看了 |
|
要想事业做大,还需要做ToB业务,最好能做政府的供应商。胡雪岩小小银行站柜台的,一步步成为中国商业传奇,选择的行业金融和大宗通货商品,以及和浙江巡抚的交情,最终成了浙江的粮草供应商和金融服务提供者,政府+ToB模式无敌。 赚大钱,就得从事垄断行业。自古政府自营和垄断行业都是暴力,盐政,就是一个可以媲美现今石油和烟草的行业,徽州人团结进取,最终加入这个行业并赚的盆满钵满。 |
|
整体脉络有一点点乱。第一集:胡光墉(胡雪岩);王守仁和朱熹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新安四宝: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珪墨、龙尾歙砚。第二集:江春;胡庆余堂药铺 不二真价 王有龄 左宗棠;张小泉;第三集;在外地打拼开创品牌的徽州人;第四集:牌楼和女人;第五集:宏村 汪志贵 |
|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如果好好挖掘有很多方面可以做的。 |
|
官本位+宗族+程朱理学,有钱除了可以养瘦马和艺术家,其他其实蛮辛苦的,感谢富人。 |
|
前世不曾修,出生在徽州,
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溜,
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有生意,就停留,
没生意,去苏州,
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
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
逢年过节时,寄钱回徽州…… |
|
我尊重那些靠实业起家的人踏踏实实干事的人,但是拿出个胡雪岩来说事就有点为寻租的人洗白的意思了 |
|
首尾两集比较好,中间三集很混乱……拼凑感好强。其实历史真相如何又有谁知道呢,后世怎么说,故事也便是怎么样了。 |
|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
|
我觉得最后一集差一些,其他都还好。飞机上看的。 |
|
盐商成于权力也败于权力,数百年的特权经营,没有产生可替代特权垄断的其它经营模式是为结局之因果。大名鼎鼎的胡雪岩也只是败于一次二十天帐期的政治狙击。于市场沉浮,搞搞清楚利润的核心逻辑最是要紧,徽商恐怕应该搞一个lobby团出来,却又没法突破士与商的界限,困于历史之间。 |
|
被旁白的声音吸引过来的😂 |
|
今安徽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西部的一片区域是古徽州之辖,古徽州以歙为首,共有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和绩溪共六县。徽商因盐而荣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在杭州时路过胡雪岩故居不曾想他也是徽商的代表在晚清时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经济形式,胡庆余堂坐落在如今杭州繁华的河坊街之内游人络绎不绝,这个大名鼎鼎的中药堂也是胡雪岩牵头而建。徽商的兴盛催动了小商品经济的繁荣间接改变了封建社会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经济体制变更又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更,这也是徽商的魅力所在。 |
|
讲解详实,制作精良。 |
|
强国资源 |
|
若是去黄山之前看了这部纪录片,可能对屯溪 宏村 呈坎有更深刻的认识。 |
|
一边打麻将一边看完了。印象最深的大概还是徽州女人吧。 |
|
总体还行 |
|
在长江下游的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
|
大环境成就徽商,徽商也注定随时代结束 |
|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贰拾叁岁往外一丢” |
|
还原徽商真实的兴衰沉浮史。 |
|
1,当深处绝境,总会从外部突破而过得新生,徽商的兴起和壮大,一定程度上就是绝处逢生,因为徽州严酷的生存环境,没有农业基础,士农工商,徽州人不得已才远走他乡,开始了经商的道路。
2,要想事业做大,还需要做ToB业务,最好能做政府的供应商。胡雪岩小小银行站柜台的,一步步成为中国商业传奇,选择的行业金融和大宗通货商品,以及和浙江巡抚的交情,最终成了浙江的粮草供应商和金融服务提供者,政府+ToB模式无敌。
3,要赚大钱,就得从事垄断行业。自古政府自营和垄断行业都是暴力,盐政,就是一个可以媲美现今石油和烟草的行业,徽州人团结进取,最终加入这个行业并赚的盆满钵满。
4,解说台词一般,故作抑扬,感觉语速好慢,美中不足减一星。 |
|
一代又一代先人的智慧与脚步凝聚成徽商这个代名词 |
|
结合《说扬州》一书,重新看过。二者有很多部分是叠合的,完美的视觉呈现。 |
|
我还以为光说徽商就能说9集,还说了很多徽商周边,周末遛弯听完的,古今每个地方建设的好,不是靠是政治中心就是靠本地商人反哺~ |
|
真适合在冬天晒太阳的时候看。考究非常细致,先追溯徽州的渊源,后每集讲一位顶级徽商。总之,徽商是文化自信的儒商。 |
|
非常棒的一个主题,将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价值惊人。看的出来,这部9集的纪录片花了剧组不少的精力。内容基于徽州,而远超徽州一地,扬州、广州,甚至上海、杭州、武汉,一一涉及,而且资料完备,令人大开眼界。可是,剧组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明明有10分的精料,稍加烹调即可为精品,却被分成100份碎料杂糅,弄得能勉强入口。 |
