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难得是刻意淡化了表现磕长头的神圣感,选择用更多篇幅展现信仰和死亡构成的特殊家庭的关联。当藏区电影几乎都在用风景、用民族风情表现纯净淳朴的时候,这部电影少有的用温和日常来表现。另外,听到敬酒歌歌词的片名时,非常感动,导演有心了。 |
|
《冈仁波齐》一亿,《阿拉姜色》五亿。 |
|
藏语电影出走安多,由康巴出发。原有隔阂的一家三口,从四姑娘山下的嘉绒出发,磕长头去往拉萨。与被冈仁波齐化的信仰等大词相比,《阿拉姜色》关注的依然是夫妻、父子之类的人类世俗情感。这次的小孩,面目不亲爱,带着愤怒眼神,直到长发蔽目。漫长的路程,变成了人生的陪伴。后半段情感深厚催人落泪 |
|
冈仁波齐的另一面,小偷家族的中国版,也还有人说这是藏地北野武和菊次郎。虽然看哭了并不一定是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但这的确是这个秋季大银幕中最暖心怀的青稞精酿。 |
|
3.5 最精彩的表达是朝圣主体转换的不露痕迹又合情合理。朝拜本身的去魅化处理也是此类题材罕见的珍贵品质。 |
|
说什么是缘分,带人家去西藏, 结果是让小毛驴背了一路的行李 |
|
比冈仁波齐好看一百倍!同为讲朝圣之路,并没有过多讲神啊佛啊念经啊,而是更多着墨于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小孩不可爱,丈夫不帅,妻子也只是普普通通美。很多粗砺不完美的人物关系,但又自然夹杂着一些特别打动人的小细节。真的可以说是今年新片惊喜了。五星好评 |
|
摄影师出身的松太加,当了导演之后,从不炫技,他的片子一直以来都很朴素、沉着,很少有匪夷所思的民俗奇观。《太阳总在左边》《河》《阿拉姜色》三个片子加起来,可以算是“家庭三部曲”了,三个片子,感情浓烈在逐次递增。这部《阿拉姜色》,亲情范围已超越了血缘关系,松太加显然是个善良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故事里,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一无所有,他只是顺着日常生活的脉络上,提炼出一些令人难忘的情感、气氛和细节,它们的纯净度就像中途帮助父子两人处理母亲后事的那一家人,以及那家人院子里一盆盆美丽生长的天竺葵,简单,纯粹,极富生命力。 |
|
朝圣只是缘由,真正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俄玛对生命的恐惧、罗尔基盲目的嫉妒、诺尔吾的无法融入,这个没有血缘的家庭在朝圣之旅中重新建立他们的情感纽带,公路之旅更是心灵和精神之旅。不过讨论重心有点失衡,俄玛的死放在开头或放在结尾都可,它放在了中段。 |
|
4.5 很难想象这是容中尔甲的首度表演,个人认为这是21世纪华语片中最好的男性表演之一,极度复杂又极度纯粹,日后一定会因为这个角色反复观看这部电影。
电影日后再理性评价,后半段看得情绪崩溃了,没怎么看进去。在不动声色中撕心裂肺,感觉自己连日的无力感,都在这对父子的互动里,一点点倾诉着。 |
|
女人身负病体在远行前对着故土三拜叩别,母亲慌张别过脸去拭泪任盆中的水倾地;男人将妻子的残照和一绺束发悬于寺墙,掩过头去伏身垂泣;孩子望向围着亡故老驴打转的小驴仔,流下不明所以的忧苦的泪来;眼泪是最软弱的东西,也是最敲打人心的东西;离开西藏五个月后,一再回想起拉萨。 |
|
难得的是没有以流俗的藏族风情堆砌奇观或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全片的关键词便是「日常」,以温情而不失真实的笔触描摹流淌在那块土地上的涓涓细流,有家庭成员间温暖的支持,亦能直面矛盾涌现时的逃避与隔阂,情感的内敛与迸发皆较自然。公路片范式下的各人成长,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表现藏民达观的生死观,叙事主体的巧然切换,暗指生命的传承延续,死亡能分离我们的,爱却永远不会。 |
|
和《小偷家族》一样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有隔阂和分歧,也有和解和包容。
进藏的确不能净化心灵,朝圣的确不能不药而愈,信佛也的确不能万事如意。
但是,一条川藏线使他们的内心得以连通,也使他们的血液得以融合。
西藏之行让前夫如愿以偿“去了”西藏,让俄玛完成了遗愿,让罗尔基开阔了心胸,让诺尔吾学会了如何与他人(驴)相处,让村民弥补了曾经的幼稚,还让罗尔基和诺尔吾化解代沟,重新上路。
一个人从吃醋“情敌”、不理解妻子、和养子没有共同语言,转为可以坚持走完妻子没有走完的路,可以放下嫉妒和狭隘,可以和“情敌”握手言和,也可以对“别人的”儿子视如己出……
他最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不是因为佛祖,而是因为妻子,因为养子,因为帮助过他的村民,更是因为他自己。 |
|
