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看不明白,真是看不清楚。 |
|
2K修复版打卡。许鞍华导演只要一拍动作戏就露怯了,那个年代的港片拍的这么无众不同,还是挺厉害的。故事本身还这么类型化,换成那个年代的男导演就是奇情香艳犯罪片了。本质上还是一个侦探故事,前半段还加入了恐怖元素,导演用了很多诡异的非正常视角,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把重点放在了女邻居的心理上,一些细节的处理就可以看出许导演的能力,比如瞎眼的奶奶去认尸,眼瞎看不到,镜头却给了一个手去摸尸体肚子的特写。像这样的老港片故事,逻辑还是无法细想,主要是影片的风格很不一样。 |
|
《疯劫》并不是欧美同时期的,怀旧的“新黑色电影”,而是40年代黑色电影与香港本土元素结合的产物,象征着厄运的红色以及开场的诵经者等元素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黑色电影之中的惊悚元素,某种意义上,又具有新浪潮所独有的蒙太奇与变焦镜头。“已死的未死者”同样在影片中作为“怨女”形式出现。《疯劫》几乎具有香港恐怖片所拥有的一切,比恐怖片更像恐怖片,李纨的“死亡”不断闯入影片空间,呈现在人物近乎于表现主义的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许鞍华在这个《迷魂记》式的叙事中摧毁了黑色电影之中常见的“私家侦探”形象,令这种male gaze变态化为结尾突然跳出的疯子。而摄影机对于李纨脚部(一种轻度的性暗示)的注视对于观看者而言几乎是一个陷阱,引向视线的变异,直到这个隐含的观众在影片结尾突然自反地出现。 |
|
【上海影城 2K修复版】许鞍华导演处女作 & 香港电影“新浪潮”元年代表作。1.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应该受了“香港奇案”系列的影响),如今看来略显粗糙狗血,观感三星,但若放在当时背景与电影史语境上看,绝对够得上四星水准。2.剪辑生猛先锋,一开场就大胆动用足以令观众如坠云里雾里的跨时空交叉剪辑,之后均以多视角叙事为主,对脚部的特写镜头也不断复现。3.镜头运动与机位构图颇有想法,金马最佳摄影实至名归,以主观镜头与鬼视点(如老房子内的俯拍移镜)渲染惊悚气氛。张艾嘉在墓地中“白日撞鬼”的震惊藉由一个契如希胖[迷魂记]的滑动变焦镜头展现出来,眩晕迷人。4.鬼片桥段作为障眼法,受中国传统风俗影响不小,比如片头的佛教超度法事与烧纸人,还有那件几家争夺的红棉袄(想及[孤岛红衣])。5.剖尸蒙太奇与开腹取婴很敢拍。(8.0/10) |
|
修复版,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作,技术大于内容。故事异常简单,但从画面到气氛渲染甚好,那条阴森悠长的小巷,悬挂的红衣服,氛围十足。许鞍华在本片里就已经显露出注重细节的特点,认尸、回廊几场戏处理的都很棒,最后狂暴场面特写略显尴尬,能看出导演当时稚嫩的一面。年轻的万梓良、曾江很是英俊,赵雅芝真美,戏里扮相有点像汤唯 |
|
终于有蓝光修复了,老胶片的氤氲质感一贯迷人,青绿泛黄之间就像看老照片。许鞍华出道就这么狠,连拍了《疯劫》《撞到正》两部鲜血淋漓的恐怖惊悚片,不一直拍下去可惜了,之后武侠、黑帮、文艺什么都拍,一直摇摆不定,不能算纯正的作者导演,因为品质不稳定,风格不清晰。 |
|
