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恩爱的老头老太太,一天老太太中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由老头照顾,老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用被子把老太太给闷死了。于是大家都感动的哭了。 |
|
想起10月中那则夫妻黄河边徘徊12小时,丈夫将瘫痪8年的妻子推入江中的新闻。天朝这是没医保没钱,但有的都是爱。用不了多久,我肯定记不住这部电影的细节,记不住摄影场景和场面调度,甚至记不住那几句戳痛人心的对白,但我能记住那种绝望的情绪,就像老头讲叙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样。★★★★ |
|
痛苦的观影。另附真事:同学家爷爷奶奶,奶奶老人痴呆症,爷爷守着,一日三餐喂稀饭。当年总去他家下棋,上上下下都被老奶奶盯着,那就像两只活着的眼球,附在了一具无生命的躯体上。这么照顾了三五十年,可能是儿女不孝或其他原因。后来,爷爷掐死奶奶,自己上吊,双双没了。当年,听后只是觉得恐怖 |
|
生命与死亡就像那只鸽子,抓不住也留不下,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才是永恒。极简克制,内功深厚,诸多意象,细节制胜,绝望压抑,也有难以复述的细腻感动,两个老演员表演太震撼。 |
|
年轻的情人们常说,“好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真的,你们该去看看这个电影——看着生命从你深爱的那个他(她)的躯体里,慢慢离开,无丝毫浪漫可言。老,是件残酷、具体的事情,可笑的是,好像只有死,能勉强抵挡它。哈内克的残忍之处在于,他不讲述寓言,只陈述事实。 |
|
哈内克在一个室内环境里像拍出了无限天地:演员、调度、声、画…对细节锱铢必较。晚上跟一个他的灯光师的朋友吃饭,说到片头长镜重拍了几十次,各种静止、推轨、跟拍,像高山一样险峻刺激,不容丁点差错。两人在餐桌前那一场,那个颜色!光线之美几乎让我尖叫:这种既冒险又无差错只叫人回望古油画。 |
|
是疾病扼死了你的灵魂,占据了你的身体,那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早已不是你。是它杀了你,它还将继续蚕食我们剩余的尊严、爱与回忆。我必须杀了这恶魔,因为我爱你。我的爱人,让我保护你。 |
|
每每看见行将就木的老人,悲悯之外,更觉恐怖。老,意味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衰退;老,意味着肤如沟壑,齿秃发落,面目可憎;老,意味着百病缠身,苟延残喘,与药为伍;老,意味着性格乖戾,思想陈旧,与新鲜事物不能相融……哀莫大于老,可我终归也有老的一天;本片拍出了我心底深深的恐惧。 |
|
看过之后缓了好一阵。除了前期宣传的直面生老病死、病痛对爱的折磨外,还有强烈的无力感,渺小的人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极简主义风,密闭空间的情节拓展。空镜用得很棒,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剧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海报很温柔,电影却不仅有温柔的一面 |
|
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要陪伴他到老。然而我们最不想让爱人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去甚至将死时的惨状。永远的悖论。 |
|
1.又是舒伯特;2.细节不深究,但老头搀扶老伴的有些动作明显不对,导演功课没做足;3.成天关屋里不出门不社交常人也会抑郁的;4.知识分子果然比贫下中农软弱,我娘抗战8年一秒没想过死,这位夫人还能走几步路呢就不想活了. |
|