“剪掉的头发,不应该乱扔,而应该把它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 嘉绒到拉萨,一千多公里的朝圣,太可怕了,这一路的信仰接替,隔阂化解,目的地已然不重要…“这也是一种缘分” |
|
作为汉族观众,看西藏题材难免会带上猎奇的心理,特别是那些藏区风光片和藏区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把信仰拍的很魔幻,反正我是难以理解,更难以共鸣,喜欢不起来。到了这部电影里,虽然前半部分也是朝圣,但导演却是用纪实式的手法,从人物的心理逻辑出发,让人看到真实的藏区人民,从朝圣到生死,从信仰到如父如子的亲情关系,这种克制却又丝丝缕缕关联的亲情关系非常动人,让人看到有血有肉的人和那种朴实且普世的人类情感。 |
|
本质是个藏地公路片,没有一贯的神秘色彩十足,而是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朝圣。母亲俄玛未完成的三步九叩首,由罗尔基父子去继续她的梦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拉萨朝圣过程中,熊孩子与继父,却逐渐产生羁绊。母亲重病去世,只剩他们相依为命。不是亲生,但浓郁的父子情,却依然打动人。容中尔甲演技还挺好,细腻而不浮夸。虽然有些平淡,这种题材无法大红大紫,却有着独特的价值。7分 |
|
从河到路,松太加描绘的家庭关系都在一条纽带牵系下打碎又弥合,一直变化并一直向前。相比于河完全自然生发的内在力量,这一部像路一样多了些人力驱使的作用痕迹,稍弱了些。7/10 |
|
电影层面,各方面都不太行,但大的创作态度要捍卫。 |
|
真正能和阿拉姜色对标的其实不是冈仁波齐,而是图雅的婚事呀。相比之下朴素的羁绊是有的,但表演还是欠打磨,该流露的地方大都叉劈,不该流露的地方又打不住,全片从情感传达上给人一种无法忽视的滞涩感。不过必须得说,松太加有一条描绘西藏的独特路径,他不需要蓝天,也不需要群山,他不把信仰和世俗对立,也搞天人交错的奇观。他只需要一个家庭。一种在地化的永恒。 |
|
生命痛苦,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理解不了它的复杂性。 |
|
2018上影节第十三部。催泪炸弹。情感细腻复杂,真诚质朴。磕长头并不令人动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变才是泪点。小男孩演得十分出色,导演在他身上安排了很多小细节。最后,这个孩子与自己达成了和解,通过一场令人垂泪的理发戏打开了心房。主竞赛看到后半程意外很多好片,希望这部拿下金爵奖! |
|
有趣的是,乍看又是一部磕长头去拉萨的公路片,看完发现它其实是反思宗教、“反冈仁波齐”的,通过传统与现代迹象的种种对比、前后半段两位主人公视角的转换,探讨现代社会信仰依旧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雪山下一家三口轮流捧起一块石头唱敬酒歌,滴在手背针眼上的眼泪,男主吃醋地把往生夫妻的合照撕开,男孩翘着伤脚的脚跟走路,洗头时被发现小秘密于是洗发水迷了眼,进拉萨前不由自主哼起父母唱过的歌...很多暖心细节都很打动我,当然也有藏地电影一向的纯真的人性美。剧作、摄影、符号化意象,体现出导演在视觉方面的敏锐和专业,配乐实在太好听以至于我多次因为专注听音乐而出戏...男二眼熟但豆瓣没标注,后来才想起来是皮绳上的魂主演。近两年藏区电影人很团结和争气啊。 |
|
在导演的个人序列中,算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了。但还是满腔热忱,无处安放。百分之三十用来叙事,其他都太想抒情了。 |
|
【上海电影节展映】(又是)藏民磕长头朝圣题材公路片。包含亲情与爱情的隐忍、悲伤、和解。容中尔甲演得还挺好。但影片整体个人观感比《河》要差。尤其非常厌恶顽固不化的熊孩子角色。 |
|
每段路我们都无法选择同路人,来者去者都有无可奈何,都是缘分。 |
|
很动人的电影。朝圣路中有公路,莽原,泥地,没有可辨识的一条通途,却也显示出其个人、日常的信仰。单个镜头内部调度很有效,但不同镜头总是随意地转调,导致场与场之间有点缝隙。 |
|
排片少到令人发指 好容易赶上一场//情感比起血脉更能关联人与人的关系//漫长艰苦的朝圣之路像神对世人的一次打磨 磨掉包裹俄玛内疚的外壳 磨掉罗尔基持续的隐隐的妒忌 磨掉诺尔吾愤怒尖利的眼神 连隔壁村子那个男人当初不解父亲朝圣的愧歉都一并磨掉了 是信仰叫人向善 不是宗教//几处前后呼应做得浅但也没法讨厌 后半段情绪铺垫到位只是感觉各种情绪总和爆发的点不够饱满 总的来说被那种细腻绵厚的世俗情感打动得不是特别想挑毛病//差不多包场 算上我只有两个人看 另一位迟到二十多分钟还是赶到 感觉也是种缘分 |
|
木卫二傻逼。
无法移情片中任何一个角色,这让人非常恐慌。
作为一个男人,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
作为一部电影。要么只讲故事,要么只讲感觉,要么用故事讲感觉,三样都没有是干啥呢?