3.5,修復版效果很好,雖然片子技法現在看來比較陳舊。但以年代來說是不錯的嘗試了。在港島舊區唐樓空間穿梭的幽影,影像氛圍不錯,但配樂有點糟糕,幾度起反效果。結局一刀下去立馬變cult。還有萬梓良即使做個小配角也要死得那麼浮誇,忍不住笑...用趙雅芝演這角色倒是很有意思 |
|
飞叉!好飞叉!隐约有谭家明《名剑》的气质啊……技巧大于内容,人物单薄扁平,剧情虚张声势(站在今天的视角),剪辑真是不让人活了…… |
|
修复版画质还不错,而且比原来流传的版本多出5分钟。张艾嘉和赵雅芝都好美。想不到许鞍华处女作如此大胆,双尸案现场过于血腥,结尾也相当刺激。悬疑情节的设置不算高明,但镜头语言的叙事能力还是远超出一般新导演。/ 香港影展@影城,入场前在影城门口看到消防车和警察也为观影增加了不少悬疑氛围😅 |
|
作为香港新浪潮开山之作,它的探索在视角的流动,即在导演视角、不同角色视角间直切,从而将视角发出者的身份延后交代,需要观众在观看中途辨别。后来《天水围的夜与雾》跟它有着一脉相承的气质,将奇情再度奇观处理。 |
|
8,疯劫之于香港新浪潮,如同红高粱之于第五代,是一种完全崭新的电影语言,许鞍华在她的电影处女作就展现非常纯熟的视听技巧,大量跨时空的剪辑,碎片化的叙事,模拟鬼魂视点的摄影,几乎就在革中国传统影戏的命。大量室外实景镜头,完全反邵氏、嘉禾的摄影棚美学,香港市民生活的呈现也与许鞍华后来关注现实的创作路径一脉相承。电影是比较标准的类型片,黑色电影的影调下,加入了不少中国民俗的展示,推理谜题并不复杂,但欲抑先扬的叙事手法还是挺高妙的,大量少女足部特写,既是营造氛围(白袜对欲望和纯洁的双重象征),也是叙事的引导,带有红鲱鱼的效果,不常看推理的观众还是容易被误导吧。疯劫的历史意义和类型意义都很大,被这个时代所忽视,还是蛮让人遗憾的事情。 |
|
78/100 有激进的情绪和剪辑的变化(开场不久的剪辑就很大胆跳跃),有恰当的地下感与城市空间的鬼魅感,也很好地利用了偏暗环境下所打出的人造光。除开希区柯克电影(尤其是《迷魂记》)的感觉之外,也有一些铅黄电影所具备的魅力。 |
|
情怀以前,许鞍华也曾是新浪潮代表喔 |
|
是疯子的劫难,更是把把每个人逼疯的劫数。许鞍华长片处女作就直指午夜场,血腥、暴力、裸露、恐怖的尺度,哪怕是点到即止,在这发着幽蓝色光的故事里都很有拿捏。前半段云里雾里的质感更胜一筹,隔着真相去观照,什么都能疑神疑鬼地惊悚。但真相被剖出后就有些败落了,特别是连正明面对想将自己置之死地的人,竟然圣母心至此,以及那个新生儿也忒大只了点。话说当年普通话确实没普及,不然谁给孩子起名梅小姬?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
|
終於看了修復版。不無新導演處理人物和動機時的潦草,但整部戲勝在技巧先鋒,有一股初生牛犢的火氣 |
|
许鞍华的处女作,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于香港龙虎山一件真实的凶杀案,不过女编剧陈韵文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巧做手脚,将现实中真正的凶手移花接木,这样的改动一方面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影片也一举打破当时的香港票房纪录。 |
|
许鞍华怎么会选这样的题材开始自己的拍片生涯,徐少强每一次出现都让我感受到《第一类型危险》般的彻骨癫狂。八零年左右的香港电影浪潮,那种压抑下的嘶吼,伦常中的异化,解剖社会暗流的镜像语言,在如今香港电影中难复生猛。(另,这片子画面太渣了,求修复。) |
