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勒最差,俗套的复仇和救赎,说教呼之欲出;瓦迪姆最佳,方达姐弟饰演一对禁忌之恋的兄妹,死亡的意向伴随放纵的欲望如影随形,简·方达风格多变的丝质服饰和彼得·方达的机车皮革外套充满禁断意味;费费开场遮天蔽日的黄色夕阳,拥挤嘈杂的罗马交通,伴随着老搭档nino rota如同闲庭信步的死神的配乐 |
|
借着爱伦坡的氛围, 编了三个故事,三个导演各有私心:第一个,为的是给简方达换泳装;第二个,为的是让阿兰德隆换制服;第三个,为的是让法拉利的咆哮响彻罗马之夜。 |
|
三大导演改编爱伦坡。瓦迪姆那段摄影是小雷诺阿,感觉很不错。路易马勒那段挺有爱伦坡的味道,不过比不上罗伯-格里耶后来的东西,小学生那段倒是让-维果、谷克多、特吕弗的传统。费里尼那段最风格化,简直要笑死了,尤其吐槽奥斯卡颁奖典礼那段。 |
|
1求之不得的人马恋;2另一个我;3死神指引疲倦的明星。打着爱伦坡的旗号,实际上1和3跟原著关系不太大。费里尼的3最佳,男主角在滑稽、荒诞、离奇的虚伪场景中焦躁不安、愤怒以及绝望的情绪,想冲破一切阻碍但最终被逼到穷途末路的必然结果,远胜过简方达的时装秀和阿兰德龙盛世美颜的脸部特写 |
|
四星给第二个故事《威廉威尔逊》和费里尼的《不要将灵魂卖给魔鬼》。前者故事很好,阿兰德龙演人格分裂演得也很好,后者故事里对颁奖典礼有讽刺之意,有趣,气氛也营造得恐怖,很不错。差就差在第一个兄妹的故事,故事不知所云,而且女主角是要有多丑!!! |
|
前两段其实单从拍摄风格上看并不能看出两个导演的影子,只是在故事的选取上有一贯的倾向,但是他们拍的很符合爱伦坡文字的模样,他的小说很古典但是很迷幻,没有多少语句就让人汗毛直竖,但是费里尼的第三段则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风格,它更像费里尼,所以,各有所长咯 |
|
聊斋志异人马情缘,故事奇情配乐诡异;头尾呼应自我裂变,爱伦坡含量100%;光怪陆离罗马电影城,现代背景断头桥。三位一体,勾魂摄魄是也。 |
|
《门泽哲斯坦》 by瓦迪姆,方达兄妹出演;《威廉•威尔逊》by 马勒,阿兰•德隆、芭铎出演;《该死的托比》by费里尼,terence出演 |
|
费里尼还是厉害啊,他的颓废和愤世嫉俗直观上看就远比别人复杂,实际上也远比其他两位导演更让人细思恐极,而且说到底,他无论看上去怎样远离政治,实际上又是高度症候式和哲学化的,对社会和时代精神的讽刺极其尖刻,从不架空,这也让他源于现实主义,但最终远高于现实主义。费里尼的“小丑”和莎士比亚的“伶人”其实是一回事,那种狂欢和无力感本质上完全共通,达米特一段就在两种形象之间建立起一个深层次的连接。相比起来,其他两段多少缺点灵魂。 |
|
路易.马勒和阿兰.德龙合作的第二段故事最精彩,虽然演到一半已经猜到是人格分裂的梗。费里尼的第一段故事里的方达兄妹很吸睛,彼得的俊脸和简在骏马上驰骋时都帅气十足哇 。 |
|
《女伯爵》诡异的服装大概能在我心里留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
|
吊死鬼前赏风景,猎狐猎心玩暧昧,织布寓言道死亡,美女黑马奔烈焰;吊挂开膛鞭抽背,良知分裂忏悔房;罗马众生皆梦魇,恶魔小妹白气球,古镇飙车鬼打墙,断桥钢索异世界;最喜欢费里尼拍的第三段,但愣是想不到改编的哪个爱伦坡故事 |
|
三位大师组团惊悚,就有两位和精神分析干上了,而且无疑是更著盛名的两位:如果说路易马勒的本我杀死超我,为展现异色创造了平台,那费里尼在现实和潜意识间的癫狂舞蹈,就完全是习惯性强迫症了。【7↑】 |
|