要生活感就别给音乐,要戏剧化就把情感给到位,不然在干嘛呢?
故作高深的拍了个极其弱智的故事。 |
|
6.26重看三星改四星,果然观影时的精神状态真的很重要(首映是早场,前一天还熬夜,能不睡着都很不容易了……),差点埋没了一部杰作。这剧本这情感还有这低调如水但颇具功力的长镜头,当时只给三星我真是瞎。 |
|
对外行人而言,虔诚的宗教仪式,既有敬仰的空间,也有不解的距离,被《冈仁波齐》普及之后,分寸拿捏不准,不是乏了就是煽了。幸得《阿拉姜色》一如酒歌,兴叹起落尚有自己的基调。主角被一个新家庭的成员轮转着,过往搅动起不同的怨与念,从隔阂,走向某种融通,结尾断得也巧妙。都是不容易的人,朝圣路上遇见的丹达尔一家,更有侠气。有些固执确实是带刺的,可也许有些人非得这般固执,才找得到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拍得平缓,有耐心的,就有拾到瑰宝的机缘。 |
|
关于“承诺”的故事,公路片套家庭情节剧,其实按说剧作比《冈仁波齐》要好,完成度也不错,不拿风景当风景拍就对了。容中尔甲可以改行做演员了,应该明年华语传媒大奖之类的最佳新人没跑吧。 |
|
依旧是松太加的家庭关系和解与成长的母题,只不过这一次聚焦在一个男人的身上,一个将死的妻子与一个没有血缘的儿子,如何在生与死的悲痛中解脱,如何在父与子的和解中成长。这部影片堪称中国版《如父如子》,这个男人是今年最可爱的银幕父亲形象。 |
|
C+/ 一开头就展现出精妙的多层次情绪处理能力,之后更是通过审慎的调度营造出人物之间浮动而幽微的距离感。但直至结尾,这些情绪似乎依然是以多线并行的方式存在,缺乏某种交融并唤醒强大共鸣的时刻。无论如何,相比《冈仁波齐》强调客观实则疏离的外来视角,用边缘民族自己的话语模式逐渐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无疑是更富对话意义的创作取向。 |
|
松太加的电影中人物总是很少,“简单”的人物关系使得他可以专注于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而人物之间的情感又是如此的藏而不露,松太加如剥洋葱般一点点剥开,但每剥一片,都留有余味,而且永远不会剥尽。 |
|
窒息了,拍的太好了妈的,感动。连脏脏的小毛驴演的都很好。藏语电影在遥远的地方野蛮生长了,羡慕。 |
|
同样是关于朝圣,《冈仁波齐》有多空洞造作,《阿拉姜色》就有多真挚动人。本质上和《如父如子》《小偷家族》说的是同一回事,非原生家庭的羁绊,就连男主的眼神也像极了莉莉弗兰奇。 |
|
四姑娘山下为亡人煨擦塞,甘丹佛寺里求喇嘛诵往生,康巴汉子早已淡看生死,却无法看淡爱。逆着转经筒,拼贴旧人照,寡言孩童可以放下爱,却不能放下生死。他在梦里召你去拉萨,我只在假布达拉宫前与你合影。途经湍流之河与不融的雪,遇见失孤的驴子和烧焦的飞蛾,三步一叩首,男人放下爱,男孩看淡死。 |
|
无聊到无力吐槽,没逻辑到全程尴尬。开头男的怎么突然就被撞了呢?孩子之前那么不听话怎么就突然懂事了?又怎么突然就伤到脚呢?《冈仁波齐》虽然作,但还有风景可看,这部电影完全是拖沓不堪,别浪费时间去看了。 |
|
一部《冈仁波齐》,让“磕长头”走进大众的视野,这样的朝圣方式让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很难理解,一部分人能怀着包容之心接纳藏民的行为,也有少数人对其恶言相向。但无论态度如何,缺失信仰的人始终难以做到共情。
