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I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假如在近未来,机器伴侣只花三五分钟就学习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爱情小说中关于情感互动的表达,那么这个知晓了每种爱的表达,精通于爱的互动,能够回应每种爱的需求,甚至能比人类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定义爱的“灵魂物种”,还能被称为“机器”吗?它们,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人权吗?人类还能随时随意的终止关系、毁灭或丢弃它们,任意的处置它们吗?再进一步说,它们,这些高等智慧的、深具灵魂的物种,届时还愿意将人类这浅薄、脆弱、花心、充满瑕疵与局限的“低等碳基生物”,视作自己的伴侣吗? |
|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
|
腾讯牛逼,曾宝仪牛逼,好雨知时工作室牛逼。
补充:讲难民的第三集不好,圣母的一集,不谈中美洲国家的问题不谈美国安全的问题,朝鲜的难民我们不是见一个遣返一个吗? |
|
看片会看了《机器人伴侣》这一集,鸡皮疙瘩掉满地,之前写过一句话,“时间空间都是一种契机,错综复杂不过我和你”,那种感动是关于爱本身的,哪怕你是机器人,是渺远天边的云或雨。很佩服片中能把充气娃娃公开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受访者们,毕竟大部分人早已习惯“摆拍朋友圈即真实”的生活。还是那句话,关于爱,最初与最后,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
|
就第一集就好评了 没见哪个讲ai的拿sex doll开头 别带着偏见去看 |
|
挺好的,说实话这个题材一般团队也没能力做,腾讯有资源,还愿意去关注,挺好的。摄制水准挺高的,曾宝仪让人感到舒服的同时还透着一些可爱。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二集,看到非常非常年轻的两个女大学生在很严肃地思考人类的现状和命运,觉得很珍贵。 |
|
克制礼貌却有深度,这个纪录片太酷了,曾宝仪也让人路转粉 |
|
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年度最佳纪录片 |
|
愿意选择伴侣机器人做另一半的人,大多有以下理由:
“它可以帮我做家务,对我也没有情感上的要求,而且还有不错的外貌”
“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更无暇去照顾妻子和儿女。”
“我不用担心它会生老病死,也不需要对它负有责任。”
“和它在一起我不会受伤。”
……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用做家务、不用照顾家人、不用对他负责、自己也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逃避掉勤劳,责任和真实的爱,这样的人生也会很无趣吧。
社会越发展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科技越发达人情越淡漠,现代人大多内心孤独,恐惧社交。这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伴侣机器人。而以前人们只会想到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变得更阳光。
片中有个工程师说不用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毕竟是人在控制机器。
但你觉得那些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不会被机器控制吗? |
|
在我的印象当中曾宝仪就是个性很勇敢和直接的一个女生,这次的主持也是很游刃有余,很喜欢她的风格,这个作品很用心了。 |
|
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
|
第一集引发我的思考是:作为女性我想要一个男性玩偶。但显然制造商的受众是男性,女性则认为这种商品在物化女性。想象一下你以后在手机上玩乙女游戏,可以配套定制攻略角色的AI人偶,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无比巨大的。
AI人偶和VR游戏一旦成为性商品,将对性观念和伦理观念产生颠覆式冲击。但这是早晚的事情,无论法律是否允许。 |
|
洋气又高级 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 喜欢选择两方对立的视角做混剪 可以引导观看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 第一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棒呆 结尾娃娃说「我将统治世界」以及诡异的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 |
|
很棒的纪录片。选题有未来感,选材很丰富,呈现的内容很有警示性和讨论度。大开眼界。 |
|
四集不够看,但是每集都明显要消耗大量资源和劳动也实在无法要求更多。四个议题都很重要而且都是两难选择,追访到对立双方的关键人物造成讨论反思而非简单下结论,这是最宝贵的。/20190704继阿雅之后,曾宝仪也身兼幕后策划制作和幕前主持做了纪录片,还都是腾讯的团队。而且这部比起《奇遇人生》不管格局还是深度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仅仅刚看的第二集就飞了无数个地方采访了无数个科学家,曾宝仪的表现大气又可爱,挺牛的。 |