万圣节周末看三大导演改编爱伦坡的短篇集还是很应景的,三段看见心中恶魔面对死亡的故事。除了费里尼是数字修复,前两部还是久违的胶片放映。最喜欢第二部有些不完整声画也不太同步的路易马勒,今天还是他的生日,双生变态的阿兰德龙依旧帅出天际,霸凌解剖赌牌教堂几个单场戏不光耐看风格还完全不同。女神收割机瓦迪姆贡献了两个前妻被抽的碧姬芭铎和第一部的简方达,还拉来其兄彼得方达对戏耍酷野马分鬃,荒野奇侠古典的装扮下竟然还有太空英雄那味道。最后费里尼的氛围营造最完整玩得也最嗨,对明星聚光灯舞台颁奖礼荒诞迷幻的讽刺,首尾机场飙车的第一视角,断头断桥的完结也与大部分作品不一样。资料馆。 |
|
很有意思的三个小故事,貌似是仿照爱伦·坡的小说形式作的。够黑色。费里尼的故事在暖场短片放过,受众一般。阿兰德龙的演出很抢眼有点不像他。黑骏马的故事比较美。另一个没太有感觉。终于也可以加一部补遗的片子了~~哈哈(大奇友情刻碟赠C,U某爱情蹭片to see ) |
|
三段失心故事,各有各的执迷与疯狂。最喜欢第一段,情欲古典地流泻一地,水变成火,火把人焚尽,连枯影都是浓墨重彩。第二段自我与自我的对抗,同样有着虐恋的况味。第三段费里尼,唯一有趣的是演员自毁式的真实采访。以及,真要人要姓Dammit?三段主角的长相也很勾魂摄魄,简·方达尤其绝美,完全移不开视线。有点可怜前两位导演,没能跟着费里尼一同享受修复待遇。三星半。@资料馆 |
|
简方达看着还是20岁的样子,BB和小兰真是冤孽 |
|
真的好时髦。roger vadim如果摘掉滤镜,真的好像古早时代的soft porn,但是好羡慕jane fonda能养小豹子。louis malle运镜讲究又无聊,可是alain delon和brigitte bardot真的是我见过最有性张力的duo之一。fellini这段,显然影响了很多后来的造型师和摄影师。 |
|
相比罗杰瓦迪姆只是在炫耀老婆的身材以及费里尼的标志性让人费解头疼,还是喜欢路易马勒拍的两个阿兰德龙的片子…爱伦坡的死亡精神为爱为良知为命运,现在想当初想看这个片估计就是想看看方达姐弟怎么演情侣= = |
|
因为小众所以显得诡异,三段故事各有千秋。费里尼还是保持一贯的新鲜观感,从形式到内容都更为耀眼,尤其是结尾。这种分段短片拼凑的集锦,具有极高性价比。 |
|
诗与哲学或许真的是宇宙终极会呈现的一种形式//导演们的作品一旦被放置在同一场域之下就自然有了高下之别 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一领域中天才的存在 他们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运用他们手中的工具去表达他们的思考 |
|
三位大师用大卡司拍摄的改编爱伦坡文字的三部40分钟短片集。谈不上恐怖,却也带有怪异奇葩的CULT色彩。一个比一个离奇荒诞古怪。让人一边耐着性子看一边昏昏欲睡。简·方达实在是太美艳了。阿兰·德龙分饰两角,纨绔而狡艳。比较偏爱前两个故事 |
|
三大导改编爱伦坡短篇故事,片名《面对死亡》更直白,三个故事的主角最终都以死亡告终。罗杰·瓦迪姆《门泽哲斯坦》告诉我们爱与恨相伴相生;路易·马勒《威廉·威尔逊》简直就是《宿敌》《双重人格》的前生;费里尼《该死的托比》依旧夸张,纸醉金迷的演员作死之路。 |
|
那个时候的集锦片现象也蛮值得研究的,现在这么火的大导演拍微电影也不知道学着点 |
|
镜头下涌动的情欲 |
|
爱伦坡的本子丢给三位大导演合拍,又搭上最豪华卡司,成果居然是这么实验的东西…马勒那段怎么看都感觉经费太紧张了,费里尼那段癫狂过头,基本是看特伦斯·斯坦普犯了四十多分钟精神病(真的不是嗑着药拍的?)相比之下瓦迪姆那段观感还不错,主要是简方达太美,演技够魔,服装设计也太神。832 |