重看了一遍,得承认当年看走眼了。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敬意,敬其对个人尊严与爱的超越肉身存在的完整性的追求。惟结尾捉鸽子戏凸显刻意的意义灌输,可去掉。 |
|
不知不觉就掉下眼泪,那个临别的故事真是谁都无法忍住吧。最后有些魔幻的收尾,如同往常一样地关上门离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人在等谁回来。两个老人没有去讨论未来、讨论生死,但他们的每个举动都牵挂着对方。这样的故事,该多么让人相信爱情却怜惜它的易逝!无愧金棕榈的年度佳作!两位演员太好 |
|
公寓已然变成爱情坟墓,同时经受内外两股力的打击:护士、女儿造访、鸽子和片头的破锁而入都是外力,威胁着“封闭式爱情”;在死亡面前,彼此的爱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这是内力,即便“爱你爱到杀死你”也是爱的至高境界。 |
|
哥又相信爱情了, 哈内克侯孝贤了,小津了。不过中间还有有他标志性的片段,专门吓那些装文雅又贪睡的观众 |
|
每个镜头都透露着冷峻的气度,但与此同时又充满了人的柔软深情。这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震彻心扉!无愧金棕榈。 |
|
顶级摄影与表演,不着痕迹的调度,戏剧事件硬切过去,极简的美。水音乐鲜花鸽子,温柔意象,倒叙开场。但恕我实在对这种疯人院式的解脱及高度发达的社会系统毫无共鸣,不久前接连两位老人历经类似磨难离开了我,切肤之痛如何能载?就算一个来自苦难民族无知个体的些许不是滋味吧。12棕榈 |
|
1.苦不堪言,爱如刀割;2.当你遇到影片中的问题,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照顾还是被照顾?3.眼睁睁看着所爱之人遭受痛楚与难堪,却无能为力的悲痛,多么重的痛;4.情节就像让人喝了一杯苏打水,没啥味道却还让舌头残留着一股咸涩味,实在不舒服。开头、结尾的设置稍稍有趣。 |
|
重看依旧被哈内克标识性突如其来的残酷一击震动,在两小时的漫长室内调度之后,呈现于视野的是亲手毁去年轻时共舞的身影、照片上飞扬的神采、炽烈爱情的痕迹,一切都化作痛苦的喊叫、深刻的皱纹、老去的躯体,从身体机能的退化到语言的阻塞,知识分子的智性追求反倒成为精神负累,生命尊严被衰老和疾病挤压到零;片名容易误导,或许你会期待传统的爱的奉献——然而哈内克从不会如你愿,比起女儿符合世人价值观的安排,父亲最贴近母亲心灵,他知道她不想照见衰败的容颜,不想被施以同情,鸽子的意象是闯入的死神和天使混合体,他捕捉到了生或死的信息,他替她执行了审判,远非寻常意义的「爱」,放鸽子是最温柔的回应。
水龙头声的工整呼应,开始是日常秩序的失衡,结尾是以跨过悲伤的想象结束爱;两组空镜(室内家具、油画)非常有力,是剧情的分水线。 |
|
Geroge坐在沙发上放着CD,幻臆中Anne在窗前轻轻弹起钢琴曲,恬淡伤感。自此泪水决堤,爱太伟大,以至于无声却动人。两位老人表演真实、震撼,年度最佳电影。 |
|
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能得到的唯一甜头,生命在你面前无穷的铺展,没有尊严,无所谓羞耻,你不能嫌它太漫长了。你只是无能为力。 |
|
哈内克没有煽情,冷静地讲述了两个老人之间的情感,所有对话都非常合理,情感真实,再加上令人揪心的收尾,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让我当场哭成泪人,根本无法控制。 |
|
花朵向阳而生,人却不能向生而苟且。斗室里的爱绝望而凌厉,这是我给你最后的尊严。姥姥去年离世,动过一次超负荷的手术后,最后两年里她迅速消瘦,面容枯槁眼神黯淡无光,呜咽喊痛大小便失禁,生无可恋与安妮如出一辙。所以我能理解老头用抱枕猛地一扑,那是另外一种绵密的爱的方式,其他人无权指摘。 |
|
新闻发布会时有个记者问为啥这次就一间公寓开始整极简主义了,哈内克回答淡定:因为旁的都跟主题无关。回头再看看这三个演员的年纪,85,82,59,人家哈导又发话了,只要演员和剧本好就有戏。这电影如果万一上了国内院线可千万要去看原声字幕版,三人都是会用声音表演的人,声音的表现太给力了。 |