|
看了第一集,不管再怎么说,大多数使用者都被定义为“曾经或者潜在的人类社交失败者”,这实在没办法让人觉得这将会是主流人群的选择。其实陪伴型的机器人的问题大概根本不是伦理或者情感层面的,人类就算不跟机器人,跟自己的宠物,东西都会interact出各种杂七杂八的情感依恋,这种改变我倒不觉得是核心性的。倒是其它一些领域令人忧虑。 |
|
伴侣/衰老/难民/死亡。前两集有意思,但不喜欢后面两集。 |
|
摄制很扎实,没有玩票没有炫技,很沉稳地躲在了剧情后面并支撑着导演的表达。曾宝仪的白左气息不怎么掩饰呢,有脱离了某种内敛文化并在另一个更外向文化着陆成功的释放感,思考服从于立场预设,相貌、谈吐、举止、经历像极了某豆瓣用户。剧集本身呢,很醒人,提供了观察的窗口又没有干扰思考的冲动,核心观点触及虽然有限且浅浅,但还是不错的素材。三日为期之后,国产纪录片的质量有提升呢。 |
|
曾宝仪:为什么不是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 |
|
纪录片的角度确实一般,更多像是观点的罗列没有太多新的观点。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其实也是无法预测的,就是如何在满足人际障碍群体的小众需求下把控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力。大众伦理和小众生理的碰撞,本来就是各有利弊,只有时间讲得出结果。 |
|
这几个话题都很好,曾宝仪还挺加分的 |
|
腾讯的自制节目越来越强了。 |
|
也不怎么样,太过于基础,凑热闹为主,真正去思考的东西倒挺浅。 |
|
看了腾讯的超前试映,四集中的《机器人伴侣》,正好是我最想看的一集,其实看完心情很复杂和忧虑,因为这些看似超前的议题正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困境 →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处在和人工智能建立情感的阶段了→社交网站,虚拟偶像,定向推送的内容和消费体验。看完剧中已经实现的智能人和以成为伴侣的案例,我依然坚定反对机器人伴侣,这不仅会摧毁现有婚姻制度和人类社会,机器人如果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比拟人类,那它们终将进化到超越并代替人类。 |
|
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但我们一定判断了这个世界 |
|
我相信下一个智人,是指人把意识传递到机器之上 |
|
机器人伴侣、永生、移民、安乐死 |
|
AI和VR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模拟人类,对人类生活伦理肯定有影响啊,就像黑镜第五季第一集那样五感植入游戏,人伦乱了。。。肯定需要立法,P.S.定制性爱机器人几年前就有了,只是太贵,随着技术普及,以后会便宜的 |
|
那个极具先锋性的明日来临之前,人类该如何自处。这里面有多少是未雨绸缪,多少是被“未来即无边界”价值观所裹挟的蒙昧与傲慢。(宝仪好样的!) |
|
#IDF2019#纪录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观感和宝仪的一句结语基本吻合: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冲击个人的固有价值观,但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来评判这个世界。al/玩具替代伴侣(《her》成为现实)、人们渴望逆转衰老对抗死亡,种种现实正在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常”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不过有如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写的那样,“‘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七十亿种正常”,谁能说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尝试在日后不会常态化呢。 |
|
爱,死亡和机器人,人类的未来和当下,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与我们同时存在的人与事,几度感到恐惧、悲伤、陷入无尽的自我渺小,但宝仪的存在又能把我踏踏实实再拽回来,那些我所困惑的、颤抖的疑问,不再是让我轻飘如尘埃的缘由,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和值得看见的,而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流走里消逝或找到答案。一己的私欲或狭隘,不会阻止任何滚滚而来的明天。 |
|
看《客从何处来》的时候就很喜欢曾宝仪,觉得她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体验者。《明天之前》用两集的篇幅探讨生死,一个是主动选择永生,一个是主动选择死亡。每个个体都有选择的权利,只是有的时候自己或旁人代入的悲伤实在无法割舍,但个人世界之于这晃晃宇宙终究只是一隅,祝福每一个勇敢的人。 |
|
四个主题: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正在逐渐到来的人类永生科技(人体冷冻)、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安乐死)。
如果秦始皇活着,肯定会参加“激进生命延续大会”吧,如果死了应该也会选择把自己冻起来,而现在他或许正在组织阴间返阳大会呢!
