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主义传到拉美后只剩一个主题了,就是逐梦和看不见出口的的不幸。或许正因为命运过于无情,魔幻文学才会在这片大陆大行其道吧。温室中的我们很难体会,粗粝自有它的诗意。 |
|
女孩被抓走的那刻,恰克被狙杀的那刻,在我心里都咯噔了一下,残酷来得太突然,太无常,太逼真。关键是,没有下文,混乱中的生命或人生往往就是没有“且听下回分解”的。 |
|
是我太弱还是这片太强-04/06/14 at MoMI\有些路,看起来宽,走起来窄,看起来近,走起来远-05/12/14 at MoMA |
|
第二届#启明会观影节#片单
说多了都是泪个人喜好:7.5 |
|
当抵达终点时,身边已无一人,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
|
偷渡戏码只是几个剪影,不算深入。最后那场雪看的也太久了,完全破坏了结尾 |
|
九死一生,从一个“屠宰场”到另一个“屠宰场”。 |
|
几乎想打五星了,想对照另一部列车到美国的《偷渡者无名》,却没太多印象。墨西哥南部人蛇集团,将中美洲四国偷渡者分群宰割,就像是结尾男孩打黑工的美国肉联厂,高效中窥见了命运。从排挤到结盟,从遭遇危地马拉恶警前的4人,到墨西哥南部女孩被掠去之前的3人,再到美墨边境狙击枪响之前的2人,最后只剩独苗能看到作为麦格芬的白雪,既现实又写意。列车顶端的风景,也是我熟悉的中美洲样貌,破败、肮脏和危机四伏。 |
|
以女孩被劫匪带走之后,影片无论在情绪还是风格上都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前半段有悲有笑吵吵闹闹,带着少年的不成熟。而到了后半段,不仅两个男孩被迫加速成熟,连同影像气质也一同成熟起来,减少了故事推进的功能性叙述,更多的是用人物状态和空镜头来表露情绪,而此时,镜头里已只剩下难过,直至最后的两场戏,一个男孩的死以及屠宰场里的流水线作业,都让观众的内心滋长着悲伤与绝望。 |
|
偷渡少年们怀着美好的期冀扒上越境火车,最终才发现美国梦原来只是一个黄金笼,现实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飘雪的北方有的只是彻骨的寒冷。P.s.电影海报是吸引我看的主要原因。 |
|
危地马拉青年偷渡移民美国的纪录,艰辛波折,生死悲欢,铸就了难得的羁绊和苦涩的成长。不知导演有意无意,不统一的影片风格,渐变的剪辑节奏,甚至生涩的台词和表演,与主角人小鬼大,稚气未干却有与年龄不符的经历和胆魄,反而形成奇妙的割裂感,共同指向偷渡群体的绝望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隔离 |
|
极简主义的极致。进入比较慢,但后劲很足。片长再短15分钟就好了。 |
|
熙熙攘攘的车顶上沿途各样的风景和人生,梦想中的大美利坚最后也不过是个巨大的屠宰场,只有孤独的雪景聊以自慰~唏嘘感叹之余,最大不满大约是少了源,对故土的情感究竟如何才生出如此执着的对美国的向往~看在处女作的份上,我觉得还是可以给个四星表示鼓励的~ |
|
拿玩具火车冒充真火车……
最后那一枪难以接受……
他们就像那任人宰割的牛肉,屠杀,切割,分装,传输,没有人知道它们会流向哪里,没有人关心。
冷静克制的表现,却处处令人心痛。 |
|
一切发生的那么突然 就像生活里最真实的悲剧 |
|
非常喜欢。除了公路电影一样自由、野性和迷惘,摄影也极好,一幕幕完美演绎出这个故事的美丽和哀伤,让人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另一部南美电影,忘了名字,但那感觉长久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记得是一个少年与老者行走的故事... |
|
指北星。海报比片子漂亮多了。那座大桥令我想起阿特拉斯耸耸肩。结尾太虐。 |
|
飘雪的圣地也是屠宰场 |
|
关于拉美人非法移民美国的故事,这样的影片有不少。而此部由墨西哥所拍摄,反映萨尔瓦多人偷渡美国的影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这一现象。漫长的火车之旅,屡败屡行的偷渡,拍得非常朴实,让观众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
|
影片整体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镜头,情感以及表演都很朴实。最下功夫的应该是剧本环节,将移民话题以及各种会遇到的问题讲了一遍,不懂取舍就会变成样板戏,且开场代入感不好,入戏太慢。最后的结尾加分,雪落之时。 |
|
P.H. Collins 性別、種族、階級等多重壓迫關係的連結再現/
結尾感謝了阿比查邦、肯落區、Fernado Milleris、Spike Lee等人。 |
|
金笼,生存,自由,到头来还是得面对生活屠宰场的现实。 |
|
镜头有参与感,女孩儿的被掳觉得出戏。 |
|
2018/9/23 4 一个南方的孩子突破重重艰险去北方看雪的故事。 |
|