|
风烛残年那些事…你承受不住,但再也抵抗不了。年轻时我们以爱为大,付予它无尚荣光与最高价值,但此刻它卑微孱弱得帮不到你,也救不了我。曾以为唯有爱可以抚慰的灵魂、爱方能赋予的轻盈、化解的屈辱、得以成就的高贵、因爱而保守的尊严…来到长路尽头,却诸事无能为力、圆满不了,皆须仰赖死的登场。 |
|
相比钢琴教师差好多,打分竟然比钢琴教师高一分多。豆瓣评分已被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们攻陷。。 |
|
我觉得应该让哈内克认识一下我奶奶和我爷爷,当我爷爷在病床上躺了一年零六个月的时候,我奶奶还能每天坚持锻炼,保持健康心态,同时在亲人面前拿我爷爷的“不能自理”进行调侃,以缓解全家人的紧张情绪。恩恩。真实的生活并非会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不要以为你老了也会面对类似的剧情。电影只是电影。 |
|
卧槽,看了俩小时都快崩溃了 |
|
哈内克加冕双金棕榈之作。1.直面衰老,疾病与死亡,关于爱情和尊严,残酷到令人欲哭无泪;2.叙事极简,冷峻内敛,固定机位长镜头,封闭空间的震撼表演;3.除几段剧情内钢琴曲外毫无配乐,沉默中的悲悯;4.油画空镜与童年往事;5.幻想中弹琴与费力抓鸽子,冲击力极强;6.以后记不住剧情,绝望感却刻骨铭心。(9.0/10)| 2025.3.22 大光明影院重温,依旧锁定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绝对是每个许下山盟海誓的爱人都需要至少看一遍的电影,因为这是爱与生命之涯里最残酷冰冷又真实无奈的一隅。除了依旧无比克制内敛,本片确乎是哈内克中后期作品中相当温情的异类了(耐心又柔缓地抚触手背,竟能穿透那堵无形的牢墙,给到足够的慰藉)。漫长如永恒的煎熬,终有一个洗练的结局。 |
|
就是这坑爹的电影,什么价值观,我要吐了。谋杀犯怎么也可以成为同情对象的! |
|
“我给予了观众‘参与’这部电影的可能性。观众不再是被动地去消费影像,他们不再是被影像喂养的。说得赤裸一点,我试图强迫观众去做独立思考。”——迈克尔·哈内克 |
|
我的父亲母亲目前正是片子里的状态,甚至比这老太太更严重,在他们两个人身上我看到了爱,一种属于中国式的爱,正是这苦难让我对爱,对亲情对婚姻有了新的认识。 |
|
最初走到一起的那份爱已经被颂扬得太多,却又有多少真的贫贱富贵健康疾病不离不弃走到了最后。姐哭出来的不是怜悯不是感动,全是悔恨啊!年少无知的时候没好好伴护病痛中的亲人。感情也是需要学习的。虽然对Haneke有偏见,但这厮这记出招确实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给爷爷奶奶的演技跪了orz |
|
零外景(油画和梦境另当别论),除了最开始的音乐会章节之外,镜头根本连家门都未走出。让角色衰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镜头迟滞,大量室内空镜加上柔和绝美的光线,使老者的任何举动都异常肃穆。这是对生命的敬意,连“爱”都在它之下。 |
|
在这部没有一处外景,摄影机始终固执的来回于室内的电影里,鸽子从天井的闯入,带了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老头拿起毛毯走过去,当人们以为他会像用枕头捂死自己的妻子一样,对待这外来之客时,只见他低头轻轻爱抚。鸽子化身成妻子,就像结尾他放生了它,就像妻子“死而复生的”从正门走了出去一样。 |
|
情感很克制,爱与衰老死亡的冲突简单而深邃。 |
|
最后听到洗碗的声音,眼泪决堤而下,我喜欢生长出来的结局,不是在写第一场戏时就写好的结局,这个结局不仅仅是生长出来的,还是导演真正沉浸在了这段故事里所拥有的欲望形成了一个结局来到这个故事。他在求死,但他想生的方式而死,这部电影里有着人生最惨痛的事实,它的场景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都是知识分子的富足家庭的陈设,书籍、画作、各种和艺术相关的东西琳琅满目,家具、灯器更是亮丽堂皇,困父的质感更显金色,因为那要强调父亲的权威性,这里就更素白,因为是爱在消失,我们在人生建立起来的自信、财富、名望、学识和涵养,最后会完全的溃败于这样的疾病消磨间,这太令人绝望了,哭死我了,我并不懂得,爱与舍得,哪个会更重要。 |