《阿拉姜色》不同,它是从人类共通的情感出发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开始的。从本片,我们也许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磕长头”,无关信仰,仅从情感和故事中的角色们保持同步,一次次弯腰,一次次合手,一步一个脚印,感受隔阂的消解,体会羁绊与传承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弱于信仰,它生长自我们之间,是我们共有的、共通的力量。 |
|
影片里面全然不见坏人,甚至没有一丝的恶,牵强一点的也就孩子的顽皮不懂事和丈夫对妻子前夫的隐隐妒忌…在这样一部让人感受着真善美和信仰力量的作品面前,我愿意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的某个角落,这样的美好是真的。
PS. 与驴相遇是缘分,我立马想到是为了之后帮忙驮行李,果不其然。 |
|
中国电影人这是打算让都市白领和信佛大妈每年都进影院来一次“云磕长头”吗?除此之外,我看不出本片有什么其他存在意义。
影片呈现的畸形家庭关系过分猎奇,使得“陪伴”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被人物的做作消解殆尽。
说白了本片就像一部加入了磕长头元素的狗血家庭伦理剧,除了主题曲真的还挺好听外,我实在没看出有哪点值得被捧这么高。 |
|
一个普通的重组家庭,只是恰好生在西藏而已。故事简洁,意旨明确,导演刻意淡化藏族标签,把目光凝视在亲人关系上,夫妻间萦绕点而不破的纠葛,父子间中蕴藏淡而不化的真情,生活是杯酸甜苦辣的青稞酒,“阿拉姜色”。很同意内陆飞鱼对他们的形容:“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一无所有。” |
|
绝症女人去和前夫生死相许了,拖油瓶给了后夫,痴情大暖男帮死鬼媳妇养娃从心有埋怨到无怨无悔的感人故事....... |
|
松太加的调度意识是真的很强,好几个镜头都充分调动了景深画面的空间叙事性(《公民凯恩》的经典镜头),而这种成熟在《河》里就已经初步显现。至于整个故事,与其说是《冈仁波齐》的延续,倒不如说是《如父如子》的变奏。失去母亲的小驴,失去双亲的孩子,失去妻子的父亲,代际之间的切换亦是视角的切换,在切换中获得成长,朝圣的神圣性反而被隐去了,这种不露声色的力道感不单单是依靠题材就能获得的。 |
|
后半段渐入佳境,把容易流于假大空的信仰落实在了人的情感维度上,非常高明,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逻辑都是合理通顺的,在男主角身上甚至看到了其信仰被建构的过程,对妻子的爱从排他的小爱变成了博爱(照片被撕开最终又拼贴在一起),而这才是这场朝圣真正意义上的终点。 |
|
肯定比《冈仁波齐》好看了,毕竟人性的部分要多于神性。这个丈夫好好哦,有几个瞬间我竟然从他脸上看出一点小林薰的味道来了! |
|
不喜欢笨拙的镜头与切片叙事风格,但会被专注的灵魂所感动。虔诚藏民的朝拜之旅,蕴含两代人的信仰,从四姑娘山下的嘉绒一路磕长头至拉萨。 |
|
同样是去西藏朝圣,比冈仁波齐有深度得多,也要真诚得多。 |
|
脑袋上的塑料袋不妨开个洞,是爱的执念超越信仰,一次非常有勇气的朝圣祛魅化,因为在光环扯掉后其实是别样的魅力。把最坦然最真切也最纠结的心境呈现出来,卓玛往生之前的戏更像是一场回光返照,而沉寂之后便是留给她生命中仍在世的最重要两个男人的,一次和解之路:身上有土,心中有光。 |
|
没有任何奇观化、仪式化的风俗展示,也没有宏大壮丽的空镜头,始终以人物为中心,致力于对人物内心的体察,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浑然天成地描绘出一幅质朴动人的朝圣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