穷孩子想要偷渡去美国,刚过边境就遭到狙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Z4y1M7Ko |
|
长久存在的偷渡组织与非法劳工,遭遇总是大同小异 |
|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一个接一个角色旁落故事外,莫名的随着纷飞不定的雪花一样飘忽无定,孤偶感怀褪色的伶仃生存。 |
|
少数人能挨到新天地,新天地并非美好 |
|
墨西哥版本的《雾中风景》。溃败的社会,底层就是如此互相倾轧。保持社会平稳除了强有力的政权外,更重要的是各阶层的包容。
片子停留在1小时30分钟时或屠宰场时是不是比较好? |
|
火车,轰隆隆,旅途。漫天雪花。 |
|
墨西哥偷渡样本戏,几乎把一路上的各种陷阱都演了一遍,剧本糟糕的地方在于张力不足,但导演还想展示一路上的各种磨难,女孩的过早离开是最大的一个败笔。影片制作上没什么精心雕琢的技巧,倒是在故事上做了不少文章,但最终还是那种没什么才华的例行俗套,最后的所谓美国梦可以加点分。★★ |
|
摒弃家乡追寻美国梦的路太凶险,沿途的风景太美丽,一不小心就会丢掉小命,还好有好伙伴同行。镜头很美,很讲究构图和色彩,导演是不是摄影出身呀?最后的美梦变成猪肉加工厂的肮脏的下水和肉皮和无尽的沉闷。 |
|
西语课作业。危地马拉人偷渡美国。导演采访了几百个移民,从他们的讲述里汇集出来故事。基本都有原型,包括边境射杀。没有剧本,让小演员根据场景自己表演,包括那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印第安男孩。总体非常真实 |
|
有点沉闷,用点倍数还不错。不可否认会让人想到《四百击》《伴我同行》,关于台湾的电影、印度人写的小说。女孩实惨。旅行时常常会遇见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人,生活肯定会有变化,但变好了多少、变坏了多少却是很难评价的事。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幸福与悲哀,但这并不是就应该安于现状的借口。 |
|
保持了生猛和真切,又克制得不得了。 |
|
41/100 毫无反映与抬升的现实主义,外加影像上的单薄,便是这类走线题材的普遍样貌;主人公命运突转的到来并没有体现力度,与达内兄弟比照,才能发现后者在人物设定、社会议题与情感铺陈方面的独到之处。 |
|
雪的梦 |
|
16mm并不很精细的质感和纪实风格让你非常近的参与到这个旅途中,难以以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去观望路上发生的事情,在从南美这个充满植物、古老遗迹和人性野蛮的地方前往美国这个镀金的笼子中,我们从隔阂到认识再到失去,那个看似前后永远没有尽头的铁轨和那个古树与遗迹并存的停留令人深思... |
|
Ken Loach。Sin Nombre。末段尾大不掉,越後面越嚴重,或許是劇作結構的問題:女孩離開,最大張力來源即消失,也沒有對兩個男孩造成影響。根據導演訪談,Chauk在原始劇本沒死,開拍前改,因為怕張力不夠…難怪。試圖扣住全片的隱喻頗俗爛。 |
|
光是活在站在那片土地上,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
|
一步一个坎的前进着,多少人在半路上走着走着就走丢了,极简主义的最惊悚表现手法,看着太虐心了,但是还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电影的结尾虐到爆炸。 |
|
火車控對這片沒招架之力呀!與《霧中風景》的對照。屠宰場 |
|
想还原纯天然,偷渡题材的惯性套路,结尾处理的很漂亮,实际上这个类别里如果多用艺术手法就真的很容易“上位” |
|
另一个片名比较好 |
|
飘落的雪花像是这飘临的人生,如草芥般的人命。慢慢近了的出口,慢慢远了的出口,哪里是出路?希望是童真的,纯稚的,一路走一路就有希望,梦想在风景里飞翔,可是那些伤痛也刻骨存在,一次一次失去,从自动到被动,从缓慢到突然,分崩离析的不仅仅是生活和友谊。你瞧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屠宰场。 |
|
越离美国近,越痛苦 |
|
12th BEFF 诗意的飘雪发生在他们往北的梦境中,有时候看起来很像金箔落下的样子。到底是梦破碎得比较快还是雪花融化得比较快。诗意的地方还有语言不通的两个人在树上交流印第安语。但所有没有女孩突然被抓走之后再也不见了的快。 |
|
题材大于一切,少了点魔幻,无论群演主演-演员加分,女主离去有点早,概率论。 |
|
现实是残酷的,孩子们不会去从强盗的手里抢回喜欢的女孩,孩子们也不会反杀狙击手为了同伴报仇,一切都是突然发生,也是突然结束,他们只能认命。有趣的是,自从女孩被抓走,整个影像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前半段甚至都没有音乐,后半段加入了沉重的音乐,整个让人心中一凛。三星半。 |
|
这种风格的电影不是太喜欢。但是我得承认这样的影片比爱情喜剧啦警匪动作啦更具有现实意义。愿生活在地球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