|
让你活着是爱,不愿让你离开;让你死去也是愛,不愿看你痛苦。其实,无论怎样都是痛苦与残酷。 |
|
半小时的电影拍成90分钟是一种失败 |
|
爱就是二人共守一座孤岛。在衰老疾病死亡、女儿护工邻居面前为了最后的一点尊严而竭尽全力。 |
|
"You are a monster sometimes, but very kind." |
|
try to not hold try to let go... ps 受够了这种因为拍而拍的东西,假大空,题材也很肤浅,而且拍的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客观性又不强阐述的东西还不如帕爷的死亡医生。看看所谓的温情,还不如回家好好关心自己的老人们~还不如去医院看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手挽手抗病相互扶持来的感动 |
|
#電影資料館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明白,陪自己走完餘生的不是孩子,是正常的且真心愛自己的伴侶。哈內克這次不再去抨擊什麼消費社會或大眾媒體,轉而用他最熟悉的那套拍攝手法去承載一段不可言說的老年愛情,並以此一舉橫掃世界各大電影獎項。每一幀都是油畫,每一幀都是對人生的告別。當一個知識分子再也不能用平穩的雙手端起一本書,用清晰的思路去釐清自己的想法,活著不僅對家人來說是負擔,是恥辱,更是對自己的禁錮與折磨。最後間接提到了安樂死的重要性。有時候只有安樂死才能帶來尊嚴,至少不會被一堆醫療器械纏著,並死在自己的排泄物中。 |
|
此片是我近十年内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导演用冷静的叙事讲述了一个充满爱意,令人动容的悲剧故事,悲情的结局下看到的是老夫老妻间难以割舍的爱。 |
|
哈内克的终极关怀。于沉重的现实中透出些许轻盈的调子,以残酷成全彼此的尊严和优雅,这就是爱。 |
|
依旧是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极简的风格,却还是讲述让人缓不过来神的故事。其实结局非常的意料之中,就是在等到底会是什么契机,但残忍,真的是太残忍了,可却又真真实实地爱着以及爱过。在拒绝喝水被呼巴掌那一幕,我哭的嚎叫出了声音。 |
|
爱你长久 |
|
如果不出意外,哈内克的《爱》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相濡以沫,相伴消失,水声潺湲流走眷念。一次噩梦有人陪;两次幻觉,爱人宛在。一只鸽子,两次出现,第一次撵出窗,第二次闭户抓紧,又放走。自由之诗意,还是死神的不可逆违?老太太的死让我想起《巴黎野玫瑰》,那只鸽子也多像里面的那只猫。五星。 |
|
一屋一世界。以及,比爱更难的是相爱。提前预定最爱的哈内克。一直不太爱说现实主义,但一时觉得,这就在现实主义最高之列了。记录一个和这个判断貌似八竿子打不着、但实则息息相关的观后状态:还没搜“配乐”,就知道看完一部心水之作之后立马听配乐的乐趣在这里全然不适用了。哈内克就是一个“像怪兽,但很善良”的作者,没有人比这样的古典乐运用方式更冷酷、更接近一种对“观众对待电影之庸俗面”的屏蔽了——他仿佛在说:想视电影仅仅为“电影”,对现实作调剂吗?没门,你只能赤裸裸地滚回现实,用最内化的方式和我的作品连接。
这就是我相对不中意的领域里最心悦诚服的那种电影,想(学会)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告诉我的古板老师们,说我懂人,我可以,然后潇洒去拍我最中意的。 |
|
四星半。走入心灵的迷宫,看一场爱和死亡的宣言。简单的对白,琐碎的细节,长镜头,漫长的生命,慢慢渗入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