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但是,如果你离得足够近,你随时都有可能与你的拍摄对象一样,死于非命。詹姆斯·纳切威,一个30年来如此之近地拍摄战乱的摄影师,却还活着,这也许是奇迹,因为上帝需要他的眼睛与镜头。那些照片,看多了真的会做噩梦的,人类的自作孽已经超出上帝的想象 |
|
想当年我也是怀抱战地记者梦想的一枚软妹啊。。。。 |
|
你看到杂志左页印尼河边的难民了吗?你看到按最大注意力法则优先排在右页的大幅香车美女广告了吗?你看到摄影展上举着酒杯的人群了吗?他们都是现实,但谁又能说端着相机在战火中打滚的Nachtway不是现实呢?幸运的是,还有这么一群人在提醒我们,要在快速的现代文明里慢下来,提醒我们社会不公和贫富差 |
|
看得浑身发抖,这才是记者,不仅因为他能深入险境,而是他面对事件和世界时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只是保持着他的怜悯! |
|
我无法理解被火车碾断胳膊和腿的人是如何继续日夜住在轨道边的 |
|
“这活从来就不容易,但最近几年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整个社会变得更痴迷于娱乐、名人和时尚。广告主们已经厌倦了他们的产品总被展示在人类悲剧的图像旁边,因为他们觉得,不知怎么的,这会降低他们产品的销售力。” |
|
James Natchwey对于自己职责的坚守令人感动,但没让我觉得有多震撼 |
|
“如果有一天我对于个人成就的追求超过了对于我同类的同情,那么我就是出卖了我的灵魂”
看完觉得战地摄影师真是那种工作本质就无法达成和谐的职业。它一方面需要充沛的情感力量,去同情、去怜悯、相信自己是在行善,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足够理性,甚至“冷血”,只有这种冰冷才能让摄影师相信在灾难面前,最有效的(又或许完全无效呢?)对抗方式是举起相机,随时准备按下快门。片中经常出现的Jim第一视角镜头充分诠释了苏珊桑塔格口中的摄影内在的窥视属性和捕食属性。这种无法甩脱的直觉会让人不断去怀疑观看乃至拍摄悲惨图片的意图——说到底,我们是在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介入他人的苦难?好在片中的Jim有足够强大的信念支撑他 |
|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还不够近。战地摄影的力量在于唤醒人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到这里,so I'm here。 |
|
高中时候曾说想做战地记者,同学驳:“那要是肚子饿了没东西吃怎么办?”我耷头无语,唉,谁让我是饿死鬼投胎呢…… |
|
纳切威没有说一句话,但我能深深感到他内心的强大和愤怒。我一直觉得,战地摄影师是新闻工作者中离人性最近,也是最远的。 |
|
战地摄影师存在的一个很大理由,在片尾说清楚了,不是谁都可以亲临历史的现场,所以我们大概需要一个客观的讲述者,而这个讲述者应该就是战地摄影师了~二战之后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但局部的战争根本没有断过,波斯尼亚、科索沃、南非、印尼、巴勒斯坦、刚果、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原因无非就是代理人战争,冲突的根源就是利益,表现形式通常是种族和宗教的不融合~人类真的可以对同类做出难以置信的暴行,所以,人类补全计划神马时候能完成呢?还是大家一起变橙汁吧~ |
|
真實記錄,比真人真事電影還要震撼 |
|
該有多大的勇氣和悲憫,才能夠在面對死亡和苦難時,冷靜地按下快門。
|
|
他凭借勇气与良心成为了世界的一双眼睛。他以别人的苦难谋生,为的是让这些苦难不再上演。 |
|
太棒了.看完之后心里的感觉翻江倒海.很希望自己也是一个战地摄影师.还有他讲述的他自己的矛盾,是因为他自己太善良.不光是照片的事件让人震撼,照片本身也是艺术.不知道怎么说.这个人是个伟人. |
|
纪实摄影作为信仰,如耶稣一般地为人类受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独立纪录片的制作也面临着同样的道德抉择。虽然不想这样下定论,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所指向的未来是暗淡的:严肃纪实在大众传媒中仍然难寻一席之地。Jim选择了纪实工作者中最严苛的一道枷锁,用了自己的一生去捍卫关于人的信念,但是这个世界会因为这些照片而变得更好吗?我不知道。我也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 |
