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一代犯下的罪恶之一,就是拆城墙。 |
|
最后一集挖防空洞的工人被拒绝进入而残废了一双腿真的太让人难受了 |
|
重庆城的近代风云,开埠时期的新旧交替,陪都时期的混乱与融合。尽量避开国民政府和中共政治势力在这座城明暗交锋的敏感点,重点梳理重庆urbanization的历程,纪录片出于普及历史的缘故,深度不足。近年来重庆越发“网红”,想要长远的发展下去挖掘城市基因是必须要做的吧……不过一直很疑惑,重庆由省辖市到战时首都再到直辖市,这期间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又有怎样的身份认同,什么样的定位呢? |
|
我不很喜欢片头和片尾的曲子,即使它们很有重庆特色,然而还是让我觉得与主线稍显不搭,虽然只有短短五集,但却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重庆自清末到抗战结束的发展史,最初以为是讲城门城楼的,其实是从几个侧面讲述重庆的发展史,整体不错,集与集之间关联性稍微薄弱了些,但是对于粗浅地了解重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还是有所帮助的。 |
|
在重庆城市文化日益网红化、魔幻化的现在,这样的正剧风格实在是太难得了。以九开八闭的城门群为切入点,完整的讲述了重庆近代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文化、贸易、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重庆人应该看,非重庆人也完全看得。 |
|
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
|
争先复争先,
争上山之巅,
上有金碧之云天,
下有锦绣之田园,
中有五千余年华胄之少年。
嗟我少年不发奋,
何以慰此美丽之山川?
嗟我少年不发奋,
何以慰此锦绣之田园?
嗟我少年不发奋,
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
|
10年内很少见。虽然第2集以后就比较枯燥,但它的模式-按照城门的不同的特性的划分,值得学习。 |
|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
|
歌曲超好听好吗!!!!
现在一直单曲循环!
《重庆歌》,《城门谣》,强烈推荐!! |
|
昨天做梦,梦见和几个朋友玩耍,不记得玩起了什么游戏,朋友们大声念着: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戴弯刀,走到城门挨一刀。像幼儿园时和同学在操场玩一样,但这些朋友又分明是我当下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们。我很惊喜的大声问:原来你们那也有这样的童谣吗?但是没人回答我,大家仍然在闹闹哄哄地做游戏。【帮我把从县志办公室开始的识字启蒙时到现在获得的各种碎片化的掌故知识串联在了一起。最喜欢第一集和讲卢作孚的第四集,虽然鉴于篇幅和某些we all know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说。又,其实标记在看的当天就一口气看完了,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好好写评语,想说的太多,就这样吧。 |
|
很重庆。很匪气。从清末被外来者打开城门起,这座城市主动或被动的被拉到近代史的漩涡里,开埠建厂扩城,经历战乱侵城到陪都的荣光,如果再加一点直辖的历史就好了。古今的切换呈现的沧海桑田感非常好,方言的评书和音乐加分。 |
|
重庆开埠史 |
|
太好看了,制做太精良了,堪称一部重庆地方志,重庆近代史了。重庆市政府要打造旅游城市旅游名片,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努力啊。我每次进主城就真的觉得重庆这座城市不得了,整个城市立体的野蛮生长。 |
|
现在市委书记们对城市宣传很重视呀 |
|
透过纪录片看到了很多重庆的老照片,信息量很大,对重庆城的历史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重庆的演变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张蜀之老师的原声配乐很精彩,尤其是片头歌和片尾歌,印象深刻。另外,没想到这部纪录片和《西南联大》出自同一位导演!黑白动态绘画的运用弥补了历史资料的不足,也增添了历史沧桑感。另外,黑白海报有抄袭《一代宗师》北美版的嫌疑,扣一星。 |
|
带有重庆特有的烟火气 或者说匪气 简直不像中央九播出的 |
|
以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讲述了重庆变化,以极具重庆名片的朝天门,作为引子牵出了其他城门,以英国开埠重庆,日本大轰炸重庆,陪都时期的重庆等事件,讲述了重庆。片头片尾曲,都非常有特色,用重庆话唱,用重庆的民谣改编。一共五集,主线清晰,选材有理有据。喜欢。如同他的推广片里的一句话,了解重庆的DNA,我觉得纪录片做到了。 |