|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费费还是不太擅长恐怖系啊?把爱伦·坡拍的就如同《罗马风情画》,不过最终三部短片里唯有费费一人受到了修复级的待遇,足见影史地位。话说回来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也就是费费的《该死的托比》了吧?故事的发生地还是罗马,费费的心中原来魔鬼就是一个带着气球的小女孩啊,最后的结尾也着实是毛骨悚然配得上“大师”二字——话说《南方车站的聚会》里那场赛车戏灵感来源也就是这里吧?其余两个也各有千秋,《威廉·威尔逊》探讨了人的善恶两重性,阿兰·德龙一人分饰两角,有种《化身博士》的哲学味道。开篇《门泽哲斯坦》讲的是爱的诅咒,表现方式如同暗黑的格林童话。简·方达与彼得·方达姐弟二人饰演一对被命运捆绑的悲剧恋人,“人马恋”可谓惊世骇俗,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爱是宿命的安排。 |
|
最喜欢malle的,然后是vadim的,Fellini只是又拍了一部Fellini式的电影,而不是爱伦坡式电影, |
|
將三位導演的中心思想與“死亡”做融合,在限制於死亡的題材下所做的發揮有限,但仍屬不容易。 |
|
罗杰瓦迪姆拍的那个中世纪风格很对味,简方达重现太空英雌芭芭丽娜的肉身尤物,服装设计很有特色,摄影很美;路易马勒那个部分中规中矩,阿兰德龙的翘臀完美展现;费里尼那一部分太飞了,又飞又诡异,三个部分都对爱伦坡的原著改动较大 |
|
看看这个阵容不能再强大了结果只拍成了这样。本来奔着龙哥和BB去的结果感谢这片让我对简方达一见钟情成为毕生最佳想睡的人。 |
|
电影大师,和一干知名演员,拍摄了一部令人费解的电影,风格诡异。
第一段和第二段,还是能够看明白的,第三段不容易理解 |
|
胶片(前俩)+4K修复版。原来是三位导演一起致敬爱伦坡呀!谁拍的哪部还没太捋清楚…但费里尼拍的第三部非常明显了!就是最神经最好睡最没美感不走大众化常规路线那个!三部评分依次5、4、3星。第一部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简方达这么美的么!而且居然都31了!身材也太好了吧!尤其骑在马上也太英姿飒爽女伯爵了!爱慕的远房表哥果然是她亲哥彼得方达啊身材都一样细溜~你看人家玩小豹子我就玩玩儿猫…阿兰·德隆和BB也美,就是分裂。这仨故事就是奇幻、分裂、嗑药+酒驾!散场大宁说我为什么要来看这个都睡着了还是看《西厢记》吧!费德里科·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放映 FedericoFellini100 22-6哎想起明天三连费里尼就有些瑟瑟发抖呢!with又睡了的肉 资料馆1号厅 只余约20个空位 11-10二刷前俩四五成满 |
|
Metzengerstein三星,William Wilson三星,Toby Dammit 一星。前两段起码人物是有感情又血肉的,第三段纯粹疯子卖法拉利、一星给配乐~ |
|
按123渐佳,费里尼明显最好,诡谲的光影和气氛也最对得上「勾魂摄魄」,有一丝八部半味道的延续,也像是提前拍下的罗马风情画里的一段。|资料馆费里尼展12胶片3修复的少有放映体验,不得不说虽然爱胶片但还是修复看得更舒坦。 |
|
估计比较多人会喜欢凄美的《女伯爵》;第二段结局还是感觉原著的镜像意象比较劲;第三段罗马街头那组主观镜头好喜欢啊~ 以及那个小女孩真心看到我脊背发凉一秒钟变惊悚片... |
|
《怪诞故事集》的cult味改编. 《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最好的小说之一,却被路易马勒拍得十分平庸; 费里尼的现代恐怖讽刺剧也稍嫌平淡无趣,夜间飙车戏的拍法却出人意料地先现了《发条橙》中的段落; 作为女神收割机的瓦迪姆保持了对情欲元素和特殊趣味的癖好,简方达骑马颇有色情的暗示效果 |
|