|
还真有点怀念陶涛的纪录片课 |
|
"I have been a witness, and these pictures are my testimony. The events I have recorded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
|
“作为摄影师,我最大的痛苦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这让我每天挣扎煎熬。如果有一天,我的野心超越了我的同情心,那时的我就失去了灵魂。” 如此伟大的摄影师,不仅拍出了人间最沉痛的苦难,而且如此自省,在长期注视深渊的时候仍然能维持金子般的心灵。Salute! |
|
如果把倒数十几分钟那个长镜头作为本片结尾,就完美了!另外谁知道哪里能买到詹姆斯那种胶片盒啊,太喜欢了,淘宝上搜了仨小时,没找到…… |
|
“如果大家都能到那里去看看,哪怕就一次,他们就会明白战争那种事是千不该万不该发生的,哪怕只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更何况是成千上万的平民呢”。。。
好莱坞夹击影院的闹腾时刻,在家看一部纪录片,不看这种电影的人=不了解=没知觉。 |
|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 ---Capa/
"Every minute I was there, I wanted to flee.
I did not want to see this.
Would I cut and run, or would I deal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there with a camera"-James Nacht |
|
英文部分没有字幕,有些不能全然理解,但却深深折服,值得回味和思考的片子。 |
|
看的过程真的感受到强烈的生理不适,会带来很多怀疑和思考。影像揭示了不被见到的角落,带来极致的愤怒,又好像做什么都没用。实在太令人敬佩了,深入险境且参与其中,远离所谓的冷眼旁观而去给予帮助,这他妈才是新闻啊。说到有人会希望拍摄对象被杀时真的让人无语凝噎,所谓这个行业很复杂,其实到哪都一样,只让人更悲观。哪怕詹姆斯也会常常陷入自我困境中不断的怀疑自己,但能坚定做的恐怕就是保持怜悯以及最大程度的尊重吧,就像一次次的握手。 |
|
人类不值得。20201219@广州金红棉纪录片佛山百老汇影院佛老汇分会场 |
|
Why the photos are black and white, to respect for the dead and exaggerate atmosphere. |
|
“i just don't understand how can people do this to each other……” |
|
作为电影已经够可以了,所谓战争可能永远无法真正体会... |
|
他有太多的机会去拍那些残忍的镜头,但他总是给了他们买面包的钱,就匆匆而过。 |
|
10/07/31 在心里对比着Susan Sontag的《关于他人的痛苦》... |
|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说明你站的不够近~~ |
|
如果你还在玩器材,思考下:你是在被器材玩,还是真的喜欢摄影? 看下这个纪录片,思考下,照片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有思想和灵魂的图片? |
|
一开始就道出做战地摄影师的前提:够残忍。只是怀疑你的目的是想要传达战争的残酷给不在场的人看,却致使人类对悲惨画面越来越重口的接受度,和对偷窥欲的放纵度。 |
|
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几乎成为所有摄影师的座右铭,这是因为他不仅适用于战地摄影,他也适用于一切摄影!james nacgtwey70年代后最为重要的战地摄影师,我们看到过的70年代后的与战争相关的经典照片或许都出自他的手,他几乎亲历了所有战争时刻,拍摄了大量普通人生活的照片!虽然他在拍摄时理智克制到近乎冷酷无情麻木,但是他和被拍摄者握手,他表情肃穆庄严,可在纽约独自接受采访时,我们会发现一切的悲戚压抑他都在自己消化!这几乎把他压垮,他是那么年轻纯粹,他的面庞也是如此饱经沧桑,仿佛承载了所有他拍摄过的人的痛苦压抑和不屈!支撑他的是总有人要说出战争的真相,总有人要反战,成为战争受益者的眼中钉肉中刺! |
