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我的膀胱带来极大的痛苦… |
|
绝对应该在电影院看的纪录片,冰面细微裂开的声音、海浪轰鸣的声音……喜欢前半段冰之万象和浪之万象,金属乐突然的加入让新诞生的冰山仿佛史前海怪在翻腾。 |
|
3.5 还不错,相比同类探索自然的“专题式纪录片”而言有拉开差距,把水/冰当作视听媒介通道进行处理。 |
|
圖像的極致 |
|
自然恐怖片。尤其前半部完全是怪兽类恐怖片。看得害怕但一秒都舍不得眨眼。特别好,基本没有人讲话,只有水的各种形态、声音,以及各种妙不可言的光影。金属响起来好一会儿了都没反应过来是BGM,以为还是冰河翻滚的声音。无比巨大的怪兽唱金属,好想去听一次现场😭 也嫉妒你们在大银幕上看过的每一个人。 |
|
除了43min疑似Unknown Pleasures的效果和最后的彩虹瀑布我基本在翻白眼。。前有汤浅让你Brand New Story听到吐,现有毛子让你Apocalypse听到捶胸口。。SIFF要是再策划什么浪头蹦迪环节的话可以pass了🙄️ |
|
黑丝绒,蓝丝绒,小珍珠,我不管请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 |
|
烂透,意图这么明显 |
|
#siff2019 第一排看的脖子不适……就想知道bgm是哪个乐队的金属!! |
|
美!清澈!但是好疲劳啊,很屏保,我还是需要剧情带动我疲乏的神经,另外大海看多了可真让人想家 |
|
6/19@万象城 大型屏保养心MV |
|
SFFilm。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我自己在影院的观影效果是减分的——因为电影太火爆我只能坐在第二排,结果仰着头看得快晕船了,只能时不时闭目养神。本以为这样的片子就是屏幕越大越好,而实际上因为有太多快速晃动的镜头,在家庭影院看可能效果更好。镜头都是很令人震撼的。开头的俄罗斯冰湖是唯一有plot的部分,之后就是赤裸裸的大自然景象,就好像自己站在那里凝视着海洋/冰川/台风/瀑布,在壮阔的自然面前瑟瑟发抖。感觉是个很随性的导演,而且舍不得剪辑——有些镜头在性质上同质程度很高,所以每个片段我都经历了“哇!—嗯。—还没结束吗?”这样的心路历程,看了两次手表。配乐方面,无情的海洋和壮阔的冰山非常适合摇滚,但配乐水平在整部电影上参差不齐。 |
|
前半部真的超级好看,画面简直一绝。开篇的捞车人故事单独拆出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短片了,尤其构图跟叙事简直完美到不像一个纪录片。画面简直一绝(再说一遍),中半段换到冰山融化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摇滚乐简直就是神的一手。Out of expectation but a weird great match. 相比之下后半段海上波浪再次出现的摇滚乐就稍显逊色了,不过摇滚乐把海上拉帆跟瀑布场景很顺滑地联系在了一起,还是可见剪辑和配乐功力的。最后,就想说,好的纪录片最最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顶级摄影师,真的,画面一绝(第三遍)。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深浅蓝色、墨绿、沙黄,不过总体还是前半段海洋的部分叹为观止,后半段转台风瀑布就感觉还好吧。另外据说这部片拍了2年,期间制作组要死了不下5次,就……怎么说呢,纪录片的敬 |
|
2.5 有聲動態屏保 |
|
太朋克了。浪起来金属乐一响仿佛跟水做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爱一样。导演本人真的很真诚很可爱了。#SIFF2019# |
|
【上海电影节展映】水之不同形态自然纪录片。无旁白,仅靠震撼的影像与重金属摇滚乐传递力量。从冰原到海浪再到台风洪水瀑布,摄影惊为天人,可惜上海影城2厅无法放映高帧率视频,无缘看到96帧版的震撼效果。我一度看到白色浪花间翻滚显现的字母,也仿佛看到水中巨兽在咆哮前行。如果不是添加了特效,那只能说明我脑海中产生了幻觉。不少片段比较冗长,时而昏昏欲睡。两星半 |
|
摇滚乐0分 |
|
见所未见。 |
|
2019上影节16号电影。冰山在重金属摇滚乐中逐渐解体,一头挣扎死去的深海怪兽。浪花跟着鼓点咆哮,是亡灵的怒吼。最后,管它云啊雾啊雨啊,一同冲下悬崖。看呐,那是通往天国的彩虹。 |
|
是美的,可以和《大火将至》对比来看。但不喜欢摇滚金属的配乐,感觉很累赘。 |
|
影20101:大自然:水之幻——力——悚——奇!风之劲!一小时左右帆船摇滚什么鬼? |
|
海洋、冰川和云雾主体意识的生死循环,人类这个傲慢的恶之介体在水面前不值一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镜头思维语言很棒,重金属配乐也很有意思,如果换成暗潮配乐是不是会更好?建议搭配吕西安 & 维瑞娜的《利维坦》同时观看效果更佳。 |
|
嚯,这不就是我以为我会看到但是去了其实没看到的南极和贝加尔湖嘛 |
|
《地球两端》导演又一部下饭背景片,我不太喜欢这种不加说明纯罗列的,好像也看不出什么内在逻辑,纯壮观。最大亮点是用金属器乐曲(by Apocalyptica的主脑Eicca Topinnen)配波涛汹涌巨大冰山等等,mv时段颇长,第一次见到金属配自然类纪录片,可以有!! |
|
应该说是实打实地呈现水本身地形态各异,其美感危险壮烈。但就水的影响,是没有更多的呈现的。 |
|
siff2019,战略性睡觉。素材不够,音乐来凑。以后再也不选这种纯自然的纪录片了。 |
|
摇滚乐莫名奇妙的 减去一星 4星 |
|
贝加尔湖的冰面 飓风厄玛席卷下的迈阿密 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 没有多余的旁白解读 情绪之推动听听来自芬兰金属乐队的编曲就够了 |
|
如晃荡的黑漆漆固体的海洋,从来没有觉得海洋有这样让人恐惧过。 |
|
SIFF*百丽宫万象。前半段冰,后半段水,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狂野中带细柔(冰中游动的水泡),整体有点像一部交响曲,开场的拖车序曲后,影像遁入大自然奇观,冰盖翻滚、海面狂涛、飓风肆虐都拍得如临其境,黑岩般泛光的水面肌理胜似雕塑,收尾在烟波浩渺也很漂亮。在LUXE前排,打击很大……我想到了里尔克说的,美是恐怖的开端。 |
|
水之静谧,水之波动,水之澎湃,水之咆哮,水之壮丽。感觉上,这是一部意识流影片。 |
|
一望无边的冰面上,站着个人,走来走去,突然又蹲下去,趴在冰面上不知道做什么。
然后又多一个人,两个人都趴在冰面上,这是在干什么?