without me you no longer exist,dead of the world,dead to hope,if i die you die as well 三段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从超现实古堡维多利亚内衣show到误杀世界上的另一个阿兰德龙再到恨光的黑夜人~最后出来的爱伦坡才明白这是致敬 |
|
在意境风景姿色方面,瓦迪姆的部分相当优秀,爱上威廉转而寄托于他的黑马,这比人的恋情更神秘,更内心化,忧郁而迷人,马勒强调了自我的割裂,自杀成了最终的调和,费里尼把一个酗酒的英国演员推向了路的尽头,魔鬼就算是小女孩,一样是可怕的。 |
|
7.5分,因为费里尼的《八部半》名气很大,所以我慕名看了这部电影,但结果完全看不懂,我也根本不想看懂,因为这就不是我的菜。本打算以后就对费里尼敬而远之,但真没想到看一部恐怖片还会看到费里尼的电影。三部短片剪辑都不错,我对老电影也不是很懂,只能说1968年的摄影技术比我想象的优秀。 |
|
最喜瓦蒂姆的黑骏马,只是导演你这样歪曲原作真的没关系么?后期的费里尼果然不是我的茶。阿兰德龙和芭铎都老了。 |
|
因为豆瓣评分不高,这部费里尼的片子一直没有看。倒是这次追路易马勒看完了这部。三个故事都挺喜欢。第一部的确有点像《罗马帝国艳情史》,马勒这部里出现了小孩子王嫉妒新来的优等生,分明就是《再见吧,孩子们》的原型。费里尼那个就很费里尼了,外来明星,时装秀,城里飙车几大传统元素都用上了。 |
|
6。俊男美女和大湿们合作的无味杂烩片,尤其是Vadim那段,真滥 |
|
2012-123.三个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 |
|
第二部算是最好的了 |
|
爱伦·坡小说的情节都比较简单,惊悚感是阴郁潮湿的雾一般的语言营造出来的。所以改编爱伦·坡,重要的也不是情节的还原,而是多大程度上不动声色地呈现出压抑病态的氛围来。以此为标准,费里尼改编自《千万别和魔鬼赌你的脑袋》的《该死的托比》是三部最强的杰作,如此功力要是去拍商业恐怖片,谁能匹敌。更何况他还从容地又把自己《八部半》式的私货塞了进去。男主的妆容似乎有意靠近爱伦坡本尊。其余两部路易·马勒的《威廉·威尔逊》略高一筹,坡味十足。当然,主要看点还是阿兰德龙的盛世美颜。第一段里简·方达的颜,说实话我没get到。 |
|
没想到最惊艳我的是费里尼(呆滞)他只要大半夜开车我就没辙。仔细观察了三遍要撞上去的羊群是真的还是模型......除了那只回头的其余应该都是模型,这就更让人兴奋了。亲吻黑马的女孩的金色脸庞、冬夜廊前在学生背后上吊的双腿、揪起头颅的少女的手、“永远不要拿你的头和恶魔打赌”。我是那么钟爱肤色、温暖的肉与死亡的潮湿交融的每一刻,我爱丰肌秀骨的生命凋谢前的定格胜过爱每一个饱谙世故却又日日苟活于艳阳之下的行尸走肉。 |
|
其實此片係三位導演為紀念愛倫坡而拍的三部短片.我只係喜歡費里尼的Toby Dammit.又是Freely adapted,和原來的故事只有意念上的相同.人在生存裡找不到意義,到頭來也莫非一死.片末的紅衣女孩,個人覺得是看過的電影中最令人心寒的影像.看後幾天都是猶有餘悸. |
|
三段短片都不觉得惊喜,可能更喜欢路易·马勒那段,审美的点大概是阿兰·德龙,第一段比较古典,费里尼的像琐絮的噩梦,只是简·方达,碧姬·芭铎和那位大眼女演员过于美艳勾魂摄魄了 |
|
瓦迪姆的人马恋有种古典美,但室内戏又像是罗马帝国艳情史,简·方达诠释傲慢女子很合适,最后骑马赴死犹如性高潮。马勒那篇自我挣扎的悬疑性做得不错,首尾都围绕着死亡,阿兰·德龙击剑复刻佐罗。费费拍爱伦坡还是自己八部半的味儿,隐约有点儿威尼斯疑魂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