|
三星半。Ann Hui处女作,几乎是对黑色电影的反串,探求真相的个人逐渐逼近有欺骗、反叛和蛇蝎美人的核心,除了Dolly Zoom和闪回剪辑,红色几乎成为一种视觉motif(尽管不甚合理),在红包、衣服、门板上显影,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喜庆,被注入惊惧的灾运色彩,这种对比,既被胶片的自然偏色强化,也被古早市井环境(石路卖竹竿)和西式理性技术(医学解剖)的并行所诠释,白袜特写就像记忆的trigger,暗示如贞洁般的天真,它与其说是丧失,不如说是悬停,在尚未被生育劫持的幻想中。 |
|
好牛!许鞍华第一部作品比徐克的第一部好太多(开始拉踩)…张艾嘉好好看救命啊每套造型都是可以出穿搭指南的程度 |
|
虽然最后收尾较急,而且在动作戏上乏力,但总体依旧是氛围上乘的类型片,摄影运镜极尽压抑与神秘,剪辑上也常有亮眼之处,不过初看时可能会为各种在现实与回忆间的跳跃而感到混乱。 |
|
90分钟蓝光版。许鞍华的处女作挺厉害。手法很先锋,前半小时充斥着碎片化的短促剪辑,营造情绪交代事件两不耽误,摄影钟志文和剪辑师、灯光师都有贡献,修复版以青、紫色为主,围绕那个半山旧住宅区的主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覆盖着癫狂的质感。相对于这起双尸命案,中段开始的、由死者好友张艾嘉寻找失踪两女人的线索才是题旨所在,这电影里除了警察几乎没有男人,赵雅芝的盲奶奶、傻子嫌凶的母亲、甚至作为功能性角色的都是尼姑和修女,而盲奶奶不期然的敏锐灵感,傻子妈的洒鸡血躁动,都赋予她们一种近似女巫的形象,这个设计在79年很时髦,捏住了时代的脉搏~一些处理很漂亮,片尾两女纠缠而傻子旁观的平行剪辑给的凌厉,赵雅芝前后落差的扮相自然,尸检戏也有裸女 |
|
#重看#真正意义上彰显“香港新浪潮”的内蕴,虽囿于成本而不免制作粗糙与剧情奇情流俗之嫌,但那股生猛锐意之气后续难以复制(每次看老港片便有这般感叹),许鞍华对视听的探索用意非常明显,如果一直沿着此路数拍下去或许更好呢……
开场各种急、短、厉的剪辑贡献碎片信息拱成的不安、不确定氛围,为求高效叙事而牺牲些许逻辑而造成云山雾罩,相似场景剪到一起并置闪回;山上的变焦镜头用得好,几乎可共情人物受到冲击的惊惧心理变化;恐怖片常用的打光方式和主观镜头偷窥感都用力均匀,并在视点的流动和衔接上完成得可以。
修复版重温时留意到彼时的建筑风貌与人物生活状态,混合着殖民痕迹和遗老残影的环境里上演怪力乱神式的破局之作。 |
|
故事文本大于视听文本,多重叙述角度的强大张力。但是低画质的夜场戏实在看得好辛苦。。三星半。 |
|
节奏有些奇怪,在氛围方面我倒是喜欢的,拍夜很干净。 |
|
胡越故事观感就不佳,再回溯至这部处女作只能说更糟。居然还拿下了金马剧情片剪辑奖?最差的就是剪辑!拜托,别在众口一词“按那个时代的标准”为其开脱了,一年后徐老邪第一类危险分明就拍的挺好足以禁得起任何时代检验。非要替许导找个借口,宁可说商业类型特征鲜明的惊恐电影实在非其所长。 |
|
《盗马贼》一个文件夹里的,两个先后下载的,DVD没有看过的老港片赵雅芝几乎看不出来后来辣么的漂亮;张艾嘉倒是四十年不变模样,导演的第①部電影一步高清观看完毕删除给硬盘腾地方……脚踏两只船的情杀案(第二天再看一遍之前太跳跃画面了) |
|