第三集讲美墨边境难民。全球几千万人因为冲突和迫害流离失所。政府和媒体都在骗人。各有各的立场,为了防止移民进入,政客筑起高墙,民兵持枪巡逻,所幸有人建立救助组织,哪怕是给移民提供饮用水。 |
|
一开始觉得这不就是科幻片拍烂的题材吗?但是到后来的深度把我给震惊到了。最主要的矛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我们会把AI给做得尽可能地智能;但是当AI过于智能的时候,就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如果将来人工智能真的能发展出人类意识的话,那我并不太介意和他们和谐相处。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种“意识”是不是模拟的产物,也不确定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理解人类的感情。 |
|
观点的直接对撞挺有意思的呀。 发达国家原来已经那么牛逼了。宝仪好可爱啊啊 |
|
太好太好了。其他女主持用脸和撒娇在工作的时候,阿雅和曾宝仪在用情感、理智和头脑在工作。四集,四个话题,围绕爱欲死,围绕过去、当下与未来。是论争也是纪录,虽然没有什么理论,可是足够了。提出,也是态度。 |
|
看了第一集,对于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否可以取代人与人,反对派更多的是一种恐惧,而机器人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已。 |
|
曾宝仪你可以不要哭吗拜托了 |
|
很多话题值得思考,宝仪姐姐的提问亲和没有攻击力 |
|
1、机器人细思极恐,感觉是一类人感情受挫不愿直面和改变而去选择逃避的一种自我麻痹方式,更是男人实现一夫多妻制的方式;个人还是不能接受伴侣机器人完全替代人甚至繁衍后代,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会打破生态平衡和伦理的,人类要想的应该是战胜遇到的挫折而不是逃避。2、人类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如果问我是否选择延长自己的寿命,我的答案跟宝仪一样,坦然接受之。一项决策的背后牵扯方方面面,这种人生人性问题难以估摸。 |
|
纪录片的魅力之一大概就在于直面和呈现某种复杂性吧,事实和观点交融,情感与理性碰撞。内涵丰富的议题值得被反复探讨。 |
|
四个很引人思考的选题:1.机器人伴侣,2.人类永生,3.美墨边境难民问题 4.选择死亡的权利 这些话题充满争议,是非黑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每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千差万别,纪录片是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记录并展现给观众看,没有去评判它们,这点做的非常好。这四个片子蛮有意义。曾宝仪以前没有这样眨眼挤眼啊,希望她眼睛安好,做这个纪录片蛮努力的。 |
|
每一期涉及的问题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这部纪录片真的可以。对于一个视频门户来说,出来纪录片的质量我觉得才是体现其实力和职业道德的最重要一点,这一点来说某讯和某酷就比某艺强太多了。 |
|
不算特别深入也没有新颖的观点,主持人过于夸张。不过上来第一段背景音乐就是在喜欢了多年的科幻电影里出现过的,增加了一些好感。 |
|
人机恋,人类永生,难民问题以及自由选择生死的权利。每个都是很宏大的议题,曾宝仪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以切片式和多方位的视角来展示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很难去探讨对错,只有深刻的思考。 |
|
午休看了第一集,机器人伴侣,然后快看完的时候,办公室里几个小哥在聊七夕给女朋友送啥礼物的问题,俺突然就顿悟了这一集的核心思想了。 |
|
不知该用节目还是纪录片去界定它,为国内有这样的作品感到骄傲,另,不得不说,曾宝仪的机会与经历是值得用羡慕来形容的 |
|
除了第一集之外,其他都值五星,尤其喜欢后两集。讨论的话题虽不新鲜,但永不过时,好的节目客观真实,引人思考。生与死,难民问题,这些大概都没有准确答案,但值得我们探究真相,理解各方立场。 |
|
所以是可以探讨的?这个片子的尺度应该就是中国科幻片在伦理上可以探讨的尺度了。
最屌的是一个黄种人和机器娃娃出街,如果再加个黑人,这他妈就是五十年后奥斯卡最爱的猎奇第三世界电影人物的搭配了。
死亡这一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欧洲国家,在这个层面探讨死亡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
|
腾讯拍了一套制作精良且足够有深度的系列,没有定论只有抛出问题并试图寻找对不同人来说最合适的答案。最打动我的是第三集和第四集,大到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小到个人对于死亡的选择,都太值得讨论了。 |