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IFF 2018,惊喜。1. 对内向性格者的刻画非常出色; 2. Parenthood issues are universal; 3. 喜欢演员的表演,尤其是父亲 |
|
考古遗址变成圣战据点,寡言儿子变成恐怖分子。给儿子买的格子衬衫大了一号,他不熟悉的又何止是身体的尺码。坚信儿子不会离经叛道,却在一路寻找中重新认识了儿子:宁愿替魔鬼抚养孩子,也不愿在人间当医生。用旅馆老板的语气,对被出轨的女性朋友说,孩子们都会离开的。没能寻回爱子,却屈从了命运。 |
|
在梦境结束后,父亲其实就已经预料和接受了儿子最终的结局,在他心中已经慢慢的跟儿子做了告别,在心中埋葬了儿子。 |
|
导演处理这个故事的想法是对的,只是前半部分没能为儿子后半部分的选择提供充分的理由,后半部分的寻找变成了说教,导演的表达给的太直白了。导演的审美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还需要更巧妙的处理方式。 |
|
#SIFF22#绝对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导演,和前作赫迪比成熟不少,但也痛失亮点。问题还是在剧作上,前面儿子的铺垫太少了。使后面突兀又无聊。最好的方式是100分钟一分为二。前面是儿子的生活,后面是父亲的寻找。 |
|
一个行走的背影,跟我回去……苦闷的狂欢后,是个雨夜;巨大的超级市场中,接到无法挽回的消息。前半段的乏味枯燥似乎想让观众对年轻人的生活感同身受,观众对影片的疏离就是年轻人对社会的疏离;后半段的惊慌失措感觉是让观众亲身经历父亲的悔恨不甘,观众对影片的困惑就是父亲对社会的困惑。此时此刻,似乎影片对观众缺乏说服力的状态,也展现出了社会与个体、父与子之间无法沟通的无能为力。 |
|
不知道达内兄弟拍《年轻的阿迈德》,是不是受到穆罕默德·本·阿提亚的影响。 |
|
#PYIFF#观感上还是挺繁冗的,导演突尼斯人,有一段中东战争背景,不太了解,父子关系现实存在,又比较极端。马克穆勒说可以排进今年戛纳十佳似乎过了。 |
|
儿子看着像29 |
|
四星半,传统亲情片的套路和内核全被颠覆了。 |
|
【平遥国际电影展】导演在处理影片的人物和情节时显得有些混乱,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冲突不够顺畅,对于父亲的形象塑造略微刻板,后半段的情节就显得缺乏说服力,整部电影唯有饰演父亲的男演员的表演是亮点…… |
|
离开戛纳前看的最后一部。加强版Baccalauréat 意外地适合中国的语境 然后导演说中国人已经下单了 #Cannes2018 |
|
精准但无趣 |
|
很小众很小众的电影,人少到,座位可以随意。看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一去不回,父母的心碎表示同情。但孩子那句我不想像你一样活着,似乎也不是没什么道理。只是他选得是条太危险的路而已。@2109上影节大光明2号厅410 |
|
平遥补标,看的时候感觉和《赫迪》很像,只不过是把探讨母子关系改为父子,后来一看果然是出自一位导演之手。 |
|
父子间的隔阂与「软性冲突」暗示着这个时代下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疏离,当父权丧失了威严,只剩下孤注一掷的「宠爱」与后者背叛时的惊慌失措,这个世界同样在暴力冲突与价值观背离中越发混沌,最后父亲+母亲对儿子的看似和解也不过是另一种和稀泥式「皆大欢喜」,暗流涌动通往下一次冲突。 |
|
【突尼斯】圆上MIFF没买,但听到信赖的观众推荐就“耿耿于怀”的遗憾。很惊讶这么细腻的情感描写竟然出自男导演之手,更是没有站在道德高地对片中男主人公的选择着上特别多的批判。爸爸从否认到接受到最终前行,妈妈从单纯的悲恸到正视自己的身份,儿子从迷惘到失控,搭上这个具有时事感的背景,每个人都在此面临新一轮的选择和际遇。它所相交汇成的结果,回答了新闻看客中对于为什么有人执着要向着那去的疑问,也第一次注意到去身为当事人背后父母的情感历程。 |
|
七月重看了《Love Hotel》 |
|