纪录片《水墨》的开头能逼急人,偏偏它的节奏很缓慢。它就是安静,强迫你跟着它的节奏安静下来。
任意一桢画面都是一幅美景,有很多大图,构图很到位。而且很多画面会有停留,预留时间给人慢慢体会。
冰川融化,巨浪滔天,洪水怒咙,水的威力不容小觑。就连看似平静的冰面,也不知道何时会突然爆裂,暗藏杀机。
海里的水在翻滚,城里的一切被水淹。
这部纪录片中,人的身影不多,出现时也多是在帆船上对抗风浪,在水灾后努力自救。对话很少,如果不是一直有海浪声,仿佛在看的是一部默片。
所幸,风雨过后,出现了彩虹。
或许对大自然心怀敬畏,才是相处之道。 |
|
比较淡味的纪录片,欧洲风格明显。还好不是那种一个镜头对着海15分钟动都不动那种。可能是大家对纪录片的理解不同吧,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堆没剪好的素材——任何“作品”,都应该有导向性,而不是元素的堆砌和罗列。ps:Aquarela翻成英文是水彩,片名整成个水墨估计是为了接地气,但是也劝退了好多人吧。 |
|
结尾字幕“献给亚历山大·索科诺夫”。这是把他老乡那些沉默思索带入自然水域后的某种致敬?除去开头北极圈还是贝加尔湖的拍摄外,其他都只算是高科技的素材归整。至多是理出一个冰川融化导致水灾害的逻辑线索。 |
|
高帧率,单纯的视觉享受,其它也没什么了。 |
|
SIFF主会场2号厅,导演(本届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委主席)开场前站在观众席后方围观。我从后方绕到座位时就猜到此人定是主创之一。整个电影突出了水的力量,人的渺小,整个拍摄过程看起来特别危险。片尾出现的取景地惊人地多,贝加尔湖、丹麦、德国、格陵兰岛、加州/迈阿密、委内瑞拉,从冰湖捞车/人(俄罗斯人随意在湖面开车,救援人员都忙不过来),各个角度的冰山【骇人坍塌沉浮过程像个大怪兽】,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海浪及帆船,飓风、瀑布水流……水的威力配合金属乐可拉风了,瀑布则配了比较当代的弦乐重奏。整个纪录片用96帧/s拍摄,果然画质细节感人。导演说如果快速转身,24帧就已经看不清人脸了,但96帧可以,美国技术发展太慢,就指望我们中国了。他还问是中国人都那么谦虚有礼貌还是影迷才这样。他儿子在中国生活很久,喜欢中国 |
|
自然的力量静谧而强大 |
|
制作精良 |
|
水的波纹,水的诗章,以水之态看水之心,静谧、咆哮与歌唱。视听效果绝赞。 |
|
没能在银幕看高帧画面有点可惜 但是作为白噪声催眠还是很不错哒👍🏿 |
|
前面莫名其妙的人类戏份和里面莫名其妙的配乐真的让我很想打两颗星,但是大海和鲸鸣实在是太美了,尤其是雨天的海面,请在雨天把我葬进海里吧 |
|
没有想象中好看,分段之间的关系怪怪的。最喜欢的部分是水波和浪花,那部分我可以看上两小时都不会厌倦。最开始在冰下挖车的部分感觉完全应该分开拍成一部短片。结尾处的瀑布也满心旷神怡的。除此之外其它部分都不是很喜欢。 |
|
沒有旁白的紀錄片…… |
|
6/10。冰川真的美,配的摇滚乐也很带劲。可以当一个满分的壁纸,却不能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如果在电影院看4D版也许会更震撼) |
|
这要是在影院,会不会有溺水之感? |
|
想要被水吞噬。 |
|
空洞的华丽,每个镜头拍的都很美,但没有拍出了任何意义 |
|
#SIFF# |
|
探索意义~ |
|
亦能覆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