|
先是被片头曲吸引 太符合重庆的气质了 全篇都很棒 关于民俗方面的稍微欠缺了点 |
|
爱重庆 |
|
拍得一般。就是把很多老照片拍成镜头,有几处还是错的,最后还是逃不了歌颂今天美好社会的主题思想。重庆台搞了很多活动,自己宣传自己,自我表扬。 |
|
我的重庆情结,我的码头情结。高下、贫富、聚散,都是码头从来无须按捺的心事。这就是我们的码头,我们同船共渡,我们都是这山水间一样没那么多讲究的、却有些情义的卑微者。 |
|
这才叫影像史志 |
|
重庆这座东西南北让人方向感迷失的城市,没想到古城布局有这么严谨的规划。从军事防御的堡垒到农村农产品疏散的商埠,再到对外通商和战时陪都,一步步的嬗变,这种城市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涅槃与重生。《船舵子》一集中卢作孚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他从北碚开始的乡村试验在历史条件下与其他地区的乡村试验比较起来更为难能可贵。 |
|
了解一座千年古都,从它的城门开始,两千年风雨终吹散,一江激流,忆往昔,繁花似锦过,风雨飘摇过,看如今,豪情万丈,山城无限。 |
|
现地采风的内容比解说词强不少。 |
|
我一个重庆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重庆城是这么来的! |
|
跟《五大道》的结构有相似之处,整体氛围上更活泼,生机勃勃的。配的歌曲也很赞!第四集提到了“近代第一城”和张謇 |
|
网红 魔幻 重庆歌 城门谣 |
|
丰子恺绘画《胜利不忘策源地》?西瓜视频 |
|
有意思!歌有点好听! |
|
知识扎实,音乐带感。喜欢 |
|
英雄之城重庆的近代史。以工商业起源和城镇化为经纬分析重庆近代史上的经济、政治地位,人文特色方面的描述作为点缀,蜀东郡守、川江雄关,重庆在城市规划上是那么不典型,在城市地理学上又是那么典型,如果不是深居内陆又临两江交汇、入川咽喉,重庆不会变得那么重要,这一切又造就重庆人的吃苦耐劳和开放乐观。我一直以为是成都哺育了重庆,九十年代立重庆为直辖市,也是为了利于成都发展,看近代史却恍然大悟事实绝不如此,重庆早就做过中国和世界的重要贸易中心。再看洋和尚立德乐、蒲兰廷,看重庆人邓命辰、卢作孚等等,天才般的思路都是在重庆的独特环境下诞生并变为现实。电影《1921》说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火柴,看来是不严谨。对照着捋了一遍蒋兆和出川时间表,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在北京画《流民图》画的是重庆大轰炸。有机会要去北碚看看。 |
|
原来重庆也是近代才崛起的…… |
|
名字就已经给人厚重感~近代史上的重庆熠熠生辉~ |
|
做得很精致,喜欢 |
|
去重庆旅游前看了这个纪录片,真的是魔幻重庆...百年史诗荡气回肠! |
|
以为是重庆城门建筑的介绍
没成想又上了堂历史课 |
|
以城门为引子,讲述重庆的历史。 |
|
看第五集特别感动,第一次听说重庆被轰炸时进防空洞还要入洞证,没钱的只能在洞外求好运,这是怎么的悲哀! |
|
我家住在通远门 (通远门,看埋死人 |
|
本以为是介绍重庆风土的风光片,没想到是如此一番厚重的家国情怀。 |
|
立德乐开埠、蒲兰田长江航运、杨文光实业(火柴、玻璃)、卢作孚的北碚、陪都与越炸越强。 |
|
通过采访一些国内外的关键人物和历史学家,引用前人留下的日记、图文影音资料,配以大量黑白老照片,生动地还原了重庆从开埠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画面不错,很多老照片也都很清晰,海报设计也好看,很明显美术方面花了大功夫,除了部分被采访人物的画面调色太过了有点明显失真以外,其他都很好。配乐也很用心,虽然部分BGM有类似《舌尖上的中国》和《Wild China》的即听感,也有时候觉得BGM过多,加之在剪辑方面也有一些场景画面没必要的重复出现,就容易给人臃肿冗余拖沓的感觉。另外,窃以为叙述的结构有点儿散,表现形式也较为平庸,并没有什么鲜明的“特色”或“个性调性”感觉缺少灵魂😏 也是为什么没给五星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Narrator的文案,少量遣词用句偏向生硬的城市宣传,和旁白的语气不符就有点儿尬也不合时宜 |
|
大量史料影像,老重庆开埠史,真希望每个城市都能来一部!惆怅万千,深层理解雄起的精神内力。人们怀念洪崖洞,往后会否怀念十八梯。但依旧忍不住吐槽朝天门的来福士。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绿豆糕”!【早餐纪录片】 |
|
老照片的使用很棒。为未来重庆行做准备。 |
|
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地区纪录片的典范之作了,有些地方(比如说片头)说是惊艳也不为过 。年纪越大越觉得所谓的通识教育绝对离不开在地的山形水胜人文历史。 |
|
看完之后更想去重庆了! |
|
厚重的历史,重庆之行未能好好感受,希望有机会弥补遗憾。 |
|
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