|
类似GoPro的摄影机镜头里,照相机顽固地杵在画面前景,恼人的快门声,咔嚓进他人的生活:那些痛失儿子的妇孺,喋血街头的青年,风餐露宿的贫民,这当然是一种介入,或直白点说,冒犯,很容易就沦为一种后殖民的剥削——贩卖苦难的行业病态,纳赫特韦的辩护一开始也像出于功利:用拍摄获得外界对苦难的关注。但随着影片进行,摄影师的个人伦理开始彰显,他的承担是将自己置于现场中心,卡帕那句离得更近,不仅是美学要求,更是伦理负荷,和Fisk一样,用自身承担风险,用人对人的反应——握手、帮扶和长跪,来补偿摄影那如屡薄冰的工具性,纳的照片有力,除了犀利的构图和深沉的色调,也在对人性的呼唤,里面有一种伯格说的“经历的结构”,他捕捉到了真实中重要的部分,也预言了其式微:大众媒体越来越要抽离现实,而非对其严肃、残酷性的关切。 |
|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ROBERT CAPA |
|
当这些灰色的图像出现在报纸、杂志或是精致的相框里时,是最后的呼喊还是彻底的死亡? |
|
重看 之前只是觉得一个优秀的战地摄影师可能有着最多的人类闪光点 这次关注到Nachtway关于影像侵入的反思 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前几天在暹粒拍到被柬内战时期赤柬埋下的地雷炸伤的残疾人团体在演奏民乐维持生计 那时我也有强烈的自身侵入与剥削感 事实上我的冒犯性更强:因为战地摄影师更多记录了「实时」「瞬间」的苦难,拍摄的目的除了表达自我更多的还是有一种“常人无法把他们的遭遇告诉世界,而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纪实让他们广播自己的Testimony” 的社会责任 而我面对的则是早已被苦难者消化过后通过其他形式向所有来访者转述的苦难 也不负任何「将苦难广而告之」的责任,所以没有任何关怀可言 存在我私人相机里的照片 都像是可供自己随时把玩和审视的exhibit 或许在拍之前建立起和他们足够的沟通 会好一点吧
|
|
放在2002年,在战地记者的相机前再挂一台mini camera是一件很超前的事。观众以主观视角看到摄影师的“决定性瞬间”会觉得很神奇。而放到现在gopro都让人看到想吐的时候,我依旧觉得这部片子很棒,因为James娓娓道来的说话方式,他所亲历的现场,以现场感极强的第一视角呈现依旧是最好的结合。(想不出来更好的approach的方式了……) |
|
'We must look at it we're required to look at it we're required to do what we can about it ......If we don't, who will ' 这个single-minded man真让我觉得自己的追求多么肮脏 |
|
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上睇嘅...今日又再睇多次,James用咗兩年時間先完成咗呢出紀錄片,唔單單只係記錄,仲探索咗Jaems自己嘅內心世界...一部好觸動內心嘅紀錄片 |
|
要是能有六星我也给了。05年是我的纪录片之年,这部真的改变了我的很多看法。 |
|
要离得更近些。情况瞬息万变,很多时候按下快门,靠的是本能和经验。游走于生死之间,这注定不是“快乐”的职业,摄影是唤醒人性的一种方式,是有力量的。 |
|
曾经与想象有关,现在与记忆有关 |
|
how could i pass any comment |
|
纪录对象和纪录者都值得敬佩,这样的胆识和果敢,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样的运气,也不是一般人拥有的。相比之下,我只能放弃做一名优秀战地记者的选择了。不过就纪录片本身而言,略显单调。就是对纪录对象的品质反复叙述,看到后面太累。 |
|
我是带着对这个职业的疑问和好奇看的这部纪录片,看完后内心充满敬佩。绝对的专业和冷静让他成为了优秀的战地摄影师,而镜头背后死守的良知和谦逊,才真正的让James Nachtwey成为了伟大的摄影师。 |
|
纪录片本身冷峻犀利,超然物外,就像战地摄影师这个职业性质一样,只是那些黑镜头成为白左一次杰出展览觥筹交错时的谈资时,一种莫名的恶心又浮现了出来。 |
|
以电影的角度觉得很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