|
看完标记 |
|
去完黄山之后疯狂刷纪录片,看看那片土地上的历史 |
|
这不纪录片拍的太棒了~不只讲徽商,应该叫徽州往事~ |
|
对安徽更新的认识 |
|
稍微有点乱,衔接生硬 |
|
乾隆下旨要缴纳高额的税银,江春知道乾隆喜欢听戏,就花重金招纳了名角,在乾隆下江南时,让他们唱戏给乾隆听,乾隆高兴了,就下旨减免了几百万两税银。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在徽州拉锯十余年,战争及课税压垮了徽州最后的家底。无论哪一方占据了徽州,徽州商人都要被大肆盘剥。毛泽东说任何反动派在走向衰落的时候都是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徽州女人和丈夫一结婚,丈夫就要远离故乡,外出经商,十几年不回,可能这一辈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三年而已,却要担负起养育他家庭的责任,为他的家庭奉献自己的一辈子,然后立起了一座座贞洁牌坊,记录她们的事,现在又有多少现代女性被困在婚姻的牢笼里,无法逃脱呢? |
|
可惜整片纪录片..毫无任何脉络和逻辑….. 就像想到哪里 就说到哪里一样….. |
|
了解了徽商的兴起和衰落原因。 |
|
还是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的,但是个人觉得有些夸大了徽商。 |
|
还这波人搞得,多看看章毅的吧 |
|
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以及叙述,从商人的艰辛与发达后的荣耀展现的淋漓尽致 |
|
文案穿针引线能力较差,整体瑕不掩瑜,审美水准在线,立体刻画了徽商形象。 |
|
徽商偏儒,重契约,善讼,爱抱团(父带子,兄带弟,叔带侄,舅舅带外甥)。涌现一大批徽商代表,如马曰琯马曰璐,胡光镛胡贯三,“日本算神”程大位,鲍志道鲍漱芳,乾隆“民间知己”江春,朱熹外公“祝半州”祝确。我梦扬州扬州梦我。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扬州三把刀,切菜刀,剃头刀,修脚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徽商因盐业兴,因盐业衰。盐业政策先后就有明代导致徽商勃兴的“开中法”、之后的“开中折色法”、“纲盐法”和清代压垮徽商最后一根稻草的“票盐制”。再次论述“鸦片战争”实为茶叶战争,而祁门红茶更是其抢手货。“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也”精神;徽商精心打造的叶开泰、汪玉霞、胡开文、张小泉等一枚枚金字招牌。另,央视主播长啸声音为本片增色不少。 |
|
8.2,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在中国历史中注定是难以磨灭的印记,没有徽商就不会有璀璨的徽州文化,而徽商精神也正是现代社会所欠缺的。 |
|
讲述徽商的兴衰历史。多角度、全方位,涉及包括经济学人类学地理政治多个学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因为不能寄命于土地所以才背走他乡,颠沛流离,他们讲诚信,重契约,贡献了徽州的文化建设,但是徽骆驼也是受传统文化束缚的一群人,因为时代的变迁必将走向衰落。 |
|
徽商广传天下,多亏了徽州女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夫十六便远行经商,留妻于家中侍奉双亲,我对“男主外女主内”并没有意见,却尤其厌恶丈夫在外经商时纳妾,红袖添香,风流快活,谁还记得在老家独守空闺、哀思伤悲的妻子?那一座座触目惊心的贞节牌坊,大概就是徽州女人苦与泪的最好见证吧。
然而,不仅是历史上的徽州,哪怕时至今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仍旧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可怜,可叹。 |
|
很棒的纪录片,背景和发展历程讲得很清楚,推荐看b站加长版的。原来胡雪岩是徽商,胡雪岩故居在杭州我一直以为是浙商呢……官商的结局最终还是会因为权力斗争而走向灭亡啊…… |
|
叙事不是按时间线一一道来,而是用对徽州发展有过重大贡献或是有“奠基石”意义的人物穿插叙事使之故事更要故事性。其中有一集关于“徽州女人”的讲述,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默默无闻的女人,少有纪录片会提到成功群体后被边缘化的女人们,那时候的异地恋真的很难熬,“三年一归”有妇之夫都成丧偶式婚姻了 |
|
看过五集,确实是一群有文化,有头脑的商人。不由得想到一些疑惑,比如大的或特殊的历史事件、长期特定文化环境等对部分人类的性格养成和传承会不会有影响? |
|
徽商 |
|
吹吹吹,使劲吹
01移民:八姓入闽;程元谭 程灵洗 汪华 胡昌翼 宁化石壁村 篁墩
02徽杭古道;胡雪岩阜康钱庄;程大位珠算;徽骆驼精神;宗族+打官司
03扬州盐商:郑景濂、江春
04松萝茶;洪任辉事件;万孚茶庄;江有科
05商业城镇兴起;码头争夺;
06胡庆余堂;盛宣怀VS胡雪岩
07王茂荫《资本论》;戴震;曹诚英
08科举仕官;吴敬梓;程晋芳;陶澍盐改;罗伯特·福琼
09胡贯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