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蛮好看的,1955年能做出特技不容易! |
|
严凤英唱的太好 |
|
68年4月7日夜,严凤英不堪凌辱,自杀身亡。自杀后被军代表以寻找“特务发报机”为由,割开喉管,挖出内脏。医生用手术用的小斧头从咽下砍起,向下一根肋骨一根肋骨地砍,然后把内脏拉出来,剖开,结果却只查到安眠药。 |
|
这大概是最质朴、最接近真实、最接地气的一版《天仙配》了。能看上的董永这样一个忠厚老实孤苦伶仃的长工,而不是医生小资许仙的所谓天仙,一定不是玉帝待见的高冷艳冶的御姐,或是无脑萌蠢的傻白甜。严凤英王少舫质朴无华的美,醇厚悠长韵味十足的唱腔,不可或缺地成就了黄梅戏,成就了这部电影。 |
|
喜欢天仙配,喜欢严凤英,喜欢黄梅戏,感谢爷爷赋予了我这段美好纯挚的情怀😊 |
|
重看天仙配,遥祭严凤英。 |
|
想不到这个还是石挥作品。 |
|
特效让电影很有气氛,那狂风吹的。只是当年觉得片子真漫长 |
|
女演员很灵动的,节奏很紧凑 |
|
7。现代黄梅戏代表剧目+严凤英代表作。 |
|
董永的故里一说在湖北孝感,一说在山东博兴。 |
|
严凤英的绝唱。缺憾就是饰董永那人太老了,又胖又不帅的中年男子还天人交战、情啊爱呀的,未免太没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当然,以前的习惯是起用唱功深厚的老伶确保听觉效果,现在审美口味在青春版《牡丹亭》大红后已全然改变,意识到才子佳人的故事须用真实的俊男美女演绎才有至上的视觉效果。补录。 |
|
编剧之一是桑弧,导演是石挥,属于1940年代的中间道路派导演和演员,这里的爱情故事仍然延续了之前的“新女性”和“女侠”电影的路径,女性比男性更革命、更现代、更摩登,也是“出走的挪拉”,不过是从宫廷天宫出走,来到凡间,属于体验生活派,反应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
男性文人想象中的女性,很有意思,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总是优美、娴熟,有时候不失奔放,而男性则实际上具有女性化的品格,比如保守、儒家的伦理观,女性则被赋予了激进意义,实际上是一种男性式的力比多书写,比如在清朝短篇小说作家蒲松龄的聊斋里面,越是在男性欲望被压抑的时候,这种解放了的、具有引导者角色的女性就越流行,越容易被男性创造出来。 |
|
世上再无严凤英 |
|
央视戏曲频道今晚放的,黄梅戏咱也没完整看过一场,多是挺选段,所以撇开唱腔不谈。这女主长相深得我心,对,按现在的标准不漂亮,但是绝对比乱七八糟的宫廷戏什么女演员们的让人舒坦,一个个下巴能戳死人!看时候跟我爹议论了一下,古代文人的愿景大概就是灰小子娶个天仙、穷书生当上驸马等逆转故事 |
|
小时候看的最多的一部戏曲电影 |
|
小时候看过 |
|
粗糙但影响深远,香港几年后流行的黄梅调电影跟这个有关系。 |
|
8.5,应该是除了越剧《红楼梦》以外的最佳戏曲电影,黄梅戏戏种本身自带的强音乐歌舞性简直完美适配电影,电影的视听化程度非常高,开场的七仙女舞台调度显然向好莱坞歌舞片取了经,大量使用各种特效摄影来表现仙女的法术,仙鹤下凡传书还用了动画,结尾定格在七仙女被抓回天庭的画面上,基本可以认定李翰祥受石挥的天仙配和桑弧的梁祝影响巨大,没有天仙配,没有黄梅调。 |
|
就是这部,在电视里看了好几遍,比邵氏的更好看。 |
|
应个景,小时候陪奶奶看的。 |
|
最美丽的民间故事搬上银幕,就当时来说,脱离了传统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用电影语言强化视听,同时保留了黄梅戏的唱段和编舞,让神话故事变得可视化和具有意境。正宗黄梅调歌曲倒白,易听易看、赏心悦目。石挥真是开了内地黄梅调电影的先河,具有革命意义。之后李翰祥导演受本片影响,在香港开拓出黄梅调电影的新类型,在港台落地生花,发扬光大。 |
|
仙女姐姐们下凡的时候感动得哭了! |
|
严凤英真好,几个眼神就把那种义无反顾一往情深给演活了,很有说服力。(即便对方是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董永。)周诗穆的摄影一如既往地保持住了强迫症级别的古典主义美学。特效和插入的仙鹤动画片段很可爱。多么怀念凤英,怀念石挥。 |
|
留下经典唱腔的黄梅戏,留下遗憾而去的严凤英。天仙配看了好多遍,确实好听。 |
|
黄梅戏能拍到这种程度,已没什么好挑的了,观影过程中,除了镜头里的影像,我还能看到镜头之外发生的事情,石挥就在一旁,认真的看,严肃的指导,演员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哪句唱得好,他一定是攥着拳头不敢吭声。 |