4/10。化斋尼姑、斩鸡头诅咒的婆子、烧冥纸和老式寿宴,用乡土民俗意象、剪开人肚皮的大特写创造触目恶心的视觉感受,双重视点中疯子目击者对事件断断续续的回忆,直至结尾正明和李纨纠缠回忆起完整的案件经过,像鬼一样假死游荡的李纨最终被超越司法力量的疯子制裁,劈开身体取出的婴儿象征善的新生。 @2017-11-26 01:46:45 |
|
香港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可惜我覺得實在不過如此。可能是畫質太差什麼都看不清搞到我沒心機看的原因吧,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重溫到比較清晰的版本。 |
|
文艺笔触结合现代电影语言去追寻一踪谋杀案,鬼故事背后复杂的情感纠葛“,以现代主义手法打破传统叙事方法和平铺直叙的单一视点。 |
|
放在1979年的香港电影界 是“讨男檄文”般的存在 镜头完全对准五名女性 年轻的许鞍华将她们分成两类互相对照 李纨与盲奶奶是传统女性的典型 梅小姐与疯娘是反叛的代表 阿明是导演自己 整个故事就是因男人的薄凉造成的“雌竞” 这一次“贞女”被逼疯杀死了“荡妇” 影片最先锋最左的部分 是片尾化身女杀手的李纨形象 在这种崇男的社会背景下 未婚先孕成了女性最大的罪过 孕而得不到男性承诺的女性只能如孤魂野鬼般地生存 李纨在阿傻攻击阿明的情况下还要杀明 她已经成为痛恨女性自身命运的象征 而今天看来那个最受拍摄时代条件限制的剖腹产 其实就影片意义而言是最准确的点睛之笔 疯妈的一刀是砍断了影片中所有女性命运的宣言 作为处女作 许鞍华拍摄环境的才华呼应着日后她的电影风格 而类型片讲述的不擅长 也是早现端倪 |
|
肚子都那么大了哪还能吐成那样。。还切腹取子,赵雅芝整一刮骨疗伤表情。。不过才两个小槽点,总体还是挺神的,喜欢 |
|
版本不佳看得人真郁闷。 |
|
率先自觉探索叙述模式与功能,85万极低成本,以悬念推理开创全新视听风格,推动香港电影多元时期到来。主观镜头,交叉剪辑,多重视点结构,运镜彰显天资。 |
|
#香港经典电影展,先锋剪辑和摄影,可能更重要的是影史地位,故事完全落入吞吐的类型片叙事当中去了。(张艾嘉年轻时很惊艳) |
|
如此简单明了的故事竟被讲得这样啰嗦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棰的不知所云。此片充分证明我一向对许鞍华水准的不屑是有理有据的。所谓“品格重于风格”,连故事都讲不好的镜头碎屑收集者无论多么入文艺小调爱好者的法眼,终究不登大雅不成大器。 |
|
开始时用很多细碎的多场景短镜头快速连接,会有些不习惯,配乐风格诡谲,而且多数是用声音作连续性剪辑,快速在当前时间和过去闪回之前切换。有一个明显的希区柯克变焦镜头,故事本身不很复杂,用悬疑的气氛一直调动着情绪,追寻真相的节奏偏慢而不沉闷。末尾结局也很劲爆惊悚,新浪潮那一批导演是都挺敢拍的。
修复版虽说还有硬字幕,但画面效果很赞,声音和调色方面都能明显看出有独到之处。 |
|
许鞍华处女作,有些类惊悚的意味。从镜头到叙事手法都和后来我们熟悉的许鞍华大相径庭。文本和讲述还是不够细腻,但结构玩得不错,处女作来说已经不错。当然这一定不是最适合许鞍华的表达方式,后来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
|
当然是“过誉”的,也确实很珍贵。悬疑奇情桥段用了一个遍,有的镜头设计感觉是在玩,却歪打正着让人耳目一新。人人无奈个个有罪,透露出许鞍华悲悯的本性,盲阿婆拍蝴蝶的两场“废戏”最有余味。 |
|