挺惊喜的,把社会问题在家庭问题中抽丝剥茧的展现出来,父亲的所面临的困境和儿子所面临的选择。喜欢结尾处,父亲和母亲的不同处理。演员演技都很棒! |
|
10/12@西安 |
|
爱喝关心,不代表了解 |
|
家家有个活祖宗,突尼斯也不另外 |
|
相比前作,总算青出于蓝了,至少剧本写得比最近几年的达内好。 |
|
👌👋 |
|
达内兄弟风格好明显 |
|
节奏略慢,有野心的导演,再修炼一段时间也许可以在这个题材下面拍出好的电影 |
|
人生是自己选择的,命运是注定的结果,有时只能放下才能解脱。 |
|
对于这样的题材能聚焦好人物便能见微知著由浅触深,用寻找这一主线串起两代人的沟壑与舍离以及人面对大环境的迷茫失措。导演对此展现得十分克制内敛,沉稳从容又不失饱满的情感,这样的处理与节奏基本与人物气质相吻合。儿子动机不曾言说而全由其状态表现提供,父亲在情境与不同环境中的状态呈现与转变十分细腻也属全片发展动力,以致那段梦境和那些背影都变得直击人心。【2019十佳No.9】 |
|
时间线很迷,但老父踽踽独行的茫然背影让我很难受。 |
|
我居然一点都没能代入,但是看到老父亲在小旅馆畏畏缩缩托人越境的时候,还是挺难过的,但是结尾没收好,收在老婆说我们一起吃晚餐那里就好了。 |
|
6.0。過多無用的橋段,因而未能實現導演的野心。 |
|
「Mubi」 |
|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为何都不太懂得,努力体恤对方?」 |
|
老父亲的独角戏,稳重,细腻却有点乏味。 |
|
铺垫的部分实在有些长。主角是父亲,理解为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和自己过去的和解与妥协 |
|
配乐真有意思 |
|
观感上有些代入不足,问题不在技法,在文本。我觉得,是在一些不该语焉不详的地方,语焉不详了。 |
|
2018-207.PYIFF-13 |
|
前面父子相处时的笨拙感抓得还挺有趣味,核心事件之后几乎控制不住节奏。父亲进酒吧还以为要拍臀浪… |
|
#SIFF2019# 温吞平缓的影展文艺片,通过寻子主题影射一系列big issues: 中东战争、宗教的身份认同、 个人与社会的脱节等等,并且导演似乎是故意处理得晦暗,比如刻意模糊掉儿子的动机,让观者在许许多多父亲背影的镜头里自行猜测。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是父亲在边境的旅馆里,畏畏缩缩又满怀希望地寻求帮助,贴近的镜头外昏暗灯光里只勾勒出他的侧脸。但限于知识和文化隔阂,我自己的共情还是少了点。 |
|
感觉情绪的铺垫不够,本该情绪爆发的点都是点到即止 |
|
冲着个人喜欢的题材多加一星吧,话题转得还是很惊喜的,看前半段还以为又一部毕业会考,天下共通的亲子关系拍得还是很温情,这一部分深有同感。后半段拍得有点崩,转得太突然,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说教和关怀被圣战分子细脑的青少年家长如何自处,寻找的过程全归结为一场梦,失真的处理虽然巧妙,但这么严肃的话题讲得这么轻巧实在不合适,对圣战的控诉也停留在表面。学到了达内故事和手持的皮毛,但缺少最关键的克制简洁,简洁不是乱剪,戏剧化的情感爆发却缺乏力量。(阿拉伯世界能有爸爸那个经常开黄腔,乐观的女闺蜜太难得,太温暖了) |
|
PYIFF打卡——同样都是高考家庭的故事,突尼斯成功在另类青春中混杂了各种复杂因素。留白真的不老少,老头真的满脸是戏,指涉的内容复杂可是落点又让人摸不着头脑。记《亲爱的儿子》🎞 |
|
父子議題的暗流湧動不斷地走向下一次衝突 |
|
Mubi. |
|
#2019SIFF#第十四场。就像最后父亲从丧子之痛从走出漏出笑容一样,父母爱孩子,也要爱自己。2019.6.23 |
|
缺陷是在劇本上,但演員的表演實在是太棒了!特別是父親的扮演者。如此內向、焦慮、執著的一個父親被演繹得根本就不像是表演。會有一種那根本就是我的父親的錯覺。而排除所有的政治、宗教元素,你也能聽到"最後每個人都孤獨"的畫外音。 |
|
这是对突尼斯当代青年迷茫心态的呈现。 |
|
非常去戏剧化的处理。那个梦是关键 |
|
独特复杂的中东背景下,教育失当带来的家庭悲剧令人扼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