|
儿时的我,露天电影场地上,傻傻地问妈妈:“为什么大槐树不再开口了呢?” |
|
百看不厌! |
|
不知道看过多少遍!小时候太脆弱了。。。 |
|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妈了个匕,这个下层是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哪个下层?下层劳动人民不是翻身做主人了么,“下层是褒义”? |
|
前阵子电视里重放此片,王少舫傻大黑粗的 |
|
搞了半天原来不是团圆结局,董永也太没用了吧,就没发现古代故事里有什么靠得住有担当的男人。 |
|
明显高出同时代戏曲电影一个档次,真正使戏曲完全电影化,不愧是桑弧编剧石挥导演的组合。
云雾之上的天宫、动画描绘的仙鹤、天女下凡、仙法隐身、槐荫树说话等特效在五十年代华语电影都是少见的。
严凤英不单单嗓音唱功了得,镜头前表演格外生动,初遇董永那个喜剧段落里在狡猾娇俏之间拿捏自如。
这种神话戏曲的质感,在1962年王天林的《珍珠泪》能见到许多相似之处。 |
|
过往回忆 |
|
顿感我与古人暗合。。。这短时间运气啊。。。求转运啊。。。掉个仙女给我 |
|
看到苦尽甘来处。见好就收。 |
|
某年暑假老爸带回家的录影带。。写作业时没关。。。不小心一天连播六遍⋯ |
|
港台所有黄梅调电影的祖宗~ |
|
终于看了这部慕名已久的戏曲电影,竟是石挥导的。故事据说改编多次,删去了大段无关主线或者体现封建价值观的段落,如葬父,被员外收为义子,娶员外女儿等,显得清晰顺畅,但也过于简单了。一共就俩主要人物,也没什么太多矛盾转折悬念,最后改成劳燕分飞当然有体现压迫的意味,但结束的也着实有点突兀,跟有续集似的。当年的批判估计少不了针对这结局的悲观,另外奇幻的部分在当时可能也是牛鬼蛇神,但今天看来颇有趣味,还结合了动画的形式,很是创新了。唱词真好,毕竟经过多次老艺人和文人完善,严凤英唱的也脆。不过男主我不太喜欢。PS:其实严跟杨丽坤,新凤霞等同时代女星比起来长相很普通啊,但凄苦的命运是一致的。查了一些她丈夫儿子的采访稿,又恨又无奈。军代表那个老东西据说住在南昌,不知道见了阎王没,祝他没得好死。(和爸妈同看) |
|
还是中国电影的神话故事好看,画面虽然比不上《灰姑娘》但至少,充满神话色彩,好吧!我老了,只喜欢老片,竟然做不起灰姑娘的美梦了。 |
|
没想到是石挥导演 严凤英啊一想到就痛心 |
|
仙女都是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主 |
|
哈哈哈 好可爱啊
几百年时光甄选替自己挑选省了不少时间。
非常简单的故事,非常美好地诠释。
演员们演技太好了,很多细节。比如七女和董永说话时莺吟燕语,和逼他返天宫的天神说话时声音低沉得让人吃惊。联想到现在很多演员的演技,像立着的一块肉。为了静态的物的美感,放弃了一颦一笑的丰富情绪和肢体语言所显示的动态的美,舍本逐末之举。
动态的美更显出生命的本质,因为“我们的心便是这样,爱流动、爱飞逝、爱生命,爱得宽广而忠贞,绝不爱僵死的事物。” |
|
老一代的艺术家真的是造诣深厚,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把内心活动体现得生动形象。黄梅调太好听了,可惜严凤英死的惨。 |
|
夫妻双双把家还。。。 |
|
严凤英很赞 |
|
上无片瓦不怪你,下无寸土我自己情愿的。我二人患难之中成夫妻,任凭是海枯石烂,我一片真心永不移。既然与你夫妻配,哪怕暂时受熬煎。#最长情真挚的表白和最坦诚单纯的夫妻
每次看到严凤英老师在戏词里起誓都泪目,因为那既是人物也是她自己托以咏志。她是说到就做到的人,百折不挠,九死不悔。她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为理想而死。一个集业务顶尖+道德理想+永葆热血的三位一体的人在任何行业都是天降猛女/男吧,她硬是把一个乡村企业拉高至全国五强,可惜花正红时三春谢,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天下谁人不怜君。
PS:看她的一个纪录片,她的丈夫说每次她演完天仙配之后都会在后台哭好久。我也为她和她一生的多灾多难哭了一场又一场。佳人虽逝,长歌不散。真心希望黄梅戏永继有人,宗师泉下有知也感欣慰。 |
|
好听、好看,喜欢的不得了。经典传承的传统剧种。 |
|
好故事,只可惜以现今眼光来看就呵呵了 |
|
槐荫树啊槐荫树,你为何不说话……这董永太憨了,真是很疑惑七仙女看上了他哪一点。后来这演员王少舫还演了牛郎,真的是憨男专业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