很表现主义 看了许鞍华的书才看的 剧情太散了推动也慢 她说可能是剪辑的问题 社会新闻based 所有人物的性格都很模糊 侧面描写个什么劲儿?导演自己不说根本看不出来赵化了浓妆模仿小3打扮什么的 老太太住的楼被称赞很上镜 结合幕后看蛮精彩的 没想到影片本身平淡多了。 |
|
新浪潮有形也有且仅有几分神,有些过度的故弄玄虚的“类型片叙事”与当时现实的自然流露总有些冲突。 |
|
我的第一部许鞍华没想到也是许鞍华的第一部许......重点是当年的香港新浪潮真的好泥马狠啊!!老婆婆那一下我整个人灵魂都快出窍了,还以为娃儿被切了哪成想是“剖腹产”,打扰了。这么清醒的头脑精准的手法哪里有疯请问(哆嗦)赵雅芝年轻的时候真是巨漂亮温婉有气质(´,,•ω•,,)正就是这种气质,假如换成我被她拿着刀还挺着大肚子在山上追,我都担心跑太直了一把刀甩过来咔我头上.......啊!倒吸一口凉气!我看的版本还行,真的刺激,关键后半段揭秘也就还好,最后那十几分钟一堆反转差点直接给人整昏古七。 |
|
摄影机无处安放的尴尬,动不是静不是,推进不是拉远不是。叙事节奏在暴露与隐藏的犹豫中乱了阵脚,鬼影的惊悚效果完全没得到有力的呈现。哪怕是这样的“小”题材,也能看出许鞍华还是太谨慎太容易被束缚住手脚了。 |
|
7.5。90分钟修复版。许鞍华和徐克在同一年推出了各自的电影处女作,并且内核都是惊悚悬疑侦破,两相比较,剧本、摄影、剪辑方面,许鞍华明显更好,这份成熟与香港新浪潮旗手的胆识,可能与胡金铨亦师徒亦助理的关系密不可分,不过叙事剪辑还是过分依赖快切,有点生硬。张艾嘉与赵雅芝同框,也挺罕见。PS赵雅芝年轻时相貌并不出众,与中年形象相差很大 |
|
感慨原来演技都是要磨练出来的呀 妖刀型演员还是少 不过这电影还是相当有看头的 虽然风格不一样 可是导演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就为女性视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啊。 还有男女的审美真的不同 当年的万梓良多帅啊! |
|
這是一部懸疑片,選材取自于真實的龍虎山案件。影片不論是在選景、取鏡,還是光纖的選擇都營造出一種驚悚恐怖的氣氛,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跌宕起伏。 |
|
阵容蛮强大的呀,满眼的熟脸,都表演得还可以。场景也很多,现在看来有些怀旧的港澳风情画面。其实亲情、友情、爱情线都有,但都没深入表达。尤其是画面剪接和节奏控制有问题。没拍好。据说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一点儿也不恐怖,惊悚程度还不如《点指兵兵》,完全吓不到我。 |
|
2012.10.21 百老汇香港影展 二刷,见到许鞍华导演,泪奔。 看的下载画质渣,乌漆抹黑的脸都看不清,有些地方过渡生硬,有些一惊一乍的镜头也有些莫名 |
|
画质差得难得...演员的表演也是模糊的,但氛围和节奏都还挺好,傻子这个角色感觉有点利用不足,揭示真相的过程和阿明本身如果能有更多扩展的联系会比较好吧。港片里面直截了当的狠厉和狰狞就很讨我欢心。 |
|
略微cult的命案故事,鬼鬼闹闹,也是一种二次曝光,符合那个年月味口。许导演在映后说,她那会很喜欢波兰斯基,所以会借鉴他的一些恐怖元素。 |
|
又是新浪潮……主要是剪接得非常奇特……画面太黑,很多夜戏看不清楚,年代太久远了……不过看得出许鞍华那时候